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7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单元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若碳原子的质量为a克,A原子的质量为b克,则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
2.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 )
A.质子数和中子数 B.质子数和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 D.核电荷数和电子数
3.佛山西樵山是岭南名山,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山林里空气中的自由电子附着在氧分子上形成负氧离子(O2-),被称为“空气维生素”,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 B.32 C.32克 D.33
4.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碳原子质量的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个原子的质量
D.相对原子质量以千克为单位
5.认真分析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示意图,推断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A.12 B.16 C.5 D.10
6.已知某元素的原子与碳-12原子的质量比为9,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08 B.1.33 C.108克 D.1.33克
7.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56g B.112g
C.9.288×10-26kg D.56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但离子不能变成原子
C.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碳原子的质量都相同
B.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克
C.相对原子质量以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作为标准
D.质子和电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10.金属元素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0,它在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化合价.已知它的磷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5,则它的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6 B.236 C.428 D.无法计算
11.条件相同时,下列气体各1g,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
A.CO B.O2 C.CO2 D.H2
12.求4H2O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结果为:( )
A.72 B.24 C.18 D.112
13.(2017八上·浙江期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这两种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若两种分子的质子数相同,这两种分子一定含有相同的电子数
C.若两种微粒属于同种元素,这两种微粒的中子数一定相同
D.若两种微粒属于同种元素,这两种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14.作为相对原子质量基准的1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千克,某种氢原子1个原子的质量为3.348×10-27千克,则该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A.1 B.2克 C.1克 D.2
15.电子质量很小,仅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 ,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镁原子核有12个质子和12个中子.则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12 B.24 C.12克 D.24克
16.(2017·金华)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A和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
B.从微观角度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和微粒是原子
C.若D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D的微观符号可表示为N2
D.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17.(2017·嘉兴)今年5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正式发布了113 号、115号、117 号、118号元素的中文名称。下表是这四种元素的部分信息,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金属元素
B.镆的元素符号是mo
C.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7
D. 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
18.(2017·衢州)建立模型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模型及其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是肺泡,那么②是静脉血
B.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
C.①②表示细胞的分裂,③表示细胞的分化
D.植物细胞模式图
19.(2017·台州)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投放铝制易拉罐的垃圾箱应贴以下哪个标识?( )
A.可回收物 B.厨余垃圾
C.有害垃圾 D.其他垃圾
20.(2017九上·浙江月考)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
A.氯化铁 硝酸钾 氯化钠
B.硫酸钾 氯化钡 浓盐酸
C.硫酸铜 浓盐酸 氯化钾
D.碳酸钾 氯化钾 硫酸钾
21.(2017九上·浙江月考)《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率领的汉军误饮了“哑泉”.哑泉,“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后来,汉军将士经地方隐士指点,饮了万安溪的“安乐泉”水方才转危为安.“哑泉”和“安乐泉”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可能是( )
A.NaCl、CaCl2 B.Na2SO4、KC1
C.BaCl2、NaNO3 D.CuSO4、Ca(OH)2
22.(2017·丽水)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生成物的化学式可用C2H2O表示
D.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1
23.(2017·嘉兴)谷氨酸钠(化学式为 C5H8O4NNa)是味精的主要成分。下列关于谷氨酸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一种有机物 B.加热会产生含硫物质
C.由五种元素组成 D.碳、氢原子个数之比为 5∶8
24.(2017·温州)5月9日,相关机构发布 等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18,相对原子质量为294,则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118 B.176 C.294 D.412
25.(2017·衢州)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 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在此基础上,经过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的不断完善和修正,建立了现代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是小柯整理的物质微观构成网络图,则汤姆生当年推测的“带正电的物质”相当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6.(2017·杭州)2017年5月,中科院、国家语委和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式定名118号元素为 ,其部分信息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符号为Og B.相对原子质量为118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9 D.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97
27.(2017·宁波)如图是物质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甲和乙属于单质,丙属于化合物
C.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1个丙分子由1个甲分子和2个乙分子构成
28.(2017·杭州)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 (其中表示不同离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示氯离子
B. 表示钠离子
C. 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验
D.此反应的实质是 结合成水分子
29.科学上用符号“ZAX”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已知abXn+和cdYm-的核外电子数相等。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b-a=d-c B.a+n=c-m C.a-n=c+m D.b-n=d+m
30.若一个SO2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一个SO3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若以一个硫原子质量的1/32作为标准,则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B. C. D.
31.下列化学用语书写错误的是( )
A.硫酸根离子:SO42- B.铁的元素符号:Fe3+
C.碳酸根离子:CO32- D.3个二氧化硫分子:3SO2
二、解答题
32.考古学上通过碳﹣14原子测定文物年代。碳﹣14和碳﹣12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 ,它们的原子质量比是 。
33.(2017九上·江东期中)NH4NO3 是常用的化肥,但在化肥生产和使用中,伴随着能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利用生物固氮、雷电固氮等作用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请回答:
(1)能用水鉴别 NH4NO3、NaOH 和 NaCl 三种固体的原理是 。
(2)NH4NO3 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 。
(3)资料显示一公顷林地平均每年固定氮元素的质量约为 100 千克。这些氮元素如果从NH4NO3 中获得,则需要施加多少千克 NH4NO3 (精确到 0.1 千克)
34.(2017·丽水)儿童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等症状。如图为某补锌口服液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酸锌由 种元素组成;
(2)葡萄糖酸锌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3)要满足儿童身体正常的需要,在某一时间段需要适量补锌。若儿童1千克体重每日需要0.5毫克锌,每天从食物中只能摄入所需锌的一半。体重为20千克的儿童,理论上一天还需服该口服液多少支?
35.(2017·丽水)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发布消息,在南海北部1266米深的神狐海域,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查阅资料发现,古代低等生物遗骸大量沉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石油及天然气,海底的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固体物质即“可燃冰”。“可燃冰”为甲烷的水合物,遇火即可燃烧且热值高,是一种环保、高效的新能源。
(1)若甲烷的水合物化学式为CH4 8H2O,它的相对分子量是160,则CH4 8H2O中CH4的质量分数为 ;
(2)可燃冰储存的巨大的化学能量终来自于古代绿色植物通过 固定的太阳能;
(3)可燃冰燃烧时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就不会再次自动聚集起来供人类重新利用,这说明能量转化具有 性;
(4)人类正面临常规能源枯竭的危机,下列有关能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积极寻找替代常规能源的新能源
C.自然界的能量虽然守恒,但还是要节约能源
36.(2017·嘉兴)2017年5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储量丰富,热值高,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被称作“未来的能源”。
(1)可燃冰通常出现在深海海底以下数百至一千多米的沉积层内,据推测可能是地层断裂导致气体逸出,上升的气流与海洋深处的冷水接触而形成。基于以上信息可知,影响可燃冰形成的因素可能是气源、压强和 。
(2)可燃冰开采不当,会对地球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如大规模的海底滑坡、大量甲烷逃逸到大气中等。甲烷气体进入大气会带来严重的 ,造成全球气温上升。
(3)现在普遍认为可燃冰的化学式是CH4·8H2O,请列式计算可燃冰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37.(2017·绍兴)今年5月,运用“蓝鲸一号”钻探平台,我国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实现可燃冰试采成功。
材料一: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H4 8H2O,它是天然气的固体状态(因海底高压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2~5℃)与压力下结晶,形成“可燃冰”。
材料二:“蓝鲸一号”钻探平台设计和建造过程刷新了多项世界记录。它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质量为42000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形成可燃冰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
①海底地层深处,这些分解有机质的细菌能很好的生存,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这些细菌分解有机质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氧气。这些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②在开采过程中,极少量的垃圾废弃物没有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这主要是因为海洋生态系统有 的能力。
(2)形成可燃冰的其中一个条件是有甲烷气源。
①可燃冰(CH4 8H2O)中C:H:O的元素质量比是 。甲烷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②与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相比较,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有(写一条) 。(可燃冰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 8H2O+2O2 CO2+10H2O)
(3)如果南海海水的密度是1.03×103千克/米3,“蓝鲸一号”钻探平台漂浮海面受到海水浮力是 牛,浸入海水的体积至少需要 米3。开采出的可燃冰可以直接在管口点燃,说明已经成为气体,从固体变成气体的原因可能是 。
三、综合题
38. 今年6月1日生效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条例,香烟中的烟气中所含的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14N2)对人体的毒害作用非常大,试计算:
(1)尼古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尼古丁中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四、填空题
39.清洁汽油添加剂异辛烷(C8H18),能改善汽油品质,促进汽油燃烧,大幅减少车辆污染物排放,有效保护大气环境。请回答:
(1)异辛烷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 ;
(2)异辛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40.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nRO2n-1,若此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元素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41.(2017·温州)我省开展“全面剿灭劣V类水”行动。为了治理某河道的水污染,相关部门放置一批太阳能仿生水草,几个月后效果明显。太阳能仿生水草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小型送风电动机以及若干人造水草等构成(如图)。太阳能电池板为电动机供电,电动机工作,给河水持续提供空气,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
(1)电动机工作时,其能量如何转化?
(2)人造水草中有硝化细菌,当水体溶解氧增加,硝化细菌会快速繁殖。细菌的生殖方式为 生殖。
(3)水体中氮元素含量过高是河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人造水草中的硝化细菌能将污水中的含氮化合物最终转化为无污染物质,该过程涉及到的化学反应之一是: ,则X的化学式为 。
42.(2017·湖州)2016年6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合成化学元素113号(Nh鉨),115号(Mc 镆),117号(Ts )和118号(Og )为化学新元素.其中,“115号(Mc 镆)”中115表示原子的 数,Mc表示的微观意义是 .
43.(2017·湖州)1886年,法国化学家莫瓦桑第一次制得了氟的气态单质,并确定其化学式为F2,它几乎可以与所有金属直接化合,且在化合物中氟几乎都呈﹣1价
(1)F元素属于 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
(2)科学家还用Xe(氙气)和PtF6﹣首次合成了含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价XePtF6,其中PtF6﹣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原子团,XePtF6中Pt元素的化合价为 .
44.(2017·嘉兴)小明利用12种元素制作了一张如图所示的“元素钟面”。
(1)钟面上的这些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不同。
(2)小明根据钟面上提供的元素,写出了下列三种物质的化学式:O2、H2O和NaN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3)此刻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请写出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用化学式表示)
45.(2017·温州)据报道,我国已在南海某海域试采可燃冰获得成功。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主要是由甲烷(CH4)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可燃烧,所以被称为“可燃冰”。
(1)CH4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 。
(2)已知在相同条件下,1米3CO和1米3 CH4所含的分子数目相同。CO、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CO+O2点燃2CO2,CH4+2O2点燃CO2+2H2O。据此分析,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燃烧1米3的CO与CH4,消耗氧气较多的是 。
(3)有专家指出,“从实现可燃冰试开采成功到大规模开采之路依然遥远,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下列证据中,支持专家观点的有 (可多选)。
A.可燃冰存在于低温与高压环境,稳定性较差。大规模开采时,稍有不慎,海底沉积物会失去稳定,可能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海啸
B.可燃冰是高效、资源量大的优质能源,开采可燃冰对我国能源生产有重要价值
C.可燃冰埋藏在海面下600~2000米深,虽然存储总量很大,但分布较为分散,目前开采难度大
D.我国已实现可燃冰全流程试采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新型试采工艺
E.可燃冰与煤、石油等能源相比,是绿色清洁能源,具有良好的商业开发前景
4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②表示的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氯化钠是由钠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氯化钠是由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3)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 不同。
47.用化学符号填空:
(1)氢元素: 。
(2)3个二氧化硫分子: 。
(3)二氧化碳: 。
(4)2个氧原子: 。
(5)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钙离子: 。
(6)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氢氧根离子: 。
(7)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 。
(8)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铵根离子: 。
48.请写出下列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1)2Fe3+: 。
(2)3SO32-: 。
(3)2OH-: 。
(4)5CO32-: 。
49.
(1)某三价金属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30%,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A、B两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2∶1,仅由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A、B两元素质量比为2∶3,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若其中B为-n价,则此化合物中A元素的化合价为 。
(3)元素R可与氧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RO中含氧53.33%,那么相对分子质量为76,含氧量为63.16%的R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50.请你仔细阅读表中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常见的几种离子 H+ Na+ Mg2+ OH- Cl- SO42-
对应元素及原子团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所能形成化合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物的化学式 HCl、H2SO4 NaOH、Mg(OH)2 MgCl2、Na2SO4
(1)由前两项内容对照可得出的规律是: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值往往与相应离子所带的 数相等。
(2)由后两项内容对照可以得出的规律是:通过元素或原子团的 可以确定相应化合物的化学式。
(3)根据硫酸亚铁的化学式FeSO4,可推出该物质所含阳离子的符号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到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一个某原子的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
然后根据这一公式可以进行相关计算。
【解答】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原子的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b== 故答案为A。
2.【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据此分析判断即可。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原子的结构和微粒的质量,掌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因为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的。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解答】相对分子质量跟离子的电荷没有任何关系;
16
2=32;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某原子的质量与12C质量的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A B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与12C的比值,而不是碳原子质量的;故A C错误,B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B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某原子的质量与12C质量的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由左图可知C-12 的一份等于氢的相对原子质量1;而右图中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一个C-12加C-12分成12份中的4份;因此A=12+4=16;
故答案为:B;
6.【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某原子的质量与12C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该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为:129=108;
故答案为:A;
7.【答案】D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据此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单位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
故答案为:D
8.【答案】B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运用微粒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关于微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描述.
【解答】解:A、原子中,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因此原子的相对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描述正确;
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离子,但在一定条件下,离子也可通过失得电子再转变成原子,如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等.描述不正确;
C、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即原子、分子和离子.描述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描述正确;
故选B
9.【答案】C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因为原子的质量比较小,直接用这个量来表示不方便,因此采用了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标准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解:A、碳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相等,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故碳原子质量不一定相同;故错;
B、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质量与规定的基准的比值,单位为一,故错;
C、相对原子质量是以标准碳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标准碳原子是碳12.故正确;
D、一个质子的质量等于一个中子的质量,而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质子和电子的质量不相等;故错.
故选C.
10.【答案】C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金属元素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0,它在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化合价.已知它的磷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5,据此计算出M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其硫酸盐的化学式,由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金属元素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0,它的磷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5,磷酸根的化合价是﹣3价,其相对质量是95,则70+95=165,所以磷酸盐的化学式为:MPO4,M为+3价.
M为+3价,硫酸根显﹣2价,则硫酸盐的化学式为:M2(SO4)3,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0×2+(32+16×4)×3=428.
故选:C.
11.【答案】D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同质量的气体中,分子个数最多即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由于分子的质量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故只要找到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物质即可.
【解答】解:同质量的气体中,分子个数最多即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由于分子的质量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故只要找到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即可.
A.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8;
B.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32;
C.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44;
D.H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
由于H2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故同质量的上述四种气体中,H2所含分子数最多.
故选D.
12.【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4H2O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和为(1×2+16)×4=72.
故选:A.
13.【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会变,核外的电子数可以发生变化,变化离子;(2)分子由原子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在分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中子数不同;(4)若两种微粒是同种元素,则质子数一定相同,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
【解答】A、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电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如K+和Ca2+,具有相同的电子数,但不是同种元素,故A错误;
B、分子由原子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在分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因此若两种分子的质子数相同,这两种分子一定含有相同的电子数,故B正确;
C、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故若两种微粒属于同种元素,则这两种微粒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一定相同,故C错误;
D、若两种微粒是同种元素,则质子数一定相同,而电子数可以不同,如:H和H+,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4.【答案】D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某原子的质量与12C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
【解答】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真实质量与标准质量的比值,则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016。
15.【答案】B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电子质量很小,仅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 ,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镁原子核有12个质子和12个中子;据此结合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国际上统一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 (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由题意,镁原子核有12个质子和12个中子,质子数与中子数均为由于碳原子的2倍,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则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省略不写.
故选:B.
16.【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根据微粒的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D的化学式;观察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解答】A、C表示水,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是纯净物,故A错误;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可知,原子不改变,故B错误;
C、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N2,故C正确;
D、该反应前后化合价会改变,氧气变成水的过程中,氧元素化合价由0变成-2价,故D错误。
故选C
17.【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注意知识积累,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A、元素周期表中,以金字旁为偏旁的属于金属元素,因此属于金属元素,故A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元素符号的首字母都是大写的,故B错误;
C、的原子序数是117,说明该元素核内质子是117,相对原子质量大于117,故C错误;
D、元素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故D错误。
故选A
18.【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解答】A、若X是肺泡,那么②是静脉血,②是肺静脉但流的是动脉血,A错误;
B、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的起点是感受器最后才是效应器,B错误;
C、①②表示细胞的分裂,③表示细胞的分化,①②细胞形态及功能均未发生改变属分裂,③过程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与母细胞明显不同属分化,C正确;
D、植物细胞模式图,植物细胞应有细胞壁,D错误。
19.【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在垃圾分类中我们一般将垃圾分成四类:分别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解答】A.可回收垃圾,一般包括金属、纸、塑料、玻璃等废旧物,易拉罐属可回收物,A正确;
B.厨余垃圾,主要包括食品的废弃物,B错误;
C.有害垃圾,主要有药品、电池、油漆、荧光灯管等废弃物,C错误;
D.其他垃圾,生活中的不可回收的一些废弃物,D错误。
故选A
20.【答案】D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分析】(1)考虑物质自身是否带有颜色;(2)考虑物质之间是否能反应产生不溶物.
【解答】A.氯化铁 硝酸钾 氯化钠 ,氯化铁是黄色液体,A错误;
B.硫酸钾 氯化钡 浓盐酸,溶液中的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错误;
C.硫酸铜 浓盐酸 氯化钾 ,硫酸铜是蓝色溶液,C错误;
D.碳酸钾 氯化钾 硫酸钾,物质本身不带颜色,相互之间不发生反应,同时加到水中形成无色透明溶液,D正确.
故答案为:D
21.【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金属的污染和回收利用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哑泉”中含有一种易引起中毒的物质;(2)安乐泉中的物质能与哑泉中的物质发生反应改变哑泉中物质的性质.
【解答】A.NaCl、CaCl2,这两物质不会引起中毒,相互间也不会发生反应,A错误;
B.Na2SO4、KC1,这两物质不会引起中毒,相互间也不会发生反应,B错误;
C.BaCl2、NaNO3,BaCl2溶液含有重金属离子钡离子摄入会引起中毒,NaNO3不能与BaCl2反应,不改变BaCl2的性质,C错误;
D.CuSO4、Ca(OH)2,CuSO4含重金属离子铜离子,摄入会引起中毒,Ca(OH)2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改变了CuSO4的性质,符合题意,D正确.
故答案为:D
22.【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根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排除未反应的分子的干扰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CH2O2据此分析物质的属类、质量比等。
【解答】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排除未反应的分子的干扰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CH2O2;
A、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正确;
B、反应前碳元素在化合物中属于CO2,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故错误;
C、该反应得到的物质是:CH2O2,故错误;
D、参加反应的两物质分子比为1:1,质量比为:22:1,故错误。
故选:A
23.【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来分析,谷氨酸钠含有的元素种类,以及原子个数比。
【解答】A、谷氨酸钠属于有机物,故A正确;
B、根据的化学式分析,谷氨酸钠不含有S元素,因此不会产生含硫物质,故B错误;
C、根据的化学式分析,谷氨酸钠含有C、H、O、N、Na五种元素,故C正确;
D、根据的化学式分析,谷氨酸钠碳、氢原子个数之比为 5∶8,故D正确。
故选B
24.【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原子知识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原子内一些等量的关系的了解和掌握。依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且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分析解答。
【解答】解: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8,根据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8,
故选A
25.【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认为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就是“枣”,而正电荷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中。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仍能继续分成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后可以形成离子,原子、离子、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解答】A、甲,应该是中子不带电,A错误;
B、乙,和电子一起构成原子的应该是原子核且带正电,故B正确;
C、丙,丙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不带电,C错误;
D、丁,丁是离子可带正电也可带负电且不在原子内,D错误。
26.【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粒子数目的关系,难度不大,注意概念的掌握。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量数,不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图,可知右上角Og为元素符号,故A正确;
B、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18为该元素的核电荷数,故B错误;
C、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为118,故C错误;
D、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为118,故D错误。
故选A
27.【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模型反应了物质的结构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解答】A、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甲和乙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A正确;
B、甲和乙属于单质,丙属于化合物,甲有两种元素的原子构成不是单质,B错误;
C、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由生成中可以看出应该要2个乙分子,C错误;
D、1个丙分子由1个甲分子和2个乙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不能说分子构成分子,D错误。
28.【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从微观图示的角度对中和反应和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考查,考查了溶液的导电性、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
【解答】根据题中的叙述可知A选项表示氢离子;B选项表示氢氧根离子;C选项表示钠离子,故选项是错误的叙述;D选项酸碱中核反应的实质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故答案选择D
29.【答案】C
【知识点】同位素;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点,分析题意即可得出答案。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解答】“ZAX”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则因为abXn+和cdYm-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a-n和c+m,所以a-n=c+m。
故答案为C.
30.【答案】C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某原子的质量与12C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一个硫原子的质量为3n-2m,根据题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 = 。
31.【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元素符号的意义:一、宏观上说表示一种元素;微观上说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二、对直接有原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这种单质;
【解答】B、Fe3+中表示是铁的离子;而不是铁元素;故B错误;
故答案为:B;
32.【答案】 中子数不同;7:6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碳﹣12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碳﹣14原子在考古学中常被用来测定出土文物的年代,该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
【解答】解:碳﹣12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碳﹣14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两种原子中中子数不同;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碳14原子的质量与碳12原子的质量之比为14:12=7:6
故答案为:中子数不同 7:6
33.【答案】(1)NH4NO3 溶于水吸热,温度下降;NaOH 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NaCl 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
(2)N:H:O=7:1:12
(3)解: =100kg
x≈285.7kg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时热量的变化可判断三种固体;(2)根据化学式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得到各元素的质量之比;(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34.【答案】(1)四
(2)72:11
(3)1支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素的存在形式,有关化学式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了解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掌握相关计算公式是解题的先决条件。根据口服液中的锌的存在形式和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及元素质量比的含义回答,根据口服液中锌的质量分数计算。
【解答】(1)在补锌口服液中,锌是以C12H22O14Zn的形式存在的,含有四种元素;
(2)在补锌口服液中,锌是以C12H22O14Zn的形式存在的,该口服液中的锌是指锌元素;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为C12H22O14Zn,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22)=72:11;
(3)1kg体重每日需要0.5mg锌,体重为20kg的儿童每天需要10mg锌,一半来自食物补充即5mg. 而每支含锌5mg,所以仅需1支就可以满足需要。
故答案为:(1)四;(2)72:11;(3)1支。
35.【答案】(1)10%
(2)光合作用
(3)方向
(4)A;B;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化学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应用广泛,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相关计算的方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1)根据甲烷水合物的化学式判断计算CH4的质量分数;(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3)根据能量转换具有方向性分析解答;(4)根据能量的合理利用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可燃冰的化学式可以计算出CH4的质量分数=;
(2)可燃冰是由古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3)可燃冰燃烧时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具有单向性,说明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4)面临常规能源枯竭的危机,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寻找替代常规能源的新能源,自然界的能量虽然守恒,但还是要节约能源。
故答案为:(1)10%;(2)光合作用;(3)方向;(4)ABC。
36.【答案】(1)温度
(2)温室效应
(3)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可燃冰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可燃冰的储量很丰富,是比较清洁的燃料,有可能成为取代石油、煤的新型燃料。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污染环境,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时不污染环境。
【解答】(1)可燃冰是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因此影响因素还有温度;
(2)甲烷是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会造成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1)温度;(2)温室效应;(3)7.5%。
37.【答案】(1)适应;不需要;无成形的细胞核;自动调节
(2)3:5:32;有机物;开发新能源,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4.2×108;4.08×104;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知识点】细菌;阿基米德原理;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考察细菌与真菌的结构差异,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2)根据可燃冰的化学式,可以分析各元素的质量比;可燃冰属于有机物;(3)根据漂浮状态的二力平衡可以计算出漂浮状态时F浮=G,水中受到的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计算V排。
【解答】(1)海底地层深处,这些分解有机质的细菌能很好的生存,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深海之中缺乏氧气,因此这些细菌分解有机质不需要氧气;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机制,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2)根据可燃冰的化学式,可以分析各元素的质量比C:H:O=12×1:20×1:16×8=3:5:32;可燃冰属于有机物;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有开发新能源,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钻探平台漂浮海面时二力平衡,此时F浮=G=mg=4.2×107kg×10N/kg=4.2×108N
=
可燃冰可以直接在管口点燃,说明已经成为气体,从固体变成气体的原因是压强减小、温度升高使可燃冰分解了。
故答案为:(1)适应,不需要,无成形的细胞核,自动调节;(2)3:5:32,有机物,开发新能源,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4.2×108,4.08×104,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38.【答案】(1)162
(2)1:2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解答】(1)尼古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10)+(1×14)+(14×2)=162;故填:162;
(2)尼古丁中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14):(14×2)=1:2;故填:1:2.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39.【答案】(1)4∶9
(2)114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分子由原子构成;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解答】(1)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8:18=4:9;
(2)114;
故答案为:(1)4:9;(2)114.
40.【答案】m-33n+16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解答】;
R=m-33n+16;
故答案为:m-33n+16;
41.【答案】(1)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无性(或分裂)
(3)H2O
【知识点】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原理与工作过程;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电动机的原理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它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为了让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在制作电动机时增加了换向器,当线圈刚好转过平衡位置时就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的方向,及时改变通电线圈的受力方向,保证电动机能够连续转动;(2)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3)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进行分析。
【解答】(1)动机的原理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它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分裂时,细胞首先将它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
(3)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两端原子分析,X为H2O。
故答案为:(1)电能转化为机械能;(2)无性(或分裂);(3)H2O。
42.【答案】原子序;一个镆原子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意义,以及元素符号的意义进行解答.
【解答】解:115表示原子的原子序数,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可知,Mc可表示的微观意义为一个镆原子;
故答案为:原子序;一个镆原子;
43.【答案】(1)非金属
(2)+5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PtF6﹣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原子团,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结合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F的名称是氟,带“气”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2)PtF6﹣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原子团,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PtF6的化合价为﹣1价;在化合物中氟几乎都呈﹣1价,设Pt元素的化合价为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6=﹣1,则x=+5价.
故答案为:(1)非金属;(2)+5.
44.【答案】(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H2O
(3)Mg(OH)2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了元素种类的决定因素。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元素的种类与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有关,据此解答;(2)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化物,这种化合物叫氧化物,根据氧化物的特点进行分析;(3)根据指针写出三种元素能组成的化合物。
【解答】(1)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其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2)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化物的是H2O;
(3)时针、分针和秒针指的三种元素分别为Mg、O、H,可以组成化合物Mg(OH)2。
故答案为:(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2)H2O;(3)Mg(OH)2。
45.【答案】(1)3﹕1
(2)CH4(或甲烷)
(3)A;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由参加反应的甲烷的质量计算出消耗氧气的量即可;(3)根据可燃冰燃烧特点分析。
【解答】(1)C、H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4=3﹕1;
(2)一分子量CH4,消耗2分子氧气,一分子CO,消化0.5分子的氧气,因此消耗氧气较多的是甲烷;
(3)可燃冰存在于低温与高压环境,稳定性较差。大规模开采时,稍有不慎,海底沉积物会失去稳定,可能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海啸,可燃冰埋藏在海面下600~2000米深,虽然存储总量很大,但分布较为分散,目前开采难度大,为可燃冰开采的困难,故选AC。
故答案为:(1)3﹕1;(2)CH4(或甲烷);(3)AC。
46.【答案】(1)原子;分子
(2)A
(3)质子数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点,分析题意即可得出答案。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解答】(1)汞属于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2)氯化钠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3)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质子数不同。
故答案为:(1)原子;分子;(2)A;(3)质子数
47.【答案】(1)H
(2)3SO2
(3)CO2
(4)2O
(5)Ca2+
(6)OH-
(7)Al3+
(8)NH4+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也是由元素组成的;离子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
【解答】该题主要是对元素符号、分子、离子符号的记忆考查;
故答案为:(1)H; (2)3SO2; (3)CO2; (4)2O; (5)Ca2+;(6)OH-;(7)Al3+; (8)NH4+;
48.【答案】(1)2个铁离子
(2)3个亚硫酸根离子
(3)2个氢氧根离子
(4)5个碳酸根离子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解答】由于题干中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明是哪个数字的含义,就是针对的是整个化学式;
故答案为(1)、2个铁离子;(2)、3个亚硫酸根离子; (3)、2个氢氧根离子; (4)、5个碳酸根离子。
49.【答案】(1)56
(2)AB3;+3n价
(3)N2O3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原子个数除以整个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x100%;在化合物中,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
【解答】(1)设该化合物为R2O3,则 ×100%=30%,解得a=56,即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2)设A、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a、b,化学式为AxBy,a∶b=2∶1,ax∶by=2∶3,得x∶y=1∶3,因此化学式为AB3。若B元素化合价为-n价,根据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求得A元素化合价为+3n价。
(3)因RO中含氧53.33%,则 ×100%=53.33%,a=14,查得R为N元素。设所求化学式为N2Ox,则28+16x=76,x=3,即化学式为N2O3。
50.【答案】(1)电荷
(2)化合价
(3)Fe2+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一般的,元素的化合价=其简单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一般的,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之和为0;
【解答】(1)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跟化合价数值相等;
(2)化学式可以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确定;
(3)FeSO4中阳离子是Fe2+,阴离子是SO42-;
故答案为:(1)电荷;(2)化合价;(3)Fe2+;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7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单元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若碳原子的质量为a克,A原子的质量为b克,则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到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一个某原子的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
然后根据这一公式可以进行相关计算。
【解答】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原子的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b== 故答案为A。
2.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 )
A.质子数和中子数 B.质子数和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 D.核电荷数和电子数
【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据此分析判断即可。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原子的结构和微粒的质量,掌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因为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的。
故答案为:A
3.佛山西樵山是岭南名山,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山林里空气中的自由电子附着在氧分子上形成负氧离子(O2-),被称为“空气维生素”,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 B.32 C.32克 D.33
【答案】B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解答】相对分子质量跟离子的电荷没有任何关系;
16
2=32;
故答案为:B;
4.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碳原子质量的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个原子的质量
D.相对原子质量以千克为单位
【答案】B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某原子的质量与12C质量的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A B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与12C的比值,而不是碳原子质量的;故A C错误,B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认真分析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示意图,推断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A.12 B.16 C.5 D.10
【答案】B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某原子的质量与12C质量的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由左图可知C-12 的一份等于氢的相对原子质量1;而右图中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一个C-12加C-12分成12份中的4份;因此A=12+4=16;
故答案为:B;
6.已知某元素的原子与碳-12原子的质量比为9,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08 B.1.33 C.108克 D.1.33克
【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某原子的质量与12C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该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为:129=108;
故答案为:A;
7.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56g B.112g
C.9.288×10-26kg D.56
【答案】D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据此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单位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
故答案为:D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但离子不能变成原子
C.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运用微粒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关于微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描述.
【解答】解:A、原子中,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因此原子的相对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描述正确;
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离子,但在一定条件下,离子也可通过失得电子再转变成原子,如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等.描述不正确;
C、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即原子、分子和离子.描述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描述正确;
故选B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碳原子的质量都相同
B.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克
C.相对原子质量以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作为标准
D.质子和电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答案】C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因为原子的质量比较小,直接用这个量来表示不方便,因此采用了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标准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解:A、碳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相等,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故碳原子质量不一定相同;故错;
B、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质量与规定的基准的比值,单位为一,故错;
C、相对原子质量是以标准碳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标准碳原子是碳12.故正确;
D、一个质子的质量等于一个中子的质量,而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质子和电子的质量不相等;故错.
故选C.
10.金属元素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0,它在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化合价.已知它的磷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5,则它的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6 B.236 C.428 D.无法计算
【答案】C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金属元素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0,它在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化合价.已知它的磷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5,据此计算出M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其硫酸盐的化学式,由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金属元素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0,它的磷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5,磷酸根的化合价是﹣3价,其相对质量是95,则70+95=165,所以磷酸盐的化学式为:MPO4,M为+3价.
M为+3价,硫酸根显﹣2价,则硫酸盐的化学式为:M2(SO4)3,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0×2+(32+16×4)×3=428.
故选:C.
11.条件相同时,下列气体各1g,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
A.CO B.O2 C.CO2 D.H2
【答案】D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同质量的气体中,分子个数最多即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由于分子的质量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故只要找到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物质即可.
【解答】解:同质量的气体中,分子个数最多即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由于分子的质量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故只要找到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即可.
A.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8;
B.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32;
C.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44;
D.H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
由于H2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故同质量的上述四种气体中,H2所含分子数最多.
故选D.
12.求4H2O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结果为:( )
A.72 B.24 C.18 D.112
【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4H2O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和为(1×2+16)×4=72.
故选:A.
13.(2017八上·浙江期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这两种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若两种分子的质子数相同,这两种分子一定含有相同的电子数
C.若两种微粒属于同种元素,这两种微粒的中子数一定相同
D.若两种微粒属于同种元素,这两种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会变,核外的电子数可以发生变化,变化离子;(2)分子由原子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在分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中子数不同;(4)若两种微粒是同种元素,则质子数一定相同,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
【解答】A、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电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如K+和Ca2+,具有相同的电子数,但不是同种元素,故A错误;
B、分子由原子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在分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因此若两种分子的质子数相同,这两种分子一定含有相同的电子数,故B正确;
C、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故若两种微粒属于同种元素,则这两种微粒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一定相同,故C错误;
D、若两种微粒是同种元素,则质子数一定相同,而电子数可以不同,如:H和H+,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4.作为相对原子质量基准的1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千克,某种氢原子1个原子的质量为3.348×10-27千克,则该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A.1 B.2克 C.1克 D.2
【答案】D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某原子的质量与12C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
【解答】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真实质量与标准质量的比值,则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016。
15.电子质量很小,仅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 ,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镁原子核有12个质子和12个中子.则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12 B.24 C.12克 D.24克
【答案】B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电子质量很小,仅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 ,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镁原子核有12个质子和12个中子;据此结合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国际上统一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 (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由题意,镁原子核有12个质子和12个中子,质子数与中子数均为由于碳原子的2倍,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则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省略不写.
故选:B.
16.(2017·金华)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A和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
B.从微观角度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和微粒是原子
C.若D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D的微观符号可表示为N2
D.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根据微粒的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D的化学式;观察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解答】A、C表示水,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是纯净物,故A错误;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可知,原子不改变,故B错误;
C、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N2,故C正确;
D、该反应前后化合价会改变,氧气变成水的过程中,氧元素化合价由0变成-2价,故D错误。
故选C
17.(2017·嘉兴)今年5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正式发布了113 号、115号、117 号、118号元素的中文名称。下表是这四种元素的部分信息,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金属元素
B.镆的元素符号是mo
C.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7
D. 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注意知识积累,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A、元素周期表中,以金字旁为偏旁的属于金属元素,因此属于金属元素,故A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元素符号的首字母都是大写的,故B错误;
C、的原子序数是117,说明该元素核内质子是117,相对原子质量大于117,故C错误;
D、元素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故D错误。
故选A
18.(2017·衢州)建立模型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模型及其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是肺泡,那么②是静脉血
B.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
C.①②表示细胞的分裂,③表示细胞的分化
D.植物细胞模式图
【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解答】A、若X是肺泡,那么②是静脉血,②是肺静脉但流的是动脉血,A错误;
B、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的起点是感受器最后才是效应器,B错误;
C、①②表示细胞的分裂,③表示细胞的分化,①②细胞形态及功能均未发生改变属分裂,③过程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与母细胞明显不同属分化,C正确;
D、植物细胞模式图,植物细胞应有细胞壁,D错误。
19.(2017·台州)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投放铝制易拉罐的垃圾箱应贴以下哪个标识?( )
A.可回收物 B.厨余垃圾
C.有害垃圾 D.其他垃圾
【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在垃圾分类中我们一般将垃圾分成四类:分别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解答】A.可回收垃圾,一般包括金属、纸、塑料、玻璃等废旧物,易拉罐属可回收物,A正确;
B.厨余垃圾,主要包括食品的废弃物,B错误;
C.有害垃圾,主要有药品、电池、油漆、荧光灯管等废弃物,C错误;
D.其他垃圾,生活中的不可回收的一些废弃物,D错误。
故选A
20.(2017九上·浙江月考)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
A.氯化铁 硝酸钾 氯化钠
B.硫酸钾 氯化钡 浓盐酸
C.硫酸铜 浓盐酸 氯化钾
D.碳酸钾 氯化钾 硫酸钾
【答案】D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分析】(1)考虑物质自身是否带有颜色;(2)考虑物质之间是否能反应产生不溶物.
【解答】A.氯化铁 硝酸钾 氯化钠 ,氯化铁是黄色液体,A错误;
B.硫酸钾 氯化钡 浓盐酸,溶液中的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错误;
C.硫酸铜 浓盐酸 氯化钾 ,硫酸铜是蓝色溶液,C错误;
D.碳酸钾 氯化钾 硫酸钾,物质本身不带颜色,相互之间不发生反应,同时加到水中形成无色透明溶液,D正确.
故答案为:D
21.(2017九上·浙江月考)《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率领的汉军误饮了“哑泉”.哑泉,“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后来,汉军将士经地方隐士指点,饮了万安溪的“安乐泉”水方才转危为安.“哑泉”和“安乐泉”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可能是( )
A.NaCl、CaCl2 B.Na2SO4、KC1
C.BaCl2、NaNO3 D.CuSO4、Ca(OH)2
【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金属的污染和回收利用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哑泉”中含有一种易引起中毒的物质;(2)安乐泉中的物质能与哑泉中的物质发生反应改变哑泉中物质的性质.
【解答】A.NaCl、CaCl2,这两物质不会引起中毒,相互间也不会发生反应,A错误;
B.Na2SO4、KC1,这两物质不会引起中毒,相互间也不会发生反应,B错误;
C.BaCl2、NaNO3,BaCl2溶液含有重金属离子钡离子摄入会引起中毒,NaNO3不能与BaCl2反应,不改变BaCl2的性质,C错误;
D.CuSO4、Ca(OH)2,CuSO4含重金属离子铜离子,摄入会引起中毒,Ca(OH)2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改变了CuSO4的性质,符合题意,D正确.
故答案为:D
22.(2017·丽水)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生成物的化学式可用C2H2O表示
D.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1
【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根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排除未反应的分子的干扰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CH2O2据此分析物质的属类、质量比等。
【解答】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排除未反应的分子的干扰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CH2O2;
A、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正确;
B、反应前碳元素在化合物中属于CO2,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故错误;
C、该反应得到的物质是:CH2O2,故错误;
D、参加反应的两物质分子比为1:1,质量比为:22:1,故错误。
故选:A
23.(2017·嘉兴)谷氨酸钠(化学式为 C5H8O4NNa)是味精的主要成分。下列关于谷氨酸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一种有机物 B.加热会产生含硫物质
C.由五种元素组成 D.碳、氢原子个数之比为 5∶8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来分析,谷氨酸钠含有的元素种类,以及原子个数比。
【解答】A、谷氨酸钠属于有机物,故A正确;
B、根据的化学式分析,谷氨酸钠不含有S元素,因此不会产生含硫物质,故B错误;
C、根据的化学式分析,谷氨酸钠含有C、H、O、N、Na五种元素,故C正确;
D、根据的化学式分析,谷氨酸钠碳、氢原子个数之比为 5∶8,故D正确。
故选B
24.(2017·温州)5月9日,相关机构发布 等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18,相对原子质量为294,则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118 B.176 C.294 D.412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原子知识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原子内一些等量的关系的了解和掌握。依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且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分析解答。
【解答】解: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8,根据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8,
故选A
25.(2017·衢州)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 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在此基础上,经过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的不断完善和修正,建立了现代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是小柯整理的物质微观构成网络图,则汤姆生当年推测的“带正电的物质”相当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认为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就是“枣”,而正电荷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中。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仍能继续分成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后可以形成离子,原子、离子、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解答】A、甲,应该是中子不带电,A错误;
B、乙,和电子一起构成原子的应该是原子核且带正电,故B正确;
C、丙,丙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不带电,C错误;
D、丁,丁是离子可带正电也可带负电且不在原子内,D错误。
26.(2017·杭州)2017年5月,中科院、国家语委和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式定名118号元素为 ,其部分信息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符号为Og B.相对原子质量为118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9 D.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97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粒子数目的关系,难度不大,注意概念的掌握。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量数,不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图,可知右上角Og为元素符号,故A正确;
B、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18为该元素的核电荷数,故B错误;
C、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为118,故C错误;
D、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为118,故D错误。
故选A
27.(2017·宁波)如图是物质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甲和乙属于单质,丙属于化合物
C.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1个丙分子由1个甲分子和2个乙分子构成
【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模型反应了物质的结构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解答】A、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甲和乙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A正确;
B、甲和乙属于单质,丙属于化合物,甲有两种元素的原子构成不是单质,B错误;
C、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由生成中可以看出应该要2个乙分子,C错误;
D、1个丙分子由1个甲分子和2个乙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不能说分子构成分子,D错误。
28.(2017·杭州)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 (其中表示不同离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示氯离子
B. 表示钠离子
C. 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验
D.此反应的实质是 结合成水分子
【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从微观图示的角度对中和反应和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考查,考查了溶液的导电性、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
【解答】根据题中的叙述可知A选项表示氢离子;B选项表示氢氧根离子;C选项表示钠离子,故选项是错误的叙述;D选项酸碱中核反应的实质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故答案选择D
29.科学上用符号“ZAX”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已知abXn+和cdYm-的核外电子数相等。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b-a=d-c B.a+n=c-m C.a-n=c+m D.b-n=d+m
【答案】C
【知识点】同位素;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点,分析题意即可得出答案。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解答】“ZAX”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则因为abXn+和cdYm-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a-n和c+m,所以a-n=c+m。
故答案为C.
30.若一个SO2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一个SO3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若以一个硫原子质量的1/32作为标准,则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某原子的质量与12C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一个硫原子的质量为3n-2m,根据题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 = 。
31.下列化学用语书写错误的是( )
A.硫酸根离子:SO42- B.铁的元素符号:Fe3+
C.碳酸根离子:CO32- D.3个二氧化硫分子:3SO2
【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元素符号的意义:一、宏观上说表示一种元素;微观上说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二、对直接有原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这种单质;
【解答】B、Fe3+中表示是铁的离子;而不是铁元素;故B错误;
故答案为:B;
二、解答题
32.考古学上通过碳﹣14原子测定文物年代。碳﹣14和碳﹣12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 ,它们的原子质量比是 。
【答案】 中子数不同;7:6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碳﹣12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碳﹣14原子在考古学中常被用来测定出土文物的年代,该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
【解答】解:碳﹣12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碳﹣14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两种原子中中子数不同;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碳14原子的质量与碳12原子的质量之比为14:12=7:6
故答案为:中子数不同 7:6
33.(2017九上·江东期中)NH4NO3 是常用的化肥,但在化肥生产和使用中,伴随着能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利用生物固氮、雷电固氮等作用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请回答:
(1)能用水鉴别 NH4NO3、NaOH 和 NaCl 三种固体的原理是 。
(2)NH4NO3 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 。
(3)资料显示一公顷林地平均每年固定氮元素的质量约为 100 千克。这些氮元素如果从NH4NO3 中获得,则需要施加多少千克 NH4NO3 (精确到 0.1 千克)
【答案】(1)NH4NO3 溶于水吸热,温度下降;NaOH 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NaCl 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
(2)N:H:O=7:1:12
(3)解: =100kg
x≈285.7kg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时热量的变化可判断三种固体;(2)根据化学式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得到各元素的质量之比;(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34.(2017·丽水)儿童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等症状。如图为某补锌口服液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酸锌由 种元素组成;
(2)葡萄糖酸锌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3)要满足儿童身体正常的需要,在某一时间段需要适量补锌。若儿童1千克体重每日需要0.5毫克锌,每天从食物中只能摄入所需锌的一半。体重为20千克的儿童,理论上一天还需服该口服液多少支?
【答案】(1)四
(2)72:11
(3)1支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素的存在形式,有关化学式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了解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掌握相关计算公式是解题的先决条件。根据口服液中的锌的存在形式和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及元素质量比的含义回答,根据口服液中锌的质量分数计算。
【解答】(1)在补锌口服液中,锌是以C12H22O14Zn的形式存在的,含有四种元素;
(2)在补锌口服液中,锌是以C12H22O14Zn的形式存在的,该口服液中的锌是指锌元素;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为C12H22O14Zn,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22)=72:11;
(3)1kg体重每日需要0.5mg锌,体重为20kg的儿童每天需要10mg锌,一半来自食物补充即5mg. 而每支含锌5mg,所以仅需1支就可以满足需要。
故答案为:(1)四;(2)72:11;(3)1支。
35.(2017·丽水)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发布消息,在南海北部1266米深的神狐海域,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查阅资料发现,古代低等生物遗骸大量沉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石油及天然气,海底的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固体物质即“可燃冰”。“可燃冰”为甲烷的水合物,遇火即可燃烧且热值高,是一种环保、高效的新能源。
(1)若甲烷的水合物化学式为CH4 8H2O,它的相对分子量是160,则CH4 8H2O中CH4的质量分数为 ;
(2)可燃冰储存的巨大的化学能量终来自于古代绿色植物通过 固定的太阳能;
(3)可燃冰燃烧时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就不会再次自动聚集起来供人类重新利用,这说明能量转化具有 性;
(4)人类正面临常规能源枯竭的危机,下列有关能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积极寻找替代常规能源的新能源
C.自然界的能量虽然守恒,但还是要节约能源
【答案】(1)10%
(2)光合作用
(3)方向
(4)A;B;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化学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应用广泛,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相关计算的方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1)根据甲烷水合物的化学式判断计算CH4的质量分数;(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3)根据能量转换具有方向性分析解答;(4)根据能量的合理利用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可燃冰的化学式可以计算出CH4的质量分数=;
(2)可燃冰是由古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3)可燃冰燃烧时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具有单向性,说明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4)面临常规能源枯竭的危机,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寻找替代常规能源的新能源,自然界的能量虽然守恒,但还是要节约能源。
故答案为:(1)10%;(2)光合作用;(3)方向;(4)ABC。
36.(2017·嘉兴)2017年5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储量丰富,热值高,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被称作“未来的能源”。
(1)可燃冰通常出现在深海海底以下数百至一千多米的沉积层内,据推测可能是地层断裂导致气体逸出,上升的气流与海洋深处的冷水接触而形成。基于以上信息可知,影响可燃冰形成的因素可能是气源、压强和 。
(2)可燃冰开采不当,会对地球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如大规模的海底滑坡、大量甲烷逃逸到大气中等。甲烷气体进入大气会带来严重的 ,造成全球气温上升。
(3)现在普遍认为可燃冰的化学式是CH4·8H2O,请列式计算可燃冰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1)温度
(2)温室效应
(3)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可燃冰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可燃冰的储量很丰富,是比较清洁的燃料,有可能成为取代石油、煤的新型燃料。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污染环境,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时不污染环境。
【解答】(1)可燃冰是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因此影响因素还有温度;
(2)甲烷是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会造成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1)温度;(2)温室效应;(3)7.5%。
37.(2017·绍兴)今年5月,运用“蓝鲸一号”钻探平台,我国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实现可燃冰试采成功。
材料一: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H4 8H2O,它是天然气的固体状态(因海底高压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2~5℃)与压力下结晶,形成“可燃冰”。
材料二:“蓝鲸一号”钻探平台设计和建造过程刷新了多项世界记录。它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质量为42000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形成可燃冰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
①海底地层深处,这些分解有机质的细菌能很好的生存,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这些细菌分解有机质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氧气。这些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②在开采过程中,极少量的垃圾废弃物没有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这主要是因为海洋生态系统有 的能力。
(2)形成可燃冰的其中一个条件是有甲烷气源。
①可燃冰(CH4 8H2O)中C:H:O的元素质量比是 。甲烷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②与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相比较,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有(写一条) 。(可燃冰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 8H2O+2O2 CO2+10H2O)
(3)如果南海海水的密度是1.03×103千克/米3,“蓝鲸一号”钻探平台漂浮海面受到海水浮力是 牛,浸入海水的体积至少需要 米3。开采出的可燃冰可以直接在管口点燃,说明已经成为气体,从固体变成气体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适应;不需要;无成形的细胞核;自动调节
(2)3:5:32;有机物;开发新能源,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4.2×108;4.08×104;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知识点】细菌;阿基米德原理;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考察细菌与真菌的结构差异,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2)根据可燃冰的化学式,可以分析各元素的质量比;可燃冰属于有机物;(3)根据漂浮状态的二力平衡可以计算出漂浮状态时F浮=G,水中受到的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计算V排。
【解答】(1)海底地层深处,这些分解有机质的细菌能很好的生存,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深海之中缺乏氧气,因此这些细菌分解有机质不需要氧气;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机制,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2)根据可燃冰的化学式,可以分析各元素的质量比C:H:O=12×1:20×1:16×8=3:5:32;可燃冰属于有机物;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有开发新能源,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钻探平台漂浮海面时二力平衡,此时F浮=G=mg=4.2×107kg×10N/kg=4.2×108N
=
可燃冰可以直接在管口点燃,说明已经成为气体,从固体变成气体的原因是压强减小、温度升高使可燃冰分解了。
故答案为:(1)适应,不需要,无成形的细胞核,自动调节;(2)3:5:32,有机物,开发新能源,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4.2×108,4.08×104,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三、综合题
38. 今年6月1日生效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条例,香烟中的烟气中所含的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14N2)对人体的毒害作用非常大,试计算:
(1)尼古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尼古丁中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答案】(1)162
(2)1:2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解答】(1)尼古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10)+(1×14)+(14×2)=162;故填:162;
(2)尼古丁中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14):(14×2)=1:2;故填:1:2.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四、填空题
39.清洁汽油添加剂异辛烷(C8H18),能改善汽油品质,促进汽油燃烧,大幅减少车辆污染物排放,有效保护大气环境。请回答:
(1)异辛烷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 ;
(2)异辛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答案】(1)4∶9
(2)114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分子由原子构成;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解答】(1)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8:18=4:9;
(2)114;
故答案为:(1)4:9;(2)114.
40.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nRO2n-1,若此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元素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答案】m-33n+16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解答】;
R=m-33n+16;
故答案为:m-33n+16;
41.(2017·温州)我省开展“全面剿灭劣V类水”行动。为了治理某河道的水污染,相关部门放置一批太阳能仿生水草,几个月后效果明显。太阳能仿生水草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小型送风电动机以及若干人造水草等构成(如图)。太阳能电池板为电动机供电,电动机工作,给河水持续提供空气,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
(1)电动机工作时,其能量如何转化?
(2)人造水草中有硝化细菌,当水体溶解氧增加,硝化细菌会快速繁殖。细菌的生殖方式为 生殖。
(3)水体中氮元素含量过高是河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人造水草中的硝化细菌能将污水中的含氮化合物最终转化为无污染物质,该过程涉及到的化学反应之一是: ,则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无性(或分裂)
(3)H2O
【知识点】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原理与工作过程;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电动机的原理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它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为了让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在制作电动机时增加了换向器,当线圈刚好转过平衡位置时就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的方向,及时改变通电线圈的受力方向,保证电动机能够连续转动;(2)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3)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进行分析。
【解答】(1)动机的原理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它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分裂时,细胞首先将它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
(3)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两端原子分析,X为H2O。
故答案为:(1)电能转化为机械能;(2)无性(或分裂);(3)H2O。
42.(2017·湖州)2016年6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合成化学元素113号(Nh鉨),115号(Mc 镆),117号(Ts )和118号(Og )为化学新元素.其中,“115号(Mc 镆)”中115表示原子的 数,Mc表示的微观意义是 .
【答案】原子序;一个镆原子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意义,以及元素符号的意义进行解答.
【解答】解:115表示原子的原子序数,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可知,Mc可表示的微观意义为一个镆原子;
故答案为:原子序;一个镆原子;
43.(2017·湖州)1886年,法国化学家莫瓦桑第一次制得了氟的气态单质,并确定其化学式为F2,它几乎可以与所有金属直接化合,且在化合物中氟几乎都呈﹣1价
(1)F元素属于 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
(2)科学家还用Xe(氙气)和PtF6﹣首次合成了含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价XePtF6,其中PtF6﹣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原子团,XePtF6中Pt元素的化合价为 .
【答案】(1)非金属
(2)+5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PtF6﹣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原子团,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结合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F的名称是氟,带“气”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2)PtF6﹣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原子团,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PtF6的化合价为﹣1价;在化合物中氟几乎都呈﹣1价,设Pt元素的化合价为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6=﹣1,则x=+5价.
故答案为:(1)非金属;(2)+5.
44.(2017·嘉兴)小明利用12种元素制作了一张如图所示的“元素钟面”。
(1)钟面上的这些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不同。
(2)小明根据钟面上提供的元素,写出了下列三种物质的化学式:O2、H2O和NaN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3)此刻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请写出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用化学式表示)
【答案】(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H2O
(3)Mg(OH)2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了元素种类的决定因素。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元素的种类与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有关,据此解答;(2)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化物,这种化合物叫氧化物,根据氧化物的特点进行分析;(3)根据指针写出三种元素能组成的化合物。
【解答】(1)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其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2)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化物的是H2O;
(3)时针、分针和秒针指的三种元素分别为Mg、O、H,可以组成化合物Mg(OH)2。
故答案为:(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2)H2O;(3)Mg(OH)2。
45.(2017·温州)据报道,我国已在南海某海域试采可燃冰获得成功。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主要是由甲烷(CH4)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可燃烧,所以被称为“可燃冰”。
(1)CH4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 。
(2)已知在相同条件下,1米3CO和1米3 CH4所含的分子数目相同。CO、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CO+O2点燃2CO2,CH4+2O2点燃CO2+2H2O。据此分析,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燃烧1米3的CO与CH4,消耗氧气较多的是 。
(3)有专家指出,“从实现可燃冰试开采成功到大规模开采之路依然遥远,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下列证据中,支持专家观点的有 (可多选)。
A.可燃冰存在于低温与高压环境,稳定性较差。大规模开采时,稍有不慎,海底沉积物会失去稳定,可能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海啸
B.可燃冰是高效、资源量大的优质能源,开采可燃冰对我国能源生产有重要价值
C.可燃冰埋藏在海面下600~2000米深,虽然存储总量很大,但分布较为分散,目前开采难度大
D.我国已实现可燃冰全流程试采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新型试采工艺
E.可燃冰与煤、石油等能源相比,是绿色清洁能源,具有良好的商业开发前景
【答案】(1)3﹕1
(2)CH4(或甲烷)
(3)A;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由参加反应的甲烷的质量计算出消耗氧气的量即可;(3)根据可燃冰燃烧特点分析。
【解答】(1)C、H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4=3﹕1;
(2)一分子量CH4,消耗2分子氧气,一分子CO,消化0.5分子的氧气,因此消耗氧气较多的是甲烷;
(3)可燃冰存在于低温与高压环境,稳定性较差。大规模开采时,稍有不慎,海底沉积物会失去稳定,可能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海啸,可燃冰埋藏在海面下600~2000米深,虽然存储总量很大,但分布较为分散,目前开采难度大,为可燃冰开采的困难,故选AC。
故答案为:(1)3﹕1;(2)CH4(或甲烷);(3)AC。
4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②表示的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氯化钠是由钠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氯化钠是由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3)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 不同。
【答案】(1)原子;分子
(2)A
(3)质子数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点,分析题意即可得出答案。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解答】(1)汞属于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2)氯化钠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3)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质子数不同。
故答案为:(1)原子;分子;(2)A;(3)质子数
47.用化学符号填空:
(1)氢元素: 。
(2)3个二氧化硫分子: 。
(3)二氧化碳: 。
(4)2个氧原子: 。
(5)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钙离子: 。
(6)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氢氧根离子: 。
(7)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 。
(8)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铵根离子: 。
【答案】(1)H
(2)3SO2
(3)CO2
(4)2O
(5)Ca2+
(6)OH-
(7)Al3+
(8)NH4+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也是由元素组成的;离子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
【解答】该题主要是对元素符号、分子、离子符号的记忆考查;
故答案为:(1)H; (2)3SO2; (3)CO2; (4)2O; (5)Ca2+;(6)OH-;(7)Al3+; (8)NH4+;
48.请写出下列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1)2Fe3+: 。
(2)3SO32-: 。
(3)2OH-: 。
(4)5CO32-: 。
【答案】(1)2个铁离子
(2)3个亚硫酸根离子
(3)2个氢氧根离子
(4)5个碳酸根离子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解答】由于题干中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明是哪个数字的含义,就是针对的是整个化学式;
故答案为(1)、2个铁离子;(2)、3个亚硫酸根离子; (3)、2个氢氧根离子; (4)、5个碳酸根离子。
49.
(1)某三价金属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30%,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A、B两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2∶1,仅由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A、B两元素质量比为2∶3,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若其中B为-n价,则此化合物中A元素的化合价为 。
(3)元素R可与氧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RO中含氧53.33%,那么相对分子质量为76,含氧量为63.16%的R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答案】(1)56
(2)AB3;+3n价
(3)N2O3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原子个数除以整个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x100%;在化合物中,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
【解答】(1)设该化合物为R2O3,则 ×100%=30%,解得a=56,即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2)设A、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a、b,化学式为AxBy,a∶b=2∶1,ax∶by=2∶3,得x∶y=1∶3,因此化学式为AB3。若B元素化合价为-n价,根据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求得A元素化合价为+3n价。
(3)因RO中含氧53.33%,则 ×100%=53.33%,a=14,查得R为N元素。设所求化学式为N2Ox,则28+16x=76,x=3,即化学式为N2O3。
50.请你仔细阅读表中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常见的几种离子 H+ Na+ Mg2+ OH- Cl- SO42-
对应元素及原子团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所能形成化合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物的化学式 HCl、H2SO4 NaOH、Mg(OH)2 MgCl2、Na2SO4
(1)由前两项内容对照可得出的规律是: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值往往与相应离子所带的 数相等。
(2)由后两项内容对照可以得出的规律是:通过元素或原子团的 可以确定相应化合物的化学式。
(3)根据硫酸亚铁的化学式FeSO4,可推出该物质所含阳离子的符号为 。
【答案】(1)电荷
(2)化合价
(3)Fe2+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一般的,元素的化合价=其简单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一般的,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之和为0;
【解答】(1)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跟化合价数值相等;
(2)化学式可以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确定;
(3)FeSO4中阳离子是Fe2+,阴离子是SO42-;
故答案为:(1)电荷;(2)化合价;(3)Fe2+;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