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15 21:53:32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一、单选题
1.(2019八下·台州期末)下列肺的结构特点中,与其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是(  )
①肺内有大量的肺泡 ②肺泡壁很薄 ③肺泡壁外布满毛细血管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2.(2019八下·永康期末)如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是呼气过程,膈肌收缩 B.乙是呼气过程,膈肌收缩
C.乙是吸气过程,膈肌舒张 D.甲是呼气过程,膈肌舒张。
3.(2019八下·台州期末)如图所示为证明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属于对照组的是 A 组
B.本实验只能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本实验应控制两试管中的碱石灰等量
D.本实验用红色液滴移动来反映试管内二氧化碳含量变化
4.(2019八下·台州期中)如图显示一人处于静态状态平静呼吸时,肺泡内的气压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B.B点时,肺内气体量最少。
C.从v到X期间,肺完成了一次呼吸。
D.从V到W期间,肺排出空气。
5.(2019八上·慈溪期末)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下面四个环节,其正确顺序是(  )
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③肺的通气④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③→①→②→④
6.(2019八下·余杭月考)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强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b<c<a B.a<b<c C.a<c<b D.c<a<b
7.将新鲜的蔬菜、水果放在冰箱内冷藏可以保鲜,其主要原因是冷藏条件下(  )
A.呼吸作用减弱 B.微生物繁殖速度慢
C.微生物被冻死 D.呼吸作用停止
8.(2017八下·杭州月考)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a、b是通过人体的呼吸运动实现的
B.过程c、d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C.与血管甲相比,血管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氧气
D.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大的地方
9.(2016·上城模拟)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和目的不一致的是(  )
A.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置乙的试管外壁,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这是为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形成对照
C.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D.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10.贮藏粮食时,为了降低呼吸作用,应保持的条件时(  )
A.低温、潮湿、增加氧气浓度
B.低温、干燥、增加氧气浓度
C.低温、潮湿、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D.低温、干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11.(2019八下·余杭月考)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所用的保温瓶已作灭菌处理,保温瓶内的环境条件适宜。将适量、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过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闭,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如图曲线。下列判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
B.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c表示萌发的种子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D.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萌发的种子
12.在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装有正在萌发的种子,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内的温度和氧气含量,并将结果绘成曲线,如果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和氧气含量,下列曲线能正确反映温度和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是(  )(A指温度,B指氧气含量)
A. B. C. D.
二、填空题
13.(2020八上·北仑期末)生活中很多现象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息息相关。山芋窖内多水珠说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   。“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吃起来口感不好即营养成分减少了,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分解   ,新鲜的蔬菜、潮湿的粮食堆久了会发热,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   。
14.(2019八下·南浔期末)请深深地吸一口气,你的呼吸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   ,(选填“扩大”或“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人肺。
(2)在该过程中,你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哪个生理过程?   。
15.(2020八上·奉化期末)用如图甲、乙所示的装置来模拟人体的呼吸运动,图丙是人体呼吸运动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的情况。根据图来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处于   (填“吸气”或“呼气”)。
(2)丙图中在D点时,肺内气压   外界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6.(2019八下·余杭月考)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内填数字,横线上填文字)。
(1)呼吸道的起点是[   ]   ,它能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
(2)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3)[⑤]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叫肺通气)是通过   实现的。
17.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的过程为   。
(2)甲、乙两处的气体交换主要通过(  )
A.呼吸作用 B.渗透作用 C.扩散作用 D.交换作用
(3)下列各项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是(  )
A.肺泡 B.组织细胞 C.血液 D.组织液
三、解答题
18.为什么用鼻呼吸要比用口呼吸好?
19.如图所示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请回答:
(1)已知A是体内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则A的名称是   。在A中与气体交换有关的结构是   ,其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特征是   。
(2)毛细血管与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过程是   。试想一下:若毛细血管中O2要进入体内某细胞中,则O2浓度要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细胞内的O2浓度;而若体内细胞中CO2要进入毛细血管,则CO2浓度要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毛细血管内的CO2浓度。
20.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利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设计的探究过程如图,请回答其中的相关问题。
(1)A装置的作用是   ;B装置的作用是   。
(2)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   和   。
(3)如果该研究小组探究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多方面的。请你从实验条件控制上找出可能的两个原因:   。
(4)若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上述设计进行操作,没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
21.小柯利用如下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甲              乙
(1)图甲实验设立B组的目的是   。
(2)如图乙,把几棵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   环境中放置十二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口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现象能否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并说明理由:   。
22.(2018八上·宁波月考)如图是检验呼出气体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实验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在“呼吸处”做缓慢的吸气和呼气动作,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 管的橡皮管;呼气时,夹紧A 管的橡皮管。进行多次后,B 试管内的石灰水变化情况是   。
(2)在实验中设置 A 试管的目的是   。
(3)人体吸进的氧气最终要进入组织细胞发挥作用,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气体交换指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是物理性的扩散过程,气体从分压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散。吸入的空气中氧分压比血液中氧分压高,所以氧从肺泡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血液的二氧化碳分压,故二氧化碳由组织排入血液,再排入肺泡。
【解答】 ①肺内有大量的肺泡,增加了气体交换的场所; ②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有利于气体的快速交换; ③肺泡壁外布满毛细血管,增大了气体的面积;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就吸气了。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人就可以呼气了。
【解答】A、由图气球变小可以看出是呼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故A说法错误。
B、由图气球变大可以看出是吸气过程,此时膈肌收缩,故B说法错误。
C、由图气球变大可以看出是吸气过程,此时膈肌收缩,故C说法错误。
D、由图气球变小可以看出是呼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在A图中,昆虫呼吸消耗试管内的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导致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横管内的红色液滴会向左移动,据此分析选择即可。
【解答】A.实验中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故A错误;
B.昆虫无论是否有光,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故B错误;
C.两个实验中,变量是试管内有无昆虫,而其它 的因素都要保持相同,故C正确;
D.本实验中红色液滴移动反应试管内空气体积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气时膈肌舒张,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属于呼气过程。
【解答】 A、当V到W是呼气过程,膈肌舒张,因此A点是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A不符合题意。
B、W到X是属于吸气过程,肺内气体量是多,不是最少,B错误,符合题意。
C、V到W是呼气,W到X是吸气,从V到X肺完成了一次呼吸,C不符合题意、
D、V到W是呼气过程,肺排出空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称为呼吸。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
【解答】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入肺泡(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送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在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运送到肺部,进入肺泡内,最后排出体外。故可得顺序为: ③→①→④→②
故答案为:A

6.【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呼吸运动之所以能实现肺的通气,是因为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了肺內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气压差。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胸腔内气压小于肺内气压,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即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c>b。
故答案为:A
7.【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蔬菜、水果的贮藏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温度与呼吸的关系方面来切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易错提醒:冷藏条件下,微生物繁殖速度慢是防止食品腐败的原因。
【解答】解:温度: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新鲜蔬菜放入冰箱中,降低温度,使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可延长保鲜时间,达到保鲜的目的。
故答案为:A
8.【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结合血液循环的图解,理解整个血液循环的过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A、a、b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A正确;
B、乙是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c、d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B正确;
C、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由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所以甲内的血液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与丙相比,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物质,C正确;
D、根据气体扩散原理,二氧化碳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而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的地方,D错误。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呼吸作用是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有助燃的特性;(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A、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置乙的试管外壁,试管受热气体膨胀,红色水滴向外移动,否则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因此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置乙的试管外壁,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这是为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图中两个装置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由于甲瓶中的种子在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乙瓶由于煮熟的种子,红色水滴变化不大,因此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形成对照;
C、如图所示: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D、甲中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甲装置中气体减少,气压下降.因此,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所以,实验操作和目的不一致的是“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解答】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生活力的最长期限,超过这个期限,种子的生活力就丧失,也就失去萌发的能力.在干燥、低温和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使种子缺氧的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最微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有可能渡过最长时间的休眠期,有利于延长种子寿命.如果湿度大、温度高、氧气充足,种子的呼吸作用强,种子内贮存的有机养料将会通过种子的呼吸作用而大量消耗,种子的贮藏期限也就必然会缩短.
故选D
【分析】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呼吸作用受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11.【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实质上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解答】A、若y表示瓶内温度,a曲线升高表示释放了热量,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热量,因此a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而不是煮熟过的种子,故说法错误。
B、若y表示瓶內二氧化碳的量,a曲线升高,表示产生了二氧化碳,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a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故说法错误。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b曲线是水平,表示质量不变,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质量减小,因此b表示煮熟过的种子而不是萌发的种子,故说法错误。
D、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c曲线逐渐减小,表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C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解答】图中曲线A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瓶内温度升高,图中曲线B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所以瓶内的氧气的含量逐级减少,故答案选:C
【分析】由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13.【答案】水;有机物;热量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解答】 山芋窖内多水珠说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水。“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吃起来口感不好即营养成分减少了,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分解有机物,新鲜的蔬菜、潮湿的粮食堆久了会发热,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热量。
故答案为:水;有机物;热量

14.【答案】(1)扩大
(2)细胞的呼吸作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是由肺部气压与大气压的差值决定的。当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前后 径增大,胸廓容积增大,气压减小,吸入气体。反之吸入气体时,说明胸廓容积在增大,气压在减小。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1) 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部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部,这是吸气过程;
(2)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以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
故答案为(1) 扩大; (2) 细胞的呼吸作用
15.【答案】(1)吸气
(2)等于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气球总是向气压小的一侧形变;
(2)根据丙图,确定D点时肥内外的气压差,据此分析内外气压的大小关系。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瓶中的气球膨胀,说明气球内部的气压大于瓶内气压,那么此时处于吸气状态;
(2)丙图中在D点时,肺内外的气压差等于0,即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0可知,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16.【答案】(1)①;鼻
(2)②
(3)呼吸(呼吸运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
(2)图中①是鼻,②是咽,③是吼,④是气管,⑤是肺。
【解答】(1) 呼吸道的起点是鼻, 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
(2) 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咽。
(3)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叫肺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故答案为:(1)①;鼻;(2) ②;(3) 呼吸运动
17.【答案】(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2)C
(3)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甲是前者、乙是后者。气体交换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这种现象叫扩散。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CO2,因此组织细胞内CO2含量最高。
【解答】(1)根据甲图所示体内气体的交换可以判断,甲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依据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3)根据乙图所示体内气体的交换可以判断,乙图为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气体从组织细胞中进入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液里。依据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故答案为:(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2)C;(3)B
18.【答案】鼻能温暖、清洁和湿润空气,所以用鼻呼吸要比用口呼吸好。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人体的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这样就减少了寒冷、干燥和不洁的空气对肺的刺激。有利于人体健康。如果用口呼吸则会使喉咙干燥同时会产生咳嗽,这是干燥的空气损伤气管的表现。
故答案为:鼻能温暖、清洁和湿润空气,所以用鼻呼吸要比用口呼吸好。
【分析】此题考查鼻与呼吸相适应的特点。鼻内的鼻毛、内表面的黏膜以及黏膜内的毛细血管能够温暖、清洁和湿润空气,对呼吸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19.【答案】(1)肺;肺泡;布满毛细血管,壁薄,具有弹性
(2)扩散作用;大于;大于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解答】图示人体内的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1)根据图示中A是体内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可以判断,A为肺.因此图示分别表示的是: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其中在肺的最小结构肺泡中行气体交换,肺泡布满毛细血管、壁薄、具有弹性。(2)B表示的是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属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依据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故答案为:(1)肺;肺泡;布满毛细血管,壁薄,具有弹性;(2)扩散作用;大于;大于
20.【答案】(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
(2)B中不出现浑浊;D中出现浑浊
(3)鼓入空气的时间不够和D中石灰水的浓度太小(或C中绿色植物的量太少,C装置的玻璃罩漏光)
(4)暗室的温度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少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能够检验有无二氧化碳存在,有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鼓入的空气首先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有无被吸收完;然后经遮光的透明容器C,此时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有氧气,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通过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装置D中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
【解答】(1)据图可知,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
(2)本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通过装置B来检验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进入装置C中,然后通过装置D来检验装置C中有二氧化碳产生,从而证明了二氧化碳产生于装置C;故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B中不出现浑浊和D中出现浑浊;
(3)如果该研究小组探究的结论不正确,则可能性为装置漏气、绿色植物太少或生命活动不旺盛、玻璃罩透光、澄清石灰水浓度太低,没有饱和、也可能是通入的气体太少等;
(4)若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上述设计进行操作,没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则最可能的原因是:暗室的温度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少;
故答案为:(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2)B中不出现浑浊、D中出现浑浊;(3)鼓入空气的时间不够和D中石灰水的浓度太小(或C中绿色植物的量太少,C装置的玻璃罩漏光);(4)暗室的温度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少。
21.【答案】(1)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
(2)黑暗或无光照;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
【解答】(1)根据探究实验的对照原则可知,实验需要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对照,从而说明实验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变量不同导致的;故图甲实验设立B组的目的是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
(2)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则需要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故要想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确保塑料袋在黑暗或者是无光的条件下,也就是保证其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才能成功;检验二氧化碳的有无主要通过澄清石灰水或者是BTB溶液;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而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烧杯中,观察蜡烛熄灭与否不能说明菠菜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因为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故答案为:(1)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2)黑暗或无光照、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22.【答案】(1)石灰水变浑浊
(2)对照作用,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并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3)各组织细胞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吸入气体成分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解题,人体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约为20.96%,二氧化碳含量约为0.04%;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约为16.40%,二氧化碳含量约为4.10%。
【解答】(1)因为人体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后,进入肺泡,随呼气呼出体外,故多次呼气后,B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2)在实验中,A试管是验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B试管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两者形成对照,证明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来自呼气,而不是空气;
(3)人体呼吸作用的场所是活的组织细胞;故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活的组织细胞。
故答案为:(1)石灰水变浑浊;(2)对照作用,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并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3)各组织细胞。
1 / 1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一、单选题
1.(2019八下·台州期末)下列肺的结构特点中,与其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是(  )
①肺内有大量的肺泡 ②肺泡壁很薄 ③肺泡壁外布满毛细血管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气体交换指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是物理性的扩散过程,气体从分压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散。吸入的空气中氧分压比血液中氧分压高,所以氧从肺泡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血液的二氧化碳分压,故二氧化碳由组织排入血液,再排入肺泡。
【解答】 ①肺内有大量的肺泡,增加了气体交换的场所; ②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有利于气体的快速交换; ③肺泡壁外布满毛细血管,增大了气体的面积;
故答案为:D。
2.(2019八下·永康期末)如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是呼气过程,膈肌收缩 B.乙是呼气过程,膈肌收缩
C.乙是吸气过程,膈肌舒张 D.甲是呼气过程,膈肌舒张。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就吸气了。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人就可以呼气了。
【解答】A、由图气球变小可以看出是呼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故A说法错误。
B、由图气球变大可以看出是吸气过程,此时膈肌收缩,故B说法错误。
C、由图气球变大可以看出是吸气过程,此时膈肌收缩,故C说法错误。
D、由图气球变小可以看出是呼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3.(2019八下·台州期末)如图所示为证明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属于对照组的是 A 组
B.本实验只能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本实验应控制两试管中的碱石灰等量
D.本实验用红色液滴移动来反映试管内二氧化碳含量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在A图中,昆虫呼吸消耗试管内的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导致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横管内的红色液滴会向左移动,据此分析选择即可。
【解答】A.实验中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故A错误;
B.昆虫无论是否有光,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故B错误;
C.两个实验中,变量是试管内有无昆虫,而其它 的因素都要保持相同,故C正确;
D.本实验中红色液滴移动反应试管内空气体积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4.(2019八下·台州期中)如图显示一人处于静态状态平静呼吸时,肺泡内的气压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B.B点时,肺内气体量最少。
C.从v到X期间,肺完成了一次呼吸。
D.从V到W期间,肺排出空气。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气时膈肌舒张,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属于呼气过程。
【解答】 A、当V到W是呼气过程,膈肌舒张,因此A点是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A不符合题意。
B、W到X是属于吸气过程,肺内气体量是多,不是最少,B错误,符合题意。
C、V到W是呼气,W到X是吸气,从V到X肺完成了一次呼吸,C不符合题意、
D、V到W是呼气过程,肺排出空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2019八上·慈溪期末)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下面四个环节,其正确顺序是(  )
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③肺的通气④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③→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称为呼吸。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
【解答】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入肺泡(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送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在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运送到肺部,进入肺泡内,最后排出体外。故可得顺序为: ③→①→④→②
故答案为:A

6.(2019八下·余杭月考)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强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b<c<a B.a<b<c C.a<c<b D.c<a<b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呼吸运动之所以能实现肺的通气,是因为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了肺內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气压差。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胸腔内气压小于肺内气压,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即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c>b。
故答案为:A
7.将新鲜的蔬菜、水果放在冰箱内冷藏可以保鲜,其主要原因是冷藏条件下(  )
A.呼吸作用减弱 B.微生物繁殖速度慢
C.微生物被冻死 D.呼吸作用停止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蔬菜、水果的贮藏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温度与呼吸的关系方面来切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易错提醒:冷藏条件下,微生物繁殖速度慢是防止食品腐败的原因。
【解答】解:温度: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新鲜蔬菜放入冰箱中,降低温度,使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可延长保鲜时间,达到保鲜的目的。
故答案为:A
8.(2017八下·杭州月考)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a、b是通过人体的呼吸运动实现的
B.过程c、d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C.与血管甲相比,血管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氧气
D.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大的地方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结合血液循环的图解,理解整个血液循环的过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A、a、b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A正确;
B、乙是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c、d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B正确;
C、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由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所以甲内的血液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与丙相比,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物质,C正确;
D、根据气体扩散原理,二氧化碳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而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的地方,D错误。
故选:D
9.(2016·上城模拟)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和目的不一致的是(  )
A.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置乙的试管外壁,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这是为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形成对照
C.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D.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呼吸作用是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有助燃的特性;(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A、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置乙的试管外壁,试管受热气体膨胀,红色水滴向外移动,否则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因此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置乙的试管外壁,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这是为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图中两个装置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由于甲瓶中的种子在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乙瓶由于煮熟的种子,红色水滴变化不大,因此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形成对照;
C、如图所示: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D、甲中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甲装置中气体减少,气压下降.因此,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所以,实验操作和目的不一致的是“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C
10.贮藏粮食时,为了降低呼吸作用,应保持的条件时(  )
A.低温、潮湿、增加氧气浓度
B.低温、干燥、增加氧气浓度
C.低温、潮湿、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D.低温、干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解答】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生活力的最长期限,超过这个期限,种子的生活力就丧失,也就失去萌发的能力.在干燥、低温和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使种子缺氧的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最微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有可能渡过最长时间的休眠期,有利于延长种子寿命.如果湿度大、温度高、氧气充足,种子的呼吸作用强,种子内贮存的有机养料将会通过种子的呼吸作用而大量消耗,种子的贮藏期限也就必然会缩短.
故选D
【分析】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呼吸作用受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11.(2019八下·余杭月考)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所用的保温瓶已作灭菌处理,保温瓶内的环境条件适宜。将适量、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过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闭,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如图曲线。下列判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
B.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c表示萌发的种子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D.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萌发的种子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实质上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解答】A、若y表示瓶内温度,a曲线升高表示释放了热量,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热量,因此a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而不是煮熟过的种子,故说法错误。
B、若y表示瓶內二氧化碳的量,a曲线升高,表示产生了二氧化碳,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a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故说法错误。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b曲线是水平,表示质量不变,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质量减小,因此b表示煮熟过的种子而不是萌发的种子,故说法错误。
D、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c曲线逐渐减小,表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C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12.在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装有正在萌发的种子,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内的温度和氧气含量,并将结果绘成曲线,如果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和氧气含量,下列曲线能正确反映温度和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是(  )(A指温度,B指氧气含量)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解答】图中曲线A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瓶内温度升高,图中曲线B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所以瓶内的氧气的含量逐级减少,故答案选:C
【分析】由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二、填空题
13.(2020八上·北仑期末)生活中很多现象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息息相关。山芋窖内多水珠说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   。“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吃起来口感不好即营养成分减少了,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分解   ,新鲜的蔬菜、潮湿的粮食堆久了会发热,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   。
【答案】水;有机物;热量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解答】 山芋窖内多水珠说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水。“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吃起来口感不好即营养成分减少了,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分解有机物,新鲜的蔬菜、潮湿的粮食堆久了会发热,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热量。
故答案为:水;有机物;热量

14.(2019八下·南浔期末)请深深地吸一口气,你的呼吸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   ,(选填“扩大”或“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人肺。
(2)在该过程中,你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哪个生理过程?   。
【答案】(1)扩大
(2)细胞的呼吸作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是由肺部气压与大气压的差值决定的。当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前后 径增大,胸廓容积增大,气压减小,吸入气体。反之吸入气体时,说明胸廓容积在增大,气压在减小。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1) 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部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部,这是吸气过程;
(2)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以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
故答案为(1) 扩大; (2) 细胞的呼吸作用
15.(2020八上·奉化期末)用如图甲、乙所示的装置来模拟人体的呼吸运动,图丙是人体呼吸运动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的情况。根据图来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处于   (填“吸气”或“呼气”)。
(2)丙图中在D点时,肺内气压   外界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吸气
(2)等于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气球总是向气压小的一侧形变;
(2)根据丙图,确定D点时肥内外的气压差,据此分析内外气压的大小关系。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瓶中的气球膨胀,说明气球内部的气压大于瓶内气压,那么此时处于吸气状态;
(2)丙图中在D点时,肺内外的气压差等于0,即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0可知,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16.(2019八下·余杭月考)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内填数字,横线上填文字)。
(1)呼吸道的起点是[   ]   ,它能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
(2)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3)[⑤]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叫肺通气)是通过   实现的。
【答案】(1)①;鼻
(2)②
(3)呼吸(呼吸运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
(2)图中①是鼻,②是咽,③是吼,④是气管,⑤是肺。
【解答】(1) 呼吸道的起点是鼻, 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
(2) 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咽。
(3)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叫肺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故答案为:(1)①;鼻;(2) ②;(3) 呼吸运动
17.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的过程为   。
(2)甲、乙两处的气体交换主要通过(  )
A.呼吸作用 B.渗透作用 C.扩散作用 D.交换作用
(3)下列各项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是(  )
A.肺泡 B.组织细胞 C.血液 D.组织液
【答案】(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2)C
(3)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甲是前者、乙是后者。气体交换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这种现象叫扩散。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CO2,因此组织细胞内CO2含量最高。
【解答】(1)根据甲图所示体内气体的交换可以判断,甲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依据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3)根据乙图所示体内气体的交换可以判断,乙图为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气体从组织细胞中进入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液里。依据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故答案为:(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2)C;(3)B
三、解答题
18.为什么用鼻呼吸要比用口呼吸好?
【答案】鼻能温暖、清洁和湿润空气,所以用鼻呼吸要比用口呼吸好。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人体的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这样就减少了寒冷、干燥和不洁的空气对肺的刺激。有利于人体健康。如果用口呼吸则会使喉咙干燥同时会产生咳嗽,这是干燥的空气损伤气管的表现。
故答案为:鼻能温暖、清洁和湿润空气,所以用鼻呼吸要比用口呼吸好。
【分析】此题考查鼻与呼吸相适应的特点。鼻内的鼻毛、内表面的黏膜以及黏膜内的毛细血管能够温暖、清洁和湿润空气,对呼吸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19.如图所示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请回答:
(1)已知A是体内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则A的名称是   。在A中与气体交换有关的结构是   ,其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特征是   。
(2)毛细血管与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过程是   。试想一下:若毛细血管中O2要进入体内某细胞中,则O2浓度要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细胞内的O2浓度;而若体内细胞中CO2要进入毛细血管,则CO2浓度要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毛细血管内的CO2浓度。
【答案】(1)肺;肺泡;布满毛细血管,壁薄,具有弹性
(2)扩散作用;大于;大于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解答】图示人体内的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1)根据图示中A是体内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可以判断,A为肺.因此图示分别表示的是: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其中在肺的最小结构肺泡中行气体交换,肺泡布满毛细血管、壁薄、具有弹性。(2)B表示的是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属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依据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故答案为:(1)肺;肺泡;布满毛细血管,壁薄,具有弹性;(2)扩散作用;大于;大于
20.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利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设计的探究过程如图,请回答其中的相关问题。
(1)A装置的作用是   ;B装置的作用是   。
(2)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   和   。
(3)如果该研究小组探究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多方面的。请你从实验条件控制上找出可能的两个原因:   。
(4)若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上述设计进行操作,没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
【答案】(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
(2)B中不出现浑浊;D中出现浑浊
(3)鼓入空气的时间不够和D中石灰水的浓度太小(或C中绿色植物的量太少,C装置的玻璃罩漏光)
(4)暗室的温度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少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能够检验有无二氧化碳存在,有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鼓入的空气首先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有无被吸收完;然后经遮光的透明容器C,此时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有氧气,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通过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装置D中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
【解答】(1)据图可知,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
(2)本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通过装置B来检验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进入装置C中,然后通过装置D来检验装置C中有二氧化碳产生,从而证明了二氧化碳产生于装置C;故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B中不出现浑浊和D中出现浑浊;
(3)如果该研究小组探究的结论不正确,则可能性为装置漏气、绿色植物太少或生命活动不旺盛、玻璃罩透光、澄清石灰水浓度太低,没有饱和、也可能是通入的气体太少等;
(4)若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上述设计进行操作,没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则最可能的原因是:暗室的温度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少;
故答案为:(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2)B中不出现浑浊、D中出现浑浊;(3)鼓入空气的时间不够和D中石灰水的浓度太小(或C中绿色植物的量太少,C装置的玻璃罩漏光);(4)暗室的温度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少。
21.小柯利用如下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甲              乙
(1)图甲实验设立B组的目的是   。
(2)如图乙,把几棵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   环境中放置十二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口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现象能否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并说明理由:   。
【答案】(1)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
(2)黑暗或无光照;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
【解答】(1)根据探究实验的对照原则可知,实验需要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对照,从而说明实验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变量不同导致的;故图甲实验设立B组的目的是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
(2)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则需要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故要想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确保塑料袋在黑暗或者是无光的条件下,也就是保证其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才能成功;检验二氧化碳的有无主要通过澄清石灰水或者是BTB溶液;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而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烧杯中,观察蜡烛熄灭与否不能说明菠菜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因为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故答案为:(1)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2)黑暗或无光照、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22.(2018八上·宁波月考)如图是检验呼出气体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实验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在“呼吸处”做缓慢的吸气和呼气动作,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 管的橡皮管;呼气时,夹紧A 管的橡皮管。进行多次后,B 试管内的石灰水变化情况是   。
(2)在实验中设置 A 试管的目的是   。
(3)人体吸进的氧气最终要进入组织细胞发挥作用,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   。
【答案】(1)石灰水变浑浊
(2)对照作用,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并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3)各组织细胞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吸入气体成分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解题,人体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约为20.96%,二氧化碳含量约为0.04%;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约为16.40%,二氧化碳含量约为4.10%。
【解答】(1)因为人体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后,进入肺泡,随呼气呼出体外,故多次呼气后,B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2)在实验中,A试管是验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B试管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两者形成对照,证明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来自呼气,而不是空气;
(3)人体呼吸作用的场所是活的组织细胞;故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活的组织细胞。
故答案为:(1)石灰水变浑浊;(2)对照作用,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并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3)各组织细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