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A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把一株植物幼嫩的茎掐断,你会发现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汁液来自( )
A.形成层 B.韧皮部 C.导管 D.筛管
2.下列做法中,不会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合理施用农家肥 B.随意填埋垃圾 C.大量施用化肥 D.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3.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是( )
A.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B.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颗粒较细
C.砂粒少,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D.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4.如图所示为植物根尖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B.②处的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
C.③处的细胞没有细胞壁
D.④具有保护作用,主要由导管细胞构成
5.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 )
A.分生组织 B.机械组织 C.导管 D.筛管
6.移栽植物时,下列做法与降低蒸腾作用无关的是( )
A.选择阴天移栽植物 B.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枝叶
C.对移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D.根部带一个土坨
7.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这个实验说明( )
A.土壤中含有水分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的密度小于铁块 D.土壤易溶于水
8.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速度越快
B.多数植物的叶片通过下表皮散失的水分比上表皮多
C.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9.红薯是人们喜爱的食物,它含有丰富的淀粉,这些淀粉是( )
A.由叶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B.由根从土壤中吸收,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C.由叶制造后通过导管运输来的
D.由根从土壤中吸收,通过导管运输来的
10.俗话说“梨树砍三刀,果枝压弯腰”,在初夏梨树的“坐果”期,有经验的果农会给梨树的茎做半环状剥皮,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促进有机物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B.促进水分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C.促进无机盐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D.阻止形成层的分裂,促进果实的发育
11.植物体内的物质不断运输的过程,主要通过输导组织完成。下列对输导组织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导管主要在韧皮部 B.筛管在木质部
C.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D.在根尖分生区,没有导管和筛管
12.下列有关无机盐与植物的生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氮、磷、钾三种元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是不同的
B.缺磷会使茎秆细弱,易倒伏,叶色黄,老叶焦枯并卷缩
C.苹果树缺锌会引起小叶病
D.不同的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
13.大雨过后,可以看到许多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这是由于( )
A.雨后地面上食物较多 B.土中缺氧,无法呼吸
C.蚯蚓喜欢地面水多的环境 D.穴中浸透雨水太凉
14.取一段木本植物的茎,将其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枝条的一部分会变红,变红的部位是( )
A.树皮 B.浸入水中茎的部分 C.茎中的木质部 D.茎中的韧皮部
15.如图所示为根尖的一部分结构,箭头表示水分移动的方向,分析此图,此图不能说明的是( )
A.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导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主要通道
C.根尖成熟区内层细胞的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般比外层细胞的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D.蒸腾作用是根吸收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16.为了使植物的根向土壤的深层生长,浇水的原则是( )
A.浇水的次数要少,每次浇水的量要多 B.浇水的次数要多,每次浇水的量要少
C.浇水的次数要适宜,每次浇水的量要多 D.浇水的次数要适宜,每次浇水的量要少
17.日常生活中,人们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水淹后的农田要及时排涝----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
B.为道路边的绿化树剪枝----降低绿化树的蒸腾作用
C.利用冰箱冷藏新鲜蔬菜、水果----降低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
D.移栽树苗时去掉部分枝叶----降低移栽树苗的蒸腾作用
18.取甲、乙两盆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菜苗,不浇水,等菜苗萎蔫时,向甲盆土壤内浇足水,向乙盆的菜叶上喷水,但不浇湿土壤。将两盆放在阳光下,预计1~2h后你看到的现象是( )
A.甲、乙两盆菜叶都萎蔫 B.甲、乙两盆菜叶都不萎蔫
C.甲盆菜叶萎蔫,乙盆菜叶不萎蔫 D.甲盆菜叶不萎蔫,乙盆菜叶萎蔫
19.将甲、乙、丙三块等体积并去皮的萝卜条分别放入0.3%、11%和25%的蔗糖溶液中。甲变得硬挺,乙基本无变化,丙变小变软。这说明萝卜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低于0.3% B.约为0.3% C.约为25% D.约为11%
20.生物的形态结构总是与生长的环境相适应的。某地区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表所示。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项目 表面积/mm2 表皮厚度/μm
甲型叶 292 14
乙型叶 144 24
A.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二、填空题(共51分)
21.(4分)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可以风化成为越来越小的碎块,最后形成了含有腐殖质、矿物质颗粒、 和 的土壤。其中腐殖质的主要来源是 和 。
22.(9分)如图所示为气孔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其中图甲表示气孔 ,图乙表示气孔 。
(2)图中①是 ,呈 形,③是 ,无色透明, (填“有”或“无”)叶绿体。
(3)气孔能够张开和闭合主要是由 调节的,气孔既是 的“门户”,又是进行 的“窗口”。
23.(2分)如表为对长期使用两种肥料的农田中4类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的调查数据。
样地 跳虫类/(种/㎡) 蜱螨类/(种/㎡) 线蚓类/(种/㎡) 线虫类/(种/㎡)
有机肥田 10 38 40 19
化肥田 4 16 18 7
化肥田与有机肥田相比较,土壤动物物种的 减少,但施加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会对土壤产生 污染。
24.(4分)如图所示为植物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木本植物的茎之所以坚硬,主要是由于 (填序号)有很强的支持力。
(2)输导有机物的筛管位于 (填序号)的内侧的 部。
(3)④的结构名称是 。
25.(7分)小丽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时,用钢笔在菜豆幼苗根尖端标记了四条线(如图所示),班内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与小丽的大致相同。请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根尖3天生长情况的比较发现:根的生长与[] 和[] 有关,其中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
(2)在实验时,如果小丽和其他同学3天测得的A、B、C、D长度的数据各不相同,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应对这些数据进行的处理方式是 。
(3)在进行上述实验时,小丽发现幼根根尖的[] 生有大量的白色“绒毛”,这些“绒毛”
是 ,大量“绒毛”对根吸水的意义是 。
26.(6分)小明将两棵同样大小的健壮幼苗分别放在蒸馏水和肥沃土壤的浸出液中培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瓶中的溶液是蒸馏水, 瓶中的溶液是土壤浸出液,判断的依据是 瓶中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 。
(2)上述栽培幼苗的方法,我们称为 栽培。
(3)实验中,设计装有蒸馏水装置的目的是 。
27.(4分)如图所示为对果树进行环割树皮的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两处环割后,该枝条的水分运输(或蒸腾作用)并没有受到影响,原因是 。
(2)该枝条环割后,有机物会在切口处形成瘤状物,这些有机物是由 (填结构)运输而来的。
(3)如果在果树主干C处进行环割,那么果树的生长状况是 ,原因是 。
28.(5分)图甲是某同学设计的一组实验:在两个大小相似的萝卜中各挖一个大小相等的洞,向①、②两萝卜的洞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各用一个装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洞口,记下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放置一段时间,分析会出现的变化:
(1)图甲中玻璃管内液面高度的变化情况:①玻璃管液面的高度 ,②玻璃管液面的高度 。
(2)图乙中A、B、C表示各种状态的萝卜细胞,A为正常状态的细胞,B为吸水状态的细胞,C为失水状态的细胞,则图甲①萝卜的细胞由A变成 (填字母,下同),图乙②萝卜的细胞由A变成 。
(3)细胞吸收的水分会进入细胞的[1] 中。
29.(2分)为研究某地区土壤的污染情况,小明选择了四个地块的土壤进行研究,分别测量土样的pH,结果如图所示。小明计划用环毛蚯蚓作为实验动物(环毛蚯蚓适于生活在弱酸性的环境中),研究上述土壤对动物的影响。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土壤的酸碱性考虑,你预测最不适合环毛蚯蚓生活的土壤是 。
(2)如果该地区酸雨污染比较严重,那么土壤中的环毛蚯蚓将 (填“减小”或“增多”)。
30.(8分)请分析如图所示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甲:茎在听叶和根说话 乙:茎开始罢工
(1)图甲中根的表述说明它具有 的功能,完成该功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
(2)神气的叶表达了自己能为其他器官提供 ,发挥此作用所需的原料是 。
(3)茎“罢工”使叶干渴、萎蔫,这是茎中的 停止工作引起的;正常状态下,如果没有叶
的 作用提供动力,茎也难以完成该工作。
(4)茎“罢工”使根饥饿难耐,说明茎有 的作用。
(5)根、茎、叶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才能使植物更好地生活在广袤的生物圈,不断地为生物圈做出
自己的贡献。试总结植物对生物圈的意义: (答出两项)
三、实验探究题(共29分)
31.(4分)小叶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如图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1)采用方案 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中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
小叶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小叶的实验过程后,指出小叶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老师这样判断的理由是 。
32.(7分)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所示),其中B组与C组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四组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组合: 或 。
(2)若选择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比较两组植物之间的生长差异,则该实验的目的是 。
(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
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丙种植物,在一盆丙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丙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你认为这样的设计合理吗? ;理由是 。
33.(8分)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可以用失水速度来衡量,以下的实验装置可以研究某些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植物枝条失水的。在温度、风速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环境条件 失水速度/(g/h)
A.光照、潮湿 15
B.光照、干燥 33
C.黑暗、干燥 8
(1)水的表面加上一层油,目的是 。
(2)如果要研究湿度对枝条失水速度的影响,应比较 两组数据。
(3)光照使枝条失水的速度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产生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34.(10分)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片数目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按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1)试管中水位最低的是 ,其原因是 。试管中水位最高的是 ,其原因是 。
(2)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
(3)通过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A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把一株植物幼嫩的茎掐断,你会发现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汁液来自(▲)
A.形成层 B.韧皮部 C.导管 D.筛管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筛管的位置、功能。解答时可以从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方面来切入。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导管的位置和功能。
【详解】木本植物茎包括树皮、木质部和髓,其中维管束由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组成。形成层是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木质部由木纤维和导管组成,韧皮部由韧皮纤维和筛管组成。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筛管可以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从上往下的运输到根等器官。因此,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可以看到汁液向上渗出,渗出的液体是水和无机盐,主要来自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故选C。
2.下列做法中,不会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A.合理施用农家肥 B.随意填埋垃圾 C.大量施用化肥 D.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答案】A
【解析】A、根据土壤污染的来源判断。B、根据随意填埋垃圾,可能造成土壤污染判断。C、根据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水污染判断。D、根据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污染水判断。
【分析】能源、信息、材料、环境是当今世界四大首要问题,要保护好环境,就要了解环境的污染源和防治措施,要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详解】A、合理施用农家肥,不会造成土壤污染,故正确;
随意填埋垃圾,可能造成土壤污染,故错误;
大量施用化肥,不合理利用,会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故错误;
D、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污染水和土壤,故错误。
故选:A。
3.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是(▲)
A.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B.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颗粒较细
C.砂粒少,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D.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答案】D
【解析】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分析】植物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可见D正确。
故选:D。
4.如图所示为植物根尖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B.②处的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
C.③处的细胞没有细胞壁
D.④具有保护作用,主要由导管细胞构成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尖的结构,解答时可以从根尖的各部分的名称、特点和功能方面来切入。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详解】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④根冠、③分生区、②伸长区、①成熟区。
④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作用。
③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
②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是根深入土层的主要推动力,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①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因此叙述正确的是①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故选:A。
5.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
A.分生组织 B.机械组织 C.导管 D.筛管
【答案】C
【解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
【分析】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与生活应用
【详解】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木纤维起支持作用,因此“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较大绿化树茎(树干)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中。
故选:C。
6.移栽植物时,下列做法与降低蒸腾作用无关的是(▲)
A.选择阴天移栽植物 B.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枝叶
C.对移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D.根部带一个土坨
【答案】D
【解析】移栽植物的时候要尽量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成活率,据此答题。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详解】A、在阴天或傍晚进行移栽,光照不强烈,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作用,能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避免出现萎蔫现象,提高成活率。与降低蒸腾作用有关,故A错。
B、去掉一部分枝叶 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减少枝叶会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的散失,利于植物的成活。与降低蒸腾作用有关,故B错。
C、对移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使得移栽的植物接受不到强烈的光照,从而抑制植物的蒸腾作用,较少水的散失,避免出现萎蔫现象,利于植物的成活。与降低蒸腾作用有关,故C错。
D、尽量带土移栽 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不受伤害,防止植物的吸水能力降低,与蒸腾作用无关,故D正确。
故选:D。
7.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这个实验说明(▲)
A.土壤中含有水分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的密度小于铁块 D.土壤易溶于水
【答案】B
【解析】土壤能吸收水分,固定植物体,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据此解答。
【分析】此类题目我们不常接触,但是只要明确土壤的吸水性,也可解答。
【详解】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的体积。说明土壤的颗粒之间有空隙,含有空气,利于根的呼吸作用。
故选:B。
8.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速度越快
B.多数植物的叶片通过下表皮散失的水分比上表皮多
C.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有重要的意义,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对植物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分析】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知识是中考的热点内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并会灵活答题。
【详解】A、蒸腾作用促进根部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的运输,不能促进无机盐的吸收,A错误;
B、气孔通常多存在于植物体的地上部分,尤其是在叶表皮上,在幼茎、花瓣上也可见到,但多数沉水植物则没有。一般在叶下表皮较多,上表皮接受阳光,水分散失快,所以上表皮少,所以通过下表皮散失的水分多,B正确;
C、干旱地区的植物叶片退化为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因此生活沙漠中的子午叶退化为刺,以减少水的散失,说明生物适应环境;C正确;
D、在自然环境中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9.红薯是人们喜爱的食物,它含有丰富的淀粉,这些淀粉是(▲)
A.由叶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B.由根从土壤中吸收,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C.由叶制造后通过导管运输来的
D.由根从土壤中吸收,通过导管运输来的
【答案】A
【解析】植物的茎中有两种管道是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不在树皮,植物体就是靠根、茎、叶的导管把水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将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
【分析】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在植物体中可转变成各种糖分)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主要器官是叶,红薯是地下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体、主要作用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进行运输的;茎的作用是输导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供给叶、果实,将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供给根、果实,因此红薯块根中的淀粉是由叶肉细胞制造,再有筛管运输到块根细胞的。
故选:A。
10.俗话说“梨树砍三刀,果枝压弯腰”,在初夏梨树的“坐果”期,有经验的果农会给梨树的茎做半环状剥皮,这样做的目的是(▲)
A.促进有机物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B.促进水分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C.促进无机盐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D.阻止形成层的分裂,促进果实的发育
【答案】A
【解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中的某些现象。
【详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果农常常给果树的茎做环状剥皮,有机物向下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减少了有机物向根部运输,能使有机物集中运输到果实,增加坐果量,提高产量。
故选:A。
11.植物体内的物质不断运输的过程,主要通过输导组织完成。下列对输导组织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导管主要在韧皮部 B.筛管在木质部
C.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D.在根尖分生区,没有导管和筛管
【答案】D
【解析】植物体有两种输导管道--导管与筛管。导管位于植物体茎内的木质部中,由下而上输送水和无机盐的管道。而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清植物体中两种运输物质的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功能及区别。明确分生区主要是分生组织,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
【详解】A、导管位于植物体茎内的木质部中,A错误;
B、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B错误;
C、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C错误;
D、分生区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排列紧密,细胞核较大,具有旺盛的分裂增生能力,在根尖分生区,没有导管和筛管,D正确;
故选:D。
12.下列有关无机盐与植物的生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氮、磷、钾三种元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是不同的
B.缺磷会使茎秆细弱,易倒伏,叶色黄,老叶焦枯并卷缩
C.苹果树缺锌会引起小叶病
D.不同的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
【答案】B
【解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无机盐,了解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详解】A、氮、磷、钾三种元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是不同的: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A正确;
B、缺磷时,幼芽和根系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色暗绿,无光泽,背面紫色。缺钾时,植物易倒伏,叶片脉间缺绿,且沿叶缘逐渐出现坏死组织,渐呈焦枯状。B错误;
C、锌是叶绿素合成的必需元素,植物缺乏含锌的无机盐(锌肥)时,植株茎部节间短、莲丛状、叶小而变形。可见,苹果树得小叶病是因为土壤中缺乏含锌的无机盐。C正确;
D、不同的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的。例如白菜、菠菜等人类需要叶的蔬菜需要含氮的无机盐多,番茄、花生需要含磷的无机盐多,地瓜、土豆需要含钾的无机盐多;D正确;
故选:B。
13.大雨过后,可以看到许多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这是由于(▲)
A.雨后地面上食物较多 B.土中缺氧,无法呼吸
C.蚯蚓喜欢地面水多的环境 D.穴中浸透雨水太凉
【答案】B
【解析】解答时可以从蚯蚓的呼吸器官和呼吸特点方面来切入。
【分析】此题是道基础题,关键知道蚯蚓靠湿润的体表来完成呼吸的。
【详解】蚯蚓靠湿润的体表来呼吸的,其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大雨过后,由于雨水把土壤中的缝隙塞满,导致土壤中的氧减少使蚯蚓无法正常呼吸,所以爬出洞穴。
故选:B。
14.取一段木本植物的茎,将其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枝条的一部分会变红,变红的部位是(▲)
A.树皮 B.浸入水中茎的部分 C.茎中的木质部 D.茎中的韧皮部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解答时可以从导管的位置、功能、无机盐的利用方面来切入。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导管的位置和功能。
【详解】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滴有红墨水的水中主要是水和无机盐,是由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因此可以看到变红的部位是茎中的木质部。
故选:C。
15.如图所示为根尖的一部分结构,箭头表示水分移动的方向,分析此图,此图不能说明的是(▲)
A.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导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主要通道
C.根尖成熟区内层细胞的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般比外层细胞的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D.蒸腾作用是根吸收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略
16.为了使植物的根向土壤的深层生长,浇水的原则是(▲)
A.浇水的次数要少,每次浇水的量要多 B.浇水的次数要多,每次浇水的量要少
C.浇水的次数要适宜,每次浇水的量要多 D.浇水的次数要适宜,每次浇水的量要少
【答案】A
【解析】植物的根系在生长过程中,根向水多的地方生长,使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浇水的次数要少,每次浇水的量要多,才能利用根的向水性促进根向土壤深处(水分较多)生长,据此解答。
【分析】根系的分布特点的知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理解和掌握。
【详解】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可见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植物的根系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的特点。根系在生长过程中,根向水多的地方生长,使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因此要想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层生长,就要次数少,多浇水,才能使得水分渗到土壤的深处,利用根的向水性促进根向土壤深处(水分较多)生长。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17.日常生活中,人们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A.水淹后的农田要及时排涝----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
B.为道路边的绿化树剪枝----降低绿化树的蒸腾作用
C.利用冰箱冷藏新鲜蔬菜、水果----降低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
D.移栽树苗时去掉部分枝叶----降低移栽树苗的蒸腾作用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A.水淹后,土壤中缺氧,所以要及时排涝以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A正确;
B.为道路边的绿化树剪枝是为了美观,而不是降低绿化树的蒸腾作用,B错误;
C.利用冰箱冷藏新鲜蔬菜、水果,低温会抑制生物的呼吸作用,所以可降低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C正确;
D. 因为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园艺工人在移栽树苗时去掉部分枝叶,降低移栽树苗的蒸腾作用,D正确;
故选:B。
18.取甲、乙两盆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菜苗,不浇水,等菜苗萎蔫时,向甲盆土壤内浇足水,向乙盆的菜叶上喷水,但不浇湿土壤。将两盆放在阳光下,预计1~2h后你看到的现象是(▲)
A.甲、乙两盆菜叶都萎蔫 B.甲、乙两盆菜叶都不萎蔫
C.甲盆菜叶萎蔫,乙盆菜叶不萎蔫 D.甲盆菜叶不萎蔫,乙盆菜叶萎蔫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界的是可以从根的结构功能方面来切入。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
【详解】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是根尖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中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吸水。而且根尖成熟区及其上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植物吸水主要靠根而不是叶。向甲盆泥土内浇足水,甲的菜苗通过根能够吸收到足够的水,而不萎蔫;向乙盆的菜叶上喷水,但不浇湿土壤,乙的菜苗不能通过根吸收水,(叶吸收的水很少,)因此菜叶萎蔫。
故选:D。
19.将甲、乙、丙三块等体积并去皮的萝卜条分别放入0.3%、11%和25%的蔗糖溶液中。甲变得硬挺,乙基本无变化,丙变小变软。这说明萝卜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A.低于0.3% B.约为0.3% C.约为25% D.约为11%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解答时可以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方面来切入。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可以简化记忆在植物体内水向高(浓度高)处流。
【详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当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是吸水。如糖拌西红柿,西红柿细胞液的浓度小于西红柿周围溶液的浓度,因此西红柿失水,因此可以看见盘中有较多的水。甲萝卜条放入0.3%蔗糖溶液中.甲变得硬挺,表明萝卜条吸水,说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大于0.3%;乙萝卜条放入11%的蔗糖溶液中,乙基本无变化,表明萝卜条吸水和失水相当,说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约为11%;丙萝卜条放入25%的蔗糖溶液中。甲变得硬挺,丙变小变软.表明萝卜条失水,说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小于25%。
故选:D。
20.生物的形态结构总是与生长的环境相适应的。某地区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表所示。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项目 表面积/mm2 表皮厚度/μm
甲型叶 292 14
乙型叶 144 24
A.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甲型叶表面积大,可以接受更多的阳光,适应生活在光照较弱春季;同时表面积大表皮厚度小,保水能力弱,蒸腾作用强,适合生长在低温潮湿的夏季。乙型叶表面积较小,接受光照较少,适合生长在光照强烈的夏季;表面积小表皮厚度大,保水能力强,蒸腾作用弱,适合生长在高温干旱的夏季。
故选:A。
二、填空题(共51分)
21.(4分)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可以风化成为越来越小的碎块,最后形成了含有腐殖质、矿物质颗粒、 ▲ 和 ▲ 的土壤。其中腐殖质的主要来源是 ▲ 和 ▲ 。
【答案】水;空气;生物的排泄物;死亡的生物体
【解析】【分析】【详解】略
22.(9分)如图所示为气孔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其中图甲表示气孔 ▲ ,图乙表示气孔 ▲ 。
(2)图中①是 ▲ ,呈 ▲ 形,③是 ▲ ,无色透明, ▲ (填“有”或“无”)叶绿体。
(3)气孔能够张开和闭合主要是由 ▲ 调节的,气孔既是 ▲ 的“门户”,又是进行 ▲ 的“窗口”。
【答案】(1)张开;闭合;
保卫细胞;半月;表皮细胞;无;
(3)保卫细胞的开闭;蒸腾失水;气体交换
【解析】本题考查气孔的功能结构及开闭原理。可结合气孔的结构图与保卫细胞的特点进行记忆。
【分析】分清保卫细胞吸水、失水与气孔张开与闭合的关系。
【详解】(1)由图甲我们明显看出两个保卫细胞膨胀而张开,表示气孔张开,图乙表示气孔两个保卫细胞收缩而使气孔闭合。
(2)图中①是保卫细胞,呈半月形,③是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无叶绿体。
(3)气孔是由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凸透镜状的小孔。气孔在光合、呼吸、蒸腾作用等气体代谢中,成为空气和水蒸汽的通路,其通过量是由保卫细胞的开闭作用来调节,在生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被称为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因腹侧较薄而背侧较厚,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膨胀,细胞厚度增加,两细胞分离,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细胞收缩,细胞厚度减小,两细胞并合;气孔闭合。
故答案为:(1)张开、闭合;
(2)保卫细胞;半月;表皮细胞;无;
(3)保卫细胞;蒸腾失水;气体交换;
23.(2分)如表为对长期使用两种肥料的农田中4类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的调查数据。
样地 跳虫类/(种/㎡) 蜱螨类/(种/㎡) 线蚓类/(种/㎡) 线虫类/(种/㎡)
有机肥田 10 38 40 19
化肥田 4 16 18 7
化肥田与有机肥田相比较,土壤动物物种的 ▲ 减少,但施加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会对土壤产生 ▲ 污染。
【答案】多样性(或数量);环境
【解析】有机肥田从物种数上来看,跳虫类、蜱螨类、线蚓类、线虫类都比化肥田高,所以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从数量(即从密度上)上看,有机肥田比化肥田也大大增加,有机质应该增加。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有机肥田土壤动物密度蜱螨类比化肥田低。
【分析】本题考查群落丰富度的调查及分析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详解】从表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有机肥田中的土壤动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其物种数远远大于化肥田。长期使用化肥,可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有机物分解能力弱,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降低。人粪便中,含很多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除此之外,人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虫卵和其他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会对人和禽畜的健康带来危害,造成环境污染。
故答案为:多样性(或数量);环境。
24.(4分)如图所示为植物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木本植物的茎之所以坚硬,主要是由于 ▲ (填序号)有很强的支持力。
(2)输导有机物的筛管位于 ▲ (填序号)的内侧的 ▲ 部。
(3)④的结构名称是 ▲ 。
【答案】(1)③;(2)①;韧皮;(3)髓
【解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如图由外到内依次为:①树皮、②形成层、③木质部、④髓;树皮有周皮和韧皮部组成,周皮其保护作用,韧皮部内有筛管和韧皮纤维,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再往里是形成层,形成层细胞可以分裂增生,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使茎不断的加粗;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木纤维起支持作用;最里面是髓,贮藏营养物质。
【分析】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的区别在于有无形成层。
【详解】(1)图中③的名称是木质部,内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里面有木纤维,对茎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2)图中的标号①叫做树皮,它的内侧部分是韧皮部,里面有筛管可以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
(3)④的名称是髓,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有贮藏营养的作用。
故答案为:(1)③;(2)①;韧皮部;(3)髓。
25.(7分)小丽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时,用钢笔在菜豆幼苗根尖端标记了四条线(如图所示),班内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与小丽的大致相同。请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根尖3天生长情况的比较发现:根的生长与[] ▲ 和[] ▲ 有关,其中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 。
(2)在实验时,如果小丽和其他同学3天测得的A、B、C、D长度的数据各不相同,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应对这些数据进行的处理方式是 ▲ 。
(3)在进行上述实验时,小丽发现幼根根尖的[] ▲ 生有大量的白色“绒毛”,这些“绒毛”
是 ▲ ,大量“绒毛”对根吸水的意义是 ▲ 。
【答案】(1)B;分生区;C;伸长区;(2)求所有同学测得结果的平均值;(3)D;成熟区;根毛;增大吸水面积,提高吸水效率
【解析】根尖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A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状结构,罩在分生区的外面,有保护根尖幼嫩的分生组织,使之免受土壤磨损的功能。B、分生区,是具有强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顶端分生组织。个体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拥有密度大的细胞质(没有液泡),外观不透明。C、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稍后的部分。是根部向前推进的主要区域,其外观透明,洁白而光滑。生长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D、成熟区,也称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密生的绒毛即根毛,增大吸水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详解】(1)根的长度不断增加,是B分生区的细胞能够不断地分裂增加数量和C伸长区的细胞能够不断伸长增大体积的缘故。分生区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如果去掉分生区,根不能再生长。C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
故答案为:B;分生区;C;伸长区。
(2)取所有同学测得结果的平均值,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故答案为:取所有同学测得结果的平均值。
(3)根尖D成熟区的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根毛及根尖外形,对着光线先用肉眼观察试管内种子的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这就是根毛,它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中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吸水。而且根尖成熟区及其上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植物吸水和无机盐主要靠根毛。
故答案为:D;成熟区;根毛;增大吸水面积,提高吸水效率。
26.(6分)小明将两棵同样大小的健壮幼苗分别放在蒸馏水和肥沃土壤的浸出液中培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瓶中的溶液是蒸馏水, ▲ 瓶中的溶液是土壤浸出液,判断的依据是 ▲ 瓶中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 ▲ 。
(2)上述栽培幼苗的方法,我们称为 ▲ 栽培。
(3)实验中,设计装有蒸馏水装置的目的是 ▲ 。
【答案】(1)甲;乙;乙;无机盐;(2)无土;(3)对照
【解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钾肥则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
【分析】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详解】(1)甲、乙实验可形成对比实验,变量是无机盐。乙是将植物体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的多种无机盐,故长势良好;甲是将植物体放在蒸馏水中,蒸馏水没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故长势不好。
(2)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因此上述栽培幼苗的方法,我们称为无土栽培。
(3)甲乙只有一个变量无机盐,所以形成的是对照试验,设置甲组是为了给乙组形成对照组。
故答案为:(1)甲;乙;乙;无机盐;(2)无土;(3)对照。
27.(4分)如图所示为对果树进行环割树皮的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两处环割后,该枝条的水分运输(或蒸腾作用)并没有受到影响,原因是 ▲ 。
(2)该枝条环割后,有机物会在切口处形成瘤状物,这些有机物是由 ▲ (填结构)运输而来的。
(3)如果在果树主干C处进行环割,那么果树的生长状况是 ▲ ,原因是 ▲ 。
【答案】(1)环割树皮没有伤到木质部,水分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2)筛管;(3)会慢慢死亡;根部得不到有机物,无法进行呼吸作用而死亡
【解析】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筛管的功能是把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果实、根等。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详解】(1)在A、B处环割后,割断的是筛管;环割树皮没有伤到木质部,水分是仍然能通过木质部(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因此该枝条的蒸腾作用并没有受到影响。
(2)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自上而下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有机物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
(3)如果在果树主干C处进行环割,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完全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根不能进行呼吸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死亡。根得不到有机物被饿死,最终导致树木死亡。
故答案为:(1)环割树皮没有伤到木质部,水分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2)筛管;(3)会慢慢死亡;根部得不到有机物,无法进行呼吸作用而死亡。
28.(5分)图甲是某同学设计的一组实验:在两个大小相似的萝卜中各挖一个大小相等的洞,向①、②两萝卜的洞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各用一个装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洞口,记下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放置一段时间,分析会出现的变化:
(1)图甲中玻璃管内液面高度的变化情况:①玻璃管液面的高度 ▲ ,②玻璃管液面的高度 ▲ 。
(2)图乙中A、B、C表示各种状态的萝卜细胞,A为正常状态的细胞,B为吸水状态的细胞,C为失水状态的细胞,则图甲①萝卜的细胞由A变成 ▲ (填字母,下同),图乙②萝卜的细胞由A变成 ▲ 。
(3)细胞吸收的水分会进入细胞的[1] ▲ 中。
【答案】(1)下降;上升;(2)B;C;(3)液泡
【解析】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图乙中,1是液泡,2是细胞核.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一要学会识图;二明确植物细胞各结构名称及功能以及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详解】(1)甲萝卜的洞中注入清水,胡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部清水,所以外侧细胞会吸水,此时使得外侧细胞的细胞浓度小于内侧细胞浓度,内侧细胞会吸收外侧细胞的水,随着小洞中的水因细胞吸水而逐渐减少,甲玻璃管液面的高度会下降。乙萝卜的洞中放入的是浓盐水,胡萝卜细胞外侧细胞会失水,导致内测细胞液浓度大于外侧细胞液浓度,使得内侧细胞向外侧细胞失水,所以乙玻璃管液面的高度会上升。
通过比较图乙中的B和C可看出,C细胞的液泡明显缩小,说明细胞已失水,因为细胞外盐水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而B细胞液泡明显变大,说明细胞已吸水,此时应该是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溶液浓度,所以B细胞置于清水中;由①解答可知:甲萝卜的细胞由A变成B,乙萝卜的细胞由A变成C。
液泡中含有细胞液,含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细胞吸收的水分会进入细胞的1液泡中。
故答案为:(1)下降;上升;(2)B;C;(3)液泡。
29.(2分)为研究某地区土壤的污染情况,小明选择了四个地块的土壤进行研究,分别测量土样的pH,结果如图所示。小明计划用环毛蚯蚓作为实验动物(环毛蚯蚓适于生活在弱酸性的环境中),研究上述土壤对动物的影响。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土壤的酸碱性考虑,你预测最不适合环毛蚯蚓生活的土壤是 ▲ 。
(2)如果该地区酸雨污染比较严重,那么土壤中的环毛蚯蚓将 ▲ (填“减小”或“增多”)。
【答案】(1)C地;(2)减少
【解析】【分析】【详解】(1)由题意知,环毛蚯蚓适于生活在弱酸性的环境中,故从土壤的酸碱性考虑可以从图表中四地土壤pH值的比较看出BD两地pH小于7,呈弱酸性,适于环毛蚯蚓生活,AC两地pH都大于7,呈弱碱性,不适于环毛蚯蚓生活,且C地pH值最高,故C地在四地中碱性最强,也最不适合环毛蚯蚓生活。
(2)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掉,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流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严重不足,变得贫瘠,酸雨可还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故环毛蚯蚓难以从土壤中获得养分,故难以生存,导致减少。
【答案】(1)C地;(2)减少。
30.(8分)请分析如图所示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甲:茎在听叶和根说话 乙:茎开始罢工
(1)图甲中根的表述说明它具有 ▲ 的功能,完成该功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 。
(2)神气的叶表达了自己能为其他器官提供 ▲ ,发挥此作用所需的原料是 ▲ 。
(3)茎“罢工”使叶干渴、萎蔫,这是茎中的 ▲ 停止工作引起的;正常状态下,如果没有叶
的 ▲ 作用提供动力,茎也难以完成该工作。
(4)茎“罢工”使根饥饿难耐,说明茎有 ▲ 的作用。
(5)根、茎、叶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才能使植物更好地生活在广袤的生物圈,不断地为生物圈做出
自己的贡献。试总结植物对生物圈的意义: ▲ (答出两项)
【答案】(1)吸水;成熟(根毛)区;(2)有机物;二氧化碳和水;(3)导管;蒸腾;(4)运输有机物;(5)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维持碳--氧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缓解温室效应等(合理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尖的结构功能。解答时可以从根尖各部分的名称、特点、功能方面来切入。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的结构特点。
【详解】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作用。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是根深入土层的主要推动力,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故答案为:(1)(1)吸水;成熟(根毛)区;(2)有机物;二氧化碳和水;(3)导管;蒸腾;(4)运输有机物;(5)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维持碳--氧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缓解温室效应等(合理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共29分)
31.(4分)小叶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如图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1)采用方案 ▲ 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中观察到 ▲ 的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
小叶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小叶的实验过程后,指出小叶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老师这样判断的理由是 ▲ 。
【答案】(1)一;(2)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3)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的水分
【解析】科学探究要设置对照实验,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据此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详解】(1)叶的保卫细胞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够看达到。
(2)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如图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
(3)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小叶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原因是,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的水分。
故答案为:(1)一;(2)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3)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的水分。
32.(7分)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所示),其中B组与C组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四组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组合: ▲ 或 ▲ 。
(2)若选择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比较两组植物之间的生长差异,则该实验的目的是 ▲ 。
(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
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丙种植物,在一盆丙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丙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你认为这样的设计合理吗? ▲ ;理由是 ▲ 。
【答案】(1)A与D两组;B与C两组(两组可互换);
(2)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
(3)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解析】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就要以这种条件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其它条件都相同;本题从土壤种类、光照强弱(或多少)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案时对变量的控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在进行实验时,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性,必须注意变量的控制。
【详解】(1)分析该生物兴趣小组设置的实验可知:图示A与D、B与C两组的实验条件分别相同。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与D或B与C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因为这两组的实验量均相同。
(2)若选择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除遮光条件的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该组实验的变量是光照的强弱。则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时对变量的控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它实验条件相同,表面上尽管只有一个变量,但是实际上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所以本实验设计不合理。
故答案为:(1)A与D两组; B与C两组(两组可互换);
(2)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
(3)不合理; 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33.(8分)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可以用失水速度来衡量,以下的实验装置可以研究某些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植物枝条失水的。在温度、风速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环境条件 失水速度/(g/h)
A.光照、潮湿 15
B.光照、干燥 33
C.黑暗、干燥 8
(1)水的表面加上一层油,目的是 ▲ 。
(2)如果要研究湿度对枝条失水速度的影响,应比较 ▲ 两组数据。
(3)光照使枝条失水的速度 ▲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产生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答案】(1)减少水分的蒸发;(2)A、B;(3)增大;光照增强,叶的气孔打开,植物蒸腾作用加强,散失的水分增加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因素。解答时可以从光照、湿度等方面来切入。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光照怎样影响蒸腾作用的。
【详解】(1)油的蒸发速度非常小,在水的表面加上一层油,遮住了水分与空气的接触,减少水分的蒸发,以免增大散失水分的速度。
(2)表中A和B的变量是湿度(干燥、潮湿),可以探究湿度对枝条失水速度的影响;B和C的变量是光照,可以探究光照对枝条失水速度的影响;A和C有两个变量不是对照试验,因此,要研究湿度对枝条失水速度的影响,应比较A和B两组数据。
(3)从表中B和C的数据33>8,表明光照使枝条失水的速度增大,因为光照增强,叶的气孔开放,植物蒸腾作用加强,散失的水分增加。
故答案为:(1)减少水分的蒸发;(2)A;B;(3)增大;光照增强,叶的气孔开放,植物蒸腾作用加强,散失的水分增加。
34.(10分)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片数目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按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1)试管中水位最低的是 ▲ ,其原因是 ▲ 。试管中水位最高的是 ▲ ,其原因是 ▲ 。
(2)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 。
(3)通过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 。
【答案】(1)A;叶片的上、下表皮有气孔散失的水量最多;D;切去叶片并在切口处涂上凡士林,所以植物无法进行蒸腾作用;
(2)水蒸腾作用减弱,水分散失减少,试管中水位降低少;
(3)蒸腾作用是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方式,水分主要通过叶的气孔散失
【解析】【分析】【详解】(1)装置A由于叶子未处理,所以能正常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快,装置B中叶子的下表皮被用凡士林涂抹,所以下表皮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而上表皮照样可以进行,所以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慢,装置C中叶子的上、下表皮都用凡士林涂抹,只能经茎部极少量蒸腾,几乎水减少较慢,而D组没有叶片,切口也涂抹了凡士林,所以植物无法进行蒸腾作用,基本没有水分的散失,所以水位最高。
(2)装置A放在暗室中,由于没有光照温度较低,蒸腾作用较弱散失的水分较少,所以试管中的水位降低少。
(3)实验证明水分的散失主要是通过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来完成的。蒸腾作用是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方式,水分散失的多少与叶上的气孔数量有直接关系。
故答案为:(1)A;叶片的上、下表皮有气孔散失的水量最多;D;切去叶片并在切口处涂上凡士林, 所以植物无法进行蒸腾作用;
(2)水蒸腾作用减弱,水分散失减少,试管中水位降低少;
(3)蒸腾作用是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方式,水分主要通过叶的气孔散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