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 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2014·绍兴)如图为生物常见的物质交换模型,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若X为组织细胞,Y为毛细血管,则②可表示为营养物质和氧气
B.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
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水,则Y为叶脉中的导管
D.若X为根毛细胞,①为水,则Y可表示输导组织
2.如图表示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毫克/小时),据图推断下列正确的是( )
A.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B.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C.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D.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3.昆明市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 )
A.分生组织 B.机械组织 C.导管 D.筛管
4.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是( )
A.1、5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和动物中的上皮组织一样具有保护功能
B.6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C.3叶脉为输导组织,里面既含有导管运输有机物,也含有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D.2、4叶肉为营养组织,里面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5.在生长健壮的枝条上,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过一段时间,出现瘤状物的部位是( )
A.伤口的上方 B.伤口的下方
C.伤口的上、下方 D.木质部
6.如图为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是比较坚硬的韧皮部
B.5是树皮,其内层的4是木质部
C.3是髓,它呈浅绿色,结构比较疏松
D.茎的某一部分受到创伤并露出2,则露出的部分不能增粗
7.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培养,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结果是( )
A. B.
C. D.
8.(2019·台州)叶绿素的化学式为C55H72O5N4Mg,推测叶绿素中的( )
A.镁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
B.氮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
C.氧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
D.氢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从空气中吸收的
9.(2018·衢州)如图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B.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C.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
D.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木质部向下运输
10.家里养的花卉有时会出现下列现象:老叶和大部分叶片的边缘和叶尖枯黄,呈现褐色,整个叶片逐渐枯焦,而新叶却是绿油油的。这时应该给植物施加( )
A.含钾的无机盐 B.含锌的无机盐
C.含磷的无机盐 D.含氮的无机盐
11.下列有关农田施肥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论什么植物,都应该多施含氮、含磷、含钾的肥料
B.农家肥易造成土壤板结,所以农田施肥应以化肥为主
C.一般地,多数农作物在旺盛生长期都需要较多的肥料
D.给农作物施肥后不要浇水,否则会造成肥料大量流失
12.在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中,各组同学获得的数据不同,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应该( )
A.以最大值作为测量结果
B.以这几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C.以最小值作为测量结果
D.各组重新做实验,直至测量的数据一致
13.(2016·衢州)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的生理活动,其中③表示的是(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 D.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4.(2020·杭州模拟)如图所示,两株长势相同的同种幼苗,按图方法处理后,分别放入等量、等浓度的土壤浸出液中,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B.该实验证明了根毛区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C.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
D.土壤浸出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实验现象越明显
15.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16.(2019八上·慈溪期末)如图,果树上的一段枝条,枝条上有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幼果,现分别在枝条的a、b处把茎环剥一圈,过一段时间,请分析两个果实的生长状况( )
A.甲果实能继续生长,乙果实不能继续生长
B.甲果实不能继续生长,乙果实能继续生长
C.甲、乙果实都能继续生长
D.甲、乙果实都不能继续生长
17.如图所示,能更好地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是( )
A.
B.
C.
D.
18.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的变量是水分的多少
B.实验应该在黑暗处进行
C.土壤浸出液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无机盐
D.实验说明植物生长一定需要氮、磷、钾
19.(2019八下·永康期末)很多人都喜欢种植多肉植物。多肉植物的茎或叶肥厚,具有较强的贮水能力,在生活习性上他和一般植物有所不同,其气孔白天关闭,夜间开放。以下关于多肉植物说法错误的是( )
A.气孔白天关闭,可以减弱蒸腾作用
B.保水能力强,有利于在干旱环境中生长
C.根吸收的水份大部分成为光合作用的原料
D.气孔夜间开放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有利于白天光合作用
20.如图是探究“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其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图1中萝卜的洞内装上浓盐水,在图2中萝卜的洞内装上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萝卜会变软
B.图2中萝卜洞里的水会变多
C.细胞内溶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D.对栽培作物施肥时,要注意“薄肥勤施”
二、填空题
21.(2019·杭州)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人足量的含有同位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C(如图甲,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C的部位),据此回答
(1)14CO2主要是通过图乙中 结构,进入到叶片中.
(2)写出“14CO2在叶肉细胞中被合成有机物的文字表达式 .
(3)叶片中的14C主要是通过茎中的哪一部分结构送到该植物的根部 (选填“外树皮”“木质部”“韧皮部”或”髓”)
(4)一段时间后,研究小组在容器A外的空气中发现了14CO2,请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22.根据探究图“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回答下列就问题:
(1)实验中所选择的根应是带有 的幼根.
(2)选一条幼根放在上,用钢笔自幼根尖端向上划四条线,这四条线的距离应 。
(3)当几位同学获得的数据不同时,为了的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 据对这些数据应当怎样处理 ?
(4)如果这项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
(5)如图所示的根的四个部分中,生长最快的部分是 (用符号表示).
23. 如图为叶片横切面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结构[②]是 ,其特点是细胞排列紧密.
(2)叶片呈现绿色,是因为图中标号[ ](填序号)所示结构的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3)结构[①] 中有导管,能将水运送至叶肉细胞进行 作用,制造有机物.
(4)[⑤]是指 ,它的张开和闭合是由 细胞控制的
(5)植物根吸收、运输到叶片的水分绝大部分以 的形式从结构[ ](填序号)中散失,这种生理过程叫 作用.
(6)构成叶片的所有活细胞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填一种细胞器名称).
24. 如图甲表示生长中的桃树,图乙为桃的叶肉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桃树的栽培中需要施肥,这是因为桃树的生长生活需要
(2)甲图中A(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B(释放水蒸气)、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桃树叶片发生的三种生理过程,[C] 过程中只在光照的条件下才发生.这一过程发生在乙图[4] 中.
(3)A、B、C三种生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都是通过叶片上的 进出植物体的.
(4)夏天的正午,植物叶片常常发生枯萎,这是由于乙图中[2] 里的水分过度丢失造成的.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这一现象的物质主要由于乙图中的[3] .
(6)桃树是绿色开花植物,桃树开放后雄蕊产生的 到达雌蕊柱头的过程叫传份,传份受精后,雌蕊的 发育成我们食用的桃.
(7)为了保持水蜜桃的优良品质,桃农在繁殖桃苗时通常不用种子,而是用 的方法进行繁殖.
(8)桃的果肉有红色和黄色,这里的红色和黄色在遗传学上属于一对 性状.
(9)从桃树的生理活动看出,植物生命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维持生物圈中 平衡起重要作用.
25.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 ,其功能是 。乙图表示筛管,其功能是 。
(2)在两幅图旁用箭头表示出水分和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方向。
(3)筛管的结构特点是( )
A.上、下两端的细胞壁消失,形成筛孔
B.上、下相连的细胞壁有很多小孔,形成了筛孔
C.上、下相连的细胞没有界线
D.上、下相连的细胞质完全融合
26.(2019·宁波)将两株生长状况相似的新鲜绿萝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同时用透明塑料袋密封,如图所示。立即将甲装置放在阳光下,乙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下,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都放置4小时。
(1)实验后发现,两塑料袋内壁都有小水珠,装置内液面都下降。这主要是植物的 作用引起的。
(2)实验后,用仪器测定两塑料袋内的气体含量,发现氧气含量较高的是
(填“甲”或“乙”)装置。
(3)与实验前相比,乙装置中绿萝的有机物总量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三、实验探究题
27.(2021八下·柯桥月考)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下探究方案,请你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如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号试管内含较多的 (气体)。
(2)如甲图,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 作用。上述(1)(2)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是为了设置 ,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叶片进行 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这些水分是通过茎的 中的导管自下往上运输来的。
(4)如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 作用,释放出 (气体)。
28. 分析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①可以用于探究 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装置②可以用于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 .
(3)装置③中塑料袋内壁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作用.
(4)设置如装置④的多组实验,结果都是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正常萌发,其他的种子均不能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 等环境条件.
29.某同学在探究植物枝条失水的速度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风速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其结果如下表:
实验序号 环境条件 失水速度/(克/时)
1 25 ℃、光照、潮湿 14
2 25 ℃、光照、干燥 32
3 25 ℃、黑暗、干燥 8
(1)水的表面加一层油,目的是 。
(2)该实验装置中,锥形瓶上没有刻度,如何较为准确地测量枝条每小时的失水质量? 。
(3)比较1和2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比较2和3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如果要研究温度对枝条失水速度的影响,还需要设置第4组实验,那么该实验应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
30.(2018·浙江模拟)林伟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行如下实验。
(1)该同学使用图甲中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将装置放于黑暗环境中24进行实验,目的是 。
(2)24小时后,该同学将正在燃烧的蜡烛放入玻璃缸中,观察到蜡烛熄灭,于是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结论?请你评价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
(3)该同学想要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应该选择图乙中的哪两套装置组成对照实验? 。
31.(2019八下·江干月考)如图所示,图A表示绿色植物叶片横切面的结构示意图。图B表示叶片在夏季睛朗的一天中进行物质转化的两种生理活动的情况,请分析回答:
(1)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气体交换的“窗口”是图A中的 (填序和名称)。
(2)比较图B中的曲线a、b,可以发现曲线a表示的生理活动在白天进行,而在晚上几乎停止了,曲线b表示的生理活动全天都在进行。则曲线a表示的是绿色植物的
(3)图A中[2]和[3]表示的是叶肉细胞,对曲线a所示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的细胞质里含有 ,它是“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站”。
(4)“干旱地区的植物叶片一般较小较厚,表面常覆盖角质层,主要目的是 。
32.如图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及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瓶内是潮湿的将要萌发的种子,密封完好的塑料袋内是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
(1)实验开始,将装置从阴凉处移到阳光下,由于温度升高,瓶内种子的 增强。使得 浓度加大,这种物质扩散到塑料罩内后,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增强。
(2)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在塑料罩内壁上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来自植物的 (填某种生理活动)。
(3)如果将瓶内的玻璃管口堵塞,种子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将 (填“增强”或“减弱”),原因分别是
四、解答题
33.(2018·宁波)马铃薯(俗称“土豆”)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食物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的马铃薯属于该植物的 (填器官名称)。
(2)把切好的土豆丝放入清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土豆丝变得硬挺,从细胞液浓度分析这主要是因为 。
(3)如图是发芽的马铃薯,种入土壤后长成新植株。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
34.(2017·嘉兴)每到春天,漫天飞舞的柳絮给过敏性体质的市民带来了极大的烦恼。近年来我市不少地方的柳絮明显减少了,原来,市园林部门陆续给市区数千棵雌性柳树注射了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抑花一号”抑制剂,它能抑制花芽生长,从而减少飞絮。
(1)柳絮是在雌性柳树开花传粉后形成的种子,由于种子上带有大量绒毛,在微风吹拂下四处传播。柳树在分类上属于种子植物中的 。
(2)注射前要用电钻在树干上打孔,孔深须深入到木质部,然后将抑制剂注入,通过木质部中的 运输到树冠各个部分,运输的动力来自植物 。
(3)“抑花一号”抑制剂的配制过程是:先将1克“抑花一号”粉剂加入10毫升的酒精中充分溶解,然后再用40毫升的水稀释而成。请列式计算配制后的溶液中“抑花一号”的质量分数。(ρ酒精=0.8克/毫升,ρ水=1.0克/毫升,计算结果精确到 0.01%)
35.(2020·台州模拟)测定植物在自然环境下两昼夜吸收或释放CO2量,经电脑分析得到分析图,S1~S5表示曲线与X轴围成的面积,请据图回答:
(1)第二天中 (填字母)点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FG段CO2吸收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2)若S1+S3+S5≥S2+S4时,则植物在这两昼夜内 (选填“能”或“不能”)生长。若将植物放在常温下暗处理1小时,质量减少1mg,再用适当光照射2小时,测其质量比暗处理前增加3mg,则该植物每小时实际制造有机物质量是多少 ?
36.某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取两块等大的萝卜条,各放入等体积的透明液体中,20分钟后,该同学取出萝卜条发现: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软了.请你帮他分析其中的原因:
(1)“魔术”的奥秘在于A.B烧杯中的液体,他们分别可能是 .
A.清水;清水 B.清水;10%盐水
C.10%盐水;10%盐水 D.10%盐水;清水
(2)萝卜条软硬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细胞吸水和失水.以下C.D两幅图哪一副能说明B图中的现象? .
(3)根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在根尖结构(E图)中, (选填序号)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4)根细胞吸水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 (大于或小于)根细胞液浓度.
(5)农民伯伯深层施肥,这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向土壤深处生长,这说明根具有的特性之一是 .
37.(2018七上·天台月考)我们已经学习了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制作细胞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正确操作方式是下图中的( )
(2)盖好盖玻片后,要在盖玻片一侧滴红墨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红墨水的作用是 ,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胞结构。
(3)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一般有四个步骤:
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撕一小块洋葱表皮
③盖上盖玻片 ④将表皮放入水滴中展平。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4)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个视野,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①转为图②,下列操作步骤排序正确的选项是
①转动细准焦蝶旋②调节光圈③移动装片④转动转换器
A. ③→①→②→④
B.④→③→②→①
C. ③→①→④→②
D. ③→④→②→①
(5)在观察中,当物镜由“10×”换为“40×”时,你应该选用 (选填:“大光圈”或“小光圈”)使视野明暗适宜。
(6)在显微镜的镜头盒里有4个镜头(如下图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丁
(7)如果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质沿逆时计方向流动,那么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A、B考察的血液循环系统中的物质交换。物质能进出只出现在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球两处位置。C、D考察的是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水分、无机盐由导管自下而上的运输,有机物由筛管自上而下的运输。
【解答】A.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代谢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走,A正确。
B.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B正确。
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有机物,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则Y为叶脉中的筛管而不是导管,C错误。
D.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D正确。
2.【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 【分析】①图中两曲线表示一天内光照和黑暗环境下吸水速率和蒸腾作用速率的变化过程,c点是某植物的蒸腾速率和吸水速率曲线重合点,且正好处于a时刻.即c点表示a时刻蒸腾速率等于吸水速率;
②图中a﹣﹣b时间段内,蒸腾速率和吸水速率都是逐渐升高,但在某一时刻蒸腾速率总是大于吸水速率;
③图中黑暗时间内,无论那一时刻,吸水速率的曲线总是位于蒸腾速率的曲线之上,即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高于蒸腾速率;
④而有光照时,a﹣﹣b时间段内蒸腾速率大于吸水速率,b时刻以后吸水速率则大于蒸腾速率;
⑤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大于蒸腾速率.据此解答.
【解答】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把由根吸收来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如图,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分了三个部分:黑暗、光照、黑暗,分析图形可知,在黑暗处,吸收水分的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在光下,大体是中间部分是蒸腾作用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而两边部分是吸收水分的速率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C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选C。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较大绿化树茎(树干)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中。
【分析】木本植物茎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
4.【答案】C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解答】①⑤为保护组织,作用是保护内部组织,而上皮组织是动物细胞中的组织, 同样具有保护功能。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③叶脉里含有导管和筛管,能够输导水、无机盐、有机物,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叶片的叶肉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营养组织,故答案选:C
【分析】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图示为叶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上表皮,②是栅栏组织,③是叶脉,④是海绵组织,⑤是下表皮,⑥是气孔.
5.【答案】A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解答】选A。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因此将树枝环剥一圈树皮后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切口处不能在向下运输,就在切口上方积聚起来形成节瘤。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筛管的位置、功能.解答时可以从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方面来切入.
6.【答案】D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选D。1属于髓,由薄壁细胞构成,储存着营养物质,5属于树皮,其内侧是韧皮部,3属于形成层,具有分裂增生能力,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茎的某一部分受到创伤并露出2木质部,这部分不能增粗的原因是形成层受到破坏,不能由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D正确。
【分析】据图所示:1属于髓,储存着营养物质,2属于木质部,3属于形成层,4属于树皮的内侧部的韧皮部,5属于树皮。
7.【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解答】选C。衣藻是自养生物,可以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培养液中的无机盐、水及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以维持生命活动,大肠杆菌属于异养生物,必须消耗现成的有机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在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不能生存,其数量是逐渐减少的,C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正确。
【分析】衣藻在有无机盐的培养液中,能够利用CO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大肠杆菌是异养生物,在没有现成的有机物的情况下,不能生存.
8.【答案】C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水分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解答】A.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肯定不包括镁元素,故A错误;
B.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肯定不包括镁元素,故B错误;
C.叶绿素中的氧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故C正确;
D.植物蒸腾作用是水分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肯定不包括氢元素,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的韧皮部由筛管和伴胞、筛分子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等组成,位于树皮和形成层之间。其可分为初生韧皮部和次生韧皮部两种。筛管为韧皮部的基本成分,有机物(糖类、蛋白质等)及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运输由他们来完成。韧皮纤维质地坚韧,抗曲挠能力较强。为韧皮部中担负机械支持功能的成分。
【解答】A、吸收二氧化碳,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是光合作用;故A正确;
B、 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是呼吸作用;故B正确;
C、 c如果是水分,从茎中进入到叶片所需的动力是由蒸腾作用产生的;故C正确;
D、 有机物是由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0.【答案】A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会起不同的作用。有的无机盐用于构建植物体,如氮和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氮和硫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有的无机盐用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如钾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磷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等。因为缺钾,植株长得矮小,叶片上也带了许多褐斑。植株暗绿带红是因为缺磷。植株矮小,叶色发黄,这是因为缺氮。
【解答】家里养的花卉老叶和大部分叶片的边缘和叶尖枯黄,呈现褐色,整个叶片逐渐枯焦,而新叶却是绿油油的。这是因为植物缺钾,故应该施加含钾的无机盐。
故答案为A.
11.【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解答】选C。不同的植物所需的无机盐的种类是不同的,同一植物的不同时期所需的无机盐的种类也是不同的,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为避免土壤板结,应尽量多使用农家肥,少使用化肥,一般地,多数农作物在旺盛生长期都需要较多的肥料,农民在给农作物施肥后,往往要浇水,说明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运输。
【分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庄稼所需要的无机盐是由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而来的.施肥的目的是给农作物提供生长需要的无机盐,若无机盐种类单一,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的根尖吸收.
12.【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本实验为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为的是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便于测量,我们一般选生长迅速的幼根.对所选幼根进行标记,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区域.如果几个同学同时测量,实验中可能存在偶然误差,但误差在真值附近摆动,因此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均值.故答案选:B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各部分的特点、功能,并掌握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等相关知识,本题对于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考查较细,实验中注意画线、测量及数据处理.
13.【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中过程④表示植物体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是植物体的呼吸作用;③表示的是水蒸气从叶片的气孔中散失到大气中,因此是植物的蒸腾作用;②表示植物吸入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是植物的光合作用;①表示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图,弄清甲中各个箭头的含意,并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从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所以③是蒸腾作用.
故选:B
14.【答案】A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有无根尖,可探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故A正确。
15.【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①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类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成为永续利用的可更新资源;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解答】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A、C、D均错误,B正确。
故选:B
16.【答案】A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物是通过叶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树皮的韧皮部中的筛管含有自上而下运输到植物的各处,供植物生命活动所需。
【解答】植物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是由叶的光合作用制造的。当a、b处把茎环剥一圈后,树皮中的韧皮部被破坏,由于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的,所以此时甲还是可以得到上面树叶制造的有机物的,能够继续生长;而通向乙的筛管被切断,使得乙无法得到有机物,所以不能继续生长。A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17.【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95% 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A.图示为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A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为探究土壤中是否有其他有机物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更好地证明土壤中含有能燃烧的有机物。B符合题意。
C.图示为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水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土壤中有水。C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为探究土壤里还有什么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土壤中还有无机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解答】选C。由实验可知,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没有无机盐就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幼苗生长良好,而蒸馏水中的幼苗生长不好,此实验说明土壤浸出液中含多种无机盐,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分析】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各种无机盐以及营养物质,蒸馏水中不含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19.【答案】C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1)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2)根吸收的水约有 99% 是通过这种蒸腾作用 散发出去的。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解答】A、气孔是植物体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所以 气孔白天关闭,可以减弱蒸腾作用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多肉植物的茎或叶肥厚,具有较强的贮水能力 , 有利于在干旱环境中生长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吸收的水约有 99% 是通过这种蒸腾作用 散发出去的,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气孔夜间开放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有利于白天光合作用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根据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解题即可。细胞的吸水主要依靠的是渗透原理;即水分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或水分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
【解答】通过对题干信息的分析可知,图1中萝卜的洞内为浓盐水,盐溶液的浓度大于萝卜细胞液中盐溶液的浓度;故水分由萝卜细胞流向浓盐水;表现为洞内液面上升,萝卜失水变软;图2中萝卜的洞内为清水,清水中盐的浓度近似为0,故水分由清水流向萝卜细胞;表现为洞内液面下降,萝卜吸水变硬。
故答案为:B。
21.【答案】(1)气孔
(2)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韧皮部
(4)该植物中含有14C同位素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气孔被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形态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尿酸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二氧化碳气体主要是通过气孔进入到叶片中的;
(2)二氧化碳被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和叶绿体的作用下生成有机物和氧气,其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 14C在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机物,而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到植物根部的;
(4) 14C先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在植物体外的空气中发现了含有 14C 的二氧化碳,则说明有机物被分解了,植物体内分解有机物的作用是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气孔;(2)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3)韧皮部;(4) 该植物中含有14C同位素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气孔被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
22.【答案】(1)根毛
(2)相等
(3)平均值
(4)不可以,偶然性太大,一次测得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
(5)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1)根的尖端部分,是指根的顶端至着生根毛部分的一段,长约4-6mm,是根中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实验中应选取生有根毛的、生长迅速的幼根.(2)实验时为了使划线准确应将幼根放在坐标纸上,画线时一定要轻,为了便于对比要保证每条线的间距相等.(3)如果几个同学同时测量,实验中可能存在偶然误差,但误差在真值附近摆动,因此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接近真值.(4)如果这项探究活动只有一个人作,为了使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避免偶然,我们应采取多株幼苗、多条幼根的方式.不能只用一条幼根,容易出现偶然性,一次测得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5)在如图所示根尖的四部分中,D成熟区、B分生区、A根冠出的间距基本不变,而C伸长区的间距明显增长.这是因为A根冠和D成熟区的细胞基本上已经不分裂了,而B分生区的细胞主要负责的是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加,并不会使细胞体积增大,而C伸长区的细胞则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生长最快的区域.
【分析】本题是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探究实验,根尖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各部分的特点、功能,并掌握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等相关知识,本题对于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考查较细,实验中注意画线、测量及数据
23.【答案】(1)上表皮
(2)③
(3)叶脉;光合
(4)气孔;保卫
(5)水蒸气;⑤;蒸腾
(6)线粒体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解答】(1)②是上表皮,其特点是细胞排列紧密;这样起到保护内部组织的作用.
(2)③叶肉细胞中靠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呈圆柱形,排列整齐,细胞里有较多的叶绿体;接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细胞里含叶绿体较少,叶肉细胞含有的叶绿体里具有叶绿素,所以叶片呈现绿色.
(3)①叶脉中含有导管和筛管,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的是有机物,其中导管能将水运送至叶肉细胞,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4)形成⑤气孔是由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小孔.被称为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壁因外侧较薄而内侧较厚,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膨胀,细胞厚度增加,两细胞分离,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细胞收缩,细胞厚度减小,两细胞合并,气孔闭合.所以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由保卫细胞控制.
(5)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叫蒸腾作用.因此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因此植物根吸收、运输到叶片的水分绝大部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结构[⑤]中散失的.
(6)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因此线粒体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的活细胞中,而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构成叶片的所有活细胞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
故答案为:
(1)上表皮;
(2)③;
(3)叶脉;光合;
(4)气孔;保卫;
(5)水蒸气; ⑤;蒸腾;
(6)线粒体
【分析】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图示为叶片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的①叶脉、②上表皮、③叶肉,④下表皮,⑤气孔.
24.【答案】(1)无机盐
(2)光合作用;叶绿体
(3)气孔
(4)液泡
(5)细胞核
(6)花粉;子房
(7)嫁接
(8)相对
(9)碳﹣﹣氧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解答】(1)桃树的栽培中需要施肥,这是因为桃树的生长生活需要 无机盐.
(2)甲图中A(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B(释放水蒸气)、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桃树叶片发生的三种生理过程,[C]光合作用过程中只在光照的条件下才发生.这一过程发生在乙图[4]叶绿体中.
(3)A、B、C三种生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都是通过叶片上的 气孔进出植物体的.
(4)夏天的正午,植物叶片常常发生枯萎,这是由于乙图中[2]液泡里的水分过度丢失造成的.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这一现象的物质主要由于乙图中的[3]细胞核.
(6)桃树是绿色开花植物,桃树开放后雄蕊产生的 花粉到达雌蕊柱头的过程叫传份,传份受精后,雌蕊的 子房发育成我们食用的桃.
(7)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使果树提早结果,增强抵抗力,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持果树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生产上常采用的繁殖方法是嫁接.
(8)桃的果肉有红色和黄色,这里的红色和黄色在遗传学上属于一对 相对性状.
(9)从桃树的生理活动看出,植物生命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维持生物圈中 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无机盐
(2)光合作用;叶绿体
(3)气孔
(4)液泡
(5)细胞核
(6)花粉;子房
(7)嫁接
(8)相对
(9)碳﹣﹣氧
【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的过程.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份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蒸发到空气中的过程.据此可知A是呼吸作用,B是蒸腾作用,C是光合作用.图乙中1细胞壁,4叶绿体,2液泡、3细胞核、5线粒体.
(2)受精完成后,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形成果实,其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如图:
25.【答案】(1)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输送有机物
(2)
(3)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1)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导管的功能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功能是运输有机物。(2)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1)根据导管和筛管的特点分析题图可知,甲图表示导管,其功能是输送水分和无机盐,乙图表示筛管,其功能是输送有机物。(2)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3)筛管的结构特点是B、上、下相连的细胞壁有很多小孔,形成了筛孔,细胞壁没有完全消失,上、下相连的细胞有界线,上、下相连的细胞质部分融合。
故答案为:(1)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输送有机物;(2)
(3)B
26.【答案】(1)蒸腾
(2)甲
(3)减少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甲装置在阳光下,发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乙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下,发生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解答】(1)在实验的过程中,两个装置中的绿萝都发生了蒸腾作用,水被根吸收,被茎和叶散发出去;
(2)在实验过程中,甲装置在阳光下进行了光合作用,生成了氧气,而乙装置在黑暗的环境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实验后,用仪器测定两塑料袋内的气体含量,发现甲装置的含氧量较高;
(3)在实验过程中,乙装置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有机物总量较实验前会减少;
故答案为:(1)蒸腾;(2)甲;(3)减少。
27.【答案】(1)氧气
(2)光合;对照试验;光
(3)蒸腾;木质部
(4)呼吸;二氧化碳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解答】(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意思是让里面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然后用①号试管收集里面的气体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我们知道氧气有帮助燃烧的特性,因此证明此气体是氧气。(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前提条件是在光下,无光则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1)(2)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就使得这两个装置一个有光一个无光,光是变量,其他条件都一样,控制了变量的惟一,是标准的对照试验。(3)在植物体内有两种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在木质部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在韧皮部运送有机物,植物所需的水是根吸收来的然后通过根的导管茎的导管等依次向上运。0%的被植物体生长利用,99%的水都通过植物的叶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当中去了,这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4)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就是能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他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的系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氧气;(2)光合;对照试验;光;(3)蒸腾;木质部;(4)呼吸;二氧化碳。
【分析】此题是一个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的填空题,植物的三大作用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
28.【答案】(1)二氧化碳
(2)氧气
(3)蒸腾
(4)(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种子的萌发
【解析】【解答】(1)①装置中装入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①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以用于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②可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将装置放在光下几小时,等气体充满试管的一半时取出试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木条伸进试管内,可以看到,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产生.
(3)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③图中,塑料袋上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
(4)通过图中内容分析可知,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与暴露在空气中的种子存在唯一的变量﹣﹣水分,其它因素都相同,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量的水分.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与浸没在水中的种子存在唯一的变量﹣﹣空气,其它因素都相同,说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因此由装置④的多组实验,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正常萌发,其他的种子均不能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
(2)氧气;
(3)蒸腾;
(4)(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分析】(1)观察图示可知:这是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装置,①装置可用来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②是用来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氧气,氧气有助燃的特性,可用快要熄灭的木条来验证有无氧气的产生,③装置可用来验证植物的蒸腾作用,④可以用来验证种子萌发的条件.
(2)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据此解答.
29.【答案】(1)防止水分蒸发,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2)利用天平称量实验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
(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枝条的失水速度越慢
(4)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光照可以加快枝条的失水速度
(5)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与第2组相同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得出答案。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所以叶片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解答】(1)水的表面加油,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分的蒸腾,使观察到的效果更明显。(2)锥形瓶上没有刻度,若将锥形瓶实验前称重量,实验后再称重量,实验前的重量减实验后的重量即是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的重量。(3)第1组和第2组实验的变量是湿度。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枝条的失水速度越慢。(4)第2组和第3组实验的变量是光照。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光照可以加快枝条的失水速度。(5)若要研究温度对枝条失水速度的影响,则温度是变量,其他主要影响因素尽可能相同,为了使实验时间短些,选第2组实验为对照组。故该实验应设置为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与第2组相同。
故答案为:(1)防止水分蒸发,使实验结果更可靠;(2)利用天平称量实验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枝条的失水速度越慢;(4)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光照可以加快枝条的失水速度;(5)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与第2组相同
30.【答案】(1)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干扰实验
(2)不可靠,因为缺少氧气也可使蜡烛熄灭
(3)a、d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的过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时,要从原料的角度进行控制,而把植物放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故答案为: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干扰实验;
(2)、导致蜡烛熄灭的气体有多种,氮气也可以;故答案为:不可靠,因为缺少氧气也会导致蜡烛熄灭;
(3)、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叶子即可;故答案为:a、d;
故答案为:(1)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干扰实验;(2)不可靠,因为缺少氧气也会导致蜡烛熄灭;(3)a、d。
31.【答案】(1)气孔
(2)光合作用
(3)叶绿体
(4)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图A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1是上表皮,2是栅栏组织,3是海绵组织,4是下表皮,5是叶脉,6是气孔;图B中的曲线表示一天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曲线b表示植物一天中呼吸作用的进行情况。
【解答】(1) 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是气孔,当体内水份充足时会打开,使水份蒸腾出去,当水份缺少时就会关闭而保护水分的散失。气孔也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2)光合作用只有在有光的时候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在活动细胞中是时刻进行的,根据曲线a表示的生理活动在白天进行,而在晚上几乎停止了,可以得出曲线a表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3)因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所以看到 “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站” 我们很容易得出“叶绿体”这个答案。
(4)因为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环境也具有选择生物的机制,所以紧抓“ 干旱 ”两字,易得叶片一般较小较厚,表面常覆盖角质层是为了“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
故答案为:(1)气孔;(2)光合作用;(3)叶绿体;(4) 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32.【答案】(1)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2)蒸腾作用
(3)减弱;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二氧化碳减少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1)装置从阴凉处移到阳光下,由于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加强,使瓶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加大,扩散到塑料罩内后,可使光合作用的原料大大的增加,光合作用得到了加强。(2)在塑料罩内壁上出现小水珠,此装置排除了来自土壤中的水分的可能性,这些小水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3)将瓶内的玻璃管口堵塞以后,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和种子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都彼此无法进入,导致双方因缺乏原料而减弱。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二氧化碳(2)蒸腾作用(3)减弱;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提供给植物的二氧化碳减少,所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减弱。(或氧气与二氧化碳不流通,所以种子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均因缺乏所需的原料导致减弱)(意思表述正确即可得分)。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通过实验现象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原料、产物进行探究的实验题。
33.【答案】(1)茎
(2)土豆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3)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1)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每一种器官各有特点有功能,根据器官的特点和功能可以确定马铃薯属于什么器官;(2)当细胞液的浓度高于环境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低于环境浓度时细胞失水;(3)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的繁殖方式,无性生殖是指不需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就能产生新个体的方式。
【解答】(1)食用的马铃薯上能长出芽,一般只有茎上才会长出芽,所以马铃薯是植物的茎;(2)土豆丝变得硬挺是吸收水分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土豆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细胞吸水;(3)用植物的茎直接繁殖新植株的方式属于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
故答案为:(1)茎;(2)土豆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细胞吸水;(3)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
34.【答案】(1)被子植物
(2)导管;蒸腾作用
(3)m溶质=1克,
m酒精=ρ酒精V=0.8克/毫升×10毫升=8克
m水=ρ水V=1克/毫升×40毫升=40克
答:配制后的溶液中“抑花一号”的质量分数为2.04%。
【知识点】种子植物;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植物的分类特点。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2)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即可解答。导管位于茎的木质部,作用是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位于茎的韧皮部,作用是向下运输有机物;(3)根据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
【解答】(1)柳树具有种子,且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
(2)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运输,动力都是来自于植物的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1)被子植物;(2)导管,蒸腾作用;(3)2.04%。
35.【答案】(1)I;环境温度过高,为了减少水分过多散失,部分气孔关闭
(2)不能;暗处理1h,重量减少1mg,呼吸速率为1mg/h。再用适当光照射2h,测其重量比暗处理前增加3mg,则比暗处理后增加3mg+1mg=4mg,故净光合速率为 =2mgh,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2mg+1mg=3mgh,每小时制造的有机物的量3mg/hx1h=3mg。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淀粉等有机物。
【解答】(1)图中DE段波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夜间温度变化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I点表示此刻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同.I点之后光合作用逐渐减弱,直到停止.因此第二天中Ⅰ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FG段CO2吸收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当温度过高时,植物为了减少水分过多散失,部分气孔关闭。
(2)据图分析可知,图乙中S2明显小于S4,造成这种情况的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如果S1+S3+S5>S2+S4,表示植物夜间消耗的有机物大于白天积累的有机物,因此该植物在这两昼夜内不能生长。暗处理1h,重量减少1mg,呼吸速率为1mg/h。再用适当光照射2h,测其重量比暗处理前增加3mg,则比暗处理后增加3mg+1mg=4mg,故净光合速率为 =2mgh,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2mg+1mg=3mgh,每小时制造的有机物的量3mg/hx1h=3mg。
36.【答案】(1)B
(2)C
(3)①
(4)小于
(5)向肥生长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1)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吸水.(2)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解答】解:(1)根据题干可知,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挺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说明A烧杯中放的是清水,清水的浓度小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因此萝卜细胞吸水.B烧杯中放的是盐水,盐水的浓度大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萝卜体内的水流到盐水里,因此萝卜细胞失水,B正确.(2)根据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图C水流向细胞外,表明细胞外的浓度大,图D水流向细胞内,表明植物细胞吸水.图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表明细胞外的浓度大,此时C图说明与B图中的现象相同.(3)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中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吸水.而且根尖成熟区及其上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根尖吸水能力最强的是①成熟区.(4)根细胞吸水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液浓度.(5)农民伯伯深层施肥,这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向土壤深处生长,这说明根据有关的特征之一是向肥性.
37.【答案】(1)A
(2)染色
(3)①→②→④→③
(4)D
(5)大光圈
(6)A
(7)逆时针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根据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知识解题。
【解答】解:(1)制作细胞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正确操作是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慢放下;
(2)盖好盖玻片后,要在盖玻片一侧滴红墨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红墨水的作用是染色,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胞结构。
(3)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一般为:擦→滴→取→展→盖→染;
(4)通过对两幅图的比较可知,①图细胞小,且在视野中偏左;②图细胞大,在视野的正中央;故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①转为图②,应该先将装片向左移动,然后换高倍镜观察,由于高倍镜透光少,故需要调节亮度,最后需要通过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的清晰;故正确的操作步骤为:D。
(5)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需要换大光圈;
(6)显微镜的镜头中,目镜越长、倍数越小;物镜越长、倍数越大;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则放大倍数最大,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甲、丙;
(7)因为显微镜成像成的是倒像,故旋转180°后,观察发现方向不变,还是逆时针;
故答案为:(1)A;(2)染色;(3)①→②→④→③;(4)D;(5)大光圈;(6)A;(7)逆时针。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 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2014·绍兴)如图为生物常见的物质交换模型,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若X为组织细胞,Y为毛细血管,则②可表示为营养物质和氧气
B.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
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水,则Y为叶脉中的导管
D.若X为根毛细胞,①为水,则Y可表示输导组织
【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A、B考察的血液循环系统中的物质交换。物质能进出只出现在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球两处位置。C、D考察的是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水分、无机盐由导管自下而上的运输,有机物由筛管自上而下的运输。
【解答】A.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代谢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走,A正确。
B.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B正确。
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有机物,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则Y为叶脉中的筛管而不是导管,C错误。
D.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D正确。
2.如图表示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毫克/小时),据图推断下列正确的是( )
A.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B.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C.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D.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 【分析】①图中两曲线表示一天内光照和黑暗环境下吸水速率和蒸腾作用速率的变化过程,c点是某植物的蒸腾速率和吸水速率曲线重合点,且正好处于a时刻.即c点表示a时刻蒸腾速率等于吸水速率;
②图中a﹣﹣b时间段内,蒸腾速率和吸水速率都是逐渐升高,但在某一时刻蒸腾速率总是大于吸水速率;
③图中黑暗时间内,无论那一时刻,吸水速率的曲线总是位于蒸腾速率的曲线之上,即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高于蒸腾速率;
④而有光照时,a﹣﹣b时间段内蒸腾速率大于吸水速率,b时刻以后吸水速率则大于蒸腾速率;
⑤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大于蒸腾速率.据此解答.
【解答】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把由根吸收来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如图,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分了三个部分:黑暗、光照、黑暗,分析图形可知,在黑暗处,吸收水分的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在光下,大体是中间部分是蒸腾作用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而两边部分是吸收水分的速率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3.昆明市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 )
A.分生组织 B.机械组织 C.导管 D.筛管
【答案】C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选C。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较大绿化树茎(树干)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中。
【分析】木本植物茎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
4.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是( )
A.1、5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和动物中的上皮组织一样具有保护功能
B.6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C.3叶脉为输导组织,里面既含有导管运输有机物,也含有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D.2、4叶肉为营养组织,里面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答案】C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解答】①⑤为保护组织,作用是保护内部组织,而上皮组织是动物细胞中的组织, 同样具有保护功能。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③叶脉里含有导管和筛管,能够输导水、无机盐、有机物,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叶片的叶肉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营养组织,故答案选:C
【分析】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图示为叶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上表皮,②是栅栏组织,③是叶脉,④是海绵组织,⑤是下表皮,⑥是气孔.
5.在生长健壮的枝条上,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过一段时间,出现瘤状物的部位是( )
A.伤口的上方 B.伤口的下方
C.伤口的上、下方 D.木质部
【答案】A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解答】选A。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因此将树枝环剥一圈树皮后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切口处不能在向下运输,就在切口上方积聚起来形成节瘤。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筛管的位置、功能.解答时可以从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方面来切入.
6.如图为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是比较坚硬的韧皮部
B.5是树皮,其内层的4是木质部
C.3是髓,它呈浅绿色,结构比较疏松
D.茎的某一部分受到创伤并露出2,则露出的部分不能增粗
【答案】D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选D。1属于髓,由薄壁细胞构成,储存着营养物质,5属于树皮,其内侧是韧皮部,3属于形成层,具有分裂增生能力,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茎的某一部分受到创伤并露出2木质部,这部分不能增粗的原因是形成层受到破坏,不能由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D正确。
【分析】据图所示:1属于髓,储存着营养物质,2属于木质部,3属于形成层,4属于树皮的内侧部的韧皮部,5属于树皮。
7.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培养,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结果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解答】选C。衣藻是自养生物,可以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培养液中的无机盐、水及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以维持生命活动,大肠杆菌属于异养生物,必须消耗现成的有机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在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不能生存,其数量是逐渐减少的,C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正确。
【分析】衣藻在有无机盐的培养液中,能够利用CO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大肠杆菌是异养生物,在没有现成的有机物的情况下,不能生存.
8.(2019·台州)叶绿素的化学式为C55H72O5N4Mg,推测叶绿素中的( )
A.镁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
B.氮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
C.氧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
D.氢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从空气中吸收的
【答案】C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水分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解答】A.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肯定不包括镁元素,故A错误;
B.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肯定不包括镁元素,故B错误;
C.叶绿素中的氧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故C正确;
D.植物蒸腾作用是水分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肯定不包括氢元素,故D错误。
故选C。
9.(2018·衢州)如图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B.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C.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
D.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木质部向下运输
【答案】D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的韧皮部由筛管和伴胞、筛分子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等组成,位于树皮和形成层之间。其可分为初生韧皮部和次生韧皮部两种。筛管为韧皮部的基本成分,有机物(糖类、蛋白质等)及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运输由他们来完成。韧皮纤维质地坚韧,抗曲挠能力较强。为韧皮部中担负机械支持功能的成分。
【解答】A、吸收二氧化碳,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是光合作用;故A正确;
B、 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是呼吸作用;故B正确;
C、 c如果是水分,从茎中进入到叶片所需的动力是由蒸腾作用产生的;故C正确;
D、 有机物是由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0.家里养的花卉有时会出现下列现象:老叶和大部分叶片的边缘和叶尖枯黄,呈现褐色,整个叶片逐渐枯焦,而新叶却是绿油油的。这时应该给植物施加( )
A.含钾的无机盐 B.含锌的无机盐
C.含磷的无机盐 D.含氮的无机盐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会起不同的作用。有的无机盐用于构建植物体,如氮和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氮和硫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有的无机盐用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如钾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磷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等。因为缺钾,植株长得矮小,叶片上也带了许多褐斑。植株暗绿带红是因为缺磷。植株矮小,叶色发黄,这是因为缺氮。
【解答】家里养的花卉老叶和大部分叶片的边缘和叶尖枯黄,呈现褐色,整个叶片逐渐枯焦,而新叶却是绿油油的。这是因为植物缺钾,故应该施加含钾的无机盐。
故答案为A.
11.下列有关农田施肥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论什么植物,都应该多施含氮、含磷、含钾的肥料
B.农家肥易造成土壤板结,所以农田施肥应以化肥为主
C.一般地,多数农作物在旺盛生长期都需要较多的肥料
D.给农作物施肥后不要浇水,否则会造成肥料大量流失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解答】选C。不同的植物所需的无机盐的种类是不同的,同一植物的不同时期所需的无机盐的种类也是不同的,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为避免土壤板结,应尽量多使用农家肥,少使用化肥,一般地,多数农作物在旺盛生长期都需要较多的肥料,农民在给农作物施肥后,往往要浇水,说明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运输。
【分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庄稼所需要的无机盐是由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而来的.施肥的目的是给农作物提供生长需要的无机盐,若无机盐种类单一,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的根尖吸收.
12.在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中,各组同学获得的数据不同,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应该( )
A.以最大值作为测量结果
B.以这几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C.以最小值作为测量结果
D.各组重新做实验,直至测量的数据一致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本实验为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为的是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便于测量,我们一般选生长迅速的幼根.对所选幼根进行标记,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区域.如果几个同学同时测量,实验中可能存在偶然误差,但误差在真值附近摆动,因此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均值.故答案选:B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各部分的特点、功能,并掌握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等相关知识,本题对于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考查较细,实验中注意画线、测量及数据处理.
13.(2016·衢州)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的生理活动,其中③表示的是(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 D.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中过程④表示植物体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是植物体的呼吸作用;③表示的是水蒸气从叶片的气孔中散失到大气中,因此是植物的蒸腾作用;②表示植物吸入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是植物的光合作用;①表示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图,弄清甲中各个箭头的含意,并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从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所以③是蒸腾作用.
故选:B
14.(2020·杭州模拟)如图所示,两株长势相同的同种幼苗,按图方法处理后,分别放入等量、等浓度的土壤浸出液中,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B.该实验证明了根毛区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C.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
D.土壤浸出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实验现象越明显
【答案】A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有无根尖,可探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故A正确。
15.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①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类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成为永续利用的可更新资源;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解答】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A、C、D均错误,B正确。
故选:B
16.(2019八上·慈溪期末)如图,果树上的一段枝条,枝条上有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幼果,现分别在枝条的a、b处把茎环剥一圈,过一段时间,请分析两个果实的生长状况( )
A.甲果实能继续生长,乙果实不能继续生长
B.甲果实不能继续生长,乙果实能继续生长
C.甲、乙果实都能继续生长
D.甲、乙果实都不能继续生长
【答案】A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物是通过叶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树皮的韧皮部中的筛管含有自上而下运输到植物的各处,供植物生命活动所需。
【解答】植物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是由叶的光合作用制造的。当a、b处把茎环剥一圈后,树皮中的韧皮部被破坏,由于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的,所以此时甲还是可以得到上面树叶制造的有机物的,能够继续生长;而通向乙的筛管被切断,使得乙无法得到有机物,所以不能继续生长。A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17.如图所示,能更好地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95% 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A.图示为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A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为探究土壤中是否有其他有机物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更好地证明土壤中含有能燃烧的有机物。B符合题意。
C.图示为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水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土壤中有水。C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为探究土壤里还有什么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土壤中还有无机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的变量是水分的多少
B.实验应该在黑暗处进行
C.土壤浸出液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无机盐
D.实验说明植物生长一定需要氮、磷、钾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解答】选C。由实验可知,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没有无机盐就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幼苗生长良好,而蒸馏水中的幼苗生长不好,此实验说明土壤浸出液中含多种无机盐,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分析】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各种无机盐以及营养物质,蒸馏水中不含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19.(2019八下·永康期末)很多人都喜欢种植多肉植物。多肉植物的茎或叶肥厚,具有较强的贮水能力,在生活习性上他和一般植物有所不同,其气孔白天关闭,夜间开放。以下关于多肉植物说法错误的是( )
A.气孔白天关闭,可以减弱蒸腾作用
B.保水能力强,有利于在干旱环境中生长
C.根吸收的水份大部分成为光合作用的原料
D.气孔夜间开放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有利于白天光合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1)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2)根吸收的水约有 99% 是通过这种蒸腾作用 散发出去的。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解答】A、气孔是植物体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所以 气孔白天关闭,可以减弱蒸腾作用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多肉植物的茎或叶肥厚,具有较强的贮水能力 , 有利于在干旱环境中生长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吸收的水约有 99% 是通过这种蒸腾作用 散发出去的,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气孔夜间开放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有利于白天光合作用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如图是探究“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其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图1中萝卜的洞内装上浓盐水,在图2中萝卜的洞内装上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萝卜会变软
B.图2中萝卜洞里的水会变多
C.细胞内溶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D.对栽培作物施肥时,要注意“薄肥勤施”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根据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解题即可。细胞的吸水主要依靠的是渗透原理;即水分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或水分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
【解答】通过对题干信息的分析可知,图1中萝卜的洞内为浓盐水,盐溶液的浓度大于萝卜细胞液中盐溶液的浓度;故水分由萝卜细胞流向浓盐水;表现为洞内液面上升,萝卜失水变软;图2中萝卜的洞内为清水,清水中盐的浓度近似为0,故水分由清水流向萝卜细胞;表现为洞内液面下降,萝卜吸水变硬。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21.(2019·杭州)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人足量的含有同位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C(如图甲,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C的部位),据此回答
(1)14CO2主要是通过图乙中 结构,进入到叶片中.
(2)写出“14CO2在叶肉细胞中被合成有机物的文字表达式 .
(3)叶片中的14C主要是通过茎中的哪一部分结构送到该植物的根部 (选填“外树皮”“木质部”“韧皮部”或”髓”)
(4)一段时间后,研究小组在容器A外的空气中发现了14CO2,请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1)气孔
(2)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韧皮部
(4)该植物中含有14C同位素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气孔被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形态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尿酸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二氧化碳气体主要是通过气孔进入到叶片中的;
(2)二氧化碳被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和叶绿体的作用下生成有机物和氧气,其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 14C在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机物,而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到植物根部的;
(4) 14C先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在植物体外的空气中发现了含有 14C 的二氧化碳,则说明有机物被分解了,植物体内分解有机物的作用是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气孔;(2)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3)韧皮部;(4) 该植物中含有14C同位素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气孔被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
22.根据探究图“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回答下列就问题:
(1)实验中所选择的根应是带有 的幼根.
(2)选一条幼根放在上,用钢笔自幼根尖端向上划四条线,这四条线的距离应 。
(3)当几位同学获得的数据不同时,为了的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 据对这些数据应当怎样处理 ?
(4)如果这项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
(5)如图所示的根的四个部分中,生长最快的部分是 (用符号表示).
【答案】(1)根毛
(2)相等
(3)平均值
(4)不可以,偶然性太大,一次测得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
(5)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1)根的尖端部分,是指根的顶端至着生根毛部分的一段,长约4-6mm,是根中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实验中应选取生有根毛的、生长迅速的幼根.(2)实验时为了使划线准确应将幼根放在坐标纸上,画线时一定要轻,为了便于对比要保证每条线的间距相等.(3)如果几个同学同时测量,实验中可能存在偶然误差,但误差在真值附近摆动,因此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接近真值.(4)如果这项探究活动只有一个人作,为了使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避免偶然,我们应采取多株幼苗、多条幼根的方式.不能只用一条幼根,容易出现偶然性,一次测得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5)在如图所示根尖的四部分中,D成熟区、B分生区、A根冠出的间距基本不变,而C伸长区的间距明显增长.这是因为A根冠和D成熟区的细胞基本上已经不分裂了,而B分生区的细胞主要负责的是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加,并不会使细胞体积增大,而C伸长区的细胞则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生长最快的区域.
【分析】本题是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探究实验,根尖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各部分的特点、功能,并掌握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等相关知识,本题对于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考查较细,实验中注意画线、测量及数据
23. 如图为叶片横切面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结构[②]是 ,其特点是细胞排列紧密.
(2)叶片呈现绿色,是因为图中标号[ ](填序号)所示结构的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3)结构[①] 中有导管,能将水运送至叶肉细胞进行 作用,制造有机物.
(4)[⑤]是指 ,它的张开和闭合是由 细胞控制的
(5)植物根吸收、运输到叶片的水分绝大部分以 的形式从结构[ ](填序号)中散失,这种生理过程叫 作用.
(6)构成叶片的所有活细胞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填一种细胞器名称).
【答案】(1)上表皮
(2)③
(3)叶脉;光合
(4)气孔;保卫
(5)水蒸气;⑤;蒸腾
(6)线粒体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解答】(1)②是上表皮,其特点是细胞排列紧密;这样起到保护内部组织的作用.
(2)③叶肉细胞中靠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呈圆柱形,排列整齐,细胞里有较多的叶绿体;接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细胞里含叶绿体较少,叶肉细胞含有的叶绿体里具有叶绿素,所以叶片呈现绿色.
(3)①叶脉中含有导管和筛管,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的是有机物,其中导管能将水运送至叶肉细胞,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4)形成⑤气孔是由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小孔.被称为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壁因外侧较薄而内侧较厚,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膨胀,细胞厚度增加,两细胞分离,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细胞收缩,细胞厚度减小,两细胞合并,气孔闭合.所以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由保卫细胞控制.
(5)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叫蒸腾作用.因此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因此植物根吸收、运输到叶片的水分绝大部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结构[⑤]中散失的.
(6)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因此线粒体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的活细胞中,而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构成叶片的所有活细胞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
故答案为:
(1)上表皮;
(2)③;
(3)叶脉;光合;
(4)气孔;保卫;
(5)水蒸气; ⑤;蒸腾;
(6)线粒体
【分析】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图示为叶片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的①叶脉、②上表皮、③叶肉,④下表皮,⑤气孔.
24. 如图甲表示生长中的桃树,图乙为桃的叶肉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桃树的栽培中需要施肥,这是因为桃树的生长生活需要
(2)甲图中A(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B(释放水蒸气)、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桃树叶片发生的三种生理过程,[C] 过程中只在光照的条件下才发生.这一过程发生在乙图[4] 中.
(3)A、B、C三种生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都是通过叶片上的 进出植物体的.
(4)夏天的正午,植物叶片常常发生枯萎,这是由于乙图中[2] 里的水分过度丢失造成的.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这一现象的物质主要由于乙图中的[3] .
(6)桃树是绿色开花植物,桃树开放后雄蕊产生的 到达雌蕊柱头的过程叫传份,传份受精后,雌蕊的 发育成我们食用的桃.
(7)为了保持水蜜桃的优良品质,桃农在繁殖桃苗时通常不用种子,而是用 的方法进行繁殖.
(8)桃的果肉有红色和黄色,这里的红色和黄色在遗传学上属于一对 性状.
(9)从桃树的生理活动看出,植物生命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维持生物圈中 平衡起重要作用.
【答案】(1)无机盐
(2)光合作用;叶绿体
(3)气孔
(4)液泡
(5)细胞核
(6)花粉;子房
(7)嫁接
(8)相对
(9)碳﹣﹣氧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解答】(1)桃树的栽培中需要施肥,这是因为桃树的生长生活需要 无机盐.
(2)甲图中A(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B(释放水蒸气)、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桃树叶片发生的三种生理过程,[C]光合作用过程中只在光照的条件下才发生.这一过程发生在乙图[4]叶绿体中.
(3)A、B、C三种生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都是通过叶片上的 气孔进出植物体的.
(4)夏天的正午,植物叶片常常发生枯萎,这是由于乙图中[2]液泡里的水分过度丢失造成的.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这一现象的物质主要由于乙图中的[3]细胞核.
(6)桃树是绿色开花植物,桃树开放后雄蕊产生的 花粉到达雌蕊柱头的过程叫传份,传份受精后,雌蕊的 子房发育成我们食用的桃.
(7)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使果树提早结果,增强抵抗力,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持果树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生产上常采用的繁殖方法是嫁接.
(8)桃的果肉有红色和黄色,这里的红色和黄色在遗传学上属于一对 相对性状.
(9)从桃树的生理活动看出,植物生命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维持生物圈中 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无机盐
(2)光合作用;叶绿体
(3)气孔
(4)液泡
(5)细胞核
(6)花粉;子房
(7)嫁接
(8)相对
(9)碳﹣﹣氧
【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的过程.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份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蒸发到空气中的过程.据此可知A是呼吸作用,B是蒸腾作用,C是光合作用.图乙中1细胞壁,4叶绿体,2液泡、3细胞核、5线粒体.
(2)受精完成后,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形成果实,其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如图:
25.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 ,其功能是 。乙图表示筛管,其功能是 。
(2)在两幅图旁用箭头表示出水分和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方向。
(3)筛管的结构特点是( )
A.上、下两端的细胞壁消失,形成筛孔
B.上、下相连的细胞壁有很多小孔,形成了筛孔
C.上、下相连的细胞没有界线
D.上、下相连的细胞质完全融合
【答案】(1)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输送有机物
(2)
(3)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1)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导管的功能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功能是运输有机物。(2)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1)根据导管和筛管的特点分析题图可知,甲图表示导管,其功能是输送水分和无机盐,乙图表示筛管,其功能是输送有机物。(2)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3)筛管的结构特点是B、上、下相连的细胞壁有很多小孔,形成了筛孔,细胞壁没有完全消失,上、下相连的细胞有界线,上、下相连的细胞质部分融合。
故答案为:(1)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输送有机物;(2)
(3)B
26.(2019·宁波)将两株生长状况相似的新鲜绿萝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同时用透明塑料袋密封,如图所示。立即将甲装置放在阳光下,乙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下,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都放置4小时。
(1)实验后发现,两塑料袋内壁都有小水珠,装置内液面都下降。这主要是植物的 作用引起的。
(2)实验后,用仪器测定两塑料袋内的气体含量,发现氧气含量较高的是
(填“甲”或“乙”)装置。
(3)与实验前相比,乙装置中绿萝的有机物总量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1)蒸腾
(2)甲
(3)减少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甲装置在阳光下,发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乙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下,发生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解答】(1)在实验的过程中,两个装置中的绿萝都发生了蒸腾作用,水被根吸收,被茎和叶散发出去;
(2)在实验过程中,甲装置在阳光下进行了光合作用,生成了氧气,而乙装置在黑暗的环境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实验后,用仪器测定两塑料袋内的气体含量,发现甲装置的含氧量较高;
(3)在实验过程中,乙装置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有机物总量较实验前会减少;
故答案为:(1)蒸腾;(2)甲;(3)减少。
三、实验探究题
27.(2021八下·柯桥月考)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下探究方案,请你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如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号试管内含较多的 (气体)。
(2)如甲图,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 作用。上述(1)(2)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是为了设置 ,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叶片进行 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这些水分是通过茎的 中的导管自下往上运输来的。
(4)如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 作用,释放出 (气体)。
【答案】(1)氧气
(2)光合;对照试验;光
(3)蒸腾;木质部
(4)呼吸;二氧化碳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解答】(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意思是让里面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然后用①号试管收集里面的气体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我们知道氧气有帮助燃烧的特性,因此证明此气体是氧气。(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前提条件是在光下,无光则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1)(2)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就使得这两个装置一个有光一个无光,光是变量,其他条件都一样,控制了变量的惟一,是标准的对照试验。(3)在植物体内有两种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在木质部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在韧皮部运送有机物,植物所需的水是根吸收来的然后通过根的导管茎的导管等依次向上运。0%的被植物体生长利用,99%的水都通过植物的叶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当中去了,这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4)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就是能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他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的系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氧气;(2)光合;对照试验;光;(3)蒸腾;木质部;(4)呼吸;二氧化碳。
【分析】此题是一个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的填空题,植物的三大作用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
28. 分析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①可以用于探究 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装置②可以用于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 .
(3)装置③中塑料袋内壁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作用.
(4)设置如装置④的多组实验,结果都是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正常萌发,其他的种子均不能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 等环境条件.
【答案】(1)二氧化碳
(2)氧气
(3)蒸腾
(4)(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种子的萌发
【解析】【解答】(1)①装置中装入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①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以用于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②可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将装置放在光下几小时,等气体充满试管的一半时取出试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木条伸进试管内,可以看到,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产生.
(3)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③图中,塑料袋上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
(4)通过图中内容分析可知,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与暴露在空气中的种子存在唯一的变量﹣﹣水分,其它因素都相同,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量的水分.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与浸没在水中的种子存在唯一的变量﹣﹣空气,其它因素都相同,说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因此由装置④的多组实验,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正常萌发,其他的种子均不能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
(2)氧气;
(3)蒸腾;
(4)(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分析】(1)观察图示可知:这是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装置,①装置可用来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②是用来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氧气,氧气有助燃的特性,可用快要熄灭的木条来验证有无氧气的产生,③装置可用来验证植物的蒸腾作用,④可以用来验证种子萌发的条件.
(2)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据此解答.
29.某同学在探究植物枝条失水的速度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风速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其结果如下表:
实验序号 环境条件 失水速度/(克/时)
1 25 ℃、光照、潮湿 14
2 25 ℃、光照、干燥 32
3 25 ℃、黑暗、干燥 8
(1)水的表面加一层油,目的是 。
(2)该实验装置中,锥形瓶上没有刻度,如何较为准确地测量枝条每小时的失水质量? 。
(3)比较1和2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比较2和3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如果要研究温度对枝条失水速度的影响,还需要设置第4组实验,那么该实验应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
【答案】(1)防止水分蒸发,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2)利用天平称量实验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
(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枝条的失水速度越慢
(4)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光照可以加快枝条的失水速度
(5)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与第2组相同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得出答案。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所以叶片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解答】(1)水的表面加油,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分的蒸腾,使观察到的效果更明显。(2)锥形瓶上没有刻度,若将锥形瓶实验前称重量,实验后再称重量,实验前的重量减实验后的重量即是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的重量。(3)第1组和第2组实验的变量是湿度。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枝条的失水速度越慢。(4)第2组和第3组实验的变量是光照。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光照可以加快枝条的失水速度。(5)若要研究温度对枝条失水速度的影响,则温度是变量,其他主要影响因素尽可能相同,为了使实验时间短些,选第2组实验为对照组。故该实验应设置为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与第2组相同。
故答案为:(1)防止水分蒸发,使实验结果更可靠;(2)利用天平称量实验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枝条的失水速度越慢;(4)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光照可以加快枝条的失水速度;(5)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与第2组相同
30.(2018·浙江模拟)林伟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行如下实验。
(1)该同学使用图甲中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将装置放于黑暗环境中24进行实验,目的是 。
(2)24小时后,该同学将正在燃烧的蜡烛放入玻璃缸中,观察到蜡烛熄灭,于是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结论?请你评价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
(3)该同学想要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应该选择图乙中的哪两套装置组成对照实验? 。
【答案】(1)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干扰实验
(2)不可靠,因为缺少氧气也可使蜡烛熄灭
(3)a、d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的过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时,要从原料的角度进行控制,而把植物放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故答案为: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干扰实验;
(2)、导致蜡烛熄灭的气体有多种,氮气也可以;故答案为:不可靠,因为缺少氧气也会导致蜡烛熄灭;
(3)、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叶子即可;故答案为:a、d;
故答案为:(1)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干扰实验;(2)不可靠,因为缺少氧气也会导致蜡烛熄灭;(3)a、d。
31.(2019八下·江干月考)如图所示,图A表示绿色植物叶片横切面的结构示意图。图B表示叶片在夏季睛朗的一天中进行物质转化的两种生理活动的情况,请分析回答:
(1)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气体交换的“窗口”是图A中的 (填序和名称)。
(2)比较图B中的曲线a、b,可以发现曲线a表示的生理活动在白天进行,而在晚上几乎停止了,曲线b表示的生理活动全天都在进行。则曲线a表示的是绿色植物的
(3)图A中[2]和[3]表示的是叶肉细胞,对曲线a所示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的细胞质里含有 ,它是“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站”。
(4)“干旱地区的植物叶片一般较小较厚,表面常覆盖角质层,主要目的是 。
【答案】(1)气孔
(2)光合作用
(3)叶绿体
(4)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图A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1是上表皮,2是栅栏组织,3是海绵组织,4是下表皮,5是叶脉,6是气孔;图B中的曲线表示一天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曲线b表示植物一天中呼吸作用的进行情况。
【解答】(1) 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是气孔,当体内水份充足时会打开,使水份蒸腾出去,当水份缺少时就会关闭而保护水分的散失。气孔也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2)光合作用只有在有光的时候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在活动细胞中是时刻进行的,根据曲线a表示的生理活动在白天进行,而在晚上几乎停止了,可以得出曲线a表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3)因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所以看到 “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站” 我们很容易得出“叶绿体”这个答案。
(4)因为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环境也具有选择生物的机制,所以紧抓“ 干旱 ”两字,易得叶片一般较小较厚,表面常覆盖角质层是为了“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
故答案为:(1)气孔;(2)光合作用;(3)叶绿体;(4) 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32.如图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及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瓶内是潮湿的将要萌发的种子,密封完好的塑料袋内是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
(1)实验开始,将装置从阴凉处移到阳光下,由于温度升高,瓶内种子的 增强。使得 浓度加大,这种物质扩散到塑料罩内后,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增强。
(2)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在塑料罩内壁上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来自植物的 (填某种生理活动)。
(3)如果将瓶内的玻璃管口堵塞,种子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将 (填“增强”或“减弱”),原因分别是
【答案】(1)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2)蒸腾作用
(3)减弱;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二氧化碳减少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1)装置从阴凉处移到阳光下,由于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加强,使瓶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加大,扩散到塑料罩内后,可使光合作用的原料大大的增加,光合作用得到了加强。(2)在塑料罩内壁上出现小水珠,此装置排除了来自土壤中的水分的可能性,这些小水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3)将瓶内的玻璃管口堵塞以后,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和种子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都彼此无法进入,导致双方因缺乏原料而减弱。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二氧化碳(2)蒸腾作用(3)减弱;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提供给植物的二氧化碳减少,所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减弱。(或氧气与二氧化碳不流通,所以种子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均因缺乏所需的原料导致减弱)(意思表述正确即可得分)。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通过实验现象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原料、产物进行探究的实验题。
四、解答题
33.(2018·宁波)马铃薯(俗称“土豆”)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食物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的马铃薯属于该植物的 (填器官名称)。
(2)把切好的土豆丝放入清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土豆丝变得硬挺,从细胞液浓度分析这主要是因为 。
(3)如图是发芽的马铃薯,种入土壤后长成新植株。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
【答案】(1)茎
(2)土豆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3)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1)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每一种器官各有特点有功能,根据器官的特点和功能可以确定马铃薯属于什么器官;(2)当细胞液的浓度高于环境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低于环境浓度时细胞失水;(3)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的繁殖方式,无性生殖是指不需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就能产生新个体的方式。
【解答】(1)食用的马铃薯上能长出芽,一般只有茎上才会长出芽,所以马铃薯是植物的茎;(2)土豆丝变得硬挺是吸收水分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土豆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细胞吸水;(3)用植物的茎直接繁殖新植株的方式属于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
故答案为:(1)茎;(2)土豆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细胞吸水;(3)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
34.(2017·嘉兴)每到春天,漫天飞舞的柳絮给过敏性体质的市民带来了极大的烦恼。近年来我市不少地方的柳絮明显减少了,原来,市园林部门陆续给市区数千棵雌性柳树注射了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抑花一号”抑制剂,它能抑制花芽生长,从而减少飞絮。
(1)柳絮是在雌性柳树开花传粉后形成的种子,由于种子上带有大量绒毛,在微风吹拂下四处传播。柳树在分类上属于种子植物中的 。
(2)注射前要用电钻在树干上打孔,孔深须深入到木质部,然后将抑制剂注入,通过木质部中的 运输到树冠各个部分,运输的动力来自植物 。
(3)“抑花一号”抑制剂的配制过程是:先将1克“抑花一号”粉剂加入10毫升的酒精中充分溶解,然后再用40毫升的水稀释而成。请列式计算配制后的溶液中“抑花一号”的质量分数。(ρ酒精=0.8克/毫升,ρ水=1.0克/毫升,计算结果精确到 0.01%)
【答案】(1)被子植物
(2)导管;蒸腾作用
(3)m溶质=1克,
m酒精=ρ酒精V=0.8克/毫升×10毫升=8克
m水=ρ水V=1克/毫升×40毫升=40克
答:配制后的溶液中“抑花一号”的质量分数为2.04%。
【知识点】种子植物;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植物的分类特点。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2)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即可解答。导管位于茎的木质部,作用是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位于茎的韧皮部,作用是向下运输有机物;(3)根据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
【解答】(1)柳树具有种子,且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
(2)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运输,动力都是来自于植物的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1)被子植物;(2)导管,蒸腾作用;(3)2.04%。
35.(2020·台州模拟)测定植物在自然环境下两昼夜吸收或释放CO2量,经电脑分析得到分析图,S1~S5表示曲线与X轴围成的面积,请据图回答:
(1)第二天中 (填字母)点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FG段CO2吸收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2)若S1+S3+S5≥S2+S4时,则植物在这两昼夜内 (选填“能”或“不能”)生长。若将植物放在常温下暗处理1小时,质量减少1mg,再用适当光照射2小时,测其质量比暗处理前增加3mg,则该植物每小时实际制造有机物质量是多少 ?
【答案】(1)I;环境温度过高,为了减少水分过多散失,部分气孔关闭
(2)不能;暗处理1h,重量减少1mg,呼吸速率为1mg/h。再用适当光照射2h,测其重量比暗处理前增加3mg,则比暗处理后增加3mg+1mg=4mg,故净光合速率为 =2mgh,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2mg+1mg=3mgh,每小时制造的有机物的量3mg/hx1h=3mg。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淀粉等有机物。
【解答】(1)图中DE段波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夜间温度变化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I点表示此刻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同.I点之后光合作用逐渐减弱,直到停止.因此第二天中Ⅰ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FG段CO2吸收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当温度过高时,植物为了减少水分过多散失,部分气孔关闭。
(2)据图分析可知,图乙中S2明显小于S4,造成这种情况的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如果S1+S3+S5>S2+S4,表示植物夜间消耗的有机物大于白天积累的有机物,因此该植物在这两昼夜内不能生长。暗处理1h,重量减少1mg,呼吸速率为1mg/h。再用适当光照射2h,测其重量比暗处理前增加3mg,则比暗处理后增加3mg+1mg=4mg,故净光合速率为 =2mgh,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2mg+1mg=3mgh,每小时制造的有机物的量3mg/hx1h=3mg。
36.某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取两块等大的萝卜条,各放入等体积的透明液体中,20分钟后,该同学取出萝卜条发现: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软了.请你帮他分析其中的原因:
(1)“魔术”的奥秘在于A.B烧杯中的液体,他们分别可能是 .
A.清水;清水 B.清水;10%盐水
C.10%盐水;10%盐水 D.10%盐水;清水
(2)萝卜条软硬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细胞吸水和失水.以下C.D两幅图哪一副能说明B图中的现象? .
(3)根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在根尖结构(E图)中, (选填序号)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4)根细胞吸水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 (大于或小于)根细胞液浓度.
(5)农民伯伯深层施肥,这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向土壤深处生长,这说明根具有的特性之一是 .
【答案】(1)B
(2)C
(3)①
(4)小于
(5)向肥生长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1)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吸水.(2)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解答】解:(1)根据题干可知,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挺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说明A烧杯中放的是清水,清水的浓度小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因此萝卜细胞吸水.B烧杯中放的是盐水,盐水的浓度大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萝卜体内的水流到盐水里,因此萝卜细胞失水,B正确.(2)根据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图C水流向细胞外,表明细胞外的浓度大,图D水流向细胞内,表明植物细胞吸水.图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表明细胞外的浓度大,此时C图说明与B图中的现象相同.(3)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中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吸水.而且根尖成熟区及其上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根尖吸水能力最强的是①成熟区.(4)根细胞吸水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液浓度.(5)农民伯伯深层施肥,这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向土壤深处生长,这说明根据有关的特征之一是向肥性.
37.(2018七上·天台月考)我们已经学习了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制作细胞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正确操作方式是下图中的( )
(2)盖好盖玻片后,要在盖玻片一侧滴红墨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红墨水的作用是 ,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胞结构。
(3)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一般有四个步骤:
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撕一小块洋葱表皮
③盖上盖玻片 ④将表皮放入水滴中展平。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4)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个视野,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①转为图②,下列操作步骤排序正确的选项是
①转动细准焦蝶旋②调节光圈③移动装片④转动转换器
A. ③→①→②→④
B.④→③→②→①
C. ③→①→④→②
D. ③→④→②→①
(5)在观察中,当物镜由“10×”换为“40×”时,你应该选用 (选填:“大光圈”或“小光圈”)使视野明暗适宜。
(6)在显微镜的镜头盒里有4个镜头(如下图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丁
(7)如果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质沿逆时计方向流动,那么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为
【答案】(1)A
(2)染色
(3)①→②→④→③
(4)D
(5)大光圈
(6)A
(7)逆时针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根据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知识解题。
【解答】解:(1)制作细胞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正确操作是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慢放下;
(2)盖好盖玻片后,要在盖玻片一侧滴红墨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红墨水的作用是染色,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胞结构。
(3)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一般为:擦→滴→取→展→盖→染;
(4)通过对两幅图的比较可知,①图细胞小,且在视野中偏左;②图细胞大,在视野的正中央;故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①转为图②,应该先将装片向左移动,然后换高倍镜观察,由于高倍镜透光少,故需要调节亮度,最后需要通过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的清晰;故正确的操作步骤为:D。
(5)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需要换大光圈;
(6)显微镜的镜头中,目镜越长、倍数越小;物镜越长、倍数越大;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则放大倍数最大,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甲、丙;
(7)因为显微镜成像成的是倒像,故旋转180°后,观察发现方向不变,还是逆时针;
故答案为:(1)A;(2)染色;(3)①→②→④→③;(4)D;(5)大光圈;(6)A;(7)逆时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