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梦回繁华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汴京(biàn) 料峭(qiào) 沉檀(tán) 冗杂(rǒnɡ)
B.跋涉(bá) 舳舻(zhú) 遒劲(jìn) 驮运(tuó)
C.翰林(hàn) 覆灭(fù) 擅长(shàn) 纤夫(qiàn)
D.簇拥(cù) 田畴(chóu) 岔道(chà) 漕运(cáo)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战一触即发,志愿军各参战部队的战士摩肩接踵,期盼能立下军功,吐气扬眉。
B.爱心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长途跋涉的旅者得到心灵的片刻休憩。
C.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孝道代代相传,络绎不绝,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道”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D.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作者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使人们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C.有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宋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
D.《清明上河图》全图内容庞大,因此繁而不乱,长而不冗。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⑤⑥⑦①④③②
B.④⑥⑦①③②⑤
C.④①⑦⑥⑤③②
D.⑤⑦⑥①②③④
[2019·淮安改编]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至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须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宫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数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叫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地“签名”,只能偷偷把名字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来,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得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此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书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根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做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 《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 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
5.本文第②③④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有什么作用 (3分)★
6.第②段加点词“目前所知”能否删去 为什么 (4分)
7.第⑥段写《清明上河图》有何作用 (5分)
8.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 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9.综合性学习。
(1)[写标语] 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设计一则公益宣传标语。
材料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自2017年起,“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说图标] 下图是“中国文化遗产”图标,请说明该图标的内容。要求: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②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答案
1. B “劲”应读“jìng”。
2. B A项,“摩肩接踵”指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项,“络绎不绝”指(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不能用于“孝道”的传承。D项,“车水马龙”指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句中所叙述的摊前无法形成车如水、马如龙的壮观景象,所以用“车水马龙”不合语境。
3. B A项,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C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担忧”;D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因此”应改为“却”。
4. A 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先通读这几句话,然后运用排除法进行解答。⑤为总起性语句,应排在最前面,排除B、C两项。⑦与⑥的排序根据①可得⑥(“深思”)在前,⑦(“遐想”)在后,由此即可得到答案为A项。
5. 抓住第②段中的“魏晋南北朝”、第③段中的“宋代”、第④段中的“元代”,不难看出这些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容易确定说明顺序为时间顺序。
[答案] 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的。用时间顺序来说明题跋的萌芽期、发展期和兴盛期,符合题跋的发展规律,这样说明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使读者能更好地认识题跋。
6.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通常分四步走:第一步,解词。“目前”是“当前、现在”的意思,是对“所知”进行时间限制。第二步,解句,即联系文本阐释语句。句子说明了顾恺之是当前所知的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第三步,分析删去后对原句有什么影响。删去后,句子的意思就成了顾恺之一定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显得太绝对了。第四步,总结这几个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答案] 不能。“目前所知”是“目前的资料显示”的意思。原句表示目前的历史资料显示,顾恺之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但并不代表他一定就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如果删去,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原意。“目前所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7.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⑥段中“比如”表明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然后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用。第⑥段首句即本段的中心句,说明了题跋的重要作用——提供画作的创作线索。举出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清明上河图》的题跋揭示作者、提示有部分缺失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题跋的重要作用——提供创作线索。
8.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妙处。标题中的“题跋”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绵延千年”说明了“题跋”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特点;“点赞艺术”的评价,运用时尚流行词语,增添了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综上所述,分条目作答即可。
[答案] 好。题目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是题跋,体现出题跋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表达了作者对题跋的赞美;同时,运用“点赞”这一时尚流行语,增添了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9.(1) 拟写宣传标语,一要生动,最好采用对偶句式,或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力争吸引读者;二要符合主题“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突出宣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
[答案] 示例: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 仔细观察图标的构成要素,从整体和细节上全面分析,如圆形的整体、中英文书写、内部构成等,然后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依次说明即可。
[答案] 示例:该图标整体呈圆形,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面的圆环部分包含“中国文化遗产”的中文及英文书写。里面的圆中是四只神鸟在围绕太阳变成的火球飞行,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等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突出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