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9高二上·吉林期中)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CO2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
【答案】A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CO2的场所为组织细胞,经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后,由呼吸系统经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CO2、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有三条途径:(1)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2)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3)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
2.(2019高二上·吉林期中)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严重腹泻,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变化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值会明显降低
D.尿毒症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A、严重腹泻会导致水和无机盐的丢失,而无机盐又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A正确;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含量升高,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剧烈运动中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的存在,会维持内环境ph值的相对稳定,C错误;
D、尿毒症的发生是由于细胞外液中的代谢废物无法排出所致,其发病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有关,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包括人体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度左右,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值为7.35~7.45,血浆的ph值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自于钠离子和氯离子。2、组织水肿是在特殊情况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中,导致水肿的现象。3、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如下:过敏反应、肾炎或组织损伤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多;长期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组织液渗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3.(2019高二上·南宁期中)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 B.维持在7.35~7.45
C.远小于7.35~7.45 D.稳定在3~4
【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人剧烈活动后,部分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呼产生乳酸,但因为血液中有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该物质会和乳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而碳酸可以分解,所以经调节后血浆的pH仍然维持在7.35~7.45,故答案为:B。
【分析】1、人体的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以及温度,血浆中酸碱度:7.35---7.45,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中)某人由于营养不良而身体浮肿,其食疗补救措施是( )
A.多吃蔬菜补充维生素
B.多喝糖水或静脉注射葡萄糖
C.多吃富含脂肪的食品
D.多摄入豆浆、牛奶、鸡蛋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
【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由于营养不良,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造成身体浮肿,故应补充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分析】引起组织水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5.(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中)内环境的各种变化都有一定的范围。在正常情况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B.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在37℃时约为770 kPa
C.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正常人血浆pH的变化范围为6.9~7.1
【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A正确;
B、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在37℃时约为770kPa,B正确;
C、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C正确;
D、在正常情况下,人的pH在7.35-7.45之间, 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2019高二上·蚌埠期中)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有氧呼吸频率加快
B.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B正确;
C、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在BC段,乳酸与NaHCO3反应,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
7.(2019高二上·孝感月考)下列不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A.浮肿 B.手足抽搐
C.镰刀形贫血症 D.尿毒症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A、浮肿一般因为血浆蛋白减少所致,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疾病,A错误;
B、手足抽搐因为缺钙造成,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疾病,B错误;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遗传病,C正确;
D、尿毒症因为肾脏病变,氨等代谢废物增多所致,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疾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化学成分等理化性质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则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而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
8.(2019高二下·三山月考)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
A.细胞中DNA含量相对稳定 B.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C.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D.血浆pH相对稳定
【答案】A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 A、细胞核(即DNA)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符合题意;
B、血浆渗透压稳态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态,B不符合题意;
C、血糖含量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稳态,C不符合题意;
D、血浆PH稳态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1)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DNA分子复制、DNA分子转录、mRNA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在细胞内合成后直接分泌到体外的物质:消化酶等。
③不能被吸收的物质:纤维素等。
(2)不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界环境所发生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9.(2018高二上·佛山期中)有关“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验证了生物材料中所含缓冲物质的成分
B.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C.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D.用生物材料处理的结果与缓冲液处理的结果完全相同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 该实验验证了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但不能说明生物材料中所含缓冲物质的成分,A不符合题意;
B. 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B不符合题意;
C. 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C符合题意;
D. 用生物材料处理的结果与缓冲液处理的结果类似,不是完全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04/NaH2PO4.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10.(2018高二上·安丘期中)下列关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
B.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Na+和Cl-的浓度决定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人的血浆渗透压小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A不符合题意;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B不符合题意;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不符合题意;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来源于Na+和Cl-,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11.(2016高二上·桂林开学考)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越多,渗透压越大
【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A正确;
B、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D错误.
故选:D.
【分析】关于“渗透压”,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12.(2020·海南模拟)下列各项检查结果中,最能反映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上午体温36.5℃,下午体温36.8℃
B.尿液中含有尿素
C.血浆中Na+的含量比K+高
D.空腹时血糖含量为2.0g/L
【答案】D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上午体温36.5℃,下午体温36.8℃,体温的变化没有超过1℃,属于正常体温变化,体温没有失调,A错误;
B、尿液不属于内环境,尿液中含有尿素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错误;
C、钠离子主要在细胞外,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血浆中钠离子的含量比钾离子高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C错误;
D、正常人在空腹时的血糖浓度为80-120mg/dl,空腹时血糖含量为2.0g/L,已经超出了正常血糖浓度的范围,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失调,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13.(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中)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增殖和分化
D.寒冷时出现寒战
【答案】B
【知识点】稳态的调节机制;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解:A、饮水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不属于稳态失调,A错误;
B、出现水肿,正常的调节已失去效果,需要外来药物的干扰才能恢复稳态,符合题意,B正确;
C、B淋巴细胞增至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属于体液免疫,不属于稳态失调,C错误;
D、寒颤是肌肉收缩,促进物质氧化分解,仍能维持体温平衡,不属于失调,D错误 。
故答案为:B。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14.(2020高二下·南京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和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免疫系统的作用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无关
C.食物过咸时,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
D.大量出汗后只补充水,血浆渗透压会升高
【答案】A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因此免疫系统的作用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有关,B错误;C、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之后由垂体释放,C错误;
D、大量出汗后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会升高,若只补充水则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5.(2019高二上·南宁月考)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四个系统协调活动维持的
C.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维持的
D.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渗透压下降
【答案】A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符合题意;
B.稳态是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的,B不符合题意;
C.稳态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维持的,C不符合题意;
D.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引起渗透压下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多选题
16.(2020·新高考I)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答案】A,C,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
B.体温维持在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
D.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1)人体体温恒定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2)水盐调节模型:
三、填空题
17.为验证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做如下实验,请补充完整.
(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
(2)在四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抗凝剂),然后将等量的正常人的新鲜血液注入1号和3号试管中,注意边加边搅拌,再向2号和4号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加入量与血液量相等.
(3)分别从1号和2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pH并记录.然后向1号和2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加入量相等,搅拌均匀,再各取少量液体测定pH.与上一次测定值比较,1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pH1,2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pH2,比较这两个变化量△pH1 △pH2,并说明原因:
(4)从3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pH并记录.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乳酸,搅拌均匀,测定它们的pH,与刚才测定值比较,3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pH3,4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pH4,比较这两个变化量:△pH3 △pH4,并说明原因:
(5)结论: .
【答案】小于;1号中有缓冲物质,中和了碱性物质Na2CO3;小于;3号中有缓冲物质,中和了酸性物质乳酸;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3)血液中H2CO3和加入的碳酸钠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钠,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既△pH1变化较小,△pH1<△pH2.
(4)血液中的碳酸氢钠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可分解为CO2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既△pH3变化较小,△pH3<△pH2.
(5)由四组实验可知,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分析】人体血液中调节酸碱平衡的缓冲物质主要是H2CO3和NaHCO3,H2CO3可与碱反应,NaHCO3可与酸反应,维持血浆pH稳定.
四、综合题
18.(2018高二上·哈尔滨月考)血浆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 (填“增加”“不变”或“下降”),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填“增加”“不变”或“下降”)。
(3)正常人体内血浆近中性,pH为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等离子有关。
(4)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穿过 层磷脂分子。
(5)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
【答案】(1)血浆
(2)增加;下降
(3)7.35-7.45HCO3-、;HPO42-10
(4)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
(5)物质交换的媒介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相对而言组织液的渗透压较高,因此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增多,导致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相对而言血浆渗透压较高,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由于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HCO3-、HPO42-等,所以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一般维持在7.35-7.45左右。(4)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两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两层线粒体膜,因此至少需要经过5×2=10层磷脂分子。(5)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约在7.35~7.45之间。
温度:①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左右。②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1 / 1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9高二上·吉林期中)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CO2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
2.(2019高二上·吉林期中)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严重腹泻,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变化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值会明显降低
D.尿毒症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3.(2019高二上·南宁期中)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 B.维持在7.35~7.45
C.远小于7.35~7.45 D.稳定在3~4
4.(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中)某人由于营养不良而身体浮肿,其食疗补救措施是( )
A.多吃蔬菜补充维生素
B.多喝糖水或静脉注射葡萄糖
C.多吃富含脂肪的食品
D.多摄入豆浆、牛奶、鸡蛋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
5.(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中)内环境的各种变化都有一定的范围。在正常情况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B.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在37℃时约为770 kPa
C.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正常人血浆pH的变化范围为6.9~7.1
6.(2019高二上·蚌埠期中)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有氧呼吸频率加快
B.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7.(2019高二上·孝感月考)下列不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A.浮肿 B.手足抽搐
C.镰刀形贫血症 D.尿毒症
8.(2019高二下·三山月考)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
A.细胞中DNA含量相对稳定 B.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C.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D.血浆pH相对稳定
9.(2018高二上·佛山期中)有关“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验证了生物材料中所含缓冲物质的成分
B.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C.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D.用生物材料处理的结果与缓冲液处理的结果完全相同
10.(2018高二上·安丘期中)下列关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
B.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Na+和Cl-的浓度决定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人的血浆渗透压小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11.(2016高二上·桂林开学考)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越多,渗透压越大
12.(2020·海南模拟)下列各项检查结果中,最能反映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上午体温36.5℃,下午体温36.8℃
B.尿液中含有尿素
C.血浆中Na+的含量比K+高
D.空腹时血糖含量为2.0g/L
13.(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中)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增殖和分化
D.寒冷时出现寒战
14.(2020高二下·南京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和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免疫系统的作用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无关
C.食物过咸时,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
D.大量出汗后只补充水,血浆渗透压会升高
15.(2019高二上·南宁月考)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四个系统协调活动维持的
C.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维持的
D.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渗透压下降
二、多选题
16.(2020·新高考I)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三、填空题
17.为验证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做如下实验,请补充完整.
(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
(2)在四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抗凝剂),然后将等量的正常人的新鲜血液注入1号和3号试管中,注意边加边搅拌,再向2号和4号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加入量与血液量相等.
(3)分别从1号和2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pH并记录.然后向1号和2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加入量相等,搅拌均匀,再各取少量液体测定pH.与上一次测定值比较,1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pH1,2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pH2,比较这两个变化量△pH1 △pH2,并说明原因:
(4)从3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pH并记录.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乳酸,搅拌均匀,测定它们的pH,与刚才测定值比较,3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pH3,4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pH4,比较这两个变化量:△pH3 △pH4,并说明原因:
(5)结论: .
四、综合题
18.(2018高二上·哈尔滨月考)血浆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 (填“增加”“不变”或“下降”),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填“增加”“不变”或“下降”)。
(3)正常人体内血浆近中性,pH为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等离子有关。
(4)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穿过 层磷脂分子。
(5)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CO2的场所为组织细胞,经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后,由呼吸系统经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CO2、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有三条途径:(1)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2)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3)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
2.【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A、严重腹泻会导致水和无机盐的丢失,而无机盐又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A正确;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含量升高,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剧烈运动中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的存在,会维持内环境ph值的相对稳定,C错误;
D、尿毒症的发生是由于细胞外液中的代谢废物无法排出所致,其发病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有关,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包括人体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度左右,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值为7.35~7.45,血浆的ph值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自于钠离子和氯离子。2、组织水肿是在特殊情况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中,导致水肿的现象。3、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如下:过敏反应、肾炎或组织损伤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多;长期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组织液渗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3.【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人剧烈活动后,部分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呼产生乳酸,但因为血液中有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该物质会和乳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而碳酸可以分解,所以经调节后血浆的pH仍然维持在7.35~7.45,故答案为:B。
【分析】1、人体的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以及温度,血浆中酸碱度:7.35---7.45,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由于营养不良,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造成身体浮肿,故应补充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分析】引起组织水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5.【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A正确;
B、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在37℃时约为770kPa,B正确;
C、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C正确;
D、在正常情况下,人的pH在7.35-7.45之间, 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B正确;
C、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在BC段,乳酸与NaHCO3反应,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
7.【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A、浮肿一般因为血浆蛋白减少所致,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疾病,A错误;
B、手足抽搐因为缺钙造成,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疾病,B错误;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遗传病,C正确;
D、尿毒症因为肾脏病变,氨等代谢废物增多所致,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疾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化学成分等理化性质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则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而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
8.【答案】A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 A、细胞核(即DNA)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符合题意;
B、血浆渗透压稳态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态,B不符合题意;
C、血糖含量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稳态,C不符合题意;
D、血浆PH稳态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1)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DNA分子复制、DNA分子转录、mRNA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在细胞内合成后直接分泌到体外的物质:消化酶等。
③不能被吸收的物质:纤维素等。
(2)不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界环境所发生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9.【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 该实验验证了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但不能说明生物材料中所含缓冲物质的成分,A不符合题意;
B. 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B不符合题意;
C. 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C符合题意;
D. 用生物材料处理的结果与缓冲液处理的结果类似,不是完全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04/NaH2PO4.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10.【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A不符合题意;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B不符合题意;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不符合题意;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来源于Na+和Cl-,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11.【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A正确;
B、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D错误.
故选:D.
【分析】关于“渗透压”,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12.【答案】D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上午体温36.5℃,下午体温36.8℃,体温的变化没有超过1℃,属于正常体温变化,体温没有失调,A错误;
B、尿液不属于内环境,尿液中含有尿素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错误;
C、钠离子主要在细胞外,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血浆中钠离子的含量比钾离子高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C错误;
D、正常人在空腹时的血糖浓度为80-120mg/dl,空腹时血糖含量为2.0g/L,已经超出了正常血糖浓度的范围,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失调,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13.【答案】B
【知识点】稳态的调节机制;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解:A、饮水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不属于稳态失调,A错误;
B、出现水肿,正常的调节已失去效果,需要外来药物的干扰才能恢复稳态,符合题意,B正确;
C、B淋巴细胞增至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属于体液免疫,不属于稳态失调,C错误;
D、寒颤是肌肉收缩,促进物质氧化分解,仍能维持体温平衡,不属于失调,D错误 。
故答案为:B。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14.【答案】A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因此免疫系统的作用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有关,B错误;C、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之后由垂体释放,C错误;
D、大量出汗后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会升高,若只补充水则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5.【答案】A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符合题意;
B.稳态是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的,B不符合题意;
C.稳态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维持的,C不符合题意;
D.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引起渗透压下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6.【答案】A,C,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
B.体温维持在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
D.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1)人体体温恒定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2)水盐调节模型:
17.【答案】小于;1号中有缓冲物质,中和了碱性物质Na2CO3;小于;3号中有缓冲物质,中和了酸性物质乳酸;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3)血液中H2CO3和加入的碳酸钠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钠,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既△pH1变化较小,△pH1<△pH2.
(4)血液中的碳酸氢钠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可分解为CO2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既△pH3变化较小,△pH3<△pH2.
(5)由四组实验可知,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分析】人体血液中调节酸碱平衡的缓冲物质主要是H2CO3和NaHCO3,H2CO3可与碱反应,NaHCO3可与酸反应,维持血浆pH稳定.
18.【答案】(1)血浆
(2)增加;下降
(3)7.35-7.45HCO3-、;HPO42-10
(4)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
(5)物质交换的媒介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相对而言组织液的渗透压较高,因此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增多,导致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相对而言血浆渗透压较高,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由于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HCO3-、HPO42-等,所以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一般维持在7.35-7.45左右。(4)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两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两层线粒体膜,因此至少需要经过5×2=10层磷脂分子。(5)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约在7.35~7.45之间。
温度:①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左右。②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