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人教必修五 课件全集 第二单元 6 逍遥游

文档属性

名称 07版人教必修五 课件全集 第二单元 6 逍遥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3-11 18: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逍遥游》课件 基础自主预习
学业达标评价
素能综合检测基础知识自主复习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菌不知晦朔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发:毛,文中指草木。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此亦飞之至也 至:最高限度。
【解析】选C。绝:直上穿过。﹒﹒﹒﹒【解析】选B。A项:于/比;B项:在;C项:助词/兼词“于此”;D项:因/而。3.下列句子中的“且”的意义和用法与“彼且奚适也”中的“且”不相同的一句是( )
A.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B.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C.不出,火且尽
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解析】选B。B项是“况且”的意思。A、C、D和例句都是“将”的意思。﹒﹒﹒﹒4.对第一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第二层,引“汤之问棘”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B.朝菌,朝生,见日则死之菌;蟪蛄,即寒蝉。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C.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夸张等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这段文字用“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对比,说明“大知”与“小知”的不同。
【解析】选D。目的是论证“小大之辩”。5.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奚以知其然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何罪之有
D.翱翔蓬蒿之间
【解析】选D。D项是省略句,应为“翱翔(于)蓬蒿之间”。A项是倒装句,介词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奚知其然也”。B项是倒装句,主谓倒装,可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C项为倒装句,宾语前置,调整后为“有何罪”。【解析】根据寓言写感悟,需要进行“个性”解读,要明确寓意的批评性,要有一定的警示色彩。然后根据小蛙和蛙妈妈的对话,即可得出恰当的结论。
答案:渺小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伟大相比。一、文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汤之问棘也是已
B.而征一国
C.此小大之辩也
D.朝菌不知晦朔
【解析】选D。A.“已”通“矣”;B.“而”通“耐”,能;C.“辩”通“辨”,区别。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置杯焉则胶 (粘,指着地)
B.而后乃今培风 (凭)
C.朝菌不知晦朔 (阴历每月第一日)
D.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比)
【解析】选C。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3.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水击三千里
D.左右欲刃相如
【解析】选C。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其他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4.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③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鹏之徙于南冥也
⑤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⑥之二虫又何知
⑦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④⑤⑦ D.②③⑥⑧【解析】选C。①④⑤⑦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③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⑥代词,相当于“这”。⑧动词,到。5.名句默写。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007·全国高考Ⅱ)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2007·宁夏、海南高考)
(4)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
(2008·江苏高考)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辩乎荣辱之境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非练实不食”中的“实”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C.阅实其罪
D.用实者成实时采
【解析】选D。A.实际上、事实上;B.真实、诚实;C.查实、证实;D.与例句同为“果实”意。﹒﹒﹒﹒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于是鸱得腐鼠,鹓刍鸟过之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解析】选C。“消减与增长”,同现代义。A.此处意为“它的实际情况”;B.此处意为“在此时”;D.此处意为“旧事、成例”。8.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的心思,以为庄子像他一样,贪图高位,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B.文章比喻巧妙贴切,以鹓刍鸟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
C.文章以夸张的修辞表明了庄子对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嘲讽,体现出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D.本文故事发展出人意料,惠子对庄子起疑心,在城内长时间搜索,气氛陡然紧张,然而庄子却主动“往见之”,读者心情也随之放松。
【解析】选C。文章并不是以“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明庄子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的。9.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上结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
(2)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吓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