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积累·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沿溯阻绝(sù) 晴初霜旦(dàn)
飞漱其间(sù) 水皆缥碧(piǎo)
B.解衣欲睡(jiě) 与其奇者(yǔ)
竹柏(bǎi) 泠泠作响(líng)
C.亦未寝(qǐn) 夕日欲颓(tuí)
素湍绿潭(tuān) 鸢飞戾天(lì)
D.林寒涧肃(jiàn) 藻、荇交横(xìng)
都护(dōu) 属引凄异(zhǔ)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蝉则千转不穷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至于夏水襄陵
3.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4分)( )
A.相与步于中庭 B.互相轩邈
C.怀民亦未寝 D.回清倒影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除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外,还记载了许多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
B.《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词开豪放一派。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C.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自号五柳先生。作品有《陶隐居集》等。
D.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5.诗句默写。(7分)
(1)树树皆秋色, 。
(王绩《野望》)
(2)暑假时,你去新疆旅游。面对奇特壮美的风光,你不由自主地吟诵出王维《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壮观景象的名句: , 。
(3)崔颢在《黄鹤楼》中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乡愁的诗句是:
。
(4)《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歌燕舞的诗句是: ,
。
6.校园文化艺术节即将来临,学校准备举办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5分)
(1)为《钱塘湖春行》的朗诵选配一支背景曲,根据下列名曲的曲风、旋律或节奏介绍,选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十面埋伏》,曲风凄冷悲壮,激昂慷慨。
B.《阳春白雪》,旋律清新明快,节奏活泼。
C.《胡笳十八拍》,曲风委婉悲凉,撕裂肝肠。
D.《汉宫秋月》,曲风哀怨惆怅,寂寥清冷。
(2)请你从下面给出的四位诗人中任选一位,仿照例句写一句话。(2分)
杜甫 白居易 王维 刘禹锡
例句:“闲人”东坡,于遭贬之际依然能在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中乐观豁达地赏月。
二、阅读·理解(3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5分)
渡荆门送别
[唐]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题,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去楚地游览。
B.“山随平野尽”一句中“随”“尽”二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8.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颈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宋]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游虎丘小记
[明] 李流芳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杪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有删减)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时闻风铎
(3)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
(4)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10.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相与步于中庭 B.闻之于宋君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至于夏水襄陵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12.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3.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点 (2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浪游记快(节选)
[清] 沈 复
余居园南,屋如舟式,庭有土山,上有小亭,登之可览园中之概。绿阴四合,夏无暑气。琢堂①为余颜其斋曰“不系之舟”。此余幕游②以来第一好居室也。土山之间,艺菊数十种,惜未及含葩,而琢堂调山左廉访矣。眷属移寓潼川书院,余亦随往院中居焉。
琢堂先赴任。余与子琴、芝堂等无事,辄出游。乘骑至华阴庙。过华封里,即尧时三祝处。庙内多秦槐汉柏,大皆三四抱,有槐中抱柏而生者,柏中抱槐而生者。殿廷古碑甚多,内有陈希夷书“福”“寿”字。华山之脚有玉泉院,即希夷先生化形骨蜕处。有石洞如斗室,塑先生卧像于石床。其地水净沙明,草多绛色,泉流甚急,修竹绕之。洞外一方亭,额曰“无忧亭”。旁有古树三株,纹如裂炭,叶似槐而色深,不知其名,土人③即呼曰“无忧树”。
太华④之高不知几千仞,惜未能裹粮往登焉。归途见林柿正黄,就马上摘食之。土人呼止,弗听,嚼之涩甚,急吐去。下骑觅泉漱口,始能言。土人大笑。盖柿须摘下,煮一沸,始去其涩,余不知也。
(选自《浮生六记》,有删改)
[注] ①琢堂:姓石,沈复儿时好友。②幕游:沈复离乡做了石琢堂的无官职的辅助人员。③土人:本地人。④太华:华山。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惜未及含葩
(2)余与子琴、芝堂等无事,辄出游
(3)内有陈希夷书“福”“寿”字
(4)泉流甚急,修竹绕之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太华之高不知几千仞,惜未能裹粮往登焉。
16.石琢堂将作者的书斋题名为“不系之舟”,原因有哪些 根据你的理解简要回答。(4分)
17.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
1. C A项,“漱”应读“shù”;B项,“与”应读“yù”;D项,“都”应读“dū”。
2.D
3. C A项,名词用作动词;B项,形容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4. C 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5.(1)山山唯落晖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4)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6.(1)B
(2)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主要表现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情感;白居易《观刈麦》反映人民疾苦;刚刚学的《使至塞上》以及刘禹锡的《秋词》(其一)都应该是学生信手拈来的,参照格式仿写即可。
[答案] 示例一:“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破败的茅屋前为天下寒士疾呼。示例二:“诗魔”白居易,在麦收农忙时节的田头为百姓的繁重租税呐喊。示例三:“诗佛”王维,在被排挤出朝廷的情况下依然不忘对戍边战士的关心。示例四:“诗豪”刘禹锡,在多数人感到悲凉寂寥的秋天唱出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赞歌。
7. D 尾联诗人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之水依依不舍地送别自己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8.诗人的小舟越过荆门,晚上月亮倒映在江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9.(1)只是。(2)听到。(3)一起。(4)造访。
10.A
11.(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合我心意。
12.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3.月色美好,环境幽静。
[参考译文]
[乙] 我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美丽,游人也还不多,迎风的亭子、赏月的台榭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合我心意。
(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不时听到佛塔的风铃之声,以及看到佛灯在树梢间若隐若现。
又在今年的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上,既不再喝酒,也不再交谈,只是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要和周围的清净之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两次造访虎丘,(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说:“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得真对啊!
14.(1)到,等到。(2)就。(3)写,书写。(4)长。
15.华山不知道有几千仞高,可惜没能带着干粮前往攀登。
16. 仔细阅读文章,了解与“不系之舟”有关的内容,从作者的生活方式、态度来理解作答。
[答案] 屋如舟式;作者过着幕游生活,喜欢随意、无拘束的生活。
17.本文通过对“不系之舟”、华阴庙“秦槐汉柏”及华山脚下玉泉院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山水之间,热爱自然的感情。
[参考译文]
我住在园子南边,屋子形如小舟,庭院有土山,(土山)上有小亭,登亭可观览园子的概貌。树荫四合,夏日里都感觉不到暑气。琢堂为我的这间斋室挂了一个匾额题名为“不系之舟”。这应是我幕游生涯中排在第一的好居室啊。在土山之间,种植了几十种菊花,可惜还没等到菊花含苞,琢堂就调任山东左廉访了。眷属都移居到潼川书院,我也随着前往书院居住。
琢堂先去赴任。我与子琴、芝堂等人闲来无事,就外出游玩。(有一回)骑马到华阴庙。过了华封里,就是“尧时三祝”之处(相传尧游华州时,华州地方官祝他长寿、富有、多男)。华阴庙内多有秦汉时的槐树和柏树,大的三四个人才能抱住,还有槐树中抱柏树而生的,柏树中抱槐树而生的。大殿中古碑很多,其中有陈希夷所写的“福”“寿”字。华山脚下有玉泉院,就是希夷先生神形脱胎换骨、羽化成仙的地方。有(一个)石洞大小像斗室,石床上塑有希夷先生的卧像。这个地方水净沙明,草多为绛色,泉流很急,修长的竹子环绕着。洞外有一方亭,匾额上题着“无忧亭”。旁边有三棵古树,树纹如同烧裂的木炭,树叶好像槐叶而颜色更深,不知道古树的名字,当地人就称(它)为“无忧树”。
华山不知道有几千仞高,可惜没能带着干粮前往攀登。(从华阴庙)返回时,遇见林中柿子正黄,就骑在马上摘柿子吃。当地人呼喊着让停下,不听,吃一口十分苦涩,急忙吐出。(我)下了马,找到泉水漱口,才能说话。当地人大笑。原来柿子必须摘下后在沸水中煮一煮,才能去其苦涩,我不知道啊。
附:作文(40分)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每一次走进大自然都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流连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大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请以《 ,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上述提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应内容,补全题目;②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写作指导】
本次作文侧重于对景物的描写,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细腻,写作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描写,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写现实景物,也可写想象中的景物。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能将景物特点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地感受景物的魅力。
【佳作展示】
大自然,让我陶醉
无论何时何地,大自然总会向你展示她最美好的一面:黄山上百折不挠的青松,香山上温柔缠绵的红枫;夏天的芙蓉,秋天的菊花,敢与风雪抗争的蜡梅,还有那躲进墙角默默无闻的青苔……这一切,怎能不叫人为之陶醉
深秋,我跟随纷纷扬扬的落叶走进公园,站在公园深处的通幽曲径上,我看见树木的枝干都已是光秃秃的了。可树木粗糙的主干旁,却有一大片黄的和白的菊花在怒放。原来,大自然也是怜惜人的——这么一个浪漫诗意的季节,她当然舍不得收起所有的生命迹象。于是,她留下了这一丛“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的花之隐逸者,留给人们一份“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的乐趣。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树木每逢秋天就“闭门谢客”。你瞧那松柏,硬是不肯收回苍翠,非得一年到头穿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绿衣。穿着就穿着吧,看着也舒服,干吗要像其他树那样非得脱下不可呢!
秋天的天空是最美的。秋高气爽,天空湛蓝湛蓝的,很少看到几片云彩挡住你的视线,来惹你不愉快。晚上,它会让你看见“圆魄上寒空”的良辰美景。
秋天的雨也是最美的。秋雨细腻,但不像春雨那样转瞬即逝,且暖意逼人。秋雨是冰凉的,给人一种凉入肌骨的快感;秋雨是漫长的,淅淅沥沥,一下就是好几天,让你享受个够。
这就是大自然四个女儿中的一个——秋,这就是大自然无限珍贵宝藏中的一小部分——秋景。哦,大自然,对你来说,如此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便已让我心醉神迷。那么你,大自然,我的母亲,怎能不叫我神魂俱醉
大自然,你让我陶醉!
[点评] 文章描写细腻,还引用了一些古诗名句,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作者从秋季的落叶、菊花、松柏,秋天的天空,秋天的雨等方面,将秋季的美景描写得细致入微,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