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课时练习:11 短文二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课时练习:11 短文二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1 16:4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与其奇者(  ) 四时俱备(  ) 沉鳞竞跃(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 
(3)夕日欲颓         (4)四时俱备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答 谢 中 书 书
(2)夕 日 欲 颓,沉 鳞 竞 跃
(3)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5.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通明,自号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
(3)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         ;
         ,         。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        两种视角,写        ,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5)“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作者        的志趣,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流露于笔端。
◆课内精读
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6.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又数刀毙之 D.水陆草木之花
7.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简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在文中的作用。
9.“猿鸟乱鸣”中的“乱”字与“沉鳞竞跃”中的“竞”字用得极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课外阅读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甲] 《答谢中书书》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选自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
[注] 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沉鳞竞跃
(2)四时俱备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1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4分)★
(1)晓 雾 将 歇,猿 鸟 乱 鸣
(2)若 牛 马 之 饮 于 溪
13.根据上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6分)
(1)甲文中,“    ”一字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乙文中,“    ”一词简洁地概括了石头的特点。(2分)
(2)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14.请从不同角度对甲文进行简要赏析。(3分)
1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根据上面的材料,在下面横线上补写句子,使之与前面画线部分构成排比。
  书信里灌注了作者的真情,            ,            。
文/白/互/译
  山 川① 之美,古  来    共   谈。  高 峰 入②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
云, 清③ 流 见  底。两 岸 石 壁,五色④交辉⑤。青   林 
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
翠 竹,四时⑥俱⑦备。晓 雾将 歇,猿  鸟 乱 鸣;
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夕日欲颓⑧,沉  鳞⑨   竞  跃。实⑩是 欲 界之仙都。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 康 乐 以 来,未复 有能 与 其  奇 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词语注释
①川:河流。②入:耸入。
③清:清澈,明净。
④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⑤交辉:交相辉映。
⑥四时:四季。⑦俱:都。
⑧颓:坠落。
⑨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⑩实:确实,实在。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亦未寝(  )       藻、荇交横(  )
遂至(  ) 欣然(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
(2)盖竹柏影也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
(6)相与步于中庭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怀 民 亦 未 寝,相 与 步 于 中 庭
(2)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3)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    ,字子瞻,号      ,    (朝代)    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    ”,三人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2)《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4)《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课内精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欣然起行        其人舍然大喜
B.念无与为乐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肃遂拜蒙母
D.相与步于中庭 尝射于家圃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去找张怀民,“亦”字说明张怀民和作者一样也没有睡,饱含作者的惊喜之情,暗示了两人心意相通、互为知己。
B.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其中仅透露出作者因遭贬谪而凄凉、孤寂的心境。
C.本文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景物最突出的特征,以极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8.请品析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9.作者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具体体现在何处
10.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⑥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汉族。夷: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⑥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古代计时单位)
1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欣然起行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放杖而笑 释担而立
C.予欣然从之 山川之美
D.相与步于中庭 至于夏水襄陵
14.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月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15.阅读下面的新闻,回答问题。
  为纪念苏东坡诞辰983周年,3月9日,由某市政协、市委宣传部、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主办,市文联承办的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正式启动。
  自“文化立市”战略实施以来,该市的各类文化活动日渐增多。弘扬苏东坡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也是“文化立市”战略的核心内容。此次“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为全国范围内的苏东坡迷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请你为此次大赛拟一则宣传标语。
(3)感受苏轼的人格之美。
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转任密州太守,处于仕途的低谷,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在任密州太守时,政治失意,与其弟子由七年不见,中秋之夜写下《水调歌头》;因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写下《记承天寺夜游》……
  结合上述材料和苏轼的诗文,说说你心目中的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不少于60字)
文/白/互/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①睡,月色入户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欣  然③  起  行。 念④ 无 与 为 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⑤,相 与⑥ 步 于 中 庭⑦。 庭 下 如 积 水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
空 明⑧,水中藻、荇⑨交横,盖⑩ 竹  柏 影 也。何夜 无月
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  
何 处 无 竹 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词语注释
①欲:想要,打算。
②户:门。
③欣然:高兴的样子。
④念:考虑,想到。
⑤寝:睡觉。
⑥相与:共同,一起。
⑦中庭:院子里。
⑧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⑨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⑩盖:大概是。
答案
答谢中书书
1.hóng xiē tuí yù jù lín
2.(1)交相辉映。(2)消散。(3)坠落。(4)四季。
3.(1)答/谢中书/书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5.(1)陶弘景 华阳隐居 信 
(2)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3)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4)仰观、俯察 山之高、水之清
(5)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
6. C C项中的“之”是代词,指“狼”;其他三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7.①山水的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②色彩搭配之美,如“五色”与“青林翠竹”;③晨昏变化之美,如“晓雾”与“夕日”;④动静映衬之美,青林翠竹为静,猿鸟沉鳞为动。
8.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9.“乱”的意思是纷乱,形象地写出了猿鸟“鸣”的状态,渲染了清晨山林热闹欢快的气氛;“竞”的意思是争着、争相,形象地写出了水中游鱼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渲染了傍晚热闹欢快的气氛。
10.(1)鱼。(2)季节。(3)奇丽的景色。(4)沿着。
11.(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2)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和其他树木。
12.(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若/牛马之饮于溪
13.(1)奇 奇状
(2)甲文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是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动,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中,“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登山,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14.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搭配得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参考译文]
[乙]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潭。钴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鱼梁。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和其他树木。小丘上的石头骤然突出或兀然高耸、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高峻堆叠、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往山上攀登的棕熊。
15.示例:封存着时代的场景 传承着遥远的文化
记承天寺夜游
1.qǐn xìng suì xīn
2.(1)门。(2)大概是。(3)考虑,想到。(4)于是,就。(5)睡觉。(6)共同,一起。
3.(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1)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3)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1)苏轼文集 苏轼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苏洵 苏辙 三苏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6. B A项,两个“然”都是“……的样子”的意思;B项,前一个“者”是“……的人”的意思,后一个“者”是判断句的标志;C项,两个“遂”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项,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
7. B 应该是透露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9.①入夜即解衣欲睡,“闲”;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③与怀民于庭中散步,“闲”;④欣赏月下美景,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闲”。
10.“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懂得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也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包含了作者虽有远大抱负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产生的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11. C “过”是“拜访”的意思。
1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13. B A项,……的样子;然而。B项,“而”都是表承接的连词。C项,代词,指“他们”;结构助词,“的”。D项,在;和“至”连用,表示另提一事。
14.D
[参考译文]
  [乙] 己卯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他们)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 ”我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族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做生意的人很多。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已经睡得很酣甜了。(我)放下拐杖笑起来,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大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15.(1)某市文联承办的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正式启动。
(2)示例:学东坡诗词,悟东坡精神(符合题意即可)
(3)示例:苏轼,你是一座丰碑。作为丈夫,思念亡妻的真情催人泪下;作为文人,诗文中的豪情壮志激荡人心;作为政治家,仕途坎坷,踽踽独行,仍不失乐观与旷达……千年的你,今日归来,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