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下生物 3.1物质运输的载体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七下生物 3.1物质运输的载体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6-02 03:1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的永久涂片,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重点)
2.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紧密联系。(难点)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的永久涂片,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
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紧密联系。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白求恩大夫为战士输血的图片”,让学生讲述白求恩大夫为八路军战士输血的故事。我接着导入陈述: “由此可见血液对人类有重要意义,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起来认识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血液。”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又不能解释清楚的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学习过程(参与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 观察思考获取真知(血液的组成)
⑴首先让学生畅谈对血液的认识,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会就血液的颜色、出血状况、化验抽血等畅谈自己对血液的认识。在学生畅谈后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⑵接着开始做演示实验“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观察思考: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什么现象?血液有几部分组成?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
⑶学生分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展开组内互动。
⑷最后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情境和意图:
结合学生平时对血液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交流对血液的认识,了解血液的颜色和状态,引发问题,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观察、思考、讨论得到答案,这是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过程。
活动二 自己动手 分组实验 (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⑴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血细胞形态图,辨认红细胞、白细胞,并比较它们的形态特点和数量,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导学案》中的表格中。
⑵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46页的内容,并观看血液的科教视频,探究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在探究红细胞功能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了解红细胞功能的基础上,讨论: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时,会引起贫血。你认为贫血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根据血红蛋白的成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症状?在探究白细胞的功能学习中,再让学生观看《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多媒体视频动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身体某处出现外伤,伤口周围为何出现“红肿”现象?在探究红细胞功能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我们的皮肤划破一个小伤口出血时,血液为什么会自然凝固?
设计情境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过渡,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在试验中我走下讲台,参与到小组内部,组织学生观察,进行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外,通过小组汇报交流,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小组之间的互动。
活动三 盘点收获
⑴让学生根据以上所学,将《导学案》中三种血细胞的特征比较表格,填写完毕后,小组内交流答案,
⑵总结血液的主要功能
设计情境和意图:
本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理念,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主总结,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互动,使学习的问题具体化、广度化、深度化,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再现和巩固,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总结的技巧和能力。
活动四 解读医单学以致用
⑴教师过渡陈述:“张睿的父亲近几天感到身体不适,精神不振、疲劳、头晕,经医生检查,血常规化验结果如下”,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张睿的父亲的“医院检验报告单”:
⑵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有关问题:①血液中含有哪些成分?②该化验单的哪项测定值不正常?化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进行互动交流。
(3)根据化验单中RBC(红细胞)的测定值,你认为张睿的父亲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症状?
设计情境和意图:结合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血常规化验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熟悉血细胞在诊断疾病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设计情境和意图:
结合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血常规化验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熟悉血细胞在诊断疾病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达标检测,自我评价
让学生当堂完成《导学案》的“堂堂清”小练习。这些小练习都是一些基础题,设计适量、题型多样、梯度不一,通过这些当堂小练习来巩固对新知识的学习。
总之,根据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我在本课的设计中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实验,进行学习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