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0年八升九暑假衔接训练:第10讲 生物的呼吸
一、单选题
1.(2020·上城模拟)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利用胸部扩张和收缩的呼 吸方式叫胸式呼吸。以下说法能正确描述胸式呼吸动作的是( )。
A.吸气时胸部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
B.吸气时胸部收缩,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
C.吸气时胸部扩张,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D.吸气时胸部收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2.(2020八下·温州月考)一运动员在进行长跑锻炼时,从他的大腿肌细胞中检测到三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图,图中P、Q、R三曲线依次代表( )
A.乳酸、CO2、O2 B.O2、CO2、乳酸
C.CO2、O2、乳酸 D.CO2、乳酸、O2
3.(2019八下·永康期末)如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是呼气过程,膈肌收缩 B.乙是呼气过程,膈肌收缩
C.乙是吸气过程,膈肌舒张 D.甲是呼气过程,膈肌舒张。
4.(2019八下·嵊州期末)下列有关人体呼吸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吸气时,横膈膜向上抬升
B.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C.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D.肺泡内气体交换的结果是血液中的含氧量减少
5.(2020八下·长兴期中)甲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a、b代表呼吸运动过程,c、d代表气体,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气体d代表二氧化碳,c代表氧气
B.甲图肺泡中氧气浓度小于甲血管中氧气浓度
C.当肌处在乙图所示状态时,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内部压强减小
D.当膈肌处于丙图所示状态时,对应的呼吸运动为甲图中b过程
6.(2019八下·余杭月考)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强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b<c<a B.a<b<c C.a<c<b D.c<a<b
7.(2019八下·台州期中)如图显示一人处于静态状态平静呼吸时,肺泡内的气压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B.B点时,肺内气体量最少。
C.从v到X期间,肺完成了一次呼吸。
D.从V到W期间,肺排出空气。
8.(2019八下·台州期末)下列肺的结构特点中,与其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是( )
①肺内有大量的肺泡 ②肺泡壁很薄 ③肺泡壁外布满毛细血管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9.(2020八下·台州月考)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AB段,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
B.曲线BC段,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减小
C.C点代表呼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D.B点代表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10.(2019八下·乐清期末)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通过呼吸道和肺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通过鼻、咽、喉之后,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支气管→气管→肺泡 B.气管→支气管→肺泡
C.肺泡→气管→支气管 D.气管→肺泡→支气管
11.(2020·金华·丽水)为探究植物种子呼吸作用的产物,用如图装置进行对照实验:先在A、B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再往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已浸水及消毒的蚕豆种子,则试管B中应加入等量的( )
A.已浸水及消毒的绿豆种子 B.已煮熟及消毒的蚕豆种子
C.已浸水及未消毒的蚕豆种子 D.已煮熟及未消毒的蚕豆种子
12.(2020·温州模拟)如图是某小组进行实验时设置的装置,能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装置是( )
A. B.
C. D.
13.(2019八下·台州期末)如图所示为证明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属于对照组的是 A 组
B.本实验只能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本实验应控制两试管中的碱石灰等量
D.本实验用红色液滴移动来反映试管内二氧化碳含量变化
二、填空题
14.(2020八下·台州月考)人体内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 作用完成的。如图表示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血液中含量增多的气体①是 (填气体名称),含量减少的是气体②。
15.(2019八下·南浔期末)请深深地吸一口气,你的呼吸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 ,(选填“扩大”或“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人肺。
(2)在该过程中,你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哪个生理过程? 。
16.如图为人体内肺部的气体交换图,请据图回答:
(1)外包丰富的毛细血管,仅由一层上皮细胞围成的③,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 。
(2)血液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 的含量减少,再经 (血管)流回心脏。
(3)空气中的氧气是通过图中 (填序号)过程进入血液的。
(4)人吸气时,③的容积会 (填“增大”或“减小”)。
三、实验探究题
17.(2020·宁波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B装置的作用是 ,
(2)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 ,
(3)图示实验完成后,如果证明C中的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你的操作方法是 ,实验现象是 。
四、解答题
18.(2020·上城模拟)平静呼吸时,一般成年人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相等,约为500毫升。在平静呼吸之末,肺内尚存有气体约2400毫升。经测定还表明,吸入气、呼出气和肺泡气之间,各种气体成分的体积分数差别很大,如下表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类别 O2体积分数/% CO2体积分数/%
吸入气 20.96 0.03
呼出气 16.20 4.5
肺泡气 14.0 5.6
(1)呼出气中O2含量高于肺泡气,而CO2含量低于肺泡气,说明了什么?
(2)在每次吸气过程中,吸入气中不参与气体交换并被呼出的部分气体,存在于呼吸系统的什么部位?
(3)上述事实表明了什么?
19.(2019八下·永康期末)如图,烧杯中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将透明装置密封后放入水浴中,水浴温度始终维持在25℃,关闭阀门,并置于暗处。1小时后可观察到红墨水滴向 (选填“左”、“右”)移动。请你用科学原理解释其原因 。(实验中植物蒸腾作用空气湿度、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均忽略不计)
20.(2020·瑞安模拟)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塞和试管的连接处。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 。
(2)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移动(填“左”或者“右”)。
(3)小明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及消毒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时,吸气与呼气主要是通过改变胸腔体积使肺内气压改变。当胸部收缩时,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时呼气。当胸部扩张时,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时吸气。
【解答】A、 吸气时胸部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说法正确,A正确;
B、 吸气时胸部收缩,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 ,错误,胸部收缩时肺内气压会增大,气体会呼出,B错误;
C、 吸气时胸部扩张,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错误,吸气时,肺内气压要低于大气压,C错误;
D、 吸气时胸部收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错误,吸气时胸部是扩张的,肺内气压要低于大气压,D错误。
故选A
2.【答案】A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是识图分析题,要判断各曲线代表什么物质,问题的关键要能够对长跑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肌细胞内乳酸、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分析。
【解答】先从题干入手,长跑锻炼中肌肉的供能情况,开始在氧气还能满足需要时进行有氧呼吸,高效率的分解放能,持续一段时间后,氧气渐渐不能满足供应,就要依赖无氧呼吸,这时将有乳酸产生。这些知识对解这道题是必需的。P曲线是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可能是乳酸,因无氧呼吸是随着有氧呼吸氧供应不足,才逐渐开始的,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随着通过无氧呼吸而积累;Q曲线是上升后逐渐稳定,可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将随着有氧呼吸的加强而增多,随着氧气成为有氧呼吸的限制因子而趋于稳定;R曲线是呈递减的趋势,可能是氧气,因为氧气将随着有氧呼吸耗氧的增多而逐渐供不应求。由此分析本题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3.【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就吸气了。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人就可以呼气了。
【解答】A、由图气球变小可以看出是呼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故A说法错误。
B、由图气球变大可以看出是吸气过程,此时膈肌收缩,故B说法错误。
C、由图气球变大可以看出是吸气过程,此时膈肌收缩,故C说法错误。
D、由图气球变小可以看出是呼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统称为呼吸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入肺泡。
(2)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就吸气了。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人就可以呼气了。
(3)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解答】A、 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故说法错误。
B、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故说法正确。
C、呼气时,、横膈 向上抬升 的同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减小,内压力增大, 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故说法错误。
D、 肺泡内气体交换的结果是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时,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2)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就吸气了。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人就可以呼气了。
【解答】A、气体d从肺泡进入血液,代表的是氧气,气体c从血液进入肺泡,代表的是二氧化碳,故描述错误。
B、气体从高浓度的地方向低浓度的地方扩散,氧气是从肺泡向甲血管扩散的,所以甲图肺泡中氧气浓度大于甲血管中氧气浓度,故描述错误。
C、乙图中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此时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处于吸气状态,故描述正确。
D、图丙中膈肌舒张、位置上升,此时肋骨向下、向内移升,胸腔体积减小,内压力增大,人处于呼气状态,此时气体从肺泡进入环境中,对应的 对应的呼吸运动为甲图中a过程,故描述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呼吸运动之所以能实现肺的通气,是因为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了肺內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气压差。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胸腔内气压小于肺内气压,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即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c>b。
故答案为:A
7.【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气时膈肌舒张,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属于呼气过程。
【解答】 A、当V到W是呼气过程,膈肌舒张,因此A点是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A不符合题意。
B、W到X是属于吸气过程,肺内气体量是多,不是最少,B错误,符合题意。
C、V到W是呼气,W到X是吸气,从V到X肺完成了一次呼吸,C不符合题意、
D、V到W是呼气过程,肺排出空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气体交换指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是物理性的扩散过程,气体从分压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散。吸入的空气中氧分压比血液中氧分压高,所以氧从肺泡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血液的二氧化碳分压,故二氧化碳由组织排入血液,再排入肺泡。
【解答】 ①肺内有大量的肺泡,增加了气体交换的场所; ②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有利于气体的快速交换; ③肺泡壁外布满毛细血管,增大了气体的面积;
故答案为:D。
9.【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A、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胸腔容积变大,A符合题意。
B、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胸廓的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均变小,B不符合题意。
C、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B,呼气结束的瞬间是坐标系中的C点,C不符合题意。
D、B点代表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组成,吸入的气体在肺泡处进入血液。据此可知PM2.5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
【解答】由呼吸道的结构“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组成”可知,PM2.5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气管→支气管→肺泡 ,B选项正确。
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中需要控制研究的因素不同而使其他因素都相同。根据探究的问题可以确定控制的变量。
【解答】由题中信息“ 为探究植物种子呼吸作用的产物 ”可知,实验需要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的产物,需要控制一组有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另一组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并使其他条件都相同。由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 已浸水及消毒的蚕豆种子 可知,B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的 已煮熟及消毒的蚕豆种子,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其他条件与A相同。A、B形成对照,B选项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检验二氧化碳化碳是否存在的方法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2、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植物在光照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
【解答】A、图示实验是验证光合作用产物中是否有淀粉,不是验证植物呼吸作用的,A错误;
B、图中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当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说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能进行验证,B正确;
C、图示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C错误;
D、图示实验中利用透明塑料袋,植物仍能受到光照,由于光照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会影响实验中对二氧化碳的检验,D错误。
故选B
13.【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在A图中,昆虫呼吸消耗试管内的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导致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横管内的红色液滴会向左移动,据此分析选择即可。
【解答】A.实验中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故A错误;
B.昆虫无论是否有光,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故B错误;
C.两个实验中,变量是试管内有无昆虫,而其它 的因素都要保持相同,故C正确;
D.本实验中红色液滴移动反应试管内空气体积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14.【答案】扩散;氧气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即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解答】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人体内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由肺静脉流入左心房。血液中含量增多的气体①是氧气,含量减少的是气体②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扩散;氧气
15.【答案】(1)扩大
(2)细胞的呼吸作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是由肺部气压与大气压的差值决定的。当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前后 径增大,胸廓容积增大,气压减小,吸入气体。反之吸入气体时,说明胸廓容积在增大,气压在减小。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1) 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部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部,这是吸气过程;
(2)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以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
故答案为(1) 扩大; (2) 细胞的呼吸作用
16.【答案】(1)肺泡
(2)二氧化碳;肺静脉
(3)①
(4)增大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如图是肺的结构以及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图,①、②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③是肺泡,④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解答】(1)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③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量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2)(3)当血液从肺动脉流入肺后,肺泡里的氧气经①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经②进入肺泡;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佷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因此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氧气的含量增加,它们依次经过两层细胞;
(4)吸气时,胸廓容积扩大,外界大气压大于肺内气压。人在平静状态,肋间外肌的收缩时,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扩大;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故答案为:(1)肺泡;(2)毛细血管;肺静脉;(3)①;(4)增大。
17.【答案】(1)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干净
(2)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打开瓶塞立即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燃着的木条熄灭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二氧化碳在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同时,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起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实验装置中,A、B瓶内的饱和石灰水是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进入玻璃罩内的空气不再含有二氧化碳,以排除空气中原有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解答】(1)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是D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在实验中A装置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排除空气中原有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净.
(2)C处所用的装置不能透光,否则,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实验现象不明显.
(3)氧气有助燃的性质,如果瓶内的氧气被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瓶内缺少氧气,则会使燃烧的蜡烛立即熄灭;因此检验的方法是:打开瓶塞,立即将燃烧的蜡烛伸进瓶内;看到的实验现象是:燃烧的蜡烛立即熄灭。
故答案为:(1) 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干净 ;(2) 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打开瓶塞立即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燃着的木条熄灭
18.【答案】(1)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3)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有肺泡组成,肺泡中的气体与血液进行着气体交换。交换主要通过扩散作用来完成,并不能将氧气全部利用;
2、肺泡中的氧气参与了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未进行肺泡留在呼吸道中的气体并未参与交换;
3、从提供的数据中得出呼吸运动中人对氧气的利用率的高低。
【解答】(1) 呼出气中O2含量高于肺泡气,而CO2含量低于肺泡气 ,是因为在呼吸道中有未参与交换的气体存在,这部分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和空气是相同的,所以肺泡气出来后与这部分气体混合,氧气的含量升高了,同理CO2的含量降低了。所以答案为: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
(2)由上面分析可知, 在每次吸气过程中,吸入气中不参与气体交换并被呼出的部分气体,存在于呼吸系统的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
(3)上述事实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
故答案为:(1)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3) 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19.【答案】左;原因①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同时呼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都可以)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或2NaOH+CO2=Na2CO3+H2O) 解释:物呼吸作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同时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液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密闭装置中气体变少,气压也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红墨水向左移动。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2)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可用来除去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将植物 置于暗处 ,在 实验中植物蒸腾作用空气湿度、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均忽略不计 的情况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由于装置中有 氢氧化钠溶液 ,所以二氧化碳会被吸收,从而使得密闭装置中气压减小,红墨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 左 ; 、原因①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同时呼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都可以)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或2NaOH+CO2=Na2CO3+H2O) 即植物呼吸作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同时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液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密闭装置中气体变少,气压也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红墨水向左移动。
20.【答案】(1)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右
(3)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罝乙的试管外壁,试管受热气体膨胀,红色水滴向外移动,否则装罝的气密性不好,因此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罝乙的试管外壁,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这是为了检验装罝的气密性。
【解答】(1)判断此装置密封性良好的操作和依据是:用手握住试管,观察到红色水滴向外移动了一段距离,放手后又能回到原处。
(2)因此,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罝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是因为甲中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甲装罝中气体减少,气压下降。
(3)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罝,还是乙装罝,它们的装置均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小金的做法不能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故答室为:(1) 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右(3) 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1 / 1浙教版科学2020年八升九暑假衔接训练:第10讲 生物的呼吸
一、单选题
1.(2020·上城模拟)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利用胸部扩张和收缩的呼 吸方式叫胸式呼吸。以下说法能正确描述胸式呼吸动作的是( )。
A.吸气时胸部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
B.吸气时胸部收缩,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
C.吸气时胸部扩张,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D.吸气时胸部收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时,吸气与呼气主要是通过改变胸腔体积使肺内气压改变。当胸部收缩时,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时呼气。当胸部扩张时,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时吸气。
【解答】A、 吸气时胸部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说法正确,A正确;
B、 吸气时胸部收缩,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 ,错误,胸部收缩时肺内气压会增大,气体会呼出,B错误;
C、 吸气时胸部扩张,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错误,吸气时,肺内气压要低于大气压,C错误;
D、 吸气时胸部收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错误,吸气时胸部是扩张的,肺内气压要低于大气压,D错误。
故选A
2.(2020八下·温州月考)一运动员在进行长跑锻炼时,从他的大腿肌细胞中检测到三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图,图中P、Q、R三曲线依次代表( )
A.乳酸、CO2、O2 B.O2、CO2、乳酸
C.CO2、O2、乳酸 D.CO2、乳酸、O2
【答案】A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是识图分析题,要判断各曲线代表什么物质,问题的关键要能够对长跑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肌细胞内乳酸、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分析。
【解答】先从题干入手,长跑锻炼中肌肉的供能情况,开始在氧气还能满足需要时进行有氧呼吸,高效率的分解放能,持续一段时间后,氧气渐渐不能满足供应,就要依赖无氧呼吸,这时将有乳酸产生。这些知识对解这道题是必需的。P曲线是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可能是乳酸,因无氧呼吸是随着有氧呼吸氧供应不足,才逐渐开始的,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随着通过无氧呼吸而积累;Q曲线是上升后逐渐稳定,可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将随着有氧呼吸的加强而增多,随着氧气成为有氧呼吸的限制因子而趋于稳定;R曲线是呈递减的趋势,可能是氧气,因为氧气将随着有氧呼吸耗氧的增多而逐渐供不应求。由此分析本题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3.(2019八下·永康期末)如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是呼气过程,膈肌收缩 B.乙是呼气过程,膈肌收缩
C.乙是吸气过程,膈肌舒张 D.甲是呼气过程,膈肌舒张。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就吸气了。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人就可以呼气了。
【解答】A、由图气球变小可以看出是呼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故A说法错误。
B、由图气球变大可以看出是吸气过程,此时膈肌收缩,故B说法错误。
C、由图气球变大可以看出是吸气过程,此时膈肌收缩,故C说法错误。
D、由图气球变小可以看出是呼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4.(2019八下·嵊州期末)下列有关人体呼吸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吸气时,横膈膜向上抬升
B.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C.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D.肺泡内气体交换的结果是血液中的含氧量减少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统称为呼吸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入肺泡。
(2)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就吸气了。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人就可以呼气了。
(3)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解答】A、 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故说法错误。
B、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故说法正确。
C、呼气时,、横膈 向上抬升 的同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减小,内压力增大, 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故说法错误。
D、 肺泡内气体交换的结果是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5.(2020八下·长兴期中)甲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a、b代表呼吸运动过程,c、d代表气体,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气体d代表二氧化碳,c代表氧气
B.甲图肺泡中氧气浓度小于甲血管中氧气浓度
C.当肌处在乙图所示状态时,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内部压强减小
D.当膈肌处于丙图所示状态时,对应的呼吸运动为甲图中b过程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时,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2)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就吸气了。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人就可以呼气了。
【解答】A、气体d从肺泡进入血液,代表的是氧气,气体c从血液进入肺泡,代表的是二氧化碳,故描述错误。
B、气体从高浓度的地方向低浓度的地方扩散,氧气是从肺泡向甲血管扩散的,所以甲图肺泡中氧气浓度大于甲血管中氧气浓度,故描述错误。
C、乙图中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此时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处于吸气状态,故描述正确。
D、图丙中膈肌舒张、位置上升,此时肋骨向下、向内移升,胸腔体积减小,内压力增大,人处于呼气状态,此时气体从肺泡进入环境中,对应的 对应的呼吸运动为甲图中a过程,故描述错误。
故答案为:C
6.(2019八下·余杭月考)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强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b<c<a B.a<b<c C.a<c<b D.c<a<b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呼吸运动之所以能实现肺的通气,是因为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了肺內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气压差。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胸腔内气压小于肺内气压,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即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c>b。
故答案为:A
7.(2019八下·台州期中)如图显示一人处于静态状态平静呼吸时,肺泡内的气压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B.B点时,肺内气体量最少。
C.从v到X期间,肺完成了一次呼吸。
D.从V到W期间,肺排出空气。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气时膈肌舒张,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属于呼气过程。
【解答】 A、当V到W是呼气过程,膈肌舒张,因此A点是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A不符合题意。
B、W到X是属于吸气过程,肺内气体量是多,不是最少,B错误,符合题意。
C、V到W是呼气,W到X是吸气,从V到X肺完成了一次呼吸,C不符合题意、
D、V到W是呼气过程,肺排出空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2019八下·台州期末)下列肺的结构特点中,与其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是( )
①肺内有大量的肺泡 ②肺泡壁很薄 ③肺泡壁外布满毛细血管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气体交换指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是物理性的扩散过程,气体从分压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散。吸入的空气中氧分压比血液中氧分压高,所以氧从肺泡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血液的二氧化碳分压,故二氧化碳由组织排入血液,再排入肺泡。
【解答】 ①肺内有大量的肺泡,增加了气体交换的场所; ②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有利于气体的快速交换; ③肺泡壁外布满毛细血管,增大了气体的面积;
故答案为:D。
9.(2020八下·台州月考)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AB段,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
B.曲线BC段,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减小
C.C点代表呼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D.B点代表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A、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胸腔容积变大,A符合题意。
B、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胸廓的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均变小,B不符合题意。
C、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B,呼气结束的瞬间是坐标系中的C点,C不符合题意。
D、B点代表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2019八下·乐清期末)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通过呼吸道和肺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通过鼻、咽、喉之后,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支气管→气管→肺泡 B.气管→支气管→肺泡
C.肺泡→气管→支气管 D.气管→肺泡→支气管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组成,吸入的气体在肺泡处进入血液。据此可知PM2.5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
【解答】由呼吸道的结构“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组成”可知,PM2.5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气管→支气管→肺泡 ,B选项正确。
故选B
11.(2020·金华·丽水)为探究植物种子呼吸作用的产物,用如图装置进行对照实验:先在A、B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再往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已浸水及消毒的蚕豆种子,则试管B中应加入等量的( )
A.已浸水及消毒的绿豆种子 B.已煮熟及消毒的蚕豆种子
C.已浸水及未消毒的蚕豆种子 D.已煮熟及未消毒的蚕豆种子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中需要控制研究的因素不同而使其他因素都相同。根据探究的问题可以确定控制的变量。
【解答】由题中信息“ 为探究植物种子呼吸作用的产物 ”可知,实验需要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的产物,需要控制一组有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另一组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并使其他条件都相同。由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 已浸水及消毒的蚕豆种子 可知,B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的 已煮熟及消毒的蚕豆种子,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其他条件与A相同。A、B形成对照,B选项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2020·温州模拟)如图是某小组进行实验时设置的装置,能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装置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检验二氧化碳化碳是否存在的方法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2、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植物在光照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
【解答】A、图示实验是验证光合作用产物中是否有淀粉,不是验证植物呼吸作用的,A错误;
B、图中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当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说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能进行验证,B正确;
C、图示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C错误;
D、图示实验中利用透明塑料袋,植物仍能受到光照,由于光照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会影响实验中对二氧化碳的检验,D错误。
故选B
13.(2019八下·台州期末)如图所示为证明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属于对照组的是 A 组
B.本实验只能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本实验应控制两试管中的碱石灰等量
D.本实验用红色液滴移动来反映试管内二氧化碳含量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在A图中,昆虫呼吸消耗试管内的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导致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横管内的红色液滴会向左移动,据此分析选择即可。
【解答】A.实验中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故A错误;
B.昆虫无论是否有光,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故B错误;
C.两个实验中,变量是试管内有无昆虫,而其它 的因素都要保持相同,故C正确;
D.本实验中红色液滴移动反应试管内空气体积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4.(2020八下·台州月考)人体内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 作用完成的。如图表示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血液中含量增多的气体①是 (填气体名称),含量减少的是气体②。
【答案】扩散;氧气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即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解答】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人体内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由肺静脉流入左心房。血液中含量增多的气体①是氧气,含量减少的是气体②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扩散;氧气
15.(2019八下·南浔期末)请深深地吸一口气,你的呼吸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 ,(选填“扩大”或“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人肺。
(2)在该过程中,你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哪个生理过程? 。
【答案】(1)扩大
(2)细胞的呼吸作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是由肺部气压与大气压的差值决定的。当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前后 径增大,胸廓容积增大,气压减小,吸入气体。反之吸入气体时,说明胸廓容积在增大,气压在减小。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1) 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部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部,这是吸气过程;
(2)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以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
故答案为(1) 扩大; (2) 细胞的呼吸作用
16.如图为人体内肺部的气体交换图,请据图回答:
(1)外包丰富的毛细血管,仅由一层上皮细胞围成的③,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 。
(2)血液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 的含量减少,再经 (血管)流回心脏。
(3)空气中的氧气是通过图中 (填序号)过程进入血液的。
(4)人吸气时,③的容积会 (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1)肺泡
(2)二氧化碳;肺静脉
(3)①
(4)增大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如图是肺的结构以及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图,①、②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③是肺泡,④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解答】(1)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③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量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2)(3)当血液从肺动脉流入肺后,肺泡里的氧气经①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经②进入肺泡;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佷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因此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氧气的含量增加,它们依次经过两层细胞;
(4)吸气时,胸廓容积扩大,外界大气压大于肺内气压。人在平静状态,肋间外肌的收缩时,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扩大;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故答案为:(1)肺泡;(2)毛细血管;肺静脉;(3)①;(4)增大。
三、实验探究题
17.(2020·宁波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B装置的作用是 ,
(2)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 ,
(3)图示实验完成后,如果证明C中的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你的操作方法是 ,实验现象是 。
【答案】(1)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干净
(2)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打开瓶塞立即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燃着的木条熄灭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二氧化碳在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同时,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起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实验装置中,A、B瓶内的饱和石灰水是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进入玻璃罩内的空气不再含有二氧化碳,以排除空气中原有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解答】(1)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是D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在实验中A装置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排除空气中原有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净.
(2)C处所用的装置不能透光,否则,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实验现象不明显.
(3)氧气有助燃的性质,如果瓶内的氧气被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瓶内缺少氧气,则会使燃烧的蜡烛立即熄灭;因此检验的方法是:打开瓶塞,立即将燃烧的蜡烛伸进瓶内;看到的实验现象是:燃烧的蜡烛立即熄灭。
故答案为:(1) 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干净 ;(2) 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打开瓶塞立即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燃着的木条熄灭
四、解答题
18.(2020·上城模拟)平静呼吸时,一般成年人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相等,约为500毫升。在平静呼吸之末,肺内尚存有气体约2400毫升。经测定还表明,吸入气、呼出气和肺泡气之间,各种气体成分的体积分数差别很大,如下表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类别 O2体积分数/% CO2体积分数/%
吸入气 20.96 0.03
呼出气 16.20 4.5
肺泡气 14.0 5.6
(1)呼出气中O2含量高于肺泡气,而CO2含量低于肺泡气,说明了什么?
(2)在每次吸气过程中,吸入气中不参与气体交换并被呼出的部分气体,存在于呼吸系统的什么部位?
(3)上述事实表明了什么?
【答案】(1)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3)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有肺泡组成,肺泡中的气体与血液进行着气体交换。交换主要通过扩散作用来完成,并不能将氧气全部利用;
2、肺泡中的氧气参与了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未进行肺泡留在呼吸道中的气体并未参与交换;
3、从提供的数据中得出呼吸运动中人对氧气的利用率的高低。
【解答】(1) 呼出气中O2含量高于肺泡气,而CO2含量低于肺泡气 ,是因为在呼吸道中有未参与交换的气体存在,这部分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和空气是相同的,所以肺泡气出来后与这部分气体混合,氧气的含量升高了,同理CO2的含量降低了。所以答案为: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
(2)由上面分析可知, 在每次吸气过程中,吸入气中不参与气体交换并被呼出的部分气体,存在于呼吸系统的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
(3)上述事实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
故答案为:(1)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3) 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19.(2019八下·永康期末)如图,烧杯中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将透明装置密封后放入水浴中,水浴温度始终维持在25℃,关闭阀门,并置于暗处。1小时后可观察到红墨水滴向 (选填“左”、“右”)移动。请你用科学原理解释其原因 。(实验中植物蒸腾作用空气湿度、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均忽略不计)
【答案】左;原因①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同时呼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都可以)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或2NaOH+CO2=Na2CO3+H2O) 解释:物呼吸作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同时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液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密闭装置中气体变少,气压也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红墨水向左移动。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2)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可用来除去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将植物 置于暗处 ,在 实验中植物蒸腾作用空气湿度、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均忽略不计 的情况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由于装置中有 氢氧化钠溶液 ,所以二氧化碳会被吸收,从而使得密闭装置中气压减小,红墨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 左 ; 、原因①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同时呼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都可以)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或2NaOH+CO2=Na2CO3+H2O) 即植物呼吸作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同时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液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密闭装置中气体变少,气压也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红墨水向左移动。
20.(2020·瑞安模拟)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塞和试管的连接处。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 。
(2)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移动(填“左”或者“右”)。
(3)小明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及消毒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
【答案】(1)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右
(3)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罝乙的试管外壁,试管受热气体膨胀,红色水滴向外移动,否则装罝的气密性不好,因此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罝乙的试管外壁,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这是为了检验装罝的气密性。
【解答】(1)判断此装置密封性良好的操作和依据是:用手握住试管,观察到红色水滴向外移动了一段距离,放手后又能回到原处。
(2)因此,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罝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是因为甲中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甲装罝中气体减少,气压下降。
(3)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罝,还是乙装罝,它们的装置均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小金的做法不能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故答室为:(1) 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右(3) 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