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鱼的常见类型。
(2) 探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 了解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鱼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小动物、平等对待小动物的情感态度。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 理解鱼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 掌握鱼灯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时间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有关水中生活的各种各样的视频资料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的活鲫鱼,纱布等。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完成预习学案。(2)瓶装家养观赏鱼或瓶装市售小活鲫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视频:在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中,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教师提出问题:在视频列举的动物中,有哪些是有脊柱的?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展开鱼的骨骼,让学生明确脊柱的结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蚯蚓、蜗牛等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称为无脊椎动物。鱼、蛇、鸟、兔等动物的身体内部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多种多样的鱼
1. 常见的淡水鱼
教师利用多媒体提供四大家鱼的介绍视频,请学生观看视频:
四大家鱼指人工饲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鲢鱼又叫白鲢,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的头部较大,俗称“胖头鱼”,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草鱼生活中水域的中下层和水草多的岸边,主要以水草为食;青鱼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吃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这四种鱼混合饲养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
小组看完视频后分组思考问题:
(1) 四大家鱼分别在什么水层中?它们的食性有什么特点?
(2) 鲢鱼的鳍包括哪几种?鱼鳍的作用是什么?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 鲢鱼在水域的上层,以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为食;鳙鱼栖息在不的中上层,以水蚤等浮游动物为食;草鱼生活在水的中上层和水草多的岸边,主要以水草为食。青鱼栖息在不域的中下层,主要以螺、蚌等软体动物为食。
(2) 鲢鱼的鳍包括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在运动中,鱼鳍起到协调平衡的作用。
2..常见的海水鱼
教师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常见海水鱼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1) 常见海水鱼的特点是什么?
(2) 举例说明海水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学生观察图片,并通过阅读教材中关于几种海水鱼的介绍,明确答案:
(1) 鲳鱼身体呈菱形,头小,背鳍和臀鳍较长,尾鳍呈叉形。鲨鱼中有体形最大的鱼类---鲸鲨,也有小型的侏儒---角鲨,还有猛的大白鲨。石斑鱼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暖水海域,头较大,体色与四周岩石的颜色相似,有条纹和斑点。带鱼身体呈带状,口大,背鳍较长。比目鱼栖息于海底,成鱼的眼睛移到身体的同一侧。
(2) 比目鱼成鱼的眼睛移到身体的同一侧,没有眼睛的一侧朝向海底,眼睛的这种着生方式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学习目标二:鱼的主要特征
1..鱼的外形和运动
教师给学生提供分组观察用的活鱼,学生首先观察鱼的外形和鱼在水中的运动情况。思考问题:
(1) 观察鱼的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 观察鱼是如何在水中完成运动的?
学生分组实验,通过观察后回答问题:
(1) 鱼的外形大多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减少鱼中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鱼体表的鳞片上有滑滑的黏液,起保护身体的作用。
(2) 鱼中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教师点拨: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2..鱼的呼吸
取一条鲫鱼,放在解剖盘中,轻轻掀起鳃盖,观察鳃的形态和颜色,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 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
(2) 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后得出答案:
(1) 鱼鳃之所以呈鲜红色,是因为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
(2) 鱼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能和水进行气体交换;鳃丝既多又细,能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用鳃完成呼吸。
将鱼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缸中,观察鱼的呼吸,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 鱼在呼吸时,鱼的口和鳃盖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
(2) 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
(3) 鱼离开水后,很快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后回答:
(1) 鱼在呼吸时,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的。
(2) 水从鱼口流进,经过鳃丝,从鳃盖后缘排出体外。流入的水中溶解的氧气会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就从毛细血管渗出,排入水中,因此流出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溶解的氧气减少。
(3) 鱼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是通过鳃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所以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
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出结论: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学习目标三: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沿海地区鱼类养殖业的繁荣景象,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 渔业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了什么?
(2) 我国的渔业存在怎样的问题?我国采取了怎样的保护措施?
对于问题(1),可以请各小组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两点:
①鱼可以为人类提供优质的蛋白质,它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丰富;
②鱼已经深深融入了人类文化,如年画中的“年年有余”,成语中的“竭泽而渔”等。
对于问题(2)通过教师展示水污染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水污染对于鱼类生存的威胁。同时展示过度捕捞的相关资料。
浩瀚的海洋为生物生长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人类自古就开始的渔猎生活,到今天已经被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取代了。人类在向海洋进军的过程中对海洋的索取越来越多。当人类的索取超过了海洋能够负载的限度时,海洋的渔业资源就开始萎缩,最终走向灭绝的结果。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世界渔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很快,很多渔区产生了过量捕捞的现象。
中国的舟山渔场曾经是世界最著名的渔场之一。这里是北方寒冷海流和南方温暖海流交汇的地方,各种鱼类十分丰富,但由于当地渔民的过度捕捞,原来此地盛产的黄花鱼几乎灭绝了。
学生分析资料,并结合教材中的介绍,回答问题(2)。
我国渔业存在长期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问题,使鱼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我国于1986年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使我国渔业发展的重心从捕捞业转到养殖业上;同时规定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
课堂小结
通过思考题完成本课小结:
1..为什么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在黎明时出现鱼“浮头”现象?这种现象在太阳出来后会消失,这又是为什么?
夜间,水体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都在进行,水体中氧气含量下降,由于水体缺氧,导致鱼出现浮头现象。
2..海马是鱼吗?为什么?
海马是鱼。海马有鳍,用鳃呼吸,有脊柱,而且终生生活中水中。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鱼类的常见类型。
2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 了解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导航一
学习目标一:多种多样的鱼[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四大家鱼分别生活在什么水层中?它们的食性有什么特点?
2..鲢鱼的鳍包括哪几种?鱼鳍的作用是什么?
3..常见海洋鱼类的特点是什么?
学习目标二:鱼的主要特征[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鱼的体形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2..鱼是如何完成运动的?
3. 鱼的呼吸过程是怎样的?
学习目标三: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渔业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了什么?
2..我国的渔业存在怎样的问题?我国采取了怎样的保护措施?
学习检测
1. 下列选项不属于四大家鱼的是()
A鲫鱼 B青鱼 C 草鱼 D 鲢鱼
2..鲫鱼的身体可分为()
A 头胸部和腹部 B 头部、胸部和腹部
C 头部、躯干部、尾部 D 头胸部和躯干部
3..鲫鱼在水中游泳的动力来自()
A 尾部 B头部 C 躯干部 D躯干部和尾
4.鱼的呼吸器官是()
A. 肺 B.鳃 C.气门 D.气管
5.人类的哪些活动会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
A. 向水域中排放生活污水
B. 向水域中排放各种工厂污染物
C. 农田中农药和化肥随雨水流进水体
D. 以上三项都是
6..“水上大世界,动物添光彩”,下列只能生活中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动物是()
A. 蚯蚓 B.草鱼 C.青蛙 D.猎豹
7..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动物有名无实,俗称“鱼”而不是鱼。下列动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是()
A. 中华鲟 B.鲍鱼 C.墨鱼 D.甲鱼
8.小河、池塘等自然野生品种的鱼,身体背面和腹面体色是否一致?这有什么意义?
9.鱼的身体表面都有黏液,你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