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课时作业(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课时作业(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01 21:42:48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12年,孙中山对袁世凯说:“十年之内,大总统非公莫属。”“希望您当十年总统,十年之内我筑成铁路二十五万里,您练精兵五百万。”这段话反映了孙中山的救国理念由革命救国转向 (  )
A.实业救国       B.教育救国
C.军事救国 D.法制救国
解析:从材料可以分析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对建设新的国家充满了期待,产生了“建造铁路”等许多实业救国的思想。根据所学,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有识之士面对国家与民族的贫弱,痛定思痛,提出了许多救国图强的思想,实业救国自洋务运动以来一直成为各界人士积极探讨的热门话题,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孙中山,在民国建立后,曾提出过许多实业救国的计划,试图亲自尝试实业救国实践。
答案:A
2.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  )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包含: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而今天民生问题成为中国与世界共同关注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3.《胡汉民自传》载:“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收
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
D.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
解析:辛亥革命的爆发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结果,有其必然性。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从政治上看,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腐朽;从思想上看,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答案:D
4.孙中山曾说:“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  )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主要思想。A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体现了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排除B、D,因此选C。
答案:C
5.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和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均富
解析: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以解决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即平均地权。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24人中,有17人是共产党员。结合所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共产党控制了国民党
B.共产党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
C.反映了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的诚意
D.国共合作以共产党为主导
解析: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是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党对党的党外平等合作,因中国共产党力量有限,孙中山没有同意。国民党党员同一时期号称20万,而且掌握武装力量。
答案:C
7.右图为纪念辛亥革命的邮票,图案是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肖像。肖像的左侧,辅以孙中山亲笔题词墨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以下关于孙中山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 (  )
A.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直接领导、发动武昌起义
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了北伐战争
解析: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B项错误;孙中山没有直接发动武昌起义,A项排除;北伐战争是1926年7月,孙中山已经逝世,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C
8.孙中山在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一生的斗争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D.国民党“一大”宣言
解析:孙中山的遗嘱“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实质上指要完成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2:……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1924年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栾锦红《孙中山研究的
新台阶——“中山学”》
材料3:在巴尔干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孙中山指出:“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我中华为世界独存之古国,开化最早,蛮风久泯,人好和平,不尚争斗。乃忽逢此白祸滔天之会,有亡国灭种之虞,此志士仁人欲为人道作干城,为进化除障碍,有不得不以战止战者也。”……巴黎和会后孙中山更清楚地认识到“国际战争者,无他,纯然一简直有组织之大张盗行为耳”。
——段云章《孙中山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1,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2,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何发展变化。并分析这些思想对其领导的中国革命有何影响?(8分)
(3)依据材料3,概括孙中山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4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发展历史以及产生的历史影响。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与分析能力。在回答第一小问时要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早期——辛亥革命后——1924年;在回答第二小问时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评价。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答案:(1)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旧的民族观念被打破,新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救亡图存,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成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2)转变:由反满兴汉到五族共和再到对外反帝。 影响:辛亥革命中,“反满兴汉”思想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对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没有正确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1924年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瓜分世界的战争,是人类“恶性”的体现;战争的破坏性越来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革命志士应加强战备,准备进行反侵略战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其义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孙中山认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  )
A.“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
B.消灭私有制
C.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析:从关键句“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可知孙中山能使老百姓得到实惠的措施是“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故选A。B项错误,没有消灭私有制,因为孙中山的土地政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仍然是私有制的范畴。C、D两项与实行社会主义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A
2.美国19世纪末知名社会活动及经济学家亨利·乔治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其他一切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从而达到他称之为“大协作”的理想社会。他的这些主张被看作是社会主义流派的一种,即“单税社会主义”。参照此学说而诞生的是
(  )
A.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B.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解析:“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指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所以A不符合题意。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指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B不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主要是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所以D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他去世后,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被定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提倡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孙中山的 (  )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有题干中“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可以推断出提倡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答案:D
4.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  )
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帝国主义压迫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C.中国共产党正致力于寻找革命的同盟者
D.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国共合作的国际背景是列强在“一战”后调整了殖民政策,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而国内背景是孙中山的护法运动遭挫折,中共领导的工人罢工遭到镇压,面对列强的侵略及本国军阀的混战,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两党走到一起,进行合作,符合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愿望。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5.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到:“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20世纪,下列哪些思想文化成果引进和吸收了“外国的进步文化” (  )
①维新思想 ②三民主义思想 ③民主和科学思想
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注意题目的时间要求和引进外国文化。维新思想出现在19世纪末,与题目要求不符。
答案:C
6.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解析:注意提示信息: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指1927~1937年,再由“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可知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并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故B项正确。
答案:B
7.如果让你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你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共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时期的发展,你应该借助的历史资料是 (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证了中国式的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共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时期的思想。
答案:B
8.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的哪项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 (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两类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D.武装夺取政权思想
解析:A、D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应指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B是邓小平理论,所以应该选C。
答案:C
9.2010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要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运用到经常性工作中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下列理论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影响最大的是(  )
A.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析: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其精华部分,故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影响最大。
答案:C
10.《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回答了当时的重要问题是 (  )
A.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一国两制”
解析: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中讲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南方谈话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没社会主义的问题。
答案:C
11.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能够支撑这个观点的材料是 (  )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③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④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渐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形成的过程,故①②③均正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故排除④。
答案:B
12.关于“三个代表”思想内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党的工作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D.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解析: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而B项表述有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20世纪初的孙中山民主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孙中山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自总统以下,各级官吏都是公仆,凡共和宪法国家,左右统治权力者常为多数之国民。”
材料2:孙中山在1903年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欧美之富者可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演此悬绝之惨景,它日必有大冲突。”为此他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材料3: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住房保障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高频率出台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民生建设的政策。
——《瞭望》
请回答:
(1)材料1中孙中山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后来在其政治实践中又是怎样落实的?突出意义是什么?(6分)
(2)材料2中孙中山看到了欧美社会的什么弊端?为解决这一不足,他提出了怎样的设想?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品质?(6分)
(3)材料3反映了什么现象?与材料2相比,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阶段?(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孙中山的观点可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都是公仆”归纳;实践要结合教材知识“民国的建立”“《临时约法》的颁布”来回答;意义要从对民主思想的影响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可知弊端指贫富分化严重;设想主要是提出民生主义;反映了孙中山关心民生,维护人民利益的良好品质。第(3)问依据材料可知政府在民生保障方面力度加大,通过频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可知,我国现阶段在民生方面已进入立法方式阶段。
答案:(1)观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实践:在《临时约法》中规定了人民应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建立三权分立的国家政体。意义: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2)弊端:贫富分化严重会引发社会动荡。设想:提出了民生主义或共同富裕主张。品质:维护广大人民利益,对世界潮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3)现象:政府努力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阶段:以立法的方式保障民生。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2: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3: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8分)
(2)根据材料2,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6分)
(3)根据材料3,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怎样的贡献?(8分)
解析:本题围绕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要求概括指出三民主义所解决的问题和辛亥革命的意义。第(2)问要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第(3)问应着眼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1)问题: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人民的生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步骤: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贡献:提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党开始也不懂得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把城市工作放在第一位,农村工作放在第二位。”此处的“开始”是指
(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主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走俄国人的道路。大革命失败后,我党逐步确立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答案:A
2.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过程中,最具有创造性的是 (  )
A.实现两次国共合作
B.组织革命武装,进行武装反抗
C.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目标
解析: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这当中最具特色和创造性的就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答案:C
3.美国《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教材在评价毛泽东时,认为他是结束外国占领、恢复国家秩序的英雄。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
A.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领导了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C.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赢得独立
D.收回了香港、澳门,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解析:A项“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指的是孙中山的功绩;B项“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指抗日战争;D项“收回了香港、澳门,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是“一国两制”的重要成就;本题C项符合材料,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赢得独立。
答案:C
4.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革命进行到底”。它们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
A.工农武装割据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抗击外来侵略 D.推翻国民政府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所反映的历史时代有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经分析符合条件的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应该选择B项。
答案:B
5.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是 (  )
A.毛泽东故居 B.瑞金苏维埃旧址
C.延安窑洞 D.遵义会议旧址
解析: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主要是在延安工作。
答案:C
6.在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时,你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应该借助的历史资料是 (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借助的历史资料也应该是同一时期的著作,只有《新民主主义论》是这一时期的著作。
答案:C
7.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章,主要论证了 (  )
A.农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解析:《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著有《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答案:D
8.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不断发展。下列各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农民运动好得很”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④“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是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的;②是1927年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论述;③是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④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内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材料2: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论。
材料3: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
——以上选自《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1)结合以上材料所提出的观点归纳毛泽东思想形成、完善的曲折历程。(10分)
(2)通过以上材料,你对毛泽东思想有何重要认识?(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及多角度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分三个时期,分别归纳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问,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多角度形成认识。
答案:(1)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抗战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概念,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及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
(2)认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贯穿延安整风运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条主线是
(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C.反对主观主义,党八股、宗派主义
D.改革开放,反对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
解析: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C项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D项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内容。但是三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讨论解决具体问题。
答案:B
2.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束缚的有 (  )
①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②“文革”期间邓小平全面整顿 ③邓小平南方谈话 ④中共十四大决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后的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包括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等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之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则进一步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3.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南方谈话
C.“文革”时期全面整顿 D.中共十五大
解析:注意材料信息“已经退役的老船长”“方向摇摆不定”“摆正了”,这正是南方谈话的背景。
答案:B
4.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其共同点表明 (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C.历史的发展主要是历史巨人推动的
D.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解析:“新经济政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针对当时特定的情况(特定的国情或者特定的背景与形势)从实际出发而采取的政策。都强调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答案为D。
答案:D
5.下列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团结一致向前看 ②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③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④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围绕“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等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
答案:B
6.江泽民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
B.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C.邓小平同志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D.邓小平同志创造了中国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解析:中国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并不是邓小平同志一人创造的,是人民创造的历史。
答案:D
7.邓小平家中挂有一幅《双猫图》。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中透亮。画的上方,是几行遒劲苍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精髓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一国两制、祖国统一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析:从题目所给的题词可以看出邓小平追求的是实际效果,而不是形式上的东西。只有D项“实事求是”符合这一寓意,故答案为D。
答案:D
8.标语虽小,却承载了历史。它以其时间性、阶段性和空间性的特点,表现着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重点。下列三幅标语口号,按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①③
解析:①1992年,正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②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提出。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1985年10月23日《社会主义
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2: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吗?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1987年2月6日《计划和市
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3: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1990年12月24日《善于
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请回答:
(1)材料1、2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4分)
(2)对比材料3与材料1、2,材料3中所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3)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有什么意义?(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第(2)问要从其“发展”分析,从材料3最后一句话可知和材料1、2相比,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说明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第(3)问要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工作重点分析。
答案:(1)否定以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说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3)一致。因为其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意义:邓小平的探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重大认识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