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三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三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4-01 11:42:45

文档简介

七下 第三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济钢鲍山学校 贾兴民 第5周 第2课时 总第14课时
课题
物质运输的器官(1)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贾兴民
单位
济钢鲍山学校
课标与教材
分 析
本节课标要求: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血管是体内物质运输的管道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关于血管和心脏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心脏观察的分组实验的指导与组织,心脏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心脏的瓣膜的开放方向与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学生对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时必须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血管和心脏的形态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和生活体验
2、学生想知道的: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特点及心脏的结构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通过阅读课本图和文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血管的种类、特点及心脏的结构
4、学困生 :由于缺乏空间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心脏结构有困难




知识
技能
通过比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描述出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通过观察人的心脏模型,描述人心脏的结构特征
独立进行“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实验操作。
过程
方法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培养观察能力,独立使用显微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爱生命,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正确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自学、直观教学法、观察法、讲述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 备
【导入】
【新课学习】
血管
新课引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是由血液来完成的。血液在人体哪些部位流动?怎样流动?流动的动力是什么?
讲述:血管从粗到细,就像城市的道路一样,人体内的全部血管连接起来全长可达10万公里。血管分为哪几种?
阅读课本找出,血管分为哪几种?
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的颈部、腕部有跳动感的部位,跳动的器官是什么?
再看手背上的“青筋”,它是什么?
教师指出: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毛细血管。
出示三种血管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辨认三种血管,结合书本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巩固提高1、
1、 动脉和静脉是如何定义的?
2、 动脉、静脉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如何?
3、 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有何不同?
依据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动脉管壁和静脉管壁的特点,由此进一步分析血流速度快慢
动脉、静脉的分布有何不同?举一至两个你知道的血管的例子。
设疑:一般说:“水往低处流”,那么,下肢静脉的血液如何往上走流回心脏呢?
教师提问:毛细血管是一种什么样的血管?其功能是什么?
展示图片:分析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1)毛细血管极细,内径仅有8~10微米,
(2)管壁极薄,仅有一层上皮细胞。
提问引起学生探索:
  根据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定义,你推断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血流速度怎样?在血管内血流方向应该是什么样
?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流动的。流动的动力来自心脏的搏动。
阅读课本找出
学生摸后回答。
跳动的部位是动脉,手背上的“青筋”是静脉
看图辨认三种血管
阅读课本寻找以下问题
看图分析管壁、官腔特点、血流速度
讨论回答
学生看书51页,了解静脉瓣
学生回答:它是连通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明确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
血流速度:动脉管内血流的速度快,静脉管内的血流速度慢,毛细血管内血流的速度最慢;血流方向是:由动脉→ 毛细血管 → 静脉。
画简图判断三种血管的依据
板书设计
血管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布置作业
七下 第三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济钢鲍山学校 贾兴民 第5周 第3课时 总第15课时
课题
物质运输的器官(2)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贾兴民
单位
济钢鲍山学校
课标与教材
分 析
本节课标要求: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血管是体内物质运输的管道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关于血管和心脏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心脏观察的分组实验的指导与组织,心脏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心脏的瓣膜的开放方向与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学生对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时必须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血管和心脏的形态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和生活体验
2、学生想知道的: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特点及心脏的结构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通过阅读课本图和文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血管的种类、特点及心脏的结构
4、学困生 :由于缺乏空间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心脏结构有困难




知识
技能
通过比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描述出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通过观察人的心脏模型,描述人心脏的结构特征
独立进行“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实验操作。
过程
方法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培养观察能力,独立使用显微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爱生命,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正确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自学、直观教学法、观察法、讲述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 备
【回顾复习】
【引入】
心脏
1、位置、大小
内部结构
3、心脏工作原理
4、心率
回顾复习:
画三种血管图:让学生说出判断血管的依据。
说明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
引入:血液要能在血管中流动还需要动力,其动力来自什么?
对于心脏,我们并不陌生 ,那么它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
教师展示人体图片:让学生看图说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并在自身胸部摸到心脏的位置,感受到心跳。
讲述: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那么,心脏的结构是如何适应这种生理功能的?
分组观察离体心脏模型:
辨认上、下腔静脉、肺静脉、主动脉和肺动脉
进一步辨认心脏内部结构:
思考讨论:课本P52思考题
看图总结:
四腔:
所连血管:
瓣膜:房室瓣、动脉瓣
血流方向:静脉→心房 → 心室 → 动脉
心脏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教师可对照图进行讲解心搏的过程
看课本学习心率:
?
看图判断说明
看图观察
触摸心脏感受
明确心脏的功能:动力器官
观察心脏模型辨认心脏所连各种血管
进一步辨认内部结构
看图根据规律识记
画心脏图填写结构名称
快速听写
先区分上下、左右、前后
看模型认结构
四腔、瓣膜、血管
总结规律:上房下室,房连静,室连动,左主右肺
看平面图识记
同学之间互相提问
板书设计
心脏
1、四腔:
2、所连血管:
瓣膜:房室瓣、动脉瓣
血流方向:静脉→心房 → 心室 → 动脉
布置作业
七下 第三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济钢鲍山学校 贾兴民 第6周 第1课时 总第16课时
课题
物质运输的器官(3)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贾兴民
单位
济钢鲍山学校
课标与教材
分 析
本节课标要求: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血管是体内物质运输的管道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关于血管和心脏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心脏观察的分组实验的指导与组织,心脏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心脏的瓣膜的开放方向与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学生对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时必须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血管和心脏的形态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和生活体验
2、学生想知道的: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特点及心脏的结构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通过阅读课本图和文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血管的种类、特点及心脏的结构
4、学困生 :由于缺乏空间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心脏结构有困难




知识
技能
通过比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描述出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通过观察人的心脏模型,描述人心脏的结构特征
独立进行“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实验操作。
过程
方法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培养观察能力,独立使用显微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爱生命,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规范的实验操作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观察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 备
【实验一】:观察人血涂片
【实验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实验一、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方法步骤:1、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
2、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3、辨认血细胞、比较特点、数量。
实验二、观察血液的流动
方法步骤:
1用浸湿的棉花将小鱼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露出尾部
2 将小鱼侧放在培养皿中,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面(鱼头朝正前方)
3 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血液流动情况
观察内容:
1.观察红细胞通过血管的情况及血流速度
2.注意向前方流的血管流速快,还是向后方流的血管流速快?(鱼头朝向正前方)
思考:
1.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什么血管?
2.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如何?
3.血液流动的方向性如何?
总结:血流方向: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
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辨认观察到的细胞
阅读课本学习方法步骤
能够独立操作并进行观察
交流观察结果
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纠正错误的做法,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到最清楚的图像。
保持小鱼鳃部的湿润;爱护小鱼;
板书设计
【实验一】观察人血涂片
【实验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