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与温度》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冷热与温度》,知道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冷热与温度》(课前板书课题)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温度计(搬上讲台出示)、烧杯(出示并提问:我们在放烧杯的时候,应该注意温度计的液泡怎么样?)
生: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
师:说得对。还有热水(出示保温杯),现在我把保温杯中的热水倒进烧杯(示范倒水,安全教育:水很烫,我们在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而且要使温度计液泡完全没于水中)
师:好,谁来帮我测一测这杯水的温度?
学生上台读数。
师:读数的时候,视线应该怎么样?
全班:持平
师:对,要跟温度计液柱的最高点持平。(等待学生读数)多少度?
生:69.5°C 。。。。
师:(老师读数)正确,你为什么等了一会儿才开始读数啊?
生:温度计的液柱在上升,不能读,要等它不动了,才能读数。
师:对了,我们刚倒出热水的时候,温度计上的液柱在上升,要等到不再上升的时候才能开始读数。
二、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师:谁能说一说,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不再变化以后,又会怎么样呢?
生:下降
师:也就是说这杯热水会慢慢、慢慢变凉对吧?(板书:热水变凉)那它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如何下降的呢?有没有规律呢?(ppt提出猜测)
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把你认为的选项填在记录单的第一题上。想好了再选,只能选一个。(学生填写记录单)
师:大家选好了吗?下面老师要来作个调查,请每个人真实汇报,选的什么就是什么,不要人云亦云!数学课代表上来帮我点数。
师:认为是均匀下降的同学举手。(课代表数人数、师记录在ppt上)依次统计其余三种人数。
师:大家的意见不太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生:做实验。
师:对,做实验是个好方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在实验中需要填写的记录表,你能从这个记录表中得到哪些有关实验的信息呢?(ppt出示记录表)
生:上面是时间,表示0、3、6、9、12分钟,下面是温度。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分别记录热水在0、3、6、9、12分钟时候的温度。
师:其实,我们要想研究热水变凉的规律,最好是能够知道这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的每一分甚至是每一秒的温度,对吧?但是这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才能完成,我们目前还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只能隔一段时间记录一下温度,那我们大家就约定隔3分钟记录一下温度,由于课上时间关系,我们就观测到12分钟,好不好?谁知道这里的“0分钟”是什么意思吗?
生:应该是液柱上升到不动时开始测量的时间。
师:对,0分钟是指温度计液柱停止上升了,这时我们才能从0开始计时,并记录下此刻的温度,明白了吗?
师:等一会儿,就请小组长把桌上的装置先摆好,然后再将保温杯中的热水倒进烧杯。(播放ppt实验注意事项)
1)热水倒好以后,我们要立刻盯着液柱,等到温度不再上升时,请把手举起来给我示意,老师要等到每个小组都准备好了,再开始给大家统一计时。
2)我按下计时器,说计时开始的时候,这是0分钟,请你们立刻读出此时的温度并记在你们各人的记录单上;
3)每组的计时员要时刻留意大屏幕上的计时器,当到3、6、9、12分钟时,要作提醒;
4)测得3分钟温度以后,完成记录单第三部分的数据分析,并请各小组长汇报。
师:下面,我们就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最迅速,最安静,最先举手。每个小组都准备好了吗?开始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倒水、观察、举手),教师开始计时。
(教师巡视,大屏显示计时器;放轻音乐)等待计时器到达3分钟,学生读数,再记录。
师:好,我们利用这3分钟的空当,请每个小组长汇报你们组0-3分钟温度下降了多少。(教师填写ppt的汇总表,依次到12分钟)
实验结束,清理桌面,完成记录单,汇报数据,完成汇总表格
师:同学们,通过这一组组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降温先快后慢。
生:好像是先快后慢,但是我们组最后一个数据好像有点问题,有点波动。
(师板书:先快后慢)
师:大部分小组的数据都说明了降温是先快后慢的。(找哪个组不对)但是,有几个小组的数据跟别的小组不一样,想过是什么原因吗?
生:可能是因为读数不精确。
生:可能是因为手拿着温度计,影响了温度。
师:嗯,应该是你们组的误差大了一些,所以影响了实验结果,不过没关系,实验不可能百分之百成功,我们课后找机会再测一次,好吗?
三、绘制曲线图
出示我的实验记录单
师:这是老师在课前做的一组数据,能看出温度下降的规律吗?我们现在每组要分析5个数据,看这样的表格就能找到其中的规律了,但是如果数据多了,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会怎么样呢?(ppt展示24小时温度记录表和曲线图,比一比哪个图好找规律)。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曲线图还有很多(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师:通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你看出遗忘的规律了吗?
生:是先快后慢。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一开始下降的很快,到后面就很平缓了。
师:说的很好,那你知道了遗忘规律,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生: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温故而知新,及时复习。
师:说得对。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一些记住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加深印象,学过的知识就会长久记忆。
师:看了这些常见曲线图以后,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一目了然。
生:直观清晰,很容易看出变化规律。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把你们刚才测的温度数据也画成曲线图呢?
生:想。
师:那下面老师就以我做的这组数据为例示范如何来画曲线图(ppt调至我的数据,将卡纸曲线图贴在黑板上示范)
师:我们先要看清楚这个曲线图的横轴和竖轴分别表示什么?
生:横轴表示时间,单位是分钟,竖轴表示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师:我们在画的时候,先找到0分钟的温度,在竖轴上打个点,然后依次打上点,最后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完成了。
师:从这张曲线图的走势看,我们一下就能发现温度怎么样?
生:在下降。
师:下降的速度怎么样?
生:下降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看它的坡度,前面的陡,后面的没那么陡了。
师:“陡”表示什么?
生:就是下降的多。
师:对,所以你判断这个温度下降是先快后慢,对吧?
师:同学们会画曲线图了吗?
生:会!
师:好,开始动手画吧。
学生绘制曲线图(教师巡视)
师:好,曲线图画好了,老师现在有个问题,这杯水的温度会一直降下去吗?
生:不会。
师:那会降到什么时候呢?
生:降到跟周围一样的温度。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口说无凭,我们来看看老师课前测量的这杯热水经过三四个小时以后温度是多少(播放ppt实验记录表)。三个小时,四个小时测量,温度都是25摄氏度,说明了什么?
生:当时的气温是25摄氏度。
师:对,热水降到了室温便不再变化。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温度下降是先快后慢,最后不再变化呢?
生:热水刚刚倒出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的温差变小时,热量散发速度就减慢了,直到没有温差,就不再变化。
四、课后延伸: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热水变凉的规律,(播放ppt)课后请大家思考如果对冷水加热,温度上升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