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八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B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5-18 14:16: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B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造成土壤生物性污染的是( )
A.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B.含汞的工业废水
C.城市垃圾中的塑料和橡胶 D.工业废渣
2.根的生长是由于( )
A.根冠不断产生新的细胞,分生区不断产生新的细胞
B.根冠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伸长区的细胞体积增大
C.伸长区的细胞体积增大,成熟区形成了大量的根毛
D.分生区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伸长区的细胞体积增大
3.公园草地爱心提示牌:“请勿践踏,爱护我”的科学道理是( )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防止土壤板结,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最初,地球表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最早参与土壤形成的生物是( )
A.原始苔藓类 B.原始蕨类 C.原始两栖类 D.原始人类
5.在发生水灾的时候,农作物被洪水淹没。当洪水退去后,农民要进行“洗苗”,洗去农作物上的泥沙。这主要是为了( )
A.保证植物足够的水分 B.清除洪水带来的污染物
C.保证气孔的畅通 D.防止作物受重压倒伏
6.为了减少雾霾,除了减少污染物排放之外,我们还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在移栽植物尤其是移栽植物幼苗时,根部常常需要带一些土,这主要是为了( )
A.减轻根系损伤,利于植物成活 B.保留水分,利于植物成活
C.保留养料,利于植物成活 D.更容易把植物固定在新位置
7.小明参加了假期夏令营,学会了如何利用植物年轮辨认方向的野外生存能力。下列有关年轮的知识中,错误的是( )
A.根据树木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龄
B.树木的年轮能告诉我们当地的气候条件
C.从植物的年轮可让我们知道南北方向的差异
D.植物年轮是由植物的韧皮部形成的
8.小亮制作了一个叶片气孔演示器(如图所示),当用手缓缓挤压充气球时,气球膨胀,此时相当于保卫细胞( )
A.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B.吸水膨胀、气孔闭合
C.失水萎缩、气孔张开
D.失水萎缩、气孔闭合
9.分别在干旱地区和潮湿地区挖一棵大小差不多的白菜,比较它们的根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长在潮湿地区的比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根系更发达
B.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比生长在潮湿地区的根系更发达
C.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是须根系,生长在潮湿地区的是直根系
D.生长在潮湿地区的是须根系,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是直根系
10.在树干上乱刻乱划可能会导致树木死亡,其原因是乱刻乱划可能会( )
A.切断有机物向上运输的通路 B.切断有机物向下运输的通路
C.切断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的通路 D.切断水分和无机盐向下运输的通路
11.下列关于导管的描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运输有机物的通道 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 ③由死细胞构成 ④由活细胞构成 ⑤两个管道分子之间有筛板 ⑥中空的管道 ⑦位于韧皮部 ⑧位于木质部
A.①③⑥⑦ B.②③⑥⑧ C.①④⑤⑦ D.②④⑤⑧
12.有些古树,因年代久远而主干大都中空,古树主干中空部分缺失的主要是茎的( )
A.部分木质部 B.部分韧皮部 C.部分形成层 D.部分导管和筛管
13.一位农民种植的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是农田缺乏某种肥料,于是便进行了田间试验。他将农田分为等面积的四块,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均相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农田最可能缺乏的是( )
地 块 甲 乙 丙 丁
施肥情况 氮肥 磷肥、钾肥 磷肥、氮肥 不施肥
小麦产量/kg 56.62 67.26 57.80 55.71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无法确定
14.无土栽培是栽培植物的新技术,青菜在无土栽培的培养液中也能茁壮成长。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配制的培养液的主要成分与土壤溶液的主要成分相似
B.青菜能从培养液里获得足够的水分和有机物
C.培养液中含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D.无土栽培不仅可以节省土地,还能更好地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15.将生长健壮的枝条剥去一圈树皮后,在枝条上逐渐形成的瘤状物位于( )
A.伤口上方的树皮 B.伤口下方的树皮
C.伤口上、下方的树皮 D.露出的木质部
16.有消息报道称,科学家们首次利用仪器“听到”并记录下树木“喝水”时发出的声音。
下列关于树木“喝水”的讨论中,正确的是( )
A.树木“喝水”的主要部位一定是根尖的伸长区
B.“喝”进的水一定会沿着根、茎、叶中的筛管运送到树木各处
C.“喝水”时,无机盐一定会“搭便车”,“跑”到树木的各个部分
D.听到“喝水”声时,排出叶片气孔的气体中必定有水蒸气、CO2和O2
17.如图所示为通过测量一段树枝(例如柳树)的吸水情况来研究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装置是连通的、内装有清水,并用白炽灯照射。下列预测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A.该装置可以定性地研究影响柳树枝条蒸腾作用速率的因素
B.在无风且潮湿的空气中,小气泡将缓慢地向左移动
C.在高温及干燥的空气中,小气泡将快速地向左移动
D.单位时间内消耗水的量,就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
18.某同学将甲、乙两盆相同的天竺葵放在阳台上,甲盆每天浇大量的水,乙盆每4~5天浇一次水。一段时间后,甲盆天竺葵开始发黄落叶,而乙盆生长正常。造成该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影响了蒸腾作用,造成叶片受伤
B.造成土壤缺氧,影响天竺葵的呼吸作用
C.造成土壤缺少二氧化碳,影响天竺葵的光合作用
D.造成土壤中矿物质缺乏,影响叶的生长
19.在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时,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用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进行实验是为了形成对照,便于测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
B.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水”实验时,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上倾斜
C.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实验时,所采用的土壤必须是充分干燥的土壤
D.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实验时,所采用的土壤必须是灼烧过的土壤且用蒸馏水来溶解矿
物质
20.用易于观察的科学现象来显示不易观察的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不属于这种方法的是( )
A.将枝条插入红墨水中来显示水在茎中的运输
B.用轻质小球接触音叉来显示音叉的振动
C.在经过褪色处理的叶片上滴加碘液来显示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D.用磁感线箭头表示的方向来显示磁场中各点的磁场方向
二、填空题(共49分)
21.(2分)如图所示为小明学习土壤类型后所画的土壤中各成分体积分数的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可判定该土壤的类型应是 类土壤。该土壤 (填“适宜”或“不适宜”)耕种。
22.(3分)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 的无机盐。但不同的植物器官对这三种无机盐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若一个农场种植小白菜,则应多施含 的无机盐;若种稻谷,则应多施含 的无机盐。
23.(8分)如图所示为根尖的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D位于根的最尖端,具有 作用,在根向土壤深处延伸时,不断地和土壤颗粒摩擦,有
一部分细胞会死亡、脱落,但这部分结构始终存在的,并没有因为摩擦而减少或消失,你认为原
因是 。
(2)根的生长是连续的,现在根的某一部位如图A所示,过一段时间,它的形态将是 (填“A”“B”“C”或“D”)。
(3)图B表示的是 细胞,该部分的最大特点是具有 。
(4)从根的最尖端向上依次是 (用A、B、C、D和箭头表示)。
24.(8分)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A、B、C三个实验装置,实验在夏天某一晴朗的上午进行。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否受温度影响,可以选用A、B、C三个装置中的图 设计三
组不同温度环境(如0℃、25℃、50℃)进行实验。
(2) 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该结论可以通过 两组的对比得出。
(3)图D表示叶片的横切面,[ ] 是植物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通道,也是蒸腾失水的门户;它的张开和闭合受 控制。
(4)图D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有图中的 (填序号)两种细胞以及保卫细胞等。
(5)叶片正面比背面颜色深,主要是因为图中标号2所示部分含有较多的 。
25.(4分)某地区森林植被与土壤涵养水分的关系如表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林型 落叶层厚度/cm 土壤自然含水量/% 土壤涵养水量/(m3/亩) 土壤容量/(g/cm3) 土壤总孔隙度/% 松紧度/(kg/cm3)
常绿阔叶林 6∽11 38.87 225.2 0.6659 73.93 0.19
常绿落叶阔叶林 5∽15 62.80 366.9 0.2939 87.20 0.38
针阔混交林 3∽6 44.75 317.1 0.4309 84.10 0.51
针叶林 3∽4 29.39 179.9 0.8911 65.70 0.89
灌草丛 2∽8 62.38 328.9 0.2980 87.00 0.35
无植被 / 23.54 61.7 1.1285 57.40 7.22
(1)以上林型中,涵养水源性能最强的是 。
(2)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国家提出不仅要退耕还林,还要退耕还草。你从表格中可以找到的科学
依据是 。
26.(5分)小明把一碟鱼的内脏埋进菜园的土里,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那里的菜长得特别茂盛,而翻开泥土,鱼的内脏不见了。请分析:
(1)鱼的内脏在 的作用下分解成了无机物,过一段时间后内脏就消失了。
(2)含鱼内脏的土壤称腐殖质,请根据以上事实说说腐殖质的作用:
① 。
② 。
27.(9分)如图所示为植物体的一个整体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①表示植物体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 ,并把这些物质通过 运输到 。
(2)图中的②表示叶片通过 吸收空气中的 ,用来进行 作用。
(3)图中的③表示叶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制造的 通过 运输到 。
28.(5分)分析下面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清明节前后,取一截6~7cm左右还没长出叶的柳树枝,用一只手捏住一端,另一只手使劲向一个方向拧,你会感觉到枝条被拧松动了,然后就能很轻易地把中间的小棍抽出来。
(1)被抽出了中间小棍的树枝只剩下了外围的一个软软的圆筒,这就是 。用小刀蹭一蹭“圆筒”的一端,就能去掉最外侧的一层皮,露出内侧白色的结构,这就是 。
(2)用手摸“小棍”表面,会感到黏滑,这就是 ,主要由 组织构成。
(3)“小棍”的主要结构是 。多年生的木本植物还可用它来做桌椅、板発及家具等。
29.(5分)大气中SO2含量增加是导致酸雨增多、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土壤中各种可溶性铝盐能抑制植物生长,减弱植物抵御外来侵害的能力。为了解土壤的情况,某中学“酸雨”课题研究小组对生物园的土壤作了调查。他们分点取样,把表面至100mm深的土壤分为4层,进行分析研究;并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关系,数据记录及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关系如图表所示:
0~100mm土壤样本的数据
土层深度/mm 0∽20 20∽40 40∽60 60∽100
土样 pH 4.5 4.2 4.18 4.15
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 0.4 1.3 1.7 2.0
(注:pH越小,酸性越强)
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表可以得出,土层的酸性强弱与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是 。
(2)分析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关系可知,被测定的土壤中植物往往不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 。
(3)为减少和防止酸雨的形成,应采取什么措施? (至少填一种方法)。
三、实验探究题(共31分)
30.(9分)为了说明植物的吸水原理,小明做了如下实验:任取两份白菜叶柄,用小刀把白菜叶柄切成小条,用吸水纸吸干外表的液体。用天平称取质量后分别放入两个小烧杯中,向小烧杯分别注入清水和浓盐水,20min后取出叶柄,称出它们的质量,结果发现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叶柄质量均增大。
(1)请你设计用于记录本实验结果的表格。
(2)请指出实验设计中的两处不合理之处:① ;② 。
(3)请你预测正确的实验结果是 。
31.(6分)课本上探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因素的实验如图所示。
(1)为使该实验现象明显,可以将该实验装置放在 (填字母)的环境中为佳。
A.高温干燥 B.高温潮湿 C.低温干燥 D.低温潮湿
(2)在水槽的水银面上有一层水,水起的作用是 。
(3)有同学认为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上升现象,还受植物其他生理活动的影响。
你认为植物还有什么生理活动也可能导致水银柱上升? 。
若要排除该因素的影响,则实验要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
(4)如果实验中玻璃管足够长,那么影响水银柱最终能上升的高度,除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以外,还主要与外界环境中的什么因素有关? 。
32.(6分)植物茎中的导管可将根吸收的水运送到植物地上部分的各结构。若将植物茎倒置,水分是否依然能向高处输送?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某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切取稍稍萎蔫、不带叶片的青菜茎14段,分成A、B两等份(用杆秤称量时通过切割调整两组质量相等)。将A、B两组青菜茎分别插入150g水中(其中A组正立,B组倒置;水用保鲜袋密封,以防直接蒸发),置于温度为15℃左右的环境中。约14.5h后观察到两组个别青菜茎上方切面均有水滴出现,取出A、B两组,称得青菜茎与保鲜袋中的剩余水量的质量如表所示,并观察到两组青菜茎都整条变硬挺,且程度相似。
组 别 A B
实验前青菜茎质量/g 66 66
实验后青菜茎质量/g 80 78
实验前袋内水质量/g 150 150
实验后袋内水质量/g 137 137
(1)稍稍萎蔫的青菜茎插入水中后变硬挺,说明细胞内的水分含量 (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2)通过实验可知,导管的结构中 (填“具有”或“没有”)控制水分单向流动的结构。
(3)若在30℃左右的环境中,用带叶片的青菜茎代替以上材料进行相似的实验(A组叶片暴露于空
气中,B组叶片浸人水中),实验后最有可能的结果为 (填“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B组袋内的水比A组少”或“A、B两组袋内的水基本相等”)。
33.(10分)刘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课本上“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后,要求同学们再想出其他方法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条件,小红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分别取20mL清水和20mL不同浓度(5%、10%)的食盐水依次置于A、B、C三个烧杯中。
步骤二:取三块新鲜小萝卜块,分别置于A、B、C三个烧杯中(萝卜块全部被浸没),都静置浸泡5min。
步骤三:取出萝卜块,分别测量出三只烧杯中液体的体积。
步骤四:记录数据于下表中:
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清水(A) 5%的食盐水(B) 10%的食盐水(C)
液体体积/mL 19.5 22.6 24.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二中存在明显不足,请帮助指正: 。
(2)A组清水测出的值略变小(不考虑蒸发、读数误差),原因最可能是 。
(3)从A组和B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4)从B组和C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5)该实验除了通过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也可以通过 的变化来定性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B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造成土壤生物性污染的是(▲)
A.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B.含汞的工业废水
C.城市垃圾中的塑料和橡胶 D.工业废渣
【答案】A
【解析】土壤的生物性污染是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体健康或产生不良的影响。
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是未经处理的粪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饲养场和屠宰场的污物等。其中危险性最大的是传染病医院未经消毒处理的污水和污物。
【分析】知道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污染物是关键。
【详解】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是未经处理的粪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饲养场和屠宰场的污物等。其中危险性最大的是传染病医院未经消毒处理的污水和污物。可见A正确。
故选:A
2.根的生长是由于(▲)
A.根冠不断产生新的细胞,分生区不断产生新的细胞
B.根冠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伸长区的细胞体积增大
C.伸长区的细胞体积增大,成熟区形成了大量的根毛
D.分生区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伸长区的细胞体积增大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的生长。解答时可以从分生区和伸长区的特点功能方面来切入。
【分析】生物体的生长是由于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根的生长原因与生物体的生长是一样的。
【详解】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加,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因此根的生长主要是由于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和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的缘故。
故选:D。
3.公园草地爱心提示牌:“请勿践踏,爱护我”的科学道理是(▲)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防止土壤板结,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答案】C
【解析】植物体的根要进行呼吸作用,以维持根的正常生命活动。
【分析】中耕松土、及时排涝等措施都是为了促进根的生命活动。
【详解】践踏草地会使草地中的土壤板结,而板结的土壤,其土壤颗粒间的间隙减小,其中氧气含量就减少,因此根的呼吸作用减弱,从而使的吸收功能受到抑制,影响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甚至造成植物体的死亡。因此不能践踏草地。
故选:C。
最初,地球表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最早参与土壤形成的生物是(▲)
A.原始苔藓类 B.原始蕨类 C.原始两栖类 D.原始人类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苔藓植物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来解答。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了解其对于环境的影响作用。
【详解】苔藓植物生活于沙碛、荒漠、冻原地带及裸露的石面或新断裂的岩层上,在生长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分泌酸性物质,促使土壤分化,年深日久,即为其他高等植物创造了土壤条件,因此,它是植物界的拓荒者之一,是最早参与土壤形成的植物。
故选:A。
5.在发生水灾的时候,农作物被洪水淹没。当洪水退去后,农民要进行“洗苗”,洗去农作物上的泥沙。这主要是为了(▲)
A.保证植物足够的水分 B.清除洪水带来的污染物
C.保证气孔的畅通 D.防止作物受重压倒伏
【答案】C
【解析】气孔的作用在于: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分析】本题考查气孔的功能结构。气孔是植物茎叶表皮层中由成对保卫细胞围成的开口。是植物与环境交换气体的通道。植物的三大作用与气孔开闭有密切关系。
【详解】气孔在光合、呼吸、蒸腾作用等气体代谢中,成为空气和水蒸汽的通路,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凸透镜状的小孔称为气孔。其通过量是由保卫细胞的开闭作用来调节。保卫细胞因内壁较薄而外壁较厚,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膨胀,细胞厚度增加,两细胞分离,气孔张开,当气孔张开时,光合、呼吸、蒸腾作用都得以顺利进行,蒸腾作用顺利进行又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以及无机盐的运输;保卫细胞失水时,细胞收缩,细胞厚度减小,两细胞合并,气孔闭合,当气孔闭合时空气无法进出,光合作用得不到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也无法获得氧气都无法顺利进行;同样水蒸汽无法通过气孔散失,蒸腾作用进行不畅也致使水分的吸收和运输以及无机盐的运输受阻。所以在发生水灾的时候,农作物被洪水淹没。当洪水退去后,农民要进行“洗苗”,洗去农作物上的泥沙。
故选:C。
6.为了减少雾霾,除了减少污染物排放之外,我们还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在移栽植物尤其是移栽植物幼苗时,根部常常需要带一些土,这主要是为了(▲)
A.减轻根系损伤,利于植物成活 B.保留水分,利于植物成活
C.保留养料,利于植物成活 D.更容易把植物固定在新位置
【答案】A
【解析】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是根尖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中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吸水。而且根尖成熟区及其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据此解答。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明确保留根部的土坨,目的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
【详解】由分析可知,植物根吸收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移栽植物时,总是保留根部的土,目的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7.小明参加了假期夏令营,学会了如何利用植物年轮辨认方向的野外生存能力。下列有关年轮的知识中,错误的是(▲)
A.根据树木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龄
B.树木的年轮能告诉我们当地的气候条件
C.从植物的年轮可让我们知道南北方向的差异
D.植物年轮是由植物的韧皮部形成的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木质茎的生长,解答时可以从茎的结构、形成层的功能方面来切入。木本植物主干横断面上的同心轮纹。由于一年内气候不同,由形成层活动所增生的木质部构造亦有差别。春夏两季生长旺盛,细胞较大,木质较松;秋冬两季生长缓慢,细胞较小,木质
较紧。这两层木质部形成同心轮纹,根据轮纹,可推测树木年龄,故称年轮。
【分析】年轮的知识在考试中时常出现,主要掌握。明确年轮的形成与气温有关。
【详解】A、根据树木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龄,A正确;
年轮的宽窄则与相应生长年份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干旱年份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窄;在湿润年份年轮就宽,B正确;
一般来说说,树木背阴的一面(北面)容易长出青苔,而树木的年轮在南面会更疏散一些,不如北侧的年轮来得致密,所以从植物的年轮我们可以辨别南北方向,C正确;
年轮的形成与形成层的活动状况有关,D错误。
故选:D。
8.小亮制作了一个叶片气孔演示器(如图所示),当用手缓缓挤压充气球时,气球膨胀,此时相当于保卫细胞(▲)
A.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B.吸水膨胀、气孔闭合
C.失水萎缩、气孔张开
D.失水萎缩、气孔闭合
【答案】A
【解析】气孔是由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小孔。被称为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是光合、呼吸、蒸腾作用等气体代谢过程中空气和水蒸气的通路。
【分析】分清保卫细胞吸水、失水与气孔张开与闭合的关系。
【详解】气孔是由成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小孔。如图保卫细胞因外侧较
薄而内侧较厚,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膨胀,外壁伸展拉长,细胞的内壁向内凹陷,细胞厚度增加,两细胞分离,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细胞收缩,内外壁都拉直,细胞厚度减小,两细胞合并,气孔闭合。小亮制作了一个叶片气孔演示器(如图所示),当用手缓缓挤压充气球时,气球膨胀,此时相当于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故选:A。
9.分别在干旱地区和潮湿地区挖一棵大小差不多的白菜,比较它们的根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长在潮湿地区的比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根系更发达
B.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比生长在潮湿地区的根系更发达
C.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是须根系,生长在潮湿地区的是直根系
D.生长在潮湿地区的是须根系,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是直根系
【答案】B
【解析】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
【分析】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详解】根系在生长过程中,根向水多的地方生长,使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旱地区土壤表层的水分少,根据根的向水性,根向土壤深处(水分较多)生长,可以吸收到土壤深处的水分;潮湿土壤中,土壤表层的水分也较多,根据根的向水性,根在土壤浅层生长也能吸收到足够的水分。所以潮湿处的根系分布范围较小。
故选:B。
10.在树干上乱刻乱划可能会导致树木死亡,其原因是乱刻乱划可能会(▲)
A.切断有机物向上运输的通路 B.切断有机物向下运输的通路
C.切断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的通路 D.切断水分和无机盐向下运输的通路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筛管的位置、功能。解答时可以从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方面来切入。
【分析】导管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筛管的功能是把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
【详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剥掉树木主干的一圈树皮,树皮被剥,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根得不到有机物,得不到营养根会渐渐死亡,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树木死亡。
故选:B。
11.下列关于导管的描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运输有机物的通道 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 ③由死细胞构成 ④由活细胞构成 ⑤两个管道分子之间有筛板 ⑥中空的管道 ⑦位于韧皮部 ⑧位于木质部
A.①③⑥⑦ B.②③⑥⑧ C.①④⑤⑦ D.②④⑤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导管、筛管的位置及功能的知识。本知识结合茎的结构图及各部分功能进行记忆。
【分析】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详解】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管状结构。导管分子在发育初期是生活的细胞,成熟后,细胞质等解体,细胞死亡,形成中空的管子。在成熟过程中,细胞壁木质化并具有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等不同形式的加厚。
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
故选;B。
12.有些古树,因年代久远而主干大都中空,古树主干中空部分缺失的主要是茎的(▲)
A.部分木质部 B.部分韧皮部 C.部分形成层 D.部分导管和筛管
【答案】A
【解析】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表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包括筛管(运输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韧性)。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单子叶植物茎不能逐年加粗,是因为没有形成层。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木质茎的结构和功能,本知识结合木质茎的结构图进行分析。
【详解】树干的里面是木质部,外面的树皮是韧皮部。木质部的功能一是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依靠其中的导管),二是支撑。而韧皮部主要是向下输送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养料,同时可以抵抗拉力。古槐树中空,是木质部被部分损坏,但是肯定没有全部木质部都缺失了,否则古槐树就会倒下来的。只要还有部分木质部,就可以继续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古槐树照样可以枝叶繁茂。 同样道理,环剥了主干的树皮,根部得不到有机养料就会死亡,整个植株就不能存活。但是部分主干的树皮被剥掉,植物还能活。 因此,有些古树,因年代久远而主干大都中空,古树主干中空部分缺失的主要是茎的部分木质部。
故选:A。
13.一位农民种植的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是农田缺乏某种肥料,于是便进行了田间试验。他将农田分为等面积的四块,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均相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农田最可能缺乏的是(▲)
地 块 甲 乙 丙 丁
施肥情况 氮肥 磷肥、钾肥 磷肥、氮肥 不施肥
小麦产量/kg 56.62 67.26 57.80 55.71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通过比较说明含氮、磷、钾无机盐对小麦生活的意义。
【分析】此题的知识点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详解】由表中施肥情况可以看出,甲与丁对照,实验变量是氮肥,说明该农田基本不缺氮肥。甲与丙对照,实验变量是磷肥,说明该农田基本不缺磷肥。小麦产量最高的是乙,并且乙施用了钾肥,说明该农田缺少钾肥。
故选:C。
14.无土栽培是栽培植物的新技术,青菜在无土栽培的培养液中也能茁壮成长。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配制的培养液的主要成分与土壤溶液的主要成分相似
B.青菜能从培养液里获得足够的水分和有机物
C.培养液中含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D.无土栽培不仅可以节省土地,还能更好地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答案】B
【解析】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由于根所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来自于土壤,而土壤颗粒只是对植物起着固定作用。所以植物可以采取无土栽培的方式即用营养液来培育植物。无土栽培可以更合理的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具有产量高、不受季节限制、节约水肥、清洁无污染等优点。
【分析】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详解】A、无土栽培中配制的培养液的浓度必须与土壤浸出液的溶度一致,故不符合题意。
B、青菜能从培养液里获得足够的水分和无机盐,故符合题意。
C、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量较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所以在无土栽培的植物中需要培养液含量最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的无机盐。故不符合题意。
D、无土栽培可以节省土地,还可以更合理地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要求,具有产量高、不受季节限制、节约水肥、清洁无污染等优点,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将生长健壮的枝条剥去一圈树皮后,在枝条上逐渐形成的瘤状物位于(▲)
A.伤口上方的树皮 B.伤口下方的树皮
C.伤口上、下方的树皮 D.露出的木质部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筛管的位置、功能。解答时可以从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方面来切入。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详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因此将树枝环剥一圈树皮后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切口处不能在向下运输,就在切口上方积聚起来形成节瘤。
故选:A。
16.有消息报道称,科学家们首次利用仪器“听到”并记录下树木“喝水”时发出的声音。
下列关于树木“喝水”的讨论中,正确的是(▲)
A.树木“喝水”的主要部位一定是根尖的伸长区
B.“喝”进的水一定会沿着根、茎、叶中的筛管运送到树木各处
C.“喝水”时,无机盐一定会“搭便车”,“跑”到树木的各个部分
D.听到“喝水”声时,排出叶片气孔的气体中必定有水蒸气、CO2和O2
【答案】C
【解析】(1)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2)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
(3)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窗口”。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详解】A、树木“喝水”的主要部位一定是根尖的成熟区,不是伸长区,A不正确;
B、“喝”进的水一定会沿着根、茎、叶中导管运送到树木各处,而筛管运输有机物,B不正确;
C、无机盐溶于水中,因此“喝水”时,无机盐一定会“搭便车”,“跑”到树木的各个部分,C正确;
D、听到“喝水”声时,排出叶片气孔的气体可能是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或氧气,不能同时有氧气和二氧化碳,D不正确;
故选:C。
17.如图所示为通过测量一段树枝(例如柳树)的吸水情况来研究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装置是连通的、内装有清水,并用白炽灯照射。下列预测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A.该装置可以定性地研究影响柳树枝条蒸腾作用速率的因素
B.在无风且潮湿的空气中,小气泡将缓慢地向左移动
C.在高温及干燥的空气中,小气泡将快速地向左移动
D.单位时间内消耗水的量,就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
【答案】D
【解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影响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
【分析】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光、温度、湿度和空气流动情况等。
【详解】A、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利用该装置可以定性地研究影响柳树枝条蒸腾作用速率的因素,A不符合题意;
B、在无风且潮湿的空气中,植物的蒸腾作用较缓慢,故小气泡将缓慢地向左移动,B不符合题意;
C、在高温及干燥的空气中,植物的蒸腾作用较快,故小气泡将快速地向左移动,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进行蒸腾作用,只有少部分进行生理活动,故单位时间内消耗水的量,并不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D符合题意。
故选:D。
18.某同学将甲、乙两盆相同的天竺葵放在阳台上,甲盆每天浇大量的水,乙盆每4~5天浇一次水。一段时间后,甲盆天竺葵开始发黄落叶,而乙盆生长正常。造成该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影响了蒸腾作用,造成叶片受伤
B.造成土壤缺氧,影响天竺葵的呼吸作用
C.造成土壤缺少二氧化碳,影响天竺葵的光合作用
D.造成土壤中矿物质缺乏,影响叶的生长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的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解答时可以从根的呼吸特点方面来切入。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
【详解】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甲盆每天大量浇水,花土总是含有大量的水分,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导致甲盆开始发黄落叶。
故选:B。
19.在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时,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在“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用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进行实验是为了形成对照,便于测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
B.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水”实验时,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上倾斜
C.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实验时,所采用的土壤必须是充分干燥的土壤
D.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实验时,所采用的土壤必须是灼烧过的土壤且用蒸馏水来溶解矿
物质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略
20.用易于观察的科学现象来显示不易观察的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不属于这种方法的是(▲)
A.将枝条插入红墨水中来显示水在茎中的运输
B.用轻质小球接触音叉来显示音叉的振动
C.在经过褪色处理的叶片上滴加碘液来显示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D.用磁感线箭头表示的方向来显示磁场中各点的磁场方向
【答案】D
【解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物理学中的物理方法。
要知道转换法就是用易于观察的科学现象来显示不易观察的科学事实。
同时要掌握磁感线的概念及特点,磁感线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引入的,不是实际存在的。这种方法是模型法。例如光线的引入。
【分析】此题考查了物理学中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要区别模型法和转换法。同时考查了对磁感线的理解,磁感线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引入的一种线。
【详解】水在茎中的运输是不易观察的,我们可以将枝条放入带有颜色的液体中,这样可以明显地观察出液体在枝条中的运输情况。
音叉的振动很难直接看出,我们可以利用轻质小球靠近音叉或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是不易察觉的。但淀粉遇到碘液可以变蓝,从而可以利用碘液证实淀粉的形成。
所以ABC都是利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其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磁感线不是实际存在的,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假想的线,是利用建立模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所以D的方法与题干的方法不同。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共49分)
21.(2分)如图所示为小明学习土壤类型后所画的土壤中各成分体积分数的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可判定该土壤的类型应是 ▲ 类土壤。该土壤 ▲ (填“适宜”或“不适宜”)耕种。
【答案】壤土;适宜
【解析】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沙土是指含沙量占80%,黏土占20%左右的土壤,沙壤土就是介于壤土与沙土之间的土壤。据此解答。
【分析】植物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在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三中土壤中,壤土类土壤具有保水,保肥,通气,透光的特性,据图中熟虑可见:该图表示壤土类土壤,适合种植粮食和植物。
故答案为:壤土;适宜
22.(3分)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 ▲ 的无机盐。但不同的植物器官对这三种无机盐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若一个农场种植小白菜,则应多施含 ▲ 的无机盐;若种稻谷,则应多施含 ▲ 的无机盐。
【答案】氮、磷、钾;氮;钾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钾肥则有利于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还能增强抗倒伏、抗寒能力。据此解答。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详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够促进花芽分化,提早开花结果,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和改善果实品质;钾肥能促进植株茎秆健壮,改善果实品质,增强植株抗寒能力,提高果实的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可见种植小白菜枝叶类蔬菜需要较多含氮的无机盐。种稻谷应多施含钾的无机盐。含钾的无机盐能增强植物对各种不良状况的忍受能力,如干旱、低温、含盐量、病虫危害、倒伏等。
故答案为:氮、磷、钾;氮;钾。
23.(8分)如图所示为根尖的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D位于根的最尖端,具有 ▲ 作用,在根向土壤深处延伸时,不断地和土壤颗粒摩擦,有
一部分细胞会死亡、脱落,但这部分结构始终存在的,并没有因为摩擦而减少或消失,你认为原
因是 ▲ 。
(2)根的生长是连续的,现在根的某一部位如图A所示,过一段时间,它的形态将是 ▲ (填“A”“B”“C”或“D”)。
(3)图B表示的是 ▲ 细胞,该部分的最大特点是具有 ▲ 。
(4)从根的最尖端向上依次是 ▲ (用A、B、C、D和箭头表示)。
【答案】(1)保护;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来补充;(2)B;(3)成熟(根毛)区;根毛;(4)D→C→A→B
【解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据图可知:A是伸长区的细胞,B是成熟区的细胞,C是分生区的细胞,D是根冠的细胞。
【分析】掌握根尖的结构功能和各部分的细胞特点,灵活解答。
【详解】(1)图中的D根冠,位于根的最尖端,具有保护作用;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加,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根在土壤里生长,根冠的外层细胞常被土壤磨损,但是分生区能不断的分类产生新的根冠细胞,因此根冠仍能保持原来的形状。
(2)图A表示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在伸长区的上部是B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因此图A表示的是当前根的伸长区,过一段时间,它的形态将是B成熟区。
(3)图B表示的是成熟区细胞,成熟区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根毛,成熟区的根毛具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移栽植物时,如果被破坏较多,植物将会因不能吸收足量的水分出现萎蔫现象。
(4)图D是根冠,具有保护作用。根据所学根尖结构的知识,A-D所示的细胞从根尖顶端向上的顺序依次是D-C-A-B。
故答案为:(1)保护;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来补充;(2)B;(3)成熟(根毛)区;根毛;(4)D-C-A-B。
24.(8分)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A、B、C三个实验装置,实验在夏天某一晴朗的上午进行。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否受温度影响,可以选用A、B、C三个装置中的图 ▲ 设计三
组不同温度环境(如0℃、25℃、50℃)进行实验。
(2) ▲ 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该结论可以通过 ▲ 两组的对比得出。
(3)图D表示叶片的横切面,[ ] ▲ 是植物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通道,也是蒸腾失水的门户;它的张开和闭合受 ▲ 控制。
(4)图D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有图中的 ▲ (填序号)两种细胞以及保卫细胞等。
(5)叶片正面比背面颜色深,主要是因为图中标号2所示部分含有较多的 ▲ 。
【答案】(1) A;(2)叶;A;C;(3)6;气孔;保卫细胞;;(4) 2、3;(5)叶绿体
【解析】图中:1上表皮,2栅栏组织,3海绵组织,4下表皮,5叶脉,6气孔。结合三大作用的概念和有关知识进行解答。
【分析】此题是一道关于叶片的结构的基础题,比较容易解答;难点是叶的结构层次的判断,要正确理解器官的概念。
【详解】(1)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因此必须选带叶的植物,而B图用塑料袋将植物连同盆土一同罩住,这样塑料袋内壁的水珠是否来自叶片的蒸腾作用就不能确定,故选A图。
(2)我们要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所以探究实验我们设计对照时应有唯一变量--有无叶。同时我们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图B用塑料袋将植物连同盆土一同罩住,这样塑料袋内壁的水珠是否来自叶片的蒸腾作用就不能确定,因为把花盆中的土壤也扎在里面,水蒸气有可能来自土壤中的水分。只有A和C可以进行比较最好。
(3)气孔不但是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体内水分散失的“门户”。 叶片表皮有两种细胞构成:一种是保卫细胞,一种是表皮细胞。表皮细胞相互嵌合,形状不规则;保卫细胞呈半月形,成对存在,中间有气孔,故6是气孔。由于上表皮直接接受阳光的照射温度比下表皮相对较高,叶片中的水分比较容易从上表皮的气孔散失。气孔作为蒸腾作用水分出入的门户,如果水分蒸发过多,尤其是炎热的夏季,会让植物萎蔫甚至死亡,所以下表皮气孔多会避免该种现象发生。
(4)叶片的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叶肉属于营养组织,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比较紧密,含有的叶绿体较多,颜色较深,属于栅栏组织;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比较疏松,含有的叶绿体较少,颜色较浅,属于海绵组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因此光合作用只能在植物的绿色部位进行,即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因此图D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有图中的2、3细胞以及保卫细胞等.
(5)叶的大多数内部组织分化成富含叶绿体的薄壁组织,如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及保卫细胞,使叶呈现绿色,能旺盛地进行光合作用,含有叶绿体数量关系: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保卫细胞。这也是叶片正面比背面颜色深的一方面原因。
故答案为:(1) A;(2)叶;A;C;(3)6;气孔;保卫细胞;;(4) 2、3;(5)叶绿体 。
25.(4分)某地区森林植被与土壤涵养水分的关系如表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林型 落叶层厚度/cm 土壤自然含水量/% 土壤涵养水量/(m3/亩) 土壤容量/(g/cm3) 土壤总孔隙度/% 松紧度/(kg/cm3)
常绿阔叶林 6∽11 38.87 225.2 0.6659 73.93 0.19
常绿落叶阔叶林 5∽15 62.80 366.9 0.2939 87.20 0.38
针阔混交林 3∽6 44.75 317.1 0.4309 84.10 0.51
针叶林 3∽4 29.39 179.9 0.8911 65.70 0.89
灌草丛 2∽8 62.38 328.9 0.2980 87.00 0.35
无植被 / 23.54 61.7 1.1285 57.40 7.22
(1)以上林型中,涵养水源性能最强的是 ▲ 。
(2)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国家提出不仅要退耕还林,还要退耕还草。你从表格中可以找到的科学
依据是 ▲ 。
【答案】(1)常绿落叶阔叶林;(2)灌草丛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和土壤涵养水量都很高
【解析】森林、草原等植被调节碳一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可称之为地球的“肺”,同时它们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因此,我们要爱护植被,保护植被。
【分析】此题考查了绿色植物的生态价值,保护植被的意义。多为综合性的题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的题目。
【详解】(1)落叶阔叶林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它在水土保持上也有重要的意义。观表数据可知:以上林型中的涵养水源性能最强的是常绿落叶阔叶林;
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国家提出不仅要退耕还林,还要退耕还草。从表格中找到其科学依据是灌草丛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和土壤涵养水量大。
故答案为:(1)常绿落叶阔叶林;(2)灌草丛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和土壤涵养水量都很高。
26.(5分)小明把一碟鱼的内脏埋进菜园的土里,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那里的菜长得特别茂盛,而翻开泥土,鱼的内脏不见了。请分析:
(1)鱼的内脏在 ▲ 的作用下分解成了无机物,过一段时间后内脏就消失了。
(2)含鱼内脏的土壤称腐殖质,请根据以上事实说说腐殖质的作用:
① ▲ 。
② ▲ 。
【答案】(1)微生物;(2)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
【解析】【分析】【详解】略
27.(9分)如图所示为植物体的一个整体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①表示植物体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 ▲ ,并把这些物质通过 ▲ 运输到 ▲ 。
(2)图中的②表示叶片通过 ▲ 吸收空气中的 ▲ ,用来进行 ▲ 作用。
(3)图中的③表示叶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制造的 ▲ 通过 ▲ 运输到 ▲ 。
【答案】(1)水和无机盐;导管;茎、叶;
(2)气孔;二氧化碳;光合;
(3)有机物;筛管;茎、根
【解析】(1)植物体内运输物质的管道有两种:导管和筛管,导管的功能是运输水和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运输方向是由下到上;筛管的功能是运输有机物,运输方向是由上到下。
(2)在叶片的表皮上分布着由两两相对的保卫细胞构成的气孔,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关的氧气和需要的二氧化碳都由此进出。
观察题干中图示的箭头方向,根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可知:图示中1表示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通过导管向上运输,2表示呼吸作用需要的原料氧气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内,3表示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表示植物体内的水分一水蒸气的形式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分析】该题是对植物体内的运输管道和气孔的考察,要注意理清:(1)导管和筛管运输的物质和运输的方向。(2)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窗口。(3)能够识别图示中箭头的含义。
【详解】(1)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是由根吸收的,并通过植物体内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2)能释放能量的呼吸作用,需要吸收氧气,是通过气孔进入的。
(3)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故答案为:(1)水和无机盐;导管;茎、叶;
(2)气孔;二氧化碳;光合;
(3)有机物;筛管;茎、根
28.(5分)分析下面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清明节前后,取一截6~7cm左右还没长出叶的柳树枝,用一只手捏住一端,另一只手使劲向一个方向拧,你会感觉到枝条被拧松动了,然后就能很轻易地把中间的小棍抽出来。
(1)被抽出了中间小棍的树枝只剩下了外围的一个软软的圆筒,这就是 ▲ 。用小刀蹭一蹭“圆筒”的一端,就能去掉最外侧的一层皮,露出内侧白色的结构,这就是 ▲ 。
(2)用手摸“小棍”表面,会感到黏滑,这就是 ▲ ,主要由 ▲ 组织构成。
(3)“小棍”的主要结构是 ▲ 。多年生的木本植物还可用它来做桌椅、板発及家具等。
【答案】(1)树皮;韧皮部;(2)形成层;分生;(3)木质部
【解析】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表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包括筛管(运输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韧性)。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要理解记忆。
【详解】(1)由木质茎的结构可知,最外层是树皮,被抽出了中间小棍的树枝只剩下了外围的一个软软的圆筒,这就是树皮。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叶子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养料的管道。从上而下将有机物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因此,小刀蹭一蹭“圆筒”的一端,就能去掉最外的一层皮,露出内侧白色的结构,这就是韧皮部。
(2)分生组织具有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形成层是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手摸“小棍”表面,会感到粘滑,这就是形成层。主要由分生组织构成。
(3)形成层可以不断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与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使植物的茎不断长粗;其中木质部中的木纤维木质坚硬,富有弹性,适于做砧板的材料;
故答案为:(1)树皮;韧皮部;(2)形成层;分生;(3)木质部。
29.(5分)大气中SO2含量增加是导致酸雨增多、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土壤中各种可溶性铝盐能抑制植物生长,减弱植物抵御外来侵害的能力。为了解土壤的情况,某中学“酸雨”课题研究小组对生物园的土壤作了调查。他们分点取样,把表面至100mm深的土壤分为4层,进行分析研究;并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关系,数据记录及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关系如图表所示:
0~100mm土壤样本的数据
土层深度/mm 0∽20 20∽40 40∽60 60∽100
土样 pH 4.5 4.2 4.18 4.15
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 0.4 1.3 1.7 2.0
(注:pH越小,酸性越强)
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表可以得出,土层的酸性强弱与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是 ▲ 。
(2)分析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关系可知,被测定的土壤中植物往往不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 ▲ 。
(3)为减少和防止酸雨的形成,应采取什么措施? ▲ (至少填一种方法)。
【答案】(1)土层的酸性增强,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增加;
(2)土壤酸性较强时,氮、磷、钾元素的吸收率较低;
(3)工厂的废气经处理后才能排放(或燃煤工厂改用清洁能源,合理即可)
【解析】(1)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土壤pH、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与土层深度的变化关系;并结合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N、P、K元素的关系图,判断不同酸碱度时营养元素N、P、K吸收率的高低;
pH与酸碱性的关系:pH>7,碱性,数值越大碱性越强;pH=7,中性;pH<7,酸性,数值越小酸性越强;
(2)根据实验数据结合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关系图,解释植物不能在酸性土壤中正常生长的原因;
(3)提取酸雨的形成过程的知识,提出减少或防止酸雨的措施,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分析】读懂关系图,正确获取信息应用于问题的解决,体现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0mm~100mm土壤样本pH均小于7,土壤呈酸性,且土层越深pH越小酸性越强;分析实验数据,土层越深pH越小酸性越强,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越大;
故答:土层的酸性增强,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增大。
(2)由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关系图知:pH在6~7范围内三种营养元素吸收率均高,pH<5时,土壤显酸性,此时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元素N、P、K吸收率低,植物不能正常地生长;
故答:因为土壤酸性较强时,氮、磷、钾元素的吸收率低。
(3)空气中硫元素和氮元素的氧化物遇水形成酸,使雨水pH<5.6而称为酸雨,而空气中的这些氧化物又都来自于化石燃烧的燃烧,因此防止或减少酸雨的措施应围绕化石燃料燃烧进行思考;
故答:工厂的废气经处理后才能排放(或燃煤工厂改用清洁能源)(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土层的酸性增强,可溶性铝的质量分数增加;
(2)土壤酸性较强时,氮、磷、钾元素的吸收率较低;
(3)工厂的废气经处理后才能排放(或燃煤工厂改用清洁能源,合理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共31分)
30.(9分)为了说明植物的吸水原理,小明做了如下实验:任取两份白菜叶柄,用小刀把白菜叶柄切成小条,用吸水纸吸干外表的液体。用天平称取质量后分别放入两个小烧杯中,向小烧杯分别注入清水和浓盐水,20min后取出叶柄,称出它们的质量,结果发现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叶柄质量均增大。
(1)请你设计用于记录本实验结果的表格。
(2)请指出实验设计中的两处不合理之处:① ▲ ;② ▲ 。
(3)请你预测正确的实验结果是 ▲ 。
【答案】(1)
组别 叶柄初始质量 叶柄处理后质量
清水
浓盐水
(2)两份白菜叶柄初始质量应相同;叶柄取出后要用吸水纸吸干外表的液体;清水和浓盐水的质量应相同(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3)白菜叶柄在盐水中失水导致质量减小,而在清水中吸水导致质量增加
【解析】【分析】【详解】略
31.(6分)课本上探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因素的实验如图所示。
(1)为使该实验现象明显,可以将该实验装置放在 ▲ (填字母)的环境中为佳。
A.高温干燥 B.高温潮湿 C.低温干燥 D.低温潮湿
(2)在水槽的水银面上有一层水,水起的作用是 ▲ 。
(3)有同学认为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上升现象,还受植物其他生理活动的影响。
你认为植物还有什么生理活动也可能导致水银柱上升? ▲ 。
若要排除该因素的影响,则实验要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 。
(4)如果实验中玻璃管足够长,那么影响水银柱最终能上升的高度,除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以外,还主要与外界环境中的什么因素有关? ▲ 。
【答案】(1)A;(2)防止水银蒸发,造成污染;(3)光合作用;黑暗(或遮光);(4)大气压
【解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环境中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分析】考查了蒸腾作用的意义,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学生要学会对生物实验分析、表达和运用能力。
【详解】(1)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因素有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速,所以为使该实验现象明显,可以将该实验装置放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中为佳。
(2)水银有毒,蒸发后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上面的水可以起到防止水银蒸发的作用。
(3)因为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叶片光合作用消耗水后,水银会上升,植物只有在有光照的时候才会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把植物放在黑暗处可排除该因素的影响。
(4)不同的大气压环境中,水银上升的高度不同。
故答案为:(1)A;(2)防止水银蒸发,造成污染;(3)光合作用;黑暗;(4)大气压。
32.(6分)植物茎中的导管可将根吸收的水运送到植物地上部分的各结构。若将植物茎倒置,水分是否依然能向高处输送?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某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切取稍稍萎蔫、不带叶片的青菜茎14段,分成A、B两等份(用杆秤称量时通过切割调整两组质量相等)。将A、B两组青菜茎分别插入150g水中(其中A组正立,B组倒置;水用保鲜袋密封,以防直接蒸发),置于温度为15℃左右的环境中。约14.5h后观察到两组个别青菜茎上方切面均有水滴出现,取出A、B两组,称得青菜茎与保鲜袋中的剩余水量的质量如表所示,并观察到两组青菜茎都整条变硬挺,且程度相似。
组 别 A B
实验前青菜茎质量/g 66 66
实验后青菜茎质量/g 80 78
实验前袋内水质量/g 150 150
实验后袋内水质量/g 137 137
(1)稍稍萎蔫的青菜茎插入水中后变硬挺,说明细胞内的水分含量 ▲ (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2)通过实验可知,导管的结构中 ▲ (填“具有”或“没有”)控制水分单向流动的结构。
(3)若在30℃左右的环境中,用带叶片的青菜茎代替以上材料进行相似的实验(A组叶片暴露于空
气中,B组叶片浸人水中),实验后最有可能的结果为 ▲ (填“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B组袋内的水比A组少”或“A、B两组袋内的水基本相等”)。
【答案】(1)增加;(2)没有;(3)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
【解析】(1)水是组成植物细胞的重要成分,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
(2)植物体的水分充足时,植株才会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会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4)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运输,因此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详解】(1)萎蔫的青菜浸入水中时青菜的细胞液浓度较大,大于清水的浓度,因此青菜的细胞吸水,说明细胞内的水分含量增加。
(2)木质部中含有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通过实验可知,导管的结构中没有控制水分单向流动的结构。
(3)若在30℃左右的环境中,用带叶片的青菜茎代替以上材料进行相似的实验(A组叶片暴露于空气中,B组叶片浸入水中),实验后最有可能的结果是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因为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故答案为:(1)增加;(2)没有;(3)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
33.(10分)刘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课本上“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后,要求同学们再想出其他方法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条件,小红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分别取20mL清水和20mL不同浓度(5%、10%)的食盐水依次置于A、B、C三个烧杯中。
步骤二:取三块新鲜小萝卜块,分别置于A、B、C三个烧杯中(萝卜块全部被浸没),都静置浸泡5min。
步骤三:取出萝卜块,分别测量出三只烧杯中液体的体积。
步骤四:记录数据于下表中:
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清水(A) 5%的食盐水(B) 10%的食盐水(C)
液体体积/mL 19.5 22.6 24.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二中存在明显不足,请帮助指正: ▲ 。
(2)A组清水测出的值略变小(不考虑蒸发、读数误差),原因最可能是 ▲ 。
(3)从A组和B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
(4)从B组和C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
(5)该实验除了通过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也可以通过 ▲ 的变化来定性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答案】①萝卜块大小应该一样;
②萝卜块吸水;
③当萝卜块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萝卜块吸水;当萝卜块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萝卜块失水;
④当萝卜块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差别越大时,萝卜块失水越快;
⑤萝卜块
【解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周围环境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当细胞外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内部的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失水;当细胞外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细胞内部的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吸水。
【分析】只要掌握了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以及对照试验的原理,就能做对本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详解】②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植物细胞失水。A组清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略变小,原因最可能是:萝卜块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清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因此萝卜块吸水,导致A组清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略变小。
③从A组和B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当萝卜块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萝卜块吸水;当萝卜块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萝卜块失水。
④从B组和C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当萝卜块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差别越大时,萝卜块失水越快。
⑤该实验除了通过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来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也可以通过萝卜块硬挺和软缩的变化来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吸水。
故答案为:①萝卜块大小应该一样;
②萝卜块吸水;
③当萝卜块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萝卜块吸水;当萝卜块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萝卜块失水;
④当萝卜块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差别越大时,萝卜块失水越快;
⑤萝卜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