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课件:8.《列夫·托尔斯泰》(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课件:8.《列夫·托尔斯泰》(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5 17:3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马克·吐温)
他说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
十分之九是血汗。”
情境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学习人物传记的常见写法。(重点)
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难点)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
【托尔斯泰】(1829-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人物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的传记
作品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其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象棋的故事》,传记有《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到托尔斯泰的伟大,称其坟墓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传记 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可分“自传”和“他传”。其特点是:记言记行并重,大节细节并重,优点缺点并重,主观客观并重。
识字记音
胡髭( ) 长髯( ) 两颊( ) 黝黑( ) 脸膛( ) 一绺( )
鬈发( ) 粗劣( ) 酒肆( )
穹顶( ) 禁锢( ) 蒙昧( )
貂皮( ) 尴尬( ) 锃亮( )
粲然( ) 藏污纳垢( ) 广袤( )
甲胄( ) 崎岖( ) 滞留( )


rán
yǒu
jiá
liǔ
tánɡ
quán
qiónɡ
ɡù
liè
zènɡ
diāo
càn
mào
ɡòu
zhòu
mèi
ɡān ɡà
qí qū
zhì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比喻皮肤粗糙。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文中形容目光犀利。【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黯然失色】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光彩;也指心情沮丧,显出无精打采的样子。
重点词语
刻画外貌 (1-5)
描写眼睛
(6-9)
列夫·托尔斯泰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透过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表现其深邃的精神世界
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文章感知
1.阅读1-5段,归纳一下,
每段各写了托尔斯泰面部
的哪些特征?
文章解析

须 发:
多毛、胡须浓密
面 部 轮 廓: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面 部 特 征:
忧郁、愚钝、压抑
长 相:
长相平平、普通
拜 访 者:
失望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多毛的脸庞写成“植被多于空地”,奇妙风趣。
2.刻画人物肖像时,作者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
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再次突出托尔斯泰胡须浓密的特点。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比喻:用粗制滥造的小屋比喻脸部轮廓,生动地描写出托尔斯泰脸孔的粗劣。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比喻、夸张:从局部分别描写了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既幽默又诙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3.在刻画人物肖像时,作者
既正面描写,又侧面烘托,
既整体描绘,又局部特写。
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学习
作者的这些描写手法。
局部特写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开篇一个特写,就像摄像机的镜头,聚焦于托尔斯泰面部“多毛”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整体描绘
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
写托尔斯泰的长相和普通俄国人长相接近,整体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普通和气质的平庸。
正面描写
乱蓬蓬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两只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正面描写,详细地刻画出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
侧面烘托
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侧面写来访者的心理落差,其实是在为后文蓄势。
4.阅读6-9段,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
的眼睛的?
犀利的目光
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眼睛的威力巨大
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

犀利深邃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比喻、夸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比喻、夸张: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突出了他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合作探究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觉到这位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前面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是为了后面反衬他灵魂的高贵。通过这种反差来制造文章内部的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并不矛盾。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他尽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却总是事与愿违。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
写作特色
运用反衬和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刻画外貌
描写眼睛
崇敬赞美
须发:脸庞多毛,胡髭浓密
面部: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表情:消沉、愚钝、压抑
眼睛威力巨大
目光犀利、敏锐、深刻
眼睛蕴含丰富感情
让人失望(抑)
非同寻常(扬)
反衬
课文小结
作者运用大量比喻和夸张手法力透纸背又妙趣横生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拓展阅读
从托尔斯泰看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884年,托尔斯泰写了一篇近乎提纲的文章《中国的贤哲》,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孔子的著作、《大学》以及中国先哲老子所著的《道德经》。1891年,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烈杰尔烈的一封信中,附了给他留下印象的作品的名称。这些作品总共不足50部,《道德经》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著作位列其中。这是他在完成《战争与和平》和《忏悔录》等世界巨著之后,思想经历巨大困惑之时,遇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所总结出来的。托尔斯泰在读了老子的著作后感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完美的哲学!
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1.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3.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4.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5.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6.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