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17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要塞(sài) 溃退(kuì) 颁发(bān) 锐不可当(dāng)
B. 仲裁(zhōng) 翘首(qiào) 浩瀚(hàn) 惨绝人寰(huán)
C. 凌空(lín) 悄然(qiǎo) 娴熟(xián) 殚精竭虑(dān)
D. 紧绷(bēng) 镌刻(juān) 炽热(zhì) 屏息敛声(píng)
2. 下列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督战 遗嘱 惊心动魄 心有灵犀
B. 酷似 由衷 千均负重 崔枯拉朽
C. 桅杆 刨哮 从容不迫 振耳欲聋
D. 潇洒 建树 颠到黑白 眼花潦乱
3.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2 分)
(1)秦代铜剑的锡含量明显比吴越铜剑增多,锡含量增多,可以更好地使金属组织细化,因而硬度也就相对增强,_________(锋利 锐利 犀利)程度得到明显提高。
(2)为确保全运会正常安全举行,在没有一例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的情况下,西安市核酸检测组工作人员_________________(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 郑重其事)地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4. 经典诗文默写。【在第(1)~(7)题中,任选五题;在第(8)~(10)题中,任选一题】(6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4)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____________________,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6)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7)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8)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切都将会过去。(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9)雨是最寻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 分)
①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就像古代的风,雅,颂,分别对应民间歌谣、文人雅乐、祭祀咏调,若只有一种风格,必定难以满足各方。②好的思想、观点要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途径让它们表达出来。③分众定位,___________;多样表达,___________。④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有正面进击也有侧路包抄,才有新闻传播合力,才有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从而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1)第①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下面的内容分别填在第③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1 分)
A. 才能有效传播 B. 才能精准对焦
6. 名著阅读。(2 分)
“你是一位外国客人,”他解释说,“而且你是来找我们的毛主席的。再说,你的钱也没有用处。”他瞟了一眼我手里拿着的纸币,问道:“你没有苏区的钱吗?”听我回答说没有,他就数了共值一元钱的苏区纸币说,“这个你拿去,你路上会用得着的。”我拿一元国民党的钱和他交换,他接受了;我再一次向他道谢,然后跟在我的向导和骡夫后边爬上山道。 (有改动)
斯诺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用纪实的笔法,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言谈举止。语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从语段中可以看出“他”在斯诺的眼中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二、综合性学习(7分)
7. 陕西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红星中学近期开展了“乡村振兴之路”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宣传】请你把宣传标语“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1 分)
【活动二:对联】活动中,路过某建设中的新农村,同学们发现该村寨门上的对联因雨水冲刷只剩上、下联的上半部分。请你运用下面的对联知识,用给出的词语补全对联。(2 分)
对联知识①字数相等,词性相对。②内容相关,上下衔接。③仄起平收,音调和谐。
康庄 扮靓 大道 铺就 乡村 美丽
上联:勤劳和汗水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智慧与真情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调查】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调查“村民认为家乡变化最大的方面”所得的统计数据图,写出一个你从中得出的结论。(2分)
【活动四:感悟】下面是王峥同学在活动过程中摘抄的一首与“脱贫攻坚”工作相关的诗歌,由于时间有限,王峥同学漏抄了一句,请仿照画线部分在横线上补写一句。(2分)
我们天天这样行走着
在一条条崎岖不平的喀斯特山路上
送产业,送关怀,送梦想
送项目,送资金,送暖阳
我们天天这样,亲近着大自然
陪伴着太阳抑或月亮
我们居住的村落寨子
山道悠长,曲径弯拐,蜿蜒绵亘
一条又一条
或连接寒冷的高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连接陡峭的绝壁
或连接平缓的草场
这些金黄色的放射状的光芒
都相约着,向美好的生活延伸
三、阅读(共15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计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1题。(12分)
材料一:牛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一席。牛是六畜之一,是农民耕种犁田的帮手,是古时大型祭祀的供品,也是十二生肖的一员,二十八星宿之一。牛代表着吃苦、顽强、毅力等优良品质,也有固执、钻牛角尖的执拗之意。
研究表明,现在的牛起源于原牛,原牛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大型牛科动物,原牛略小于大象,但是行动速度很快,即使面对凶猛的野兽,也不甘示弱。1627年,最后一头原牛死亡,标志着原牛物种的灭绝。中国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出土过不少原牛骨骼,多数在晚更新世地层中。桀骜不驯的原牛到负重犁地的家
牛以及产奶、产肉的奶牛、肉牛,主要归功于人类的驯化。
10500年前,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文明驯化出了普通牛;8000年前的印度文明驯化出了瘤牛;中国的仰韶文化中也出现了牛的养殖,说明六七千年前,中华文明也能够驯化出家牛。中国青藏高原的牦牛是由野牦牛驯化而来的,科研人员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的方法确定,7300多年前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将野牦牛驯化成役用的牦牛。伴随游牧民族的迁徙,牦牛繁衍并逐步占据整个青藏高原。中华文明以农耕为基础,我们的老祖宗们历来重视牛在农耕文化中的作用。几乎每个朝代都立法,禁止食用牛肉,以此保证耕牛这种重要生产资料的数量。这也导致我国家牛的基因库向役牛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役牛逐渐从生产资料中解放出来,临时充当了肉牛的角色,但是其肉质、生长速度均逊于国外品种。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养牛较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普通牛饲养数量排在世界第四位,中国的水牛饲养数量排在世界第三位,尽管如此,我国牛肉的人均年消费量不足6千克,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牛奶的人均年消费量约23千克,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数据表明,我国的养牛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材料二:我国养牛的历史悠久,牛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牛文化也因此而丰富多彩。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们通过作文、赋诗、绘画,赞颂其为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在中国的绘画史中,牛更是占有一席之地,画家们托物言志,画牛抒情。
画牛的传世名作当属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最为著名,其可谓旷世之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有一年春耕之际,韩滉深入乡村田间巡视,田园景色令他欣喜不已,于是他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回去后,他又反复修改润色,绘出形态各异的五头牛,以倡导人们关注耕牛,重视农业生产,《五牛图》由此得来。作为政治家和画家的韩滉托物言志,画中渗透着作者鲜明的品德追求和关注农耕的殷切情怀。画家赵孟称赞说:“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
近代画家李可染笔下的牛形态各异,无论牛是行、卧,或凫于水中,他都能把牛的形状、比例、动态掌握得恰到好处,把牛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充满泥土味的本色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牛背上的牧童也十分活泼可爱,或①______________,或观景,或②__________________,或戏鸟,稚气未脱,天真烂漫。他总是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幅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的江南小景。
材料三:李可染画作“牛与牧童”
8. 请你从上面几则材料中找出材料二中所说的“我国养牛的历史悠久,牛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结论的依据。(3 分)
9. 阅读材料二,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可谓旷世之品”。(3 分)
10. 下面对上述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牛既是农民耕种犁田的帮手,也是古时大型祭祀的供品。
B. 以农耕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历来重视牛在农耕文化中的作用,每个朝代都立法,禁止食用牛肉。
C. 李可染勾画出的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的江南小景中的牛形态各异、朴实无华,充满泥土味。
D. 中国青藏高原的牦牛是由野牦牛驯化而来的,牦牛繁衍并占据整个青藏高原经历了一个过程。
11. 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原牛略小于大象”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原牛的大。
B. 根据材料三所示图片,材料二中的①②横线处可以填写的词语是“望山”“吹笛”。
C. 中华文明之农耕文明中对家牛的驯化略晚于两河流域文明,略早于印度文明。
D. 牛有吃苦、顽强、毅力、固执、钻牛角尖等内涵,故人们对牛尤其钟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 16 题。(18 分)
寒山寺
谢宗玉
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相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在秋闱落第后夜泊姑苏所作。二十几年来,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对于我这才华平庸的愚人来说,风雨相伴的自然多是失意,而每每失意之时,我必会反复吟咏此诗,把诗中的一切景致都看作是哀婉的象征。就算偶有疏狂偷欢之时,但只要一面对残月、啼鸦、寒霜、寺庙、渔火,或者是恰逢夜半,甚至是看到姑苏这个词,我都会立刻陷于一种莫名的凄婉之中。浸淫在这种意境中久了,竟是不想出来,就当在参一种苦禅,浮世的种种功利声名都幻成了过眼烟云,而心灵在这种冷冽清远的意境中也变得透明纯粹起来。
③正因为这样,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参拜寒山寺的意愿。后来终于在20 世纪最后的那个月,那个名副其实的“夜半”,我去了寒山寺。那时的心情呢,更有一种万事皆空的感觉,那时我刚从医院的手术室中出来。
④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
⑤想象中的寒山寺一定是在一座山上,山上有古树参天,冷石嶙峋,一年四季,林石间都缥缈着隐隐雾气。但真实的寒山寺却在一处毫无坡度起伏的平地上。四周有黄墙围着,附近不见一棵稍有古意的树。而寒山寺之所以得名,只不过是寺中曾有一个老和尚叫寒山罢了。怪只怪自己肤浅了。
⑥想象中的江枫渔火,一定是遥遥相对,江面很宽很阔。残月虽然西沉,但满天星斗倒映江面,夹杂着闪闪渔火,就算诗人以愁眉相对,也至少可以开阔心境和梦境吧。但谁知现实中的江面已经窄成了小河,驾舟其中,长篙在握,就可以抵点两岸。而且水流浑浊,根本映照不出星星和残月。所谓枫桥,也只是江南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或者有些典故吧,不过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要的只是一些感观的东西。
⑦寺庙有名或无名,一般是以香客的多寡、香火的旺衰来判断的。但寒山寺因诗出名,照例说应该保持清幽的诗意,寺庙中经年只有几个和尚,在闲扫落叶,清煮茗茶。可现实中的寒山寺,由于城市的扩建,已不再地处郊外,早与闹市杂合了。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把大把大把的檀香插入香炉,以求升官发财,福泽世代。殊不知寒山寺仅仅是失意文人参悟浮世苦味之地,前来寒山寺应该是乞求解脱功利,皈依清苦,而不是现在的这样啊!
⑧冒着熏眼的烟雾在寒山寺转了一圈,只有旁庭五百怒目而视的罗汉与我心有戚戚焉。面对满目的俗人俗物,不怒目才怪呢。免去了听导游讲解《枫桥夜泊》的诗意,免去了排队敲寒山寺钟,免去了寺前留影的机会,我在唇角挣扎出一抹苦笑,然后黯然离去。
⑨同车的一个陌生人看出了我的闷闷不乐,便笑道:“如果你是冲着那首诗而来,来是一种遗憾,不来是更大的遗憾。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诗中的意境只存在于诗人一刹那的意念之中啊!”
⑩我一怔,心境顿时开阔。是的,假若诗人当年弃船宿寺,恐怕就写不出那份意境了,何况是千年后的我前来寻踪呢?既然现实中的寒山寺已充满了世俗杂气,我更应该珍惜心中那份圣洁的意境,以此来对抗俗世的创伤,就像久抿一杯苦茶,抿到最后,苦味渐失,清爽自然而来。
我原以为在寒山寺会碰上一些心仪心近之人,萍水相逢,便可呼酒买醉!然而没有。独宿姑苏,我只好举杯邀月了。万物皆异,唯月独古。酒到酣处,我恍惚听见“咣啷”一声,我猜,应该是那个叫张继的诗人随月光从时空隧道中伸出手来,同我碰了一下杯。 (有改动)
12. 文章开头段引用张继的《枫桥夜泊》,有什么好处?(3 分)
13. 文章第③段中说“我一直有一种参拜寒山寺的意愿”,说一说“我”为什么会有此意愿。(4 分)
14. 文章第④段中说:“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看,现实中的寒山寺及其周围的状貌是怎样的呢。(4分)
15.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如果你是冲着那首诗而来,来是一种遗憾,不来是更大的遗憾。
16. 文章结尾又写了诗人张继,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自海康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
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蜑①并海即白石。是日六月晦,无月,碇②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③在旁鼾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苏轼《记过合浦》,有改动)
【注释】①蜑:念“dàn”,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名,这里指“蜑民的船”。②碇:念“dìng”,船停泊时沉在水中以固定船身的石礅。③过:苏轼的第三个儿子苏过。
1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解衣欲睡(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闻自此西皆涨水( )
(4)或劝乘蜑并海即白石( )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和“抚之而叹曰”中“而”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学而时习之(《论语》)
B. 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C. 而钱不湿 (《卖油翁》)
D.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1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分)
(2)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2分)
20. 苏轼被贬到黄州后,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记过合浦》写于苏轼晚年渡海北归途中。两文篇幅都很短小,但是都详细地记录了作者心境的变化,试分别加以概括。(2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1. 诗中于萧瑟幽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2分)
2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线诗句所呈现的画面。(2分)
四、作文(5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我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一天,那天从早到晚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都值得我们记忆。
请以《我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积累和运用
1. A B 项,“仲”读“zhòng”,“翘”读“qiáo”;C 项,“凌”读“líng”;D 项,“炽”读“chì”,“屏”读“bǐng”。
2. A B 项,“千均负重”应为“千钧负重”,“崔枯拉朽”应为“摧枯拉朽”;C 项,“刨哮”应为“咆哮”,“振耳欲聋”应为“震耳欲聋”;D 项,“颠到黑白”应为“颠倒黑白”,“眼花潦乱”应为“眼花缭乱”。
3. (1)锋利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符合语境。“锐利”,(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刀锋等)尖而快,侧重指尖而快。不符合语境。“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侧重指薄而快或形容思想、见解等敏锐,一眼看穿。不符合语境。
(2)一丝不苟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符合语境。“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不符合语境;“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不符合语境。
4. (1)老骥伏枥 (2)古道西风瘦马 (3)瑟瑟谷中风 (4)烟笼寒水月笼沙 (5)柴门何萧条 (6)将以遗所思 (7)匹夫不可夺志也 (8)一切都是瞬息 (9)一下就是三两天 (10)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5. (1)将“风,雅,颂”改为“风、雅、颂”。
(2)去掉“让它们”。 (3)B A
6. 刘龙火 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二、综合性学习
7. 【活动一】略。
【活动二】铺就康庄大道 扮靓美丽乡村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根据对联知识,我们可将这六个词两两分类:扮靓、铺就;乡村、大道;康庄、美丽。再根据词性、词语搭配和语序排列的知识,“扮靓”和“铺就”均为动词;“康庄”的意思是宽阔平坦,可以修饰“大道”;“美丽”可以修饰“乡村”,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小句子:“铺就康庄大道”和“扮靓美丽乡村”。因为对联的第二句一般比第一句含义更深刻,而“康庄大道”是“美丽乡村”的一部分,“美丽乡村”可以涵盖它,故“扮靓美丽乡村”放在第二句,由此可得出答案。
【活动三】示例:多数村民认为家乡变化最大的方面是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看病方便了,住房条件改善了。
【活动四】示例:或连接闷热的河谷
三、阅读
(一)8. ①中国的仰韶文化中也出现了牛的养殖,说明六七千年前,中华文明也能够驯化出家牛;② 7300 多年前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将野牦牛驯化成役用的牦牛;③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取材于一年春耕之际的图景。
9. 示例:韩滉的《五牛图》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渗透着作者鲜明的品德追求和关注农耕的殷切情怀;得到了画家赵孟的高度称赞。
10. B “每个朝代都立法,禁止食用牛肉”的说法与材料一中的“几乎每个朝代都立法,禁止食用牛肉”的说法不一致。
11. B A 项,“原牛略小于大象”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C 项,中华文明之农耕文明中对家牛的驯化比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都晚;D 项,材料中并无“牛有吃苦、顽强、毅力、固执、钻牛角尖等内涵,故人们对牛尤其钟爱”的表述。
(二)12. 文章开头段引用张继的《枫桥夜泊》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意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以耳熟能详的古典诗作《枫桥夜泊》开头,暗示文章的内容与本诗作相关,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题考查开头段的作用。首先需要明确所要分析的开头段的内容及表达特点。文章开头段全文引用张继的《枫桥夜泊》,给文章增添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枫桥夜泊》作为耳熟能详的古典诗作,引用于此,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暗示着本文主体部分所写的内容一定会与本诗作有关,为下文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13. ①二十几年来,《枫桥夜泊》一诗所引发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②浸淫在《枫桥夜泊》的意境中久了,“我”的心灵变得透明纯粹起来。 本题考查感受人物心理。只需要准确分析本段文字开头句“正因为这样”中的“这样”一词所指代的内容即可。文章第②段在简要叙述了《枫桥夜泊》一诗的创作经历之后,说“二十几年来,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浸淫在这种意境中久了,竟是不想出来,就当在参一种苦禅,浮世的种种功利声名都幻成了过眼烟云,而心灵在这种冷冽清远的意境中也变得透明纯粹起来”,解释了“我”为什么“一直有一种参拜寒山寺的意愿”。
14. ①寒山寺因寺中曾有一个名叫寒山的和尚而得名,附近不见一棵稍有古意的树;②江面窄成了小河,水流浑浊,根本映照不出星星和残月。所谓枫桥,也只是江南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③由于城市的扩建,寒山寺早与闹市杂合,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曲解了寒山寺的文化意蕴;④烟雾缭绕的寒山寺内只有旁庭五百怒目而视的罗汉与“我”心有戚戚焉。
15. 诗中的意境只存在于诗人一刹那的意念之中,时过境迁,诗人不在了,诗中的意境自然也就不在了,在现实生活中寻那首诗的意境,一定会遗憾;而不在现实生活中寻诗的意境,《枫桥夜泊》一诗所引发的意绪还会一直缭绕在“我”心头,故是更大的遗憾。
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含义。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需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结合本句后面的“诗中的意境只存在于诗人一刹那的意念之中”分析,即古典诗词的意境,只存在于诗人一刹那的意念之中。时光流逝,诗中的意境自然也会流逝,而随诗人的意念在现实生活中寻诗的意境,留下的一定是遗憾,故“来是一种遗憾”;再结合上文“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可知,不解开《枫桥夜泊》一诗所引发的意绪,这种意绪还会一直缭绕在“我”心头,这将会是更大的遗憾,故“不来是更大的遗憾”。
16. ①文章开头从张继的诗歌说起,结尾又写了张继,首尾照应,使结构更为严谨。②想象诗人赞赏“我”的看法,对文章主旨做了进一步的肯定,也使文章更富有情趣。
(三)17. (1)打算 (2)只是 (3)听说 (4)有人
18. D
19. (1)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2)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一定能渡过此难。 点拨:(1)句中的重点词语有:念,考虑,想到;乐,游乐;遂,于是。(2)句中的重点词语有:欲,打算。
20. 示例:【甲】文中的苏轼漫步在月色下的承天寺中,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情怀的失意,也有自我排遣的旷达;【乙】文中的苏轼,在连日大雨中从海康去合浦,漫无边际的洪水让他的内心忧虑,对自己屡次遭遇险境的情况充满了感叹,也有对未来坚定的信念。
【乙参考译文】
我从海康去合浦,赶上连日大雨,桥梁多被冲垮,大水无边无际。从兴廉村净行院下来坐小船到了官寨,听说从这儿往西都涨水了,没有能用的桥或船,有人劝我坐蜑民的船出海到白石去。这天是六月的最后一天,天空没有月亮,(我们)停宿在海上。天水相连,星河满天,(我)坐起来环顾四周叹息道:“我为什么屡次遇到这种险情!已渡过徐闻,又要被困在这里吗?”小儿子苏过在旁边鼾睡,叫他却没有回应。我写的论《尚书》《易经》和《论语》的书稿都随身带着,世间只此一份。(我)摸着这些书稿叹道:“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一定能渡过此难。”不久果然渡过此难了。七月四日(我在)合浦记(下了这件事),那时是元符三年。
(四)21. 孤独抑郁 惆怅、孤寂
22. 示例: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只见落日的余晖,秋林、落晖的色与光互相辉映。
四、作文
23. 思路: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限定了人物“我”及时间“一天”,即要记录“我”在一天内发生的事情。“我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一天,那天从早到晚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都值得我们记忆”提示我们,要抓住这一天值得记忆的原因来立意,可以是亲情的无私伟大,可以是信任,还可以是和谐、和平、诚信、环保等。要从一个小的视角切入,以小见大,体现一个大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主题。选材要根据立意来进行。写作时可以采用小标题“上午”“下午”“晚上”的形式表示时间的流逝,展示一天的所见所感; 也可以采用记游、书信等形式来写,使文章形式多样。无论哪种形式都要注意详略安排,不要写成流水账,力求生动形象。写作过程中,注意锤炼语言。
例文:
我的一天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题记
不知何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淡将生活中的欢声笑语淹没,在这孤独的黑暗之中,我承受着寂寞与孤单,终日埋头苦读使我的头脑退化成不可雕琢的朽木,我睁开惺忪的睡眼,又开始了繁忙而枯燥的一天……
场景一
一大早,厨房中厨具的碰撞声让我不得安宁,我走进厨房,发现妈妈边哼着歌边做家务,更让我惊奇的是,妈妈今天竟然穿着一件新衣服!平时不喜欢打扮的妈妈今天是怎么了?“妈妈,今天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告诉你个好消息,妈妈最近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了,奖励了我一辆电动自行车,今天公司还要开表彰会呢,你说妈妈能不高兴吗?”说着,妈妈又开始忙碌了。这时阳光肆意穿过玻璃,斜射到妈妈的身上,我突然发现:妈妈今天真漂亮!
场景二
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将我挤到马路的边缘。忽然一辆车上掉下了十几个竹篮,附近的几个行人立刻飞奔过去。我心想:可怜的竹篮的主人啊。没有想到捡到竹篮的几个人竟然同时向那辆车奔去,边摇着手中的竹篮边叫着开车的人,渐渐地,人、车、竹篮消失在人海中……我想象着司机下车后对捡到竹篮的人表示感谢的情景,我不禁深深地感叹: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场景三
就要期末考试了,白纸黑字的试卷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眼前。语文老师又发试卷了,为了宣泄心中的不满,我将一摞厚厚的试卷重重地摔在后面同学的桌子上,谁知有一张试卷却偏偏掉到了地上,而地面上迎接试卷的是一片脏水,我心想:完了,我闯祸了。我等着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指责,可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周围的同学争先恐后地要弄脏了的那张试卷,然后大家不约而同地笑了。看着同学们的笑脸,我深深地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懊悔。临近考试,同学之间不仅有你争我赶的紧张氛围,更多的是那种友谊的清香。
……
一天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我觉得今天没有了往日的枯燥无味,取而代之的是快乐和温暖。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中并非只有冷淡,往日的错觉是由繁忙造成的。在枯燥的生活中,我们只要多关注一下周围的事物,就一定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一个人每天都处在紧张的生活状态中,就像是上紧了的发条,只会迫使生命过早衰老。朋友,快睁开眼睛吧!尽情地去欣赏、去享受外面的风景。欢快鸣叫的鸟儿、粲然怒放的花朵、婀娜多姿的柳条、无语凝重的远山、匆匆流淌的河流,全都充满了活力。抛开一切,走出去,用心去感受、去欣赏美的世界吧!偶尔停下来,我们才会领悟到生活中的种种况味,从而使自己变得宠辱不惊。偶尔停下来,我们才会蓦然顿悟,人生原来如此!让我们在忙碌中,偶尔停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