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说课主要内容设计总结教学
过程设计学情
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化学2(必修)第二章第2节《化学反 应的快慢与限度》。本节内容与选修模块教材中的《化学反应 原理》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3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实验化学》主题2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化学技术》主题1氨的工业合成,《有机化学》第2章第4节羧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相互对接,建立纵横联系。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是认识化学反应必不可少的一个维度,是解决“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化学反应”这一问题的重要依据。本节教材是继化学键之后,从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这一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继续认识化学反应。
对化学反应快慢的认识是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完成的,
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是通过对化学平衡的研究完成的。化学反
应速率属于化学动力学的范畴,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的范畴。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本节教学的
目的不是让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知识,而是
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让他们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知道化学平衡状态是相对的,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因此,本节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归纳得到一些简
单结论,而不进行理论分析。
另外,本节教材以化工生产条件的优化为背景,通过探究活
动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其能力,体会到化学理论学
习对生产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教材分析三维目标及重难点(第一课时)(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速率计算。
(2)知道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会
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怎样的影响,
可以调控某些化学反应的快慢。(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
方案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采用小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
作意识。
(1)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1)使学生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快慢这一
视角来认识化学反应。
(2)使学生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快慢这一
角度解决生活生产中的有关问题教材分析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及重难点(第二课时)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会判断一个
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建立化学平衡的
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
的,化学平衡是相对的。通过“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
讨”、“观察·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
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1)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
(2)化学平衡的特征。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勤奋好学的学习热情。教材分析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 情 分 析知识储备实验能力学科观念认识模糊
不系统操作设计
能力较差理论实践
相脱节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 节课采用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实验探究式的教学 模式。本节课以工业制硫酸和高炉炼铁生产条件的 优化为背景展开,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 行实验探究。在开展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就“方法导引”中 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提出概念
自学总结设置问题
组织探究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一、创设情景 引导阅读
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从公元七世纪至今,人们一直在寻找更有效的制取硫酸的方法。直到1875年,德国化学家麦塞尔采用的方法使得硫酸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那么,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硫酸的生产发展?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对硫酸的工业生产有什么意义呢? 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观看图片,阅读P39内容,结合已有知识思考问题:
教学设计焰火爆炸青铜器煤问题组一????1、上述 化学反应有哪些较快,哪些较慢?
教学设计 2、哪些反应希望快些,哪些希望慢些? 4、如何表示和控制化学反应的快慢呢? 3、生活中还希望哪些反应快些,哪些慢些? 通过设置问
题组引导学生阅
读思考,培养学
生的分析归纳,
联想迁移能力。 以工业制硫酸
生产条件的优化
为背景展开内容,
使学生产生浓厚
的兴趣,知道化
学反应有快慢之
分。设计意图教学设计 二、提出概念 自学总结 汽车速率:V=100Km/h
思考问题:在物理上用速率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呢?结合教材内容自学总结。
教学设计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
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课 堂 练 习教学设计向一个体积为1L的容器里放入2molSO2和1mol O2,在
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SO2+O2 2SO3,2S末时,测得容器内有0.8mol SO2, 请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该
反应的速率。小结:
1、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
均为正值没有负值。
2、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对概念中
的要点进行分
析总结,使学
生对概念性知
识的理解能力
得以增强。 运用物理知识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加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设计意图教学设计 三、设置问题 组织探究教学设计问题组二实验探究过程设计1、探究过程的一般程序。
2、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各组提交实验结果,小组内及小组间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教学设计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填入相应的表格。方法导引 1、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提出假设——
方案设计——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对照实验法、
控制变量法。 教学设计实验探究——提出假设教学设计
请根据所学知识或生活实例大胆猜测影响
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1、硫在纯氧和空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
2、食品放在冰箱中可以保鲜。
3、实验室制氧气加催化剂。
4、小木屑和大木块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
实验探究——方案设计教学设计
1、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铜箔、镁条、铁片分
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
2、镁条或铁片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
3、铁片在不同温度(常温、加热)下与同
浓度盐酸反应。
4、H2O2的分解反应(不加任何试剂、加少
量MnO2粉末)。
5、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分别与同浓度
盐酸的反应。实验探究——验证假设教学设计 内
因性 质
(决定性) 外
因催化剂温 度其 它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浓 度归纳总结教学设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规 律(在其它条件不变时) 除获取知识
识外,学生将通
过探究活动体会
实验研究中的变
量控制思想,并
培养团结协作精
神。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使学生体会化学反应速率是受到一定因素影响的。设计意图教学设计 四、学以致用 拓展提升 1.人们为什么用电冰箱储藏食物? 2.将两种固体药品研细后再混合反应3.Zn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量的变化4.用棕色试剂瓶保存见光分解的物质 。。。。。。教学设计 思考并解释:
用生活中和化学
实验中控制反应
速率的措施课 堂 练 习 A、加热 B、改用98%的浓硫酸C、将溶液加水稀释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作业:教材P45第1题 P46第4题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
用铁片与稀硫酸
反应制取氢气时,
下列措施不能使
氢气生成速率加
快的是( )拓 展 提 升1 结合本节课开头我们提出的硫酸厂生产条件的优化问题,考虑一下,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对于化工生产有什么意义? 3 到医院调查研究,为什么X光室门上写有
“小心电离辐射”字样?
2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钢材产量的约1/3因腐蚀而损失。已知钢铁的腐蚀是一种缓慢氧化。请你调查研究:人们为了减慢钢铁的腐蚀,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学设计 回到“研究化
学反应速率对优化
生产条件具有指导
意义”这一背景下,
使学生体会到理
论学习对于实际生
产生活的重大意义。 巩固提升本
节课所学内容,并
使学生能从一个新
的角度——化学反
应快慢的角度来认
识化学反应。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发现式教学模式联想质疑
自学总结设置问题
组织探究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一、创设情景 引导思考
在19世纪后期,人们发现炼铁高 炉所排出的高炉气中含有相当量的CO,有的工程师认为,这是由于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不够长所造成的,于是在英国耗费了大量资金建造了一个高大的炼铁高炉,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可是后来发现,用这个高炉炼铁,所排出的高炉气中CO的含量并没有减少。高炉炼铁是怎样的一个反应呢?对于这样的一个反应而言,CO的含量保持不变,这是达到了什么状态,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如果你作为一名工程师,会尝试改变哪些条件来减少CO的含量?教学设计 通过设置问
题引导学生阅读
思考,培养学生
理论联系实际、
勤奋好学的学习
热情。 以高炉炼铁
生产条件的优化
为背景展开内容,
使学生产生浓厚
的兴趣。设计意图教学设计 二、联想质疑 自学总结教学设计 在以前的学习中,你所接触的化学反应一般都进行
得很完全,那么,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得很完
全?下面这个反应与我们以前接触的化学反应有何不同?
某工厂实验室研究在加入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将1mol
SO2与0.5molO2混合进行反应,测得数据列表如下:课 堂 练 习教学设计 可逆反应N2+3H2 2NH3在一定条件下于10L固定体 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若开始时加入1molN2、3molH2反应 进行一段时间后,NH3的浓度不可能是( )
A.0.1mol/L B.0.02mol/L
C.0.05mol/L D.0.2mol/L 小结:
1、可逆反应的判断标准是:“两同”即同一条件,
同时进行。
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可逆反应只能达
到一定的限度。 对概念中
的要点进行分
析总结,使学
生对概念性知
识的理解能力
得以增强。 通过分析数据和阅读教材,加强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训练。 设计意图教学设计 三、设置问题 组织探究教学设计活动探究一 以蔗糖溶解平衡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征 3、当两种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教学设计小结:
1、当溶解速率=结晶
速率时,溶液的浓度
保持不变,溶液处于
溶解平衡。
2、溶解平衡是一种
动态平衡,外界条件
改变时,溶解平衡被
破坏。 教学设计活动探究二 与溶解平衡相对比,探究化学平衡的建立 某工厂实验室研究在加入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将1mol SO2与0.5mol O2混合进行反应,测得数据列表如下: 教学设计
1、根据表格数据绘制各
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
的曲线图。
2、用时间—速率图象来
表示反应过程,并能对
图象的含义作出解释 。
3、 各物质的浓度不再
发生改变,是否说明该
可逆反应已经“停止”了
教学设计活动探究三 以改变温度为例,探究化学平衡的移动(红棕色) (无色)
小结:化学平衡
(1)定义
(2)特征
①逆: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前提)
②等:V正 = V逆≠0(本质)
③定: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标志)
④动:动态平衡
⑤变:条件改变,化学平衡有可能移动。教学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注意引导学
生前后联系,提
高学生探究、分
析、归纳总结的
能力,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和严
谨的学习态度。 在溶解平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具体数据、探究讨论交流、观察微观变化,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特征(5个)。 设计意图教学设计 四、学以致用 拓展提升教学设计能说明2HI(g)H2(g)+I2(g)已达平衡状态的有( )1、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2、1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3、反应速率υ(H2) = υ(I2) = υ(HI)
4、混合气体中百分组成为HI % = I2 %
5、混合气体中c(HI)︰c(H2)︰c(I2) =2︰1︰1时
6、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7、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8、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9、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10、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教学设计 小结: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1)本质标志:ν正 = ν逆 ﹥0(同一物质)。
①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②不同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它们的系数之比。
(2)间接标志:各组分的浓度不变。
①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或对于有颜色的物质
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颜色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②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气体体积)不变;
③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气体体积)分数不变;
④各反应物的转化率不变。
(3)特殊标志:当n(气总)、 P(气总) 、M(气)、
ρ(气)为变量且保持不变时,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拓展提升教学设计讨论:高炉炼铁中,增加高炉的高度为什么不能减少CO的含量? 使学生从一个新的角
度来认识化学反应,
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
到生活和实验当中。
加深对化学平衡特征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设计意图教学设计设计总结 1、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高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来,力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这一新的维度来认识化学反应,并能体会到化学理论学习对生产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3、让学生对化学学科观念的认识得到提升,知识与能力同时有所收获,这是我设计本节课对教学效果的最大预期。我相信在我充分的准备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本节课会有比较高的目标达成度。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一、化学反应的快慢
1、概念
2、影响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①温度
②浓度
③催化剂
④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光、射线等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可逆反应
2、化学平衡
(1)定义
(2)特征
①逆: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前提)
②等:V正 = V逆≠0(本质)
③定: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标志)
④动:动态平衡
⑤变:条件改变,化学平衡有可能移动。2010年6月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