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必考点解析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课时练习练习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必考点解析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课时练习练习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5-15 20:3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课时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经常用钢丝球擦洗铝锅
C.在煤炉上放一壶水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发现煤气泄漏开灯查看
2、下列用品中,主要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尼龙袜 B.纯棉裤 C.不锈钢碗 D.蚕丝被
3、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能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汽车燃料,可以减少尾气污染
B.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C.煤的燃烧可能造成酸雨的原因是排放大量CO2
D.石油炼制可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
4、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点燃
B 鉴别CuO粉末和木炭粉 观察颜色
C 鉴别H2和CH4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
D 鉴别双氧水和蒸馏水 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
A.A B.B C.C D.D
5、下列物质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是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PM2. 5 D.氮气
6、下列关于化学与生活、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或活泼金属与稀硫酸反应,都是耗能少、廉价获取氢能的理想途径
B.乙醇汽油的使用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C.“釜底抽薪”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工业上进行高炉炼铁时,固体原料从高炉下方加入,空气从上方通入
7、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下列做法中,合理的是
A.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运输海鲜时用甲醛浸泡保鲜
C.种植蔬菜时喷洒剧毒农药杀虫 D.用发霉的大豆榨油食用
8、下列总结的化学知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用语 B.生活知识
①两个氮原子一N2 ②3Fe2+:“3”表示两个铁离子 ③:“+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①爱护水资源一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 ②汽车到加油站加油一严禁烟火 ③使用燃煤炉子取暖一关闭门窗,保暖
C.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D化学中常见的“三”
①干冰升华吸热—制冷剂 ②一氧化碳用于冶金工业一还原性 ③用氮气作食品保护气一化学性质不活泼 ①三种可燃性气体一H2、CO、O2 ②三大化石燃料一煤、石油、天然气 ③三种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分子、原子、离子
A.A B.B C.C D.D
9、坚持低碳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不相符合的是
A.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 B.分类处理垃圾
C.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 D.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10、已知H2S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 + 3O22SO2 + 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体现H2S的可燃性 B.H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2
C.生成的SO2可以直接排入空气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 “碳中和”,中国在行动。“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
(1)2022年北京冬奥会采用二氧化碳制冷技术,实现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碳排放几乎为零。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为了减缓______效应。
(2)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______和天然气。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请列举一例可为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的清洁能源:______。
(3)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吸收剂处理可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
①加压水洗法可捕集二氧化碳,是因为______。用足量的石灰乳捕捉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②氧化钙可在较高温度下捕集二氧化碳,在更高温度下将捕集的二氧化碳释放利用。草酸钙晶体(CaC2O4 H2O)热分解可制备氧化钙,其加热升温过程中固体的质量变化见图。据图分析:第一阶段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的原因是______。最终,该反应所得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之比为______。已知CaCO3CaO+CO2↑,与碳酸钙分解制备的氧化钙相比,草酸钙分解制备的氧化钙具有更好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其原因是______。
2、天湖中学的同学们学习了第七单元之后懂得了,氢气被称为理想的能源是因为______(一条即可),“釜底抽薪”能起到灭火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3、根据图文回答问题。
(1)生活中经常食用加碘食盐
①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___________(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②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由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构成的。
③碘是以KIO3的形式存在的,KIO3中碘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2)氢气
①图二中a为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图中X是___________(填药品名称),可采用图中的方法收集氢气,是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
②图二中点燃氢气前要___________。
(3)C60的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
①C60属于___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②C60与金刚石、石墨具有相似的___________(填“化学”或“物理”)性质。
4、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
(1)在2月17日至3月18日,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进行了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①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②可燃冰是否是可再生能源?______。
(2)在11月19日,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奋进号”创造了10909米的纪录。①深海潜水器外壳是钛合金制成的,钛合金的硬度比纯钛的硬度______,更耐腐蚀。②钛合金焊接时必须使用氩气作为保护气,利用了氩气______的性质。
(3)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定位导航卫星发射成功。此卫星采用了铷原子钟,使时间更精准。如图是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相关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①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②m=______;
③在化学变化中铷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形成______(填微粒符号),而达到稳定结构。
5、碳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利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Ⅰ.碳的多样性
(1)金刚石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原因是______。
(2)从石墨中分离出的单层石墨片(石墨烯)是目前人工制得的最薄材料,单层石墨片属于______(选填“单质”或“化合物”)。
Ⅱ、“碳中和”的实现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CO2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CO2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
(3)CO2的过度排放会造成______的加剧。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可为实现“碳中和”做出直接贡献的一种措施:______。
(4)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经吸收剂处理可实现CO2的捕集。如用CaO吸收。草酸钙(CaC2O4)在高温下分解制得疏松多孔的CaO,同时产生CO、CO2。该反应所得CO、CO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______。
(5)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已成为居民的生活用气,是因为CH4在空气中燃烧时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煤的干馏属于物理变化(_____)
2、羊毛、棉花、塑料、橡胶都是有机合成材料(____)
3、废弃的生石灰会带来“白色污染”(______)
4、棉纤维、羊毛纤维、涤纶三种纤维,通过灼烧闻气味的方法不能将其鉴别出来(____)
5、 “嫦娥五号”使用的氧化铝陶瓷属于金属材料(____)
四、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我国2004年化石能源探明储量及年开采量如下表
探明储量 年开采量
石油 23亿吨 1.74亿吨
天然气 2.23×104亿立方米 408亿立方米
煤 1145亿吨 9.9亿吨
(1)根据上表,估算一下大约多少年后将没有可开采的石油?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计算并结合上表,就化石能源的使用谈谈拟合看法(答出3点).__________________
2、甲烷(CH4)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若生成22克二氧化碳,求参加反应的甲烷的质量。
3、燃气汽车燃料(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它在汽车发动机里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如果以每公里95g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每公里燃烧甲烷的理论值是多少克?(假定压缩天然气中其他成分燃烧不产生二氧化碳;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4、有CO和CH4的混合气体4.8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将混合气体和氧气充分反应后,再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若每一步反应均完全,则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
5、某纯净物X 32g在160g氧气中充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 + 2O2 CO2 + 2H2O
请完成下列问题:
(1)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2)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五、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
1、2018年春节南昌市出台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针对烟花爆竹燃放产生的气体成分,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展开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烟花爆竹燃烧后生成哪些气体?
(查阅资料)
(1)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含有硫磺、木炭粉、硝酸钾。
(2)SO2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有相似之处,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生成CaSO3,将SO2气体通入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会褪色。
(提出猜想)猜想1:CO2 猜想2:SO2  猜想3:CO2和SO2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验证猜想的气体。
(现象与结论)
现象 结论
①装置A中溶液不褪色,装置B中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1成立
②装置A中_____,装置B中______ 猜想2成立
③装置A中_____,装置B中______ 猜想3成立
(反思评价)兴趣小组经讨论认为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其原因是____。
A 不能确定含有CO2
B 不能确定含有SO2
C 不能确定含CO2和SO2
(思维拓展)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造成相当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染主要是:_____________。
2、煤燃烧会对环境带来影响,化学兴趣小组对此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煤充分燃烧的产物是什么?
(查找资料)①煤含有的主要元素有C、H、S,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②SO2能使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吸收SO2)褪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SO2有毒;③CO2不能使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实验中不考虑其他元素)
(猜想假设)猜想1:CO2、SO2、H2O;猜想2:CO、SO2、H2O;猜想3:CO2、SO3、H2O
(讨论交流)同学们做出以上猜想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
(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将煤粉燃烧后的产物依次通过A、B、C、D、E装置。
(实验现象)(1)装置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证明煤燃烧生成了水。
(2)证明煤燃烧生成了SO2的现象是________。
(3)证明煤燃烧生成了CO2的现象是装置D中______、装置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猜想1正确。
(反思拓展)
(1)根据实验结论可知,大量煤燃烧会导致酸雨,形成酸雨的气体是________。
(2)同学们一致认为实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
(3)装置E不能放在装置A与装置B之间的原因是________。
(4)装置B和D中盛装的都是品红溶液,它们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可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减少“水华”现象的发生,符合题意;
B、经常用钢丝球擦洗铝锅,会将铝锅表面的氧化铝除去,减少铝锅的使用寿命,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不符合题意;
D、煤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故发现煤气泄漏,不能开灯查看,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
【分析】
合成材料是有机合成材料的简称。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详解】
A:尼龙袜是由尼龙制成,尼龙是合成纤维的一种。A正确。
B:纯棉是天然纤维。B错。
C:不锈钢是合金,是金属材料。C错。
D:蚕丝是天然纤维。D错。
综上所述:选择A。
3、C
【详解】
A、乙醇比汽油更易完全燃烧,且不会产生氮的氧化物,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汽车燃料,可以减少尾气污染,正确。
B、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以增加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使煤燃烧更充分,正确。
C、煤的燃烧可能造成酸雨的原因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硫,错误。
D、石油炼制可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正确。
故选C。
4、D
【详解】
A、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无法被点燃,不符合题意;
B、氧化铜和木炭粉都是黑色的,观察颜色,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C、氢气燃烧生成水,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烧杯内壁均有水雾出现,现象相同,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D、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水中加入二氧化锰,无明显现象,现象不同,可以区分,符合题意。
故选D。
5、D
【分析】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PM2.5、PM10、一氧化碳。
【详解】
A.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题目要求;
B.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题目要求;
C.PM2.5属于空气污染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题目要求;
D.氮气属于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题目要求;
故选D。
【点睛】
6、B
【详解】
A、电解水或活泼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耗能多,不属于廉价获取氢能的理想途径,错误。
B、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乙醇汽油的使用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正确。
C、“釜底抽薪”是为了清除可燃物,错误。
D、工业上进行高炉炼铁时,固体原料从高炉上方加入,空气从下方通入,错误。
故选B。
7、A
【详解】
A、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符合题意;
B、甲醛有毒,运输海鲜时不能用甲醛浸泡保鲜,不符合题意;
C、种植蔬菜时喷洒剧毒农药杀虫,会导致农产品中有农药残留,不符合题意;
D、发霉的大豆中含有黄曲霉素,不能食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8、C
【详解】
A、①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氮原子表示为2N,①错误;②3Fe2+:“3”表示三个亚铁离子,②错误;③ :“+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③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意;
B、①爱护水资源应该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①正确;②汽车到加油站加油,应该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②正确;③使用燃煤炉子取暖,不能关闭门窗,保暖,防止一氧化碳中毒,③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
C、①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制冷剂,①正确;②物质夺取氧的性质是还原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②正确;③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氮气作食品保护气,③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
D、①H2、CO都具有可燃性,是可燃性气体,O2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是可燃性气体,①错误;②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②正确;③三种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如水由水分子直接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③正确,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详解】
A、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不符合题意。
B、分类处理垃圾,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符合题意。
C、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不符合低碳生活,符合题意。
D、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详解】
A、该反应中,硫化氢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故该反应体现硫化氢的可燃性,符合题意;
B、硫化氢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导致酸雨,故生成的二氧化硫不能直接排放,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
(1)温室
(2) 石油 太阳能(合理即可)
(3)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CaC2O4 H2O加热失去结晶水 1:1 CaC2O4 H2O热分解制备CaO会产生更多的气体,使CaO表面疏松多孔
【解析】
(1)
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为了减缓温室效应;故填:温室。
(2)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可为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故填:石油;;太阳能(合理即可)。
(3)
①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所以可用加压水洗法可捕集二氧化碳;用足量的石灰乳捕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分析图示信息可知,第一阶段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了18g,则说明减轻的原因是CaC2O4 H2O加热分解失去了结晶水,第二阶段质量减少了28g,则说明产生的气体是CO,第三阶段质量减少了44g,则说明产生的气体是CO2,据此可知该反应所得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之比为;分析CaC2O4 H2O的分解过程可知,与CaCO3热分解制备CaO相比,CaC2O4 H2O热分解制备的CaO具有更好的CO2捕集性能,其原因是CaC2O4 H2O热分解制备CaO会产生更多的气体,使CaO表面疏松多孔;故填: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CaC2O4 H2O加热失去结晶水;1:1;CaC2O4 H2O热分解制备CaO会产生更多的气体,使CaO表面疏松多孔。
2、产物无污染等 撤离了可燃物
【详解】
氢气的热值高,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故氢能是理想的能源;
“釜底抽薪”能起到灭火的根本原因是撤离了可燃物,没有了可燃物就无法燃烧。
3、
(1) 元素 Na+、Cl- +5
(2) 稀硫酸 小 检验纯度
(3) 单质 化学
【分析】
(1)
①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元素,不是指具体的存在形式。
②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由Na+、Cl-构成。
③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碘酸钾中钾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所以碘元素为+5价。
(2)
①实验室使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故X是稀硫酸。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是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②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 为防止爆炸,点燃前应检验纯度。
(3)
①C60是只含有1种元素的纯净物,是单质。
②C60与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单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4、
(1)

(2) 大 化学性质稳定
(3) 85.47 37 Rb+
【分析】
(1)
①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填:否;
(2)
①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故钛合金的硬度比纯钛的硬度大,更耐腐蚀;
②钛合金焊接时必须使用氩气作为保护气,利用了氩气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
(3)
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
②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m=2+8+18+8+1=37;
③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从而带上1个单位的正电荷,形成铷离子,故填:Rb+。
5、
(1)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单质
(3) 温室效应 尽量采用公共出行(其他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合理答案均可)
(4)1:1
(5)放出
【解析】
(1)
金刚石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
单层石墨片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3)
CO2的过度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为实现“碳中和”做出直接贡献的措施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尽量采用公共出行、节水、节电等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
(4)
CaC2O4在高温下分解制得疏松多孔的CaO,同时产生CO、CO2,则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碳、氧的原子的个数比为2:3,所以该反应所得CO、CO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
(5)
CH4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
三、判断题
1、错误
【详解】
煤的干馏有焦炭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错误
【详解】
羊毛和棉花属于天然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塑料、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错误。
3、错误
【详解】
“白色污染”是由废弃塑料引起的,与废弃的生石灰无关,叙述错误,故填错误。
4、错误
【详解】
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有纸燃烧的气味,羊毛纤维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属于合成纤维,灼烧有特殊气味,气味不同,可以区分,错误。
5、错误
【详解】
氧化铝陶瓷是指纯度很高的氧化铝经特殊加工制成的功能性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金属材料中必须含金属单质,故错误。
四、计算题
1、23亿吨÷1.74亿吨/年≈13(年) 合理使用或减少利用、合理开采、开发使用新能源
【解析】
(1)石油的探明储量是23亿吨,年开采量是1.74亿吨,用总量除以年开采量就是还能开采的年限,故为:23亿吨÷1.74亿吨/年≈13(年);
(2)由表中可以看出,化石能源的储量有限,需要有计划的开采,合理加以利用,并且努力寻求开发新的能源,所以本题答案为:合理使用或减少利用、合理开采、开发使用新能源.
2、解:设需要甲烷的质量为x
解得:x=8g
答:参加反应的甲烷的质量为8g。
【分析】
根据题目内容书写化学方程式,再根据方程式进行计算。
【详解】
见答案。
【点睛】
3、解:设每公里燃烧甲烷的质量为x
x≈34.5g
答:每公里燃烧甲烷的理论值是34.5g。
【详解】
见答案。
4、20g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质量不变,反应前碳元素质量4.8g50%=2.4g,设碳酸钙质量为x,反应前后碳元素质量不变,故x=2.4g,x=20g,故填:20g。
5、(1)CH4 (2)88g
【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首先判断哪种物质过量,然后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2O2 CO2+2H2O,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0、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CH4;
(2)根据化学方程式CH4+ 2O2 CO2 + 2H2O可知,CH4与O2的质量比是16:64,可知反应时氧气过量。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H4+ 2O2 CO2 + 2H2O
16 44
32g x
x=88g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五、实验探究
1、溶液褪色 石灰水不变浑浊 溶液褪色 石灰水变浑浊 C 有害气体、烟尘、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
【详解】
[现象与结论]①装置A中溶液不褪色,装置B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无二氧化硫,有二氧化碳,则猜想1成立。②装置A中溶液褪色,装置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则有二氧化硫,无二氧化碳,即猜想2成立;③装置A中溶液褪色,装置B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即猜想3成立。
[反思评价]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否则不能确定含CO2和SO2,故选C。
[思维拓展]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造成相当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染主要是:有害气体、烟尘、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
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 装置B中品红溶液褪色 品红溶液不退色 二氧化硫 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实验没有检验一氧化碳的存在 S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会干扰二氧化碳的检验 装置B是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D是检验二氧化硫是否吸收完全
【详解】
讨论交流:同学们做出以上猜想的理论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煤中含有C、H、S元素;
实验现象:(1)题干提供,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装置A中的现象是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证明煤燃烧生成了水。
(2)题干提供,SO2能使品红溶液;证明煤燃烧生成了SO2的现象是装置B中品红溶液褪色;
(3)题干提供,S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证明煤燃烧生成了CO2的现象是装置D中品红溶液不退色、装置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思拓展:(1)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和水会形成酸性物质;根据实验结论可知,大量煤燃烧会导致酸雨,形成酸雨的气体是二氧化硫;
(2)同学们一致认为实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实验没有检验一氧化碳的存在;
(3)装置E不能放在装置A与装置B之间的原因是:S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会干扰二氧化碳的鉴定;
(4)装置B和D中盛装的都是品红溶液,它们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是装置B是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D是检验二氧化硫是否吸收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