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下生物 3.3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七下生物 3.3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6-02 03:1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的重点内容,因为人体细胞需要的氧气、养料、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的排出,是通过物质运输来实现的,要彻底弄清《人的生活需要营养》和《人的生活需要空气》相关知识以及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都要以本节为基础,所以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血液非常熟悉,可是在人体内流动经过怎样的路线?发生怎样的变化?又很抽象的的,因此,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思维活动等特征,教师要顺势抓住这一契机,细心揣摩、研究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模型、挂图、动画演示等多种媒介,形象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途径及其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为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减少困难。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2)识别血液循环模式图。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血液成分变化情况,
(2)通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2)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变化。
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设计课件,展示血液循环图;动态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物质交换过程。
学法指导:1、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部分动画,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利用学生视觉、听觉等认知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让学生学会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
3、采用启发教学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学习目标:教师解释目标复习巩固心脏和血管的有关知识:1、2、3、创设情境: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动画,让学生感受血液在循环流动自主学习:任务一:血液循环的途径活动1:“一滴血的旅程” 教师设疑: 假如你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你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你回到心脏时,你会进入哪个心房呢?(说明: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教师可以运用图片、音乐或影像来创设一些情景。动画,更是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想象,以及对课堂内容的投入。动画展示血液流动并做讲解血液循环的路线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是本节的难点,利用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教学过程能更好突破难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下问题:当血液流经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活动2:继续旅行假如我是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我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我回到心脏时,我会进入哪个心房呢?动画展示血液流动并做讲解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下问题: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其血液成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巩固练习 1.两条途径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是同时进行还是交替进行的?2.两条途径是分开的还是连在一起的?3.有人说:动脉内流动脉血,静脉内流静脉血。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举例说明。任务二、认真阅读课本55页,找出问题的答案1.血液循环的意义是什么?2.什么是冠脉循环?它属于体循环还是肺循环?它的意义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两条途径: 体循环:起点_________终点__________ 肺循环:起点_________终点__________ 2、两处交换及血液成分的变化:(1)体循环:发生在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之间,由________血变成__________血;(2)肺循环:发生在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之间,由___________血变成__________血。3、两对概念:达标检测:1.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 ) A.右心室 右心房 B.左心室 左心房 C.右心室 左心房 D.左心室 右心房2.血液循环过程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部位是 ( ) A.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 B.心脏 C.肺部的毛细血管 D.肝脏3.体循环和肺循环之间的关系是 ( ) A.先体循环,后肺循环 B.先肺循环,后体循环 C.体循环和肺循环交替进行D.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4.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部位是 ( ), 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的部位是( ) A.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 B.心脏 C.肺部的毛细血管 D.肝脏5.从手腕静脉处给胃炎病人输入药液,药液由手腕到达胃的途径中( )次经过心脏。 A. 1 B. 2 C. 3 D.4某同学的扁桃体发炎,需要输液。医生在该同学的手腕静脉注射消炎药物。下面是药物经过的器官,请你排出药物经过各器官的正确顺序。①左心房、左心室 ② 右心房 、右心室 ③肺部毛细血管 ④主动脉 ⑤肺动脉 ⑥肺静脉 ⑦上腔静脉 ⑧头部动脉 右心房布置作业:P57第一题和第二题 学生读学习目标学生探讨:学生发表意见,明确由于心脏和血管内有瓣膜,血液在血管和心脏内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不能倒流。引出课题 学生从课本上找出血液循环的概念 自主学习 仔细观察课本54页“血液循环示意图”,参考55页有关内容辨认:(1)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及大致路径 (2)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及大致路径 (3)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概念 讨论、思考并在练习本上标出心脏和血管结构名称,并用箭头标出血液循环的大致途径,学生依据刚才的观察基本上能标出血液循环方向和书写出大致途径(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找出不足。回答并理解体循环的规律。 让学生来讲台指着图叙述一下体循环 合作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同学对于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归纳动脉血和静脉血各有什么特点? 说感受,归纳原因。 让学生来讲台指着图叙述一下肺循环 合作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同学对于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做习题,巩固知识,提高技能。讨论问题的答案认真读课本,找出问题的答案举手回答,其他同学对于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小结 两条途径: 体循环:起点_________终点__________ 肺循环:起点_________终点__________ 2、两处交换及血液成分的变化:(1)体循环:发生在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之间,由________血变成__________血;(2)肺循环:发生在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之间,由___________血变成__________血。3、两对概念:举手回答,其他同学对于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目标一目了然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利用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教学过程能更好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使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重视体验和联系生活实际是课标的基本要求。 对重点内容巩固提高。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回答问题,知识升华 当堂训练,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