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遇到的藤野先生,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情境导入
藤野先生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重点)
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学习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体会鲁迅的爱国情怀和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等。
作者简介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许多有志青年为救国留学海外。鲁迅即在此列。
1902年4月,二十二岁的鲁迅从东京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结识了藤野先生。
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进行了一场战争,这就是“日俄战争”。
20年后,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写了《朝花夕拾》,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抒发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藤野先生》即是其中一篇。
写作背景
1902年东渡
日本的鲁迅
1926年任中山
大学教授时的鲁迅
烂熳( ) 发髻( ) 芦荟( )
绯红( ) 解剖( ) 畸形( )
杳无消息( ) 瞥见( ) 宛如(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抑扬顿挫( ) 深恶痛疾( )油光可鉴( )
màn
jì
huì
fēi
jī
pōu
piē
yǎo
wǎn
xùn
nì
jié
cuò
wù
jiàn
识字记音
重点词语
【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说。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恶,厌恶。疾,憎恨。
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文章感知
第一部分(1-3):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作者在东京的见闻
和感受,交代作者离开
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记叙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的经过,交代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赞扬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36-38):描写了作者
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之情以及藤野先生的崇高精神
对作者的激励和鼓舞。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转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的顺序来写的。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仙台
北京
相识
相处
离别、怀念
在东京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丑态百出,作者对他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修辞: 夸张、比喻、反语
爱国
去仙台
日暮里:
水户:
爱 国
触发忧国之情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爱
国
在仙台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他认识到中国国民不觉悟,是造成民族衰弱的主要原因。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了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
弃医从文的原因
离开仙台
直抒
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
付诸行动——
藏讲义
挂照片
写文章
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力量和勇气
爱国
双线结构
明线: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
——离别——怀念)
暗线: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
——弃医从文)
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学习认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