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高中生物同步课件: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必修3)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打包]高中生物同步课件: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必修3)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4-02 16:52:09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能量源头:能量流动渠道:能量散失形式:能量传递效率:能量流动的特点:分解者能给绿色植物提供 ,但不提供 。太阳能食物链、食物网热能10%~20%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无机物能量讨论:
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你自己所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去了哪里?2、这些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碳元素和氧元素,是怎样来到你体内的?3、进入你体内之前存在于什么物质中?4、从这些问题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可能进入你身边的一棵小草的叶肉细胞,
也可能随着大气环流飘向异国他乡。讨论通过呼吸、饮食进入人体。存在于O2、H2O、CO2等无机环境的物质中,也存在于生物群落的生物中。碳元素和氧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 到 ,又从
到 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范围:
物质:
循环过程:生物圈,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
即C、H、O、N、P、S等元素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无机环境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CO2二.碳循环2、碳在生物群落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含碳有机物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有哪些?4、碳以什么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CO2二、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5、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是什么?食物链、食物网7、碳以什么形式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CO26、碳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哪些?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讨论:从图片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思考:温室效应的控制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为此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在日本东京有关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基于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的特点。下图是一幅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宣传画全球性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三、“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及防止措施
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人类乱砍滥伐打破了碳循环平衡CO2含量增加温度升高1、“温室效应”的形成2、“温室效应”的危害
会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
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2)禁止乱砍滥伐,同时大力植树造林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3、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具有全球性,循环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物圈内,具全球性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1)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 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2)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3)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的动力生物富集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的积累就越多)原因:特点:1、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
A、B、C、D是生态系统的成分,
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 ]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递是以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 ,B为 。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C → 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B → 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 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 。C生产者CO2消费者分解者光合呼吸分解化学燃料CO2能量流动练习大气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2、判断下列表述是否准确: 1、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 ×√3、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A4、在生态系统中,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异化作用B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
素( )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的复杂过程
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
的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生物体之间
的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
复循环运动
D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
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物质在整个生物圈
的循环                   
C.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
素都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没有任何联系D7.在碳循环过程中,使无机环境和生物
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 )
①光合作用 ②蒸腾作用 ③呼吸作
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课件24张PPT。温故知新:
生态鱼缸为什么要放在有光的地方?密闭的环境中,各种生物所需物质如何得到?问题探讨:
为什么热带雨林不需要施肥而农田需要经常施肥?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
2、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
3、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的概念及时反馈: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
C.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减少的
D.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利用c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讨论:在农田中大量使用DDT有机农药为什么会殃及南极的企鹅?碳的循环过程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什么形式
存在? 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什么
形式存在?
(2)碳元素主要以什么途径从无机环境
进入生物群落的?
(3)碳元素在生物体之间以什么渠道传递?问题讨论:(参照图思考讨论)
(4)碳元素以什么途径从生物群落进入
大气?
(5)碳元素又以什么形式在无机环境与
生物群落中循环的?
问题讨论:(参照图思考讨论)CO2思考讨论: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等来构建碳循环的过程模型: 草
大气中的CO2
兔 鹰 细菌、真菌(1)碳循环的形式: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碳循环的特点:(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C 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过______ 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 _________________ 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形式存在。(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_____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递是以 __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 ,B为 。2、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系统的成分,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消费者分解者光合呼吸分解煤、石油等化石燃料CO2CO2及时反馈: 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破坏碳循环的平衡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温室效应关注社会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概念2、CO2增多的原因3、温室效应的危害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3、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温室效应,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B.化石燃料的燃烧和自然资源的不 合理利用
C. 大量生物遭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稳定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以有机物形式流动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全球性生物群落各营养级之间生物圈(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课后调查: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碳循环的相关知识,调查你身边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具体事例;并寻找可行的缓解温室效应的方法。写一份调查报告。《京都议定书》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
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 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谢谢大家!课件38张PPT。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是顺着生态系
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主渠
道进行循环流动的。 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到底是怎样循环的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注意:
(1)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
(3)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2、物质循环的特点(1)具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周而复始进行循环。
(3)循环过程中物质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以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 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雨、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水循环氮循环: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份。氮占大气成份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氮的固定: 大气固氮 人工固氮 生物固氮 在闪电等高能量作用下,N2在空气中发生反应。 高温、高压、催化剂下使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 有固氮能力的生物将游离态氮固定为氮的化合物。 发 生 条 件氮循环示意图(三)硫循环 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
它广泛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沉积岩
和生物体中,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
同时碳又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份,是构
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碳循环还与生命活
动紧密相联。亿万年来,在地球的生物圈
和大气圈中,碳通过生命的新陈代谢,往
复循环、生生不息。
碳循环:
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碳的循环过程 大气CO2库碳的固定量 = 碳的返回量碳循环(1)碳循环的形式:CO2CO2有机物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思考?(2)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6)碳进入大气的活动: 在自然状态下,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速率大致相等,大气中的CO2 含量处于稳定状态。 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破坏碳循环的平衡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温室效应关注社会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2、CO2增多的原因3、温室效应的危害措施: 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提高能效。开发新的洁净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CO2含量。特点形式范围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循环有机物(化学能)无机物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农庄主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曾用飞机反复大面积地喷洒有机磷杀虫剂,几年后显而易见的是( )B①彻底消灭了该地区的害虫 ②害虫的抗药性愈来愈强
③消灭了该地区杂草 ④这个地区鸟类数量减少
⑤未喷洒农药的邻近地区一带生物体内也含有农药的成分A ①② B ②④⑤
C ③④ D ②③(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C 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过______ 作用实现的。碳循环始终与 结合在一起。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_______________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形式存在。(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_____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递是以 __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 ,B为 。例、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系统的成分,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练习消费者分解者光合呼吸分解能量石油、煤炭等CO2CO2(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 CO2的方式。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⑤_______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___________和大气之间的循环。CO2绿色植物练习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B. 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越少
C. 甲与丙为捕食关系
D. 这4种成分是缺一不可的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和丁为双向箭头,说明二者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又由于乙、丙都指向丁,则可确定丁为无机环境,那甲为生产者。由此,甲、乙、丙为生物群落。其中,甲、乙都指向丙,说明丙为分解者,剩下的乙就是消费者了。于是,不难得出答案是D。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号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
(1)图中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 (用箭头号和字母表示)。
(2)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若生产者有1000千克,则第4营养级最多可获取 千克的能量。
(3)分析AD和EB过程中,碳流动的形式分是 。
(4) (用图中字母表示)中CO2过高,会引起 效应,导致气温升高,可能会加快极地冰川融化,海面升高,威胁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 D F E B 能量流动 80 CO2 、含碳有机物 A 温室由此不难归纳该类示意图的识别步骤:
第一步:确定无机环境和生产者。图中双向箭头所指对象分别是无机环境和生产者,其中,其他成分都指向的对象是无机环境(另一对象是生产者)。
第二步:确定分解者。在前面确定了无机环境的基础上,肯定图中其余成分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在群落中,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箭头都指向分解者,即接受箭头指向最多的是分解者。第三步:确定消费者。在生物群落中,确定了生产者和分解者,剩余的部分均为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指向的是初级消费者,依次是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铵盐和硝酸盐,进而将这些无机氮同化成植物体内的蛋白质等有机氮。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将植物体内的有机氮同化成动物体内的有机氮。这一过程为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这一过程是氨化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铵盐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终氧化成硝酸盐,这一过程叫做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产生的无机氮,都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并且进一步还原成分子态氮,分子态氮则返回到大气中,这一过程被称作反硝化作用。由此可见,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已成为氮循环中最活跃的区域。 氮循环空气中的氮气大气闪电固氮人工合成固氮生物固氮土壤中(NH4+,NO3-)生产者各级消费者生物体组成含氮部分含氮废物交换吸附主动运输消化
吸收
合成脱氨基作用硝化作用泌尿系统排出捕食同化作用反硝化作用THE END课件28张PPT。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回顾: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什么?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什么?
4 能量在生态系统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
5 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讨论: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环境CO2环境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光合作用捕食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一、碳循环的过程思考题:
1、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C以什么形式循环?

2、在生物群落中,C又以什么形式循环?

CO2(气体)有机物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碳进入生物群落
碳出入生物 把CO2合成有机物
群落的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碳出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燃烧特点:(1)碳循环的形式: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CO2;CO2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链;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二、物质循环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例1: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A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
B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C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有机物
D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营养物质例2: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
A 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
B 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C 生物圈
D 地球例3:保证物质循环顺利进行的重要成分
是( )和( )。生产者分解者三、物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
循环性;
反复利用,永不消失动动脑 说出下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哪种成分及箭头abcdefg的含义。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D为消费者动动脑 说出下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哪种成分及箭头abcdefg的含义。a光合作用beg呼吸作用d捕食C生产者的残枝落叶被分解者利用f动物的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比较 有机物形式流动无机物形式流动全球性,循环性 ,反复利用
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思考讨论与合作探究: 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治理温室效应的措施;为了保护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地球,我们同学可从哪些方面做起。 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2、CO2增多的原因3、温室效应的危害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小结: 课堂练习 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2.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3.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4.识图作答:
(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2的方式。
①____ ②____ ③____ ④____ ⑤____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燃烧 课后作业1、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为什么?
2、课本104页的练习。谢谢大家!课件41张PPT。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温故知新:
生态鱼缸为什么要放在有光的地方?密闭的环境中,各种生物所需物质如何得到?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等基本元素,在     和      之间往返循环利用的过程,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构建模型生物
群落思考:这里的生态系统可不可以是森林、草原、池塘等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施用农药DDT 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南极动物体内为何会出现DDT?此现象说明了什么?全球性抓住要点:1、这里的“物质”指的是 ?
2、这里的“循环”是指在 往返出现?
3、循环的范围是?
4、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
注意:
1.物质:组成生物体C、H、O、N、P、S等基本元素。而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
2.范围: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3.循环: 注意:
1.物质:元素。
2.范围:生物圈。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1.碳循环的形式: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3.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存在形式:
4.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主要是CO2;CO2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食物链(网)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二、碳循环:碳的循环过程 碳循环 碳循环图解的辨析:1.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
A为 ,B为 ,
C为 ,D为 。
2.生物群落中碳以 形式存在,通过 渠道流通。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形式存在。
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无机环境含碳有机物食物链食物网CO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群落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燃烧(有机C)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群落火山爆发
分解作用
燃烧SO2:叶
SO4-:根(有机S)大气中的氮气群落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有机N)氨化作用硝化作用进入群落可通过三者 在自然状态下,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速率大致相等,大气中的CO2 含量处于稳定状态。 在我们生活中,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平衡吗?如果不平衡的话,导致了什么结果?怎么造成的?有没有解决方法呢?关注社会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1、土地沙漠化进程加快2、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4、粮食减产3、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沿海国家和地区可能被海水淹没1、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2、开发新能源,改进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避免温室效应的措施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1.﹙03年全国﹚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
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全球变暖致北极熊同类相残 全球变暖致北极熊同类相残 阿德雷企鹅在浮冰上漂流 2011年2月1日的卫星图片展示美国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冬季暴风雪笼罩 美国冬季暴风雪日本暴雪致50人死 局地积雪超 5米 2012-02-02 11:19 欧洲强烈寒流已致163人冻死 2012-02-03 09:54: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2012年1月30日,乌克兰基辅,教堂和树木被大雪覆盖。据乌克兰媒体30日报道,乌克兰近期遭遇严寒,导致在过去的一周内18人死亡,其中12人冻死在街头。过去一周,由于持续降雪和随之而来的大幅降温,乌克兰境内气温骤降,其东部和北部地区甚至出现了零下18摄氏度的低温。黑龙江现罕见干冷冬季 1月平均气温为近十年最低
【字体:大?中?小】2012-02-03 10:09:05 ??来源:?新华网新华网哈尔滨2月2日电(记者程子龙)由于去年12月和今年1月连续两个月持续少雪低温天气,我国最北省份黑龙江出现了罕见的干冷冬季气候,今年1月平均气温为近10年来最低位。 据介绍,今年1月,黑龙江省的干冷气候依然持续。当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仅为0.8毫米,比常年少76%,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4低位。松嫩平原东部、哈尔滨大部、牡丹江大部、北安、萝北、桦南、勃利、鸡西市区等地几乎没有有效降水。
今年1月,黑龙江省平均气温为零下22.3℃,比常年低2.1℃,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10低位,近10年来历史第1低位。截至1月末,全省平均最大积雪深度为4.7厘米,比常年偏少6.1厘米。
1月31日,黑龙江省五大连池日最低气温为零下42.7℃,达到极端气候事件标准。2012年2月1日,在大连市旅顺口区北海码头,一艘渔船被涌上岸边的海水冻成冰船。近日,随着气温大幅下降,渤海大连北部海域大范围结冰,海冰最厚达30多厘米,大批船只被困在港口码头不能出海作业。新华社发(吕文正 摄) 2011年2月1日,两名游客在大连夏家河子海滨参观。 巴基斯坦洪水2011年5月18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栋用堤坝围起来的房屋在洪水中犹如孤岛。密西西比河暴涨后,沿岸各州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一些居民为保住自己的家园不被淹没,用泥沙和碎石堆起自己的防洪坝。 泛滥的密西西比河使亚祖河的水位一路飙升 在哥伦比亚的圣贝尼托,男子们骑马穿过洪泛区 中国武汉的汉江支流上,一名男子正在一处被鹅群占据且近乎干涸的河槽中钓鱼 2011年5月25日,江西省新建县南矶乡,一艘渔船搁浅在鄱阳湖湖底,周围湖水干涸,湖草生长茂盛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丰水年份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因持续干旱导致严重“瘦身”。 2011年5月25日,江西省新建县南矶乡红卫村,村民万长柱承包的1万亩鄱阳湖水域干涸,湖草长到一尺多高,如同身处大草原。 在南达科他的维维安,风暴导致直径为20厘米的巨大冰雹从天而降 《公约》规定发达国家为缔约方,应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支付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所需增加的费用。 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会议上,通过了一份
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
所有发达国家应在2010年把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
1990减少5.2% 1、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京都议定书》 让海洋成为二氧化碳的“掩埋场”
? 海洋既是各种珍奇生物的家乡,也蕴涵着数不清的宝藏。海水中溶解的化学元素有5亿亿吨!一些为全球变暖而忧心的科学家,近年来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海洋。海洋被称为生命的母体,科学家们通过模型研究证实,
往海水里注入二氧化碳越深,二氧化碳会“掩埋”得越
好。600米是所需的最低安全深度,到了950米,二氧
化碳基本上就无法向海上逃窜了2、消除二氧化碳 新问题:但海洋毕竟不是纯粹的回收站,海中储存二氧化碳可能确实有阻止全球变暖之效,但二氧化碳溶解后会使海水酸化,目前还不能确定这是否会危害海中生物,引出新的环境问题。 美好的设想:以特定的间距分散注入、而不是将
所有二氧化碳集中注入一个区域,可以有效降低
海水酸化的程度。但他们也说,这只是理论上的
想法,效果怎么样有待实际检验课件27张PPT。你呼一口气,呼出的二氧化碳分子有的可能进入你身边一棵小草的叶肉细胞,有的可能随着大气环流漂向异国他乡,有的可能又转变成有机物重新回到你的体内。事实上,碳和氧等元素就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生态鱼缸为什么要放在有光的地方?生态鱼缸是密闭的,可以不需要外界提供物质,在密闭的环境中,各种生物所需物质如何得到?由此可以看出,因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所以需要外界(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出现,是循环流动的。一.碳循环
思考与讨论及补充: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2.碳元素主要以什么途径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
CO2 、 碳酸盐 ;含碳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3.碳元素在生物体之间以什么渠道传递?以什么样的形式传递?
4.碳元素以什么途径从生物群落进入大气?
5. 碳元素又以什么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
6.碳循环平衡被破坏的危害:温室效应食物链和食物网,含碳有机物的形式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O2 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破坏碳循环的平衡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温室效应关注社会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概念2、CO2增多的原因3、温室效应的危害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C循环的图解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物质循环的概念: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
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
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
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雨、
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
氮循环: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
分。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
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
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
复循环。氮循环空气中的氮气大气闪电固氮人工合成固氮生物固氮土壤中(NH4+,NO3-)生产者各级消费者生物体组成含氮部分含氮废物交换吸附主动运输消化
吸收
合成脱氨基作用微生物分解泌尿系统排出捕食同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硫循环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种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
C.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减少的
D.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利用c(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C 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过______ 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 _________________ 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形式存在。(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_____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递是以 __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 ,B为 。2.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系统的成分,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消费者分解者光合呼吸分解煤、石油等化石燃料CO2CO2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能力大小:取决于分解者数目,温度,湿度等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键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运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能力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的动力。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正是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联系反复出现,循环流动,全球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特点生物圈生态系统各营养级范围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反复循环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过程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有机物形式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项目3.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4.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植物内也发现了DDT,该现象说明了: ( )
A.DDT使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科考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药地区觅食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