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黄鹤楼》 课件 (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黄鹤楼》 课件 (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5 17:5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情境导入
景点介绍
“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黄鹤楼
崔颢
学习目标
领会诗歌主旨,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初步了解律诗的章法结构,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难点)
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失意和思乡的情感。
作者简介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其《黄鹤楼》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有《崔颢集》。本诗选自《全唐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文诵读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离开,离去。
只剩下,仅留下。
飘飘荡荡的样子。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文章释义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前两联观景,观的是黄鹤楼,想的是黄鹤楼的传说。
晴川 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故乡。
烟霭笼罩江面。
草木茂盛的样子。
分明的样子。
【译文】晴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碧绿的芳草长满鹦鹉洲。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两联观景,观的是黄鹤楼上看到的别处的景,想的是故乡。
文章解析
1.首联巧用典故,试着体会首联的用典和效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
费祎登仙,于此处骑鹤飞去。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融情于景)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大有岁月易逝的孤寂和惆怅之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了铺垫。
3.颈联写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的景色,请赏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写景清晰明朗,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4.尾联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合作探究
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
“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
以愁而不怨之感。
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写作特色
1.画面宏大。
这首诗写景有近景、远景、日景、暮景,气象恢宏,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2.虚实结合。
全诗虚实结合,将传说与眼前的景象巧妙融为一体,吊古伤今,更能表现世事茫然之慨。
起→借用传说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黄鹤楼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板书设计
课文小结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通过吊古伤今,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拓展阅读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此外,李白还写了不少诗反映他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