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左图)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药学奖(右图)
那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又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课堂拓展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证书
诺贝尔
背景介绍---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
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截止2016年共授予了881位个人和23个团体。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5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5种奖金(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为了纪念诺贝尔做出的贡献,人造元素锘以诺贝尔命名。
学习目标
1、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2、把握消息的三个特点:内容具体真实,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3、体会诺贝尔奖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培养科学精神。
新闻常识
1.新闻的六要素是:
2.新闻的五部分是: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新闻的
五个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预习检测
认读字词
渗透 仲裁 颁发
遗嘱 卓有成就
shèn cái bān
zhǔ zhuó
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两种气体或两种可以互相混合的液体,彼此通过多孔性的薄膜而混合;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
【遗嘱】
【渗透】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
文中表示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做出决定,如国际仲裁、海事仲裁、劳动仲裁等。
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也指做事效率很高,办事方式很有效果。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新闻六要素:读新闻,找出相应的语句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901年12月10日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
六位……
诺贝尔发明炸药获巨款设立奖金
评选六位……
即日起……
读新闻说说哪五部分,内容是什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语--第一段(交代颁发机构、时间以及颁发对象)
主体--第二、三段(详细介绍了获奖人物及颁奖的机构、时间和地点)
背景--第四段(进一步介绍资金来源)
结语--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以后每年一次
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
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品读课文
1.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对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
2.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那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我觉得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解除了成千上万人的病痛,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重点解读
主题解说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1901年首届诺贝奖颁发情况,新闻一一介绍了首届获奖者的情况及颁奖机构、时间、地点,也补充交代了诺贝尔奖的由来及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的情况。
自学释疑
思考:电头交代了什么?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和地点。
西方四大通讯社:
路透社(英国)
美联社(美国)
合众社(美国)
法新社(法国)
另外:新华社(中国)
朝中社(朝鲜)
共同社(日本)
塔斯社(俄罗斯)
2、在主体部分,一一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自学释疑
表现了新闻事实准确、翔实的特点
质疑探究:
文章最后作者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
补充这一信息,意在说明诺贝尔奖评奖的公平性、可信度高,社会价值大,让读者更加信服。
归纳总结: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奖者、颁发机构、资金来源等基本情况,便于读者了解和把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语:诺奖颁发
主体:获奖人员及其他
背景:资金来源、评奖情况
褒奖贡献者
总分的文章结构。
报道中的导语部分,总体概括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然后下文重点介绍了首届获奖者的一些资料及诺贝尔奖的机构等一系列知识。这样处理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补充拓展:
海外华人获得者
丁肇中:和伯顿·里克特由于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而同时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1994年放弃美国国籍,返回台湾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朱棣文:1997年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 方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2008-2012年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崔琦:199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崔琦、哥伦比亚大学的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学的劳克林三人因“他们发现了电子量子流体现象,一种新形态的量子流体,其中有带分数电荷的激发态”而获得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补充拓展:
高行健:2000年高行健因为作品《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钱永健: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为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美国华裔化学家。
高锟: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共同获得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岁。
补充拓展:
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得主 领域 成就
伦琴 物理学 发现X射线
范托夫 化学 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
贝林 生理学或医学奖 血清疗法
普吕多姆 文学 诗歌创作
迪南 和平 红十字会
帕西 和平 国际仲裁会
科学 进步 和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颁发(bān) 渗透(shèn) 遗嘱(shǔ) 挪威(nuó)
B.仲裁(zhōng) 建树(shù) 密切(qiè) 粉碎(suì)
C.钞票(chāo) 安慰(wèi) 民族(zú) 拨款(bō)
D.射线(shè) 协会(xié) 巨额(è) 霍夫(hè)
C
当堂检测: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B.从即日起,根据诺贝的遗嘱,诺贝尔奖有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一个)颁发。
C.在欧洲各地,3亿人正在与他们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告别:法郎、马克、里拉、先令、盾、埃斯库多和比塞塔……
D.有着“小王子”和王蛇吞食大象图案的蓝色50法郎钞票被送进历史的粉碎机。
A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诺贝尔
①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②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总共取得129种物品的发明专利,其中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③诺贝尔的父亲是个机械师,一场大火烧得全家一贫如洗, 只得到处漂泊。小诺贝尔跟着东奔西走,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里用铁锤砸石头,他想,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能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④以后,诺贝尔就把兴趣放在炸药的发明上,最先他与父亲和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其爆炸力十分强大,人们称其为“诺贝尔爆炸油”,风行全世界。但液体炸药易爆炸,运送很困难。
⑤怎样使炸药安全运输呢?诺贝尔开始了新的研究。1864 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弟弟被炸死, 父亲炸成了残废。面对严酷的现实,他迎着困难继续研究。
⑥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几百次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
⑦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强的炸药,他加紧试验。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火星快要接近炸药了,诺贝尔心脏在“怦怦”地跳动,但双眼仍盯着炸药不放。“轰!”雷鸣般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浓烟涌出室外,人们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 “诺贝尔完了!”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从地上挣扎着爬起 来,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⑧1875年,诺贝尔发明了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1887年,诺贝尔又发明了威力大、无浓烟的炸药
——无烟炸药。
⑨诺贝尔一生没有结婚。他临终前在遗嘱上交代把他100多种发明奖金和专利费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把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在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文学、和平五项事业上的成就最突出的人。这就是“诺贝尔奖”的来历。
1.读短文填空。
诺贝尔一生共取得____种物品的发明权,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_________。最先,他与父亲、哥哥一起 发明了一种 ________炸药;为了运输安全,经过努力和几百次失败,终于制造了固体炸药——_________,1875年发明了________ 炸药,1887年又发明了________炸药。
129
炸药
液体
黄色炸药
胶质
无烟
2、第5自然段第1句是一个________句,起 ________作用。
3、请你说出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人物姓名及国籍。
设问
引出下文
美籍华人:杨振宁;
印度诗人:泰戈尔;
美国作家:海明威
(答案不唯一,写出其中两位即可)
练习1:拟写这则新闻标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奔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济南军区救援部队14日凌晨即徒步开进灾区……这场灾难,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心手相牵、骨肉相连。
灾难面前我们众志成城
练习2:拟写这则新闻标题
英国《独立报》5月l0日报道:2008年奥运,中国准备以最佳的面貌迎接世界。从l00万名报名者中筛选出来的7万名奥运会志愿者和3万名残奥会志愿者正在中国各地接受培训,争取在奥运会期间,当50万外国人以及200万中国各地游客来到北京时,能展现出中国的最佳面貌。他们将在这个为迎接奥运会几乎重新翻修的北京城中开展志愿工作。中国为奥运会斥资约200亿英镑,许多旧街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熠熠生辉的新奥运场馆。
2008年奥运,中国准备以最佳的面貌迎接世界。
练习3:概括新闻内容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汪松教授上月在英国爱丁堡市接受了世界著名的爱丁堡科学奖。1998年起设立的爱丁堡科学奖,每年颁发给一位世界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汪松教授是中国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
汪松教授获爱丁堡科学奖
练习4 概括新闻内容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哈尔滨一位老人声讨日军罪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练习5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制度自2001年试行至今,我国累计约有1700万人次的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这一款项到2002年增加到2亿元,2003年进一步增加到4亿元。单所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左右。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设立并逐渐加大资助力度,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免费教科书惠及贫困生
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