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 南
陶弘景
山水小品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准确翻译文本。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书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信
陶弘景
南朝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合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名作。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作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他的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歌的形成。因此赢得了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
知人论世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学)朗读课文。
2(群学)合作完成翻译,做好笔记。
3(群学)本文的结构是什么?请找出依据。
4(对学)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5(群学)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6(对学)《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互动学习
山川之美,古来 共 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一起
谈论,欣赏。
解词译文
美景
耸入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色彩斑斓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四季
解词译文
交相辉映。
都
存在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争相
解词译文
清晨
此起彼伏
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参与,这里指欣赏。
解词译文
......的人
一、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二、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三、抒情、议论。以感叹总括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
分
总
总
2 本文的结构是什么?请找出依据。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整体感知
“美”: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包含作者什么感情?
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境由心生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
仰视
平远
高远
静景
动景
朝夕变化
听觉
视觉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俯瞰
呈现出绚烂辉煌的气象,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 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4 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高低,远近)
景物形象:由显而微;
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感官调动:视听结合;
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作用: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匠心独运
本文怎样构思写景?
5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高峰……俱备
沉鳞……猿鸟
山水相映之美
俯仰生姿
色彩相配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意境美
动静结合之美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1、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景物描写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抓住景物的特征;
2、按照一定的顺序;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机动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来集体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来集体背诵课文!
答谢中书书
总引1句
写景2-6句
抒怀7句
山川句
四季常景
日变景
欲界之仙都
仰视:高峰如云
平视:两岸句
俯视:清流见底
晓雾句
夕日句
能力训练: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
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的画面,空气里只有快乐的气息,什么烦恼都随着微风飘走了。湖面像镜子一样平静,岸边的小船好像睡着了,一动也不动地躺着。整个天空都映在湖里了,蓝天碧水融合为一体。两岸连山围绕着湖,似乎为这里的宁静而感到喜悦。茂盛的小草依傍着山,虽然天空只有白云,可蓝天下还有美丽的景象陪伴着,才不至于感到寂寞。偶尔有几声鸟叫声,犹如为这宁静增添欢乐。
你敏感的心灵发现自然的生命美了吗?好吧,下载一幅你 喜欢的风景图片,用今天学习的景 物描写的技巧与方法,用优美的文字、心灵的感受描绘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能力提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清流见底。
高峰入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二课时
说说你所知道的描写月的诗句……
艺术化的月亮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月 下 独 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枫桥夜泊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无题》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生查子》
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北宋]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第壹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闲人”二字表现的复杂情感。
解读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课文创作背景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味
1、注意字音、停顿。
2、把握技巧,体会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qǐn)
(zǎo)
(xìnɡ)
(suì)
划分朗读停顿: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荇 交 横
盖 竹 柏 影 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
/
/
/
/
/
/
/
互动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带感情朗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对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词语积累)
2.(群学)文中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这月景有何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绘的?
3.(对学)你觉得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句子?
4.(群学)“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解释加点字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
共同、一起 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原来
只是 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因为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全文翻译
记承天
寺夜游
欣然起行
庭下月色
心境:
时间:10月12日
地点:承天寺
缘由:月色入户
同游者:张怀民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闲
(记叙)
(描写)
(抒情)
情景交融
课文结构
2、文中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这月景有何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绘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特点:皎洁、空灵。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你觉得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句子?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孤独无聊,借月排遣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出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面上看,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赏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贬的排遣。
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不是。“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之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虽然他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是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闲人”是不是指无所事事的人?
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豁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你能从这首词中看出苏轼热爱生活、豁达处世的人生信条吗?
阅读判断,选择错误的一项( )
A首句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及游兰溪之时令,着一“浸”字写出了兰溪的活力。
B次句写漫步兰溪边,突出兰溪的洁净。三句补足洁净的原因,同时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C下阙“流水尚能西”悟出“人生”能“再少”,何必哀叹衰老的哲理。
D全词虽表现了诗人身处困境力求振作的精神,但也掩盖不了诗人消极隐退的悲凉情绪。
D
1.苏轼承天寺夜游的原因是( )
A.解衣欲睡 B.月色入户
C.无与为乐 D.怀民亦未寝
B
课内练习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
A.庭院 B.月光
②“竹柏影”是指:( )
A.积水空明 B.水中藻、荇交横
③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比喻 B.拟人
④翻译这个句子: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和荇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啊。
B
B
A
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样的语言对白?他们会谈生世遭遇,抒理想抱负,叹壮志难酬,还是赏无限风光?
实践创新
身临其境
怀民兄呀……
我说子瞻兄……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月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