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
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
要么是窈窕淑女, 要么象征着团圆,
要么暗示着分离, 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 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 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情境导入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课文。(重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难点)
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作者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
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诵读
文章释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
门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
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
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张怀民也还没有
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
散步。(月光)照在院子的地面
上像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文章感知
游。
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以下要素,请试着找出来。
时间
原因
人物
地点
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我”和张怀民
承天寺中庭
庭院赏月
文章解析
1.“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2.“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
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
人的郁郁寡欢之情。
3.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看看其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其营造出的是一种什么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月光
月下竹柏的影子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
“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儿遗憾
急切、激动、渴望
心有灵犀的喜悦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从容、闲适
关键句
心情
文中包含的情感有以下几种:
①赏月的欣喜;②贬谪的悲凉;
③失意的落寞;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⑤人生的感慨;⑥漫步的悠闲。
5.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
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苏轼真的是闲吗?试分析清闲之意,
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闲
①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闲人”指有闲情逸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透着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两篇文章所写景物和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是山川之美,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描绘的是月色之美,表达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达观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写作特色
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抓住月夜这个特点入题,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见月光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色之清。积水空明与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月夜之景。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可以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情,同时又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苦闷的豁达心胸。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夜深人静,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与张怀民,步于中庭
中庭赏月
描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下庭中景物
抒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下感叹
达观自得中含惆怅悲凉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和自我排遣的达观。
拓展阅读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东坡这个别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合。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书斋,题之曰“东坡
雪堂”,作《雪堂记》。由于苏轼
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而当年,
白居易被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
其他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因此苏轼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