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杀戮(lù) 劫掠(lüè) 惨绝人寰(yuán)
B.矢志(shǐ) 挑衅(xìn) 无处遁形(dùn)
C.慰藉(jí) 铸造(zhù) 骇人听闻(hài)
D.呓语(yì) 篡改(cuàn) 振聋发聩(g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国殇 铭文 震悚 颠倒黑白
B.警惕 彰显 初衷 苍海桑田
C.辱没 放肆 抵赖 巧舌如潢
D.书藉 磅礴 妄图 一以贯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涨潮时,无数浪花飞溅,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当。
B.当听到那个杀人不眨眼的、惨绝人寰的刽子手受到法律制裁的消息时,人人拍手称快。
C.多年来,老校长为了这群孩子的成长,起早贪黑,处心积虑,他的功劳我们不能忘记。
D.为了避免溺水伤亡事故再次发生,学校切实加大了安全教育力度,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日本右翼势力大肆篡改历史教材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的目的。
B.青年作为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其价值观的变化最能反映社会变化,也最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C.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祭日上讲道: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捍卫者和有力倡导者。
D.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自己的爱心去包容这个世界。
5.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设立国家公祭日不仅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 , 。 , ,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使人类的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A.②③①⑥⑤④ B.④⑥①⑤③②
C.②⑥④①⑤③ D.①③②⑤④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一 中国青年网南京12月13日电 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五台山丛葬地纪念碑、北极阁丛葬地纪念碑等多地,民众自发以各种形式祭奠遇难同胞。自1996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旧金山当地华人华侨都会举办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南京祭”活动,如今已是第19年。
今年的南京祭活动在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举办。作为活动的一部分,文化中心展出了日本侵占南京并且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一副“五洲同怀民族情,四海共祭家国魂”的挽联在祭奠活动现场显得很醒目。可容纳近400人的会场几乎坐满了人。除了众多华人华侨、社团组织的参与,旧金山市议员、州议员,以及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罗林泉都参加了祭奠活动。
材料二 听听来自和平的声音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活动中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宣言》。
材料三 日媒为何在公祭日安静异常
中新网12月15日电 中国举行了国家公祭仪式。《日本新华侨报》日前刊文称,让人吃惊的是,作为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前一天,日本媒体静得出奇。文章摘编如下:
12月12日,记者翻遍了当天日本六大主流报纸,关于南京大屠杀和中国国家公祭日,无只字片语。即使在包罗万象的日本互联网上,也只有引自中国媒体的报道,基本看不到本土媒体的评论。
日本左翼媒体对这一事件掌握的资料不多,右翼媒体又故意抹杀,因此就出现了日本媒体对“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中国国家公祭日冷淡处置的奇怪现象。
6.速读以上材料,概括你从中得到的主要信息。(不少于两点)(4分)
7.仔细阅读材料二,说说材料二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各地民众自发性地以多种形式祭奠遇难同胞。
B.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让人们铭记历史,记得战争的惨痛教训,世界和平才有希望来临。
C.和平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但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
D.中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日本媒体静得出奇,这意味着作为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日本当局正在反思自己的错误,让悲剧不再重演。
9.通过阅读以上三则材料,你想对日本右翼分子说些什么呢 (4分)
10.综合性学习。
(1)2020年12月13日是第七个国家公祭日。学校定于当日上午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拟一则通知,提醒大家注意。
通 知
(2)小明同学参加公祭日活动后,非常气愤地发了一条微博:“一定要让侵略者血债血偿!”如果请你在小明的微博上留言劝说他,你将怎么说
答案
1. B A项,“寰”应读“huán”;C项,“藉”应读“jiè”;D项,“聩”应读“kuì”。
2. A B项,“苍海桑田”应为“沧海桑田”;C项,“巧舌如潢”应为“巧舌如簧”;D项,“书藉”应为“书籍”。
3. D A项,“振聋发聩”指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不能用来形容浪花飞溅的声音。B项,“惨绝人寰”指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项,“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 B 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的目的”;C项,“坚决捍卫者和有力倡导者”语序不当,应该先“倡导”然后“捍卫”;D项,两面对一面,可在“能”后面加上“否”。
5.C
6. 此题考查对材料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首先阅读三则材料,提取关键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平”“历史”“日媒”“安静异常”等,然后通过各则材料的内在联系,综合起来,不难归结出答案。
[答案] ①我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旨在不忘历史,呼吁和平。②日本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冷处理态度,引发人们的质疑和不满。
7. 首先判断论证方法,因为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不难判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其次是作用,比喻论证的作用是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案]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和平比作阳光雨露,有力地证明了“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这个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8. D D项是对材料三的一种曲解。从材料的隐含信息来看,日本当局对从前的错误既没有真诚地忏悔,也没有凝重地反思。
9. 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材料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及对日本右翼分子态度的论述,能够晓之以理,义正词严地进行警示,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 示例:日本右翼分子,如果有谁还要抵赖,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历史,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也不会答应。只有坦诚面对,勇于承认错误,才能得到人们的谅解,才能让和平之花在全球盛开!
10.(1)示例:
通 知
学校定于2020年12月13日上午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同胞表示悼念,请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
××学校校团委
2020年12月11日
(2)示例:小明同学,我们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吸取历史教训,努力建设祖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再说,如果“一定要让侵略者血债血偿”,不是又会导致战争发生吗 所以,呼吁全世界珍爱和平,才是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