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课型
讲授课
教材分析
《春望》是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诗词五首》中的一首,本单元围绕“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是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因此在授课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鉴赏评价诗歌的过程中体会诗人情感,激发学生对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的敬仰。
学情分析
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学习了《望岳》,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而《春望》则体现了诗人满心的忧愁与无奈,两首诗歌格调的差异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突破学生对杜甫的刻板印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青春期学生的思维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易于运用联想与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与意境。但由于鉴赏诗歌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趋于浅表化,逻辑思维还未成熟,因此需要教师启发引导,深入探究。
学习目标
反复朗读诗歌,读出情感,读出韵律。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苦之前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通过随文学习重点字词,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作品风格。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生平与诗歌创作背景。借助工具书,疏通诗歌大意。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做到熟读成诵。
标记整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屏显杜甫草堂图片,展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形容杜甫的一副对联,而今天我们要学《春望》,虽然只有短短的四联八句,但是却体现出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深沉忧思愁苦,充分地体现了这副对联的内涵,接下来我们一起心回千古,对话诗圣!
认读通读,循文入义
学生根据预习简要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教师引领学生依据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疏通文意。(重点字词的释义放在课文分析环节进行随文学习。)
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学生指出教师读的“好”与“不好”,共同探求更好的朗读方式,学生自由朗读。
细读品读,通情入境
师:古人写诗,往往由景入情,请大家静心默读,边读边思考,“前两联诗人望见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大家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屏显提示:1、说出所见之景。2、找出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3、结合注释简要分析。)
点拨:国(破)城(春)草木(深),花(溅),鸟(惊)
师:“深”是什么意思?
点拨:形容草木茂盛
师:那诗人这样写是要描绘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场面吗?你怎样理解“深”的意思?(屏显提示:1、返回文本,找出依据。2、结合诗人所处时代背景。)
点拨:意在荒凉;国破;身处长安,兵荒马乱
师:“国”是指什么?如果不看注释,你能从哪里找出证据?
点拨:是都城,不是国家。从创作背景可知,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诗,所写的是他在长安的所见所闻,而并非整个国家。
(小结:我们在鉴赏作品时,要具有大局视野,不能孤立的分析作品本身,而应该联系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才不至于歪曲作者的本义。)
师:我们再来品一品,“望”是和谁搭配在一起的?有什么作用?
点拨:春。因为春天来了,草木茂盛,人烟稀少,更显荒凉。
总结:“破”奠定了感情基调,“春”和“深”加以映衬,更体现出诗人所望见的春天,不是生机勃勃的,而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表现诗人内心的忧思愁苦。
精读味读,文道统一
既然诗人严重的春天是荒凉的,为什么还要写“花”和“鸟”?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两种说法:
(1)拟人的手法,“花”都会流泪,鸟也感到惊心。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看到花感到伤感,想流泪,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感到担忧和惊心。
请分别赞同这两种观点的同学,朗读一下这两句话,要求通过“重音”的安排,体现出你的理解,其他同学猜一猜,看他属于哪一派?
(听学生重音放在“花”“鸟”上,还是“溅泪”“惊心”上)
总结:这告诉我们,读诗的适合节奏、语气、语调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读诗和解诗是一体的,我们在课后欣赏诗歌时,也要注意运用这种方式来加深自己的理解。
诗人为什么说“家书抵万金”?
点拨:一是思念,而是担忧家人的生命,因为当时连婴儿都会屠杀。
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写给谁看
点拨:为百姓发声,表达百姓的担忧与痛苦。官员
总结:杜甫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写诗不只是为了抒发个人内心苦闷,文以载道,而是表达无数人的心声,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可见最后一句中蕴含了多少忧思与愁苦啊!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读最后一句话呢?
点拨:“搔更短”是一种激越的悲愤,“不胜簪”是无奈的叹息。语气上应该有所起伏,先是激昂,转而叹息。
学到这里,是不是对最开始那副对联有了更深的理解?请我们一起再配乐吟诵这首诗歌。
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