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积累·运用(36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10分)
学完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关心学生、诲( )人不倦的藤野先生;一生劳lù( )、任劳任怨、性格和ǎi( ),与妯( )娌相处和睦的“我的母亲”;皮肤黝( )黑,目光xī( )利的列夫·托尔斯泰;还有虽累得筋pí( )力尽,但依然执着于科学实验的居里夫人。藤野先生激励鲁迅继续写令“正人君子”所深恶( )痛疾的文字,“我的母亲”教会朱德司令勤劳和坚强。他们身上闪现出来的人性光辉,教会我们心存善念、砥砺前行,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伟大。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4分)
(2)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3)语段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并在下面的横线上改正。(2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著名学者蒙曼教授以生动幽默的措辞、鞭辟入里的品析,使听众全方位领略了唐诗之美。
B.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为清明文化注入当代价值,是不容置疑的选择。
C.帮助同学要诚惶诚恐,切不可骄傲自大。
D.目前,一些文化产品粗制滥造,甚至存在低俗、媚俗、庸俗的问题,群众对此十分反感。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
A.因具备高强度、高柔性、高透光性、高导电导热性等特性,石墨烯一经发现,便高度受到行业内外的关注。
B.能否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关键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C.在首个航天日,全国多地举行丰富多彩的科普,激发了公众对太空探索的热情。
D.居里夫人为提炼镭而执着追求、不怕困难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对于实现梦想而言,今天最重要。今天是你搬来的砖石,虽然不足道, ;今天是你栽下的树苗,虽然不伟岸, ;今天是你写下的片段,虽然不完整, 。请你珍惜今天,用今天的积淀成就明天的梦想!
A.却谱就了你明天的华章 却垫起了你明天的高度 却给予了你明天的阴凉
B.却给予了你明天的阴凉 却谱就了你明天的华章 却垫起了你明天的高度
C.却垫起了你明天的高度 却给予了你明天的阴凉 却谱就了你明天的华章
D.却垫起了你明天的高度 却谱就了你明天的华章 却给予了你明天的阴凉
5.综合性学习。(9分)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所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
(1)班级要对某村(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请你以调查活动小组组长的身份,拟一份调查提纲。(3分)
(2)请你根据访谈内容对相关部门提出三点建议。(6分)
访谈一 过去,发达国家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养老院,后来发现,集体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情感慰藉和精神需求。
访谈二 调查显示,目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满足率为8.3%。
访谈三 北京市郊区有170多家养老院,但有入住需求的老年人多集中在城区。老年人不愿去交通不便、医疗配套设施相对薄弱的郊区养老。
6.名著阅读。(5分)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
(1)本段文字选自 (国籍)记者 所写的纪实作品《 》。(3分)
(2)选段内容是对 (事件)的评价。(2分)
二、阅读·理解(24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4分)
父母在
金小林
①母亲绑着一片湛青色过膝拦腰布,在老屋的锅灶头前烧猪食。隔溪对岸,父亲在路边的水泥空地上打豆子。窄窄的河床下,溪水如练,淙淙有声。一只肚白背灰的鹅,正高高举着脖子,探头探脑地率几只鸭在浅滩上摇臀摆尾。
②仲秋的午后,散落村庄周沿的梯田一片灿黄,微风拂面而过,裹挟着阵阵稻香。阳光正好,是个适宜秋收的日子。
③打豆子的父亲坐在一张糙而旧的条凳上,孕育一夏的豆粒,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圆滚滚的身躯,似一群小精灵在擂桶内欢腾跳跃,沙沙作响。父亲总是先敲打十几下,然后找出“顽固”的豆荚,挤出几粒“漏网之鱼”。整个下午,父亲都在重复这些动作。
④我刚想靠近,父亲立马偏转头来:“走开点,邋遢得很!”在我家乡,“邋遢”是“脏”的意思。我穿着一身体面的衣裳,显然与一切农活格格不入。父亲老树根样的脖颈上,早蒙了厚厚的尘泥。他的头顶上,静卧着两瓣枯黄的豆壳。稀疏的发丛下,重枣色的头皮映照着阳光,亮闪闪的。
⑤正堂边堆着一大垛鲜绿的解放草(野茼蒿),这是母亲从田野里新拔回的猪草。近旁地上,搁着一把柴刀、一个千沟万壑草汁斑斑的树头儿。母亲还没来得及切草。我拉了张小凳坐下,拿起柴刀在树头儿上咚咚咚地切起来。母亲闻声,立马阻拦:“别切别切,你切不来!”母亲急拽我肩膀,试图收走我手中的柴刀。母亲拗不过我,赶忙找来两副麻布手套:“你真要切,把手套戴上,小心点。”另一副手套,母亲让我给对岸的父亲送去:“豆树刺手,你爸不听我的,你拿去让他戴上。”
⑥父亲终究也没听我的:“要戴早就戴了,戴着手套,豆荚不好捏。”为了不漏下豆荚里的每一粒豆子,他宁愿刺手。父亲也让我给母亲传话,猪栏内的猪尿等他去铲,脏。家里养着两头猪,早晚两顿进食前清理猪尿,这是两位老人每天的必修课。
⑦我戴上手套,继续咚咚咚地切猪草。母亲在锅灶头前料理猪食,时不时转过头交代一句:“小心点!”细细碎碎切完一大堆解放草后,腰腿酸麻。抬眼时,却见母亲正提着两桶热气蒸腾的猪食,踩着碎步,颤颤颠颠地走在通往猪栏的墙弄里。两桶猪食随着脚步的一前一后剧烈地晃动着,汤汁溅溢一路。母亲年轻时,两手可凌空各提一桶三四十斤的猪食健步如飞,桶内却波澜不惊。如今,她的臂力大不如前。
⑧猪在栏里咂吧咂吧地大口吞咽着,母亲时不时弯腰往槽里加点糠调味。我静静地伫立一旁,望着她那满头银丝,忍不住劝她:“你和爸以后活都少干点,明年猪别养了,身体要紧。”在城里工作成家后,由于种种羁绊,我每年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少,最让人担心的是两位老人的身体。
⑨“我们都老了,不要紧,不要为我们担心。你还年轻,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胃不好酒要少喝点……有什么病痛但愿都给我们老人,只要你们孩子们健健康康的,我们就放心了。”母亲淡淡地说。
⑩猪已经吃饱,打着饱嗝走开了。母亲关上猪栏门,提起两个空猪食桶,喊我跟着她一起回家。走在母亲的背后,我仿佛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我又做回了儿时母亲的“小尾巴”。
对岸,父亲已经打好了豆,正从擂桶往篾箩里装豆子。那一粒粒金黄而饱满的豆子,你挨我,我挨你,密密匝匝地簇拥着,宁静而祥和。赭红色的夕阳下,割稻的乡亲们也挑着满担沉甸甸的谷子,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村庄的上空,已炊烟袅袅……
望着家乡这一幕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我久久地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情境里,时光若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世界上有一种幸福,就叫“父母在”。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04月05日07版)
7.文章描述了哪些劳动场景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8.通过文中父母与“我”的互动,可以看出他们对“我”的关爱方式有何不同之处 (4分)
9.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5分)
10.有人认为第段中的画线句子无关紧要,可以删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5分)
11.结合文章结尾,分析标题《父母在》的含义和作用。(6分)
答案
1.(1)huì zhóu yǒu wù
(2)碌 蔼 犀 疲
(3)语段最后一句是病句。改正:他们身上闪现出来的人性光辉,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伟大,教会我们心存善念、砥砺前行。
2. C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3. D A项,语序不当,应将“高度”调至“关注”之前;B项,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C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在“科普”后面加上“活动”。
4. C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语句衔接讲究语言表达时话题的“前后一致”,“搬来砖石”对应“垫起高度”,“栽下树苗”对应“给予阴凉”,“写下片段”对应“谱就华章”。
5.(1)略。[可围绕“调查某村(社区)总人口数、老年人人口数、老年人所占比例”等来列提纲]
(2)示例:①尝试解决养老问题的新模式,以满足老年人的情感慰藉和精神需求;②提高城市居家养老服务;③城乡养老院均衡发展。
6.(1)美国 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2)长征
7.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的格式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答案] 母亲烧猪食、提猪食喂猪;父亲打豆子、装豆子。
8. 本题考查根据具体情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性格要注意从文章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从“时不时转过头交代一句:‘小心点!’”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关爱更为直接、更为细腻;从“父亲也让我给母亲传话,猪栏内的猪尿等他去铲”可见父亲说话不多,不善表达却更为深沉。
[答案] 母亲对“我”的关爱显得更为直接、更为细腻;而父亲话不多,不善表达,对“我”的关爱更显深沉。
9.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角度,即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要先明确描写方法,然后简要概括其作用。
[答案] 运用外貌描写,展现出父亲不怕脏累、认真劳动的形象,表现出父亲的勤劳。
10. 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作用。首先要读懂语句的大意,然后结合上下文的情节以及文章中心谈作用。画线句属于典型的景物描写。借乡亲们挑谷回家这一普通的生活场景,表现丰收的内涵,突出了标题《父母在》的含义。从结构上看,和前文第②段“阳光正好,是个适宜秋收的日子”的内容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答案] 不能删去。这是景物(环境)描写,写乡亲们挑谷回家,村庄上空炊烟袅袅,借家乡最普通的生活场景,烘托宁静祥和的意境,表达“父母在”的幸福感受;同时,也和第②段形成照应。
11.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含义。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答案] 含义:①父母渐渐老去,要珍惜“父母在”的每一天;②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无私的,有“父母在”,是最令人感到幸福的。作用:作者以《父母在》为题,与文章结尾相照应,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和爱,也表达了对父母安在的美好祝愿。
附:作文(40分)
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人,陌生人、亲人、爱人、朋友……有没有那么一个人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请以《给我印象最深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指导】
写这篇作文,首先应交代清楚这个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谁,以及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介绍从什么事情上可以表现这个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定要选择最令你难忘、最有说服力的事情来写,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着力展现。
【佳作展示】
给我印象最深的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人是我的母亲。
母亲总是忙碌着,一天到晚总有干不完的活。但母亲从来不抱怨什么,而是默默地做着她该做的事。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回家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准备给母亲洗脚。因为小时候母亲总会在干完活后先给我洗脚,所以我决定报答母亲。
回到家后,我提出给母亲洗脚,母亲却拒绝了。
母亲说:“一双脚,有什么好洗的,我自己洗就行了。”
我对母亲说:“那不一样。”
最后,母亲在我的苦苦哀求下答应了。
晚上,我在水盆中倒好水,母亲将她那双劳累了多年的脚放到水盆中。我把头低下去,突然闻到一股很臭的味道,我赶快把头缩了回来。
母亲看见我的样子,关切地说:“是不是很臭 要是臭的话我自己洗。”
我连忙回答说:“不臭不臭,真的不臭!”
我又把头低下去继续给母亲洗脚,但我的思绪回到了从前,我想起了从前母亲给我洗脚的情景。那时候,干了一天活的母亲,晚上已经很累了,可还要给我洗脚。而那时候的我因为年纪小,总是很顽皮,不听话,害得母亲每次给我洗脚都要花费好长时间。而她自己总是用我洗过的洗脚水粗略地将自己的脚洗一下。母亲从来没有像洗我的脚那样认真地洗过她的脚。
想到这里,我的鼻子酸酸的,有种想哭的冲动。我克制自己不让眼泪流出来,因为我不想让母亲看到我哭的样子。
母亲的脚上有很多茧子,这都是母亲在田地里干活磨出来的。母亲是我们家的支柱,父亲长年在外打工,这个家全靠母亲操劳支撑着。而我却不理解母亲,总觉得她太爱唠叨。我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 现在想起来,我真觉得愧疚。
母亲,千言万语我只有一句话——我永远爱你!
[点评] 简单的洗脚一事,引起了作者的回忆,回忆小时候母亲给自己洗脚的情景。作者又联系到母亲为家庭、为自己操劳的事,感觉母亲是最值得深爱的人。在文中,作者详写了洗脚一事,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进行细致刻画,着力表现了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等,抒发了内疚之情、爱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