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8 10:2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17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经纶(lún) 纤云(qiān) 轩邈(miǎo) 不见曦月(xī)
B. 十仞(rèn) 藻荇(xìng) 驱犊(dú) 沿溯阻绝(shù)
C. 燕然(yān) 横柯(kē) 缥碧(piǎo) 素湍绿潭(tuān)
D. 未寝(qǐn) 飞漱(shù) 绝(xiàn) 芳草萋萋(qī)
2. 下列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桐庐 薄暮 略无阙处 四时俱备
B. 襄陵 征蓬 重岩叠嶂 沉鳞竟跃
C. 长萧 泠泠 负势竞上 晓雾将歇
D. 蔽日 东皋 林寒涧肃 鸢飞唳天
3.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2 分)
(1)青春由_____________(磨砺 磨难 磨合)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是新时代的建设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任重而道远。
(2)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 多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漫山遍野 星罗棋布 不计其数);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4. 经典诗文默写。【在第(1)~(7)题中,任选五题;在第(8)~(10)题中,任选一题】(6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2)幸甚至哉,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5)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7)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9)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10)从这点出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5. 【2021·韩城期中】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 分)
①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流传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广。②在唐代之前,也有《离骚》等优秀诗作,_____________诗的语言过于文人化,口语化程度不高,能广为流传的名篇名句却不多。③唐代诗歌语言出现了一个巨大变化,诗歌的平民化和口语化程度大大改善。④唐诗流传甚广,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歌的格律化。⑤格律化的运用,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便于记诵。⑥因此,唐诗流传既多且广,至今不衰。
(1)第①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第②句的横线处填写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1 分)
(3)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名著阅读。(2 分)
……哦,A 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而且还有,悬赏五万元要他的首级!
A 泄露了他的身份以后高兴得跳了起来。他按捺不住自己,对目前的这种情况感到好玩:他,这个鼎鼎大名的“共匪”,就生活在敌营中心,不把到处追缉他的特务放在眼里。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改动)
上面文段中的A 是____________(填人名),他见“我”的任务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7分)
7. 请你参加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相遇·书写】请你把下面的句子,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1 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活动二:相遇·设计】请你仿照例子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1 分)
示例:第一个环节:绘四季美景
第二个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环节:唱四季歌曲
第四个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相遇·抒情】本单元的文人借美景,抒真情。请你在下面横线处补充恰当内容。(3 分)
《三峡》通过描绘三峡地势和四季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通过对景物全方位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写与朋友同游承天寺,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相遇·串词】活动过程中,先由卫姝同学朗诵了朱自清的《春》,接着,李扬同学将朗诵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请你给这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词。(要求:衔接自然,富有感染力)(2 分)
三、阅读(共15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计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1题。(12分)
材料一: 母语日的由来
母语是指一个人自幼习得的语言,通常是其思维与交流的自然工具。1952年,当孟加拉还属于巴基斯坦时,民众为争取把孟加拉语列为官方语言之一举行示威。2月21日当天,警察向一群示威者开枪,有五名示威者被杀。孟加拉独立后,为这几位“语言烈士”建立纪念碑。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般性大会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
材料二: 世界语言种类
世界部分地区语言种类统计表
地区 亚洲 非洲 太平洋诸岛 美洲 欧洲
语言种类 2197 2058 1311 1013 230
世界上现存语言有6000多种,现状大多不容乐观。语言种类分布不均,比如法国人口6000万左右,所用语言16种,而瓦努阿图人口仅是法国的0. 3%,所用语言种类却是前者的63倍。语言使用者数量不均衡,多如汉语普通话使用者近9亿,少如俄罗斯一种叫他法的方言,不足百人。
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斯莫尔学院的大卫·哈瑞森和德国迈克斯·普兰克研究院的克兰克·安德森的最新调查发现,世界语言的数量瞬息万变,确切的数字只能描述为“比上个月少”。有专家测算,今天人类语言种类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动物濒临灭绝速度的2倍,是鸟类濒临灭绝速度的4倍。据估计,目前世界尚存的语言,在21世纪将有一半消亡,200年后,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
材料三: 教养基本功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100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学习母语,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各民族都拥有用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材料四: 双母语模式
《国际母语日:倡导母语教育,保障母语权利》一文中指出,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语言资源保护和利用迫在眉睫。
中国学者大力倡导“双母语”模式,“双母语”模式有利于方言、民族共同语与国家通用语的并存;“双母语”模式有助于个体消除母语认同焦虑,在内心深处解决语言声望的心理问题。这为全球化时代母语平等权的实现,为多语环境下母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有助于中国丰富语言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珍视方言,同样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呵护。
材料五: 专家观点
于漪女士: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
李宇明教授:中国向来以“和”为贵,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是新世纪中国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维护语言多样性,保护各族人民的母语权利,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重要内容。
曹志耘教授:语言保护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在严峻的现实形势下,语言保护更近似于“语言抢救”,需要我们争分夺秒、众志成城。
周海中教授: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危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有删改)
8. 阅读材料二,分点概括世界现存语言的“现状”。(3分)
9. 阅读材料三,分析如何避免“教养上的缺陷”。(3分)
10.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 母语通常是一个人思维与交流的自然工具,是指一个人从小就习得的语言。
B. “国际母语日”的由来与孟加拉国民众争取孟加拉语成为官方语言之一有关。
C. 从2000 年起,每年的2 月21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国际母语日”。
D. 据估算,目前世界尚存的语言,在21 世纪将有一半消亡。
11.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于漪女士认为,母语教育不仅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更是民族文化、精神、情结的教育。
B. 李宇明教授认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以“和”为贵,保护各族人民的母语权利,是新世纪中国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
C. 曹志耘教授认为,在严峻的现实形势下,语言保护就是“语言抢救”,需要争分夺秒、众志成城。
D. 周海中教授认为,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 16 题。(18 分)
冬 天
①我固执地认为,真正的冬天留在童年的时光里。
②在乡下,进入冬天,就进入一段空白。
③一年的农活忙完了,田里、山上都空出来。种子还在仓里,树苗还在坡上,牛拴在栏里,狗在村边闲散地溜达。
④冬天,是一年的结束,用来清扫和回顾,掸去落在墙角和窗格子上的灰尘,把方桌擦干净,磨亮切菜的刀,码好柴火,堆好土豆、地瓜、冬笋,杀一
头猪……备好自家酿的米酒,冬天就在酒香中拉开大幕了。
⑤我喜欢自己的村庄渐渐地满起来。那些远走异地的人,那些结束一年工作的人,像返乡的候鸟,拎着大包小包回来了,路上的风尘吹得他们的脸红扑扑的,那是一种喜悦和相逢的颜色,这样的喜悦感染着村庄里的每一个人。
⑥在远道而归的客人中,如果有一个是自己的亲人,那是更大的喜悦。小时候,我们常常翘首企盼,等在外求学的小叔回来,等在外打工的小姑回来。等小叔将自己紧紧抱起来,抛到空中;等小姑从花花绿绿的包里掏出一份城里带来的礼物。在贫乏的童年里,一份从异乡带回的礼物让孩子的心里漫溢着惊喜。只在冬天,生活的日历上,才会出现这一抹亮色;只在冬天,我们的童年才能开启这份惊喜。
⑦我还喜欢春耕秋收忙了三个季节的农人们揣着手在打谷场的墙边踱来踱去。阳光落在他们的肩上、脸上、花白的头发上,他们沿着墙根挪移,忘了节令和时日,忘了光阴流转。他们的内心就和风吹过的打谷场一样干净。他们的内心进入了时间的腹地,进入了一年里最心平气和的那一段。
⑧隆冬时分,大雪过后,不知窗外雪有多厚。父母会早早起来一次,将红薯和土豆放在一片青瓦上,在灶膛里添上大块头的炭,生起火,将青瓦搁在火上。这样等我们醒来,红薯和土豆已煨熟了。食物的香气吐着舌头,经过两道柴门,经过高高的木门槛,钻到我的被窝里,钻到我的鼻子里,任调皮的香气在房间里游来荡去,一阵一阵地诱惑着肚子,任小肚子咕噜咕噜地唱起“空城计”。
⑨有时候,我也格外担心煨得焦黄的红薯被隔壁的小孩偷去,就催父亲起来,到厨房的灶膛边去突击一番。红薯被偷过好几回了,金色的土豆也常常在我们饥肠辘辘时不翼而飞,可父亲从来没逮到过馋嘴的毛孩。我想父亲逮到了也会笑呵呵地将他们放掉,然后回来跟我们说,差点儿就逮到了,差点儿就逮到了。
⑩真正的冬天在乡下。隔壁卖柴为生的林伯还会常常带来惊喜:有时,他会从铺满白雪的山上捉来一只迷路的野兔;有时,他还能和村里的一群年轻小伙一起伏击到四处觅食的野猪。我跑到屋外的雪地上用新布鞋踩出一个个脚印,心里突然涌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滋味,冬天真是个奇妙的季节啊!
真正的冬天在乡下,在童年里。多年后,那儿一定留着一段洁白的往事。窗上还结着冰花,麦苗还在雪被下暗暗往上拱着身子,祖父的老牛还在栏里打着响鼻。只有我们渐行渐远,渐行渐远…… (有删改)
12. 第①段和第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 分)
1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 分)
14. 下面这段话中的加点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4 分)
食物的香气吐着舌头,经过两道柴门,经过高高的木门槛,钻到我的被窝里,钻到我的鼻子里,任调皮的香气在房间里游来荡去,一阵一阵地诱惑着肚子,任小肚子咕噜咕噜地唱起“空城计”。
15. 第④段末尾说“冬天就在酒香中拉开大幕了”,这里的“大幕”拉开后,冬天上演了哪些场景?请简要概括。(4 分)
16.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真挚情感?(3分)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朝袁枚的《游黄山记》,有改动)
【注释】①兜笼:即兜子,一种只有座位而没有轿厢的便轿。
17. 下列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虽兜笼不能容 虽乘奔御风
B. 公步行良苦 良多趣味
C. 路绝矣 沿溯阻绝
D. 引五六壮佼者来 属引凄异
18.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遂浴黄山之汤泉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何陋之有(《陋室铭》)
C.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D.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1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分)
(2)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2分)
20. 两文都写到了“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4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1. 诗人借候骑之口写“都护在燕然”,有何用意?(2分)
22. 本诗颔联,诗人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借以抒情,这一手法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请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2分)
四、作文(50分)
23. 题目:《心中的美景》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或师生姓名。
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积累和运用
1. C A 项,“纤”应读“xiān”;B 项,“溯”应读“sù”;D 项,“ ”应读“yǎn”。
2. A B 项,竟竞;C 项,萧啸;D 项,唳戾。
3. (1)磨砺 点拨:“磨砺”,摩擦使锐利,比喻磨炼。“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磨合”,比喻在彼此合作的过程中逐渐相互适应、协调。根据“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提示,选“磨砺”恰当。
(2)星罗棋布 “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根据“广袤大地”“红色资源”的提示,选“星罗棋布”恰当。
4. (1)树树皆秋色 (2)歌以咏志 (3)长河落日圆 (4)云生结海楼 (5)谁家新燕啄春泥 (6)松枝一何劲 (7)山川之美 (8)庭下如积水空明 (9)鸢飞戾天者 (10)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5. (1)将“数量最多”与“影响最广”中间的分号改为逗号。
(2)示例:但是
(3)将“改善”改为“提高”。 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诗歌的平民化和口语化程度大大改善”,“程度”与“改善”搭配不当,可将“改善”改为“提高”。
6. 邓发 护送“我”进入苏区 点拨: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邓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文段中,邓发与斯诺见面,是为了护送斯诺去会见苏区的贫民会主席刘龙火。
二、综合性学习
7. 【活动一】略。
【活动二】示例:诵四季诗文 赏四季美景
本题考查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注意所设计的活动要与四季有关。
【活动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活动四】示例:在卫姝同学清纯甜美的声音里,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春风的轻柔,听到了鸟儿婉转的歌声,闻到了桃花、梨花、杏花的芳香,万物复苏的春天是多么美好啊!天高气爽的秋季同样美好。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独特的感受,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表达了一种豪迈乐观的情感。下面有请李扬同学带着我们一起重温经典!
三、阅读
(一)8. ①语言种类分布不均;②语言使用者数量不均衡;③世界语言的消亡速度很快。 先读懂材料内容,再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由“语言种类分布不均,比如法国人口6000 万左右,所用语言16 种,而瓦努阿图人口仅是法国的0. 3%,所用语言种类却是前者的63倍。语言使用者数量不均衡,多如汉语普通话使用者近9 亿,少如俄罗斯一种叫他法的方言,不足百人”可概括出:语言种类分布不均,语言使用者数量不均衡。由“今天人类语言种类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动物濒临灭绝速度的2 倍,是鸟类濒临灭绝速度的4 倍”可概括出:世界语言的消亡速度很快。
9. ①避免成为语言粗鄙、语言华而不实的人;②要养成良好的文字习惯;③让本民族的经典作品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避免网络语文。 先读懂材料内容,再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由“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可概括出:避免成为语言粗鄙、语言华而不实的人。由“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可概括出:要养成良好的文字习惯。由“各民族都拥有用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可概括出:让本民族的经典作品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避免网络语文。
10. B 材料一原文为“当孟加拉还属于巴基斯坦时,民众为争取把孟加拉语列为官方语言之一举行示威”,所以B 项说法不正确。
11. D A 项,原文为“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民族情结的感染”;B 项,原文为“中国向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维护语言多样性,保护各族人民的母语权利,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重要内容”;C 项,原文为“语言保护更近似于‘语言抢救’”。
(二)12. 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脉络清晰;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还起到开篇点题,引起下文的作用;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还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的作用。
1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冬天”比作“大幕”,写冬天的来临就像拉开大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到来的隆重,表达出人们对冬天的热切期盼。
14. “吐”“钻”“游”“荡”“诱惑”“唱”一系列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我”对食物的感受以及在冬日的早晨“我”的慵懒和享受父母的慈爱的过程。
15. 远走异地的村人拎着大包小包回来了;农人们有了空闲,进入了一年里最心平气和的时节;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冬日里能享受到其他季节没有的美味和美好。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筛选分析能力。根据“那些远走异地的人,那些结束一年工作的人,像返乡的候鸟,拎着大包小包回来了”可概括出冬天上演的场景有:远走异地的村人拎着大包小包回来了。根据“他们的内心进入了时间的腹地,进入了一年里最心平气和的那一段”可概括出冬天上演的场景有:农人们有了空闲,进入了一年里最心平气和的时节。根据第⑧段可概括出冬天上演的场景有: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慈爱。根据第⑨⑩段可概括出冬天上演的场景有:冬日里能享受到其他季节没有的美味和美好。
16.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冬天和童年的怀念之情。
本题考查概括作者的情感。本文通过回忆故乡冬天时远走异地的村人回乡、农人空闲、孩子们感受父母的慈爱以及冬日里独有的美味、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冬天和童年的怀念之情。
(三)17. D A 项,两个“虽”都是“即使”的意思;B 项,两个“良”都是“很”的意思;C 项,两个“绝”都是“断”的意思;D 项,前一个“引”是“领”的意思,后一个“引”是“延长”的意思。
18. C 例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的;A 项中的“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中的“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 项中的“之”,结构助词,的;D 项中的“之”,代词,他。故选C。
19. (1)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刚开始时(我)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十分疲惫时,就将自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
20. 【甲】文描绘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描绘的黄山具有道路险仄、奇雄的特点。 【甲】文描绘的山的特点,可根据“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等正面、侧面描写概括;【乙】文描绘的黄山的特点,可根据“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步行良苦”等正面、侧面描写概括。
【乙参考译文】
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黄山的温泉洗澡。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很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作‘海马’,可以雇用。”于是(他)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那些人)都手拿几丈布。我笑自己一个瘦弱的老人竟然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刚开始时(我)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十分疲惫时,就将自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能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四)21. 诗人巧用“燕然”的典故,既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境遇,又赞扬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爱国热情。
22. 示例: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
四、作文
23. 思路: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作文题目比较普通,写出新意的难度较大。这个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美景”“心中”。在写作时可供学生选择的角度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本义的“美景”,也就是通过写自然界中的美景来写自己发现的独特美感;二是比喻义或者引申义的“美景”,也就是通过写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来写不一样的感觉。本文适合写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写作时,要写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心理描写也不能少,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采用边叙述边抒情的方法写作。
例文:
心中的美景
或许青春就有那些尖利与背离;或许成长就有那些叛逆与感伤;或许留心沿途的美景,就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留心沿途的美景,或许弥足珍贵。
母亲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极旧,上面斑斑驳驳的,是岁月送给它的礼物。我总是劝母亲扔掉这辆自行车,母亲在这时变得很固执。于是我背对着母亲,皱着眉头与母亲冷战。母亲总是小心地擦拭着这辆车,总是看着它微笑。那天,母亲忽然转过头,对我说:“我们去骑自行车好吗?”看着母亲那温暖的笑颜,我极不情愿地坐在使我与母亲多次吵架的自行车上。
那是我与母亲的十年。穿过大街小巷,我与母亲拐到母亲与外婆从前的家。小麦的阵阵香味飘来,那是乡土的味道,我看着车轮在泥土上缓缓轧过,画出完美的弧线。我张开手臂,微风拂来,淡淡的……忽然,母亲的车把一歪,我一把抓住母亲的衣角,母亲双脚踮地,稳住了自行车。母亲急忙回头问:“没事吧……”我微笑地看着母亲,母亲温柔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喏,小时候我和你外婆,也是这辆车,也是这条路。”
那是母亲与外婆的十年。我终于知道母亲为什么舍不得丢掉这辆自行车了,我的心灵深处被触碰,我知道,那是因为爱。那时的母亲也一定和我一样,穿着白衬衫与解放鞋,露出被太阳晒得健康的小麦色皮肤,看着外婆黝黑的长发上别着的普通的珠花,看着地上的车印,看着沿途的美景,温暖如昨天。
那是我们一家人的十年。母亲笑着说:“你和你的孩子以后也一定会骑着这辆自行车,走过我们走了一遍又一遍的这条路。”我闭上眼睛,听车轮转动的声音,睁开眼睛,看沿途的美景延伸至未来。
这条路,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乐趣;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清秀。更重要的是,这条路上还有我与母亲,在同一辆车上,母子俩说说笑笑,早已成一道美景。
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感觉却越来越迟钝。远处的树枝上多了一丝鹅黄,我们熟视无睹;地上的草儿萌发出新绿,我们视而不见;母亲的鬓间多了一丝白发,我们也浑然不觉。我们何曾留心沿途的美景?
母亲,我不会再吵着扔掉这辆自行车。
母亲,我会用自己明亮的眼眸,映出沿途最美的风景,收藏在自己心里。因为这美景,体现了亲情的温暖。
我想对车轮说:我不能留住你,就留住沿途的美景在我心里,让我永远温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