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件 (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件 (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05 17:0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选修二
第一章
认识区域
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
湾区
湾区是指由一个海湾或者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
湾区经济是一种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是世界先进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
前店后厂
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经济合作中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
“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
2、加强粤港澳之间的联系,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阅读课本P24材料:
1、说一说,粤港澳各自发展的优势条件分别有哪些?
广东: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产业升级空间大、经济增长速度快等。
香港:
世界级金融中心和港口、优质的高端服务业、科技研发中心等。
澳门:世界性旅游休闲中心、中国对葡语系国家的商贸服务中心
加强粤港澳之间的区域联系,有利于实现港澳与内地特别是珠三角的深度融合,使其成为世界级大湾区;加强粤港澳之间的区域联系,助力城市群协调发展,对内地城市群的建设能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粤港澳大湾区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南连东南亚、南亚,北接长江经济带,西到北部湾经济区,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对于我国区域经济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种空间资源,实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它们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并构成有机的自然综合体。区域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方式有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在区域之间的运动和交换,如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等。
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一、区域联系:
一、区域联系: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要素:生产生活、制度组织、意识形态等方面。
A
它们共同形成了区域发展特征。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联系形式主要有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劳务和技术专利贸易,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
B
一、区域联系
  3.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联系:
区域联系的表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和经济全球化。
4、区域经济一体化
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亚太经合组织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国际:区域一体化组织、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等。
国内
1、东、中、西地区经济合作
2、资源跨区域调配
3、产业转移
5.经济全球化:
(1)定义: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苹果产业链的中国企业
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
P26活动
1、想一想,隋朝大运河对加强当时我国南北方之间的交流联系有哪些重要作用?
2、议一议,隋朝大运河对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1、有利于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物资运输,提高运输总量,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加强南北方的人口流动,实现文化交流和融合。
2、 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加强了商业的发展,是商业的销售范围和销售量得到了提高;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使商品的成本下降,亦加速了商品的售卖;有利于部分人员的就业。总体上繁荣了当时的社会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归纳伊基托斯市的地理位置特点。
(2)橡胶产业是伊基托斯市崛起的基础,该市依托橡胶产业发展是否明智?说出你的理由。
(3)该市为何不修建铁路和高速公路,以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彰显特色是否合理?人们称伊基托斯为“与世隔绝的天使之城”,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内涵?
(1)伊基托斯市位于低纬度地区、亚马孙雨林区,终年高温多雨,平原地形,河流密布,盛产橡胶,对外交通以水运和航空为主。
(2)不明智。橡胶产业属于初级加工业,利润低;伊基托斯市交通不便,不利于橡胶制品的运输,运费较高;橡胶产业技术门槛较低,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伊基托斯市西部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难以跨越,进行道路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
东部距海遥远,且为亚马孙热带雨林区,沼泽河流密布,需要建设大量桥梁,道路建设的总投资较大,技术难度大。
“与世隔绝”是指伊基托斯市的交通不便,与外部的联系较少;
“天使之城”是指由于环境的封闭性,当地具有风俗特色的民居和异域风情的欧式建筑交相呼应,热带雨林地区的风光特色十足,游客可以依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摩托或者乘船观赏这些风光,而这座城市也将变为美不胜收的旅游胜地。
1、原因: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国家或地区内部普遍存在。
2、意义: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
(1)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基本国情。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四大板块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东北振兴:实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推动国企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中部崛起:推动中部崛起,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集聚功能。
东部率先发展:在东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3)国家三大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
创新共同体,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
京津冀区域关联示意图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
北京:北京市一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天津:河北省一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3)国家三大战略:
(3)国家三大战略:
②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调处理好上中下游的发展关系,加快沿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沿江城镇、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
③“一带一路”:明确不同区域对接“一带一路”的重点方向,统筹布局安排,促进重点区域内外开放并良性互动,共建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3)国家三大战略: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4)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健康发展,推进边疆地区开发开放。工作重点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培育特色经济,加强环境建设。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5)推进新型城镇化: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按照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城市群的要求,形成一批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促进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群。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6)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统筹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自然资源,构建统一高效的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升级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将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活动向深远海延伸,提升海洋开发能力;整治海岸带的水体、大气和固废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一是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二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三是在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四是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
4.西部大开发战略:
(1)我国从三大经济地带到四大板块经济区域的调整,其主要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目的:为科学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
(2)比较我国四大板块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苏南:属于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地带,受上海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教育科技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
苏中和苏北:农业基础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大,土地资源丰富,可以承接苏南的产业转移。
读图1-30,完成相关任务。
分析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2)徐宿淮盐高铁和连淮扬镇高铁的修建,对促进江苏省内区域均衡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完善江苏铁路网,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使苏北、苏中、苏南地区的交通更加便捷,加强物资与人员的流通效率。
1.俄罗斯东部与西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举例说明。
地形:俄罗斯西部是以平原为主的地区,东部地区有平原、山地和高原。
气候:俄罗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温暖湿润。
2.从人口数量、城市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比分析俄罗斯东部与西部的特点。
俄罗斯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多,城市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资源稀缺;俄罗斯东部地区人口数量少,城市稀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资源丰富。
3.俄罗斯缩小区域差异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通过交通运输的联网,可以发展东部以电力产业为代表的能源项目,规范劳务移民,促进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培育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实现东西部协同发展。
中三角 城市群涵盖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群。
1.促进中三角城市群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有
①加大科技投入②提高二、三产业比重 ③对原有产业进行升级 ④加强环境管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中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承接了长三角地区的众多产业转移,这给长三角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A.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B. 加重了资源紧张的状况
C.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
D. 加剧了严重的环境压力
C
C
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 读广东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型图。
1.下列产业中 , 最有可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转移的是
A. 汽车零配件生产 B. 节能环保业
C. 服装鞋帽生产 D. 高端装备制造业
2.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 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A. 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B. 增加就业机会,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 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 题
C
B
下图为我国分省区综合发展条件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平衡区域发展条件差异的有效措施是( )
A.鼓励新兴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B.鼓励劳动力人口向发达地区迁移
C.跨区域调配资源,加强区域合作
D.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
1.甲省区最具优势的发展条件是( )
A.光热充足 B.地广人稀
C.技术先进 D.能源丰富
D
C
随堂训练
研究城市带内各城市间的经济、人口联系,对于规划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右图示意2007年皖江城市带内城市经济联系和城市带内部分区域人口流动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C
4.皖江城市带内人口流动对铜陵的主要影响是( )
A.形成国内高科技产业中心
B.增加当地劳动力数量
C.导致城市化进程放慢
D.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3.与其他城市对比,安庆、滁州、巢湖三市和合肥经济联系量规模较大的原因是( )
①政府管理部门的调控②经济互补性强③地理位置邻近且交通便捷④防洪、抗旱等压力较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随堂训练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大的地区之一,地区城市群为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腾飞。回答下列各题。
5.与长角洲地区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温和湿润
B.河网密集,水运便利
C.矿产资源丰富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C
6.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倡导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支援西部地区,从全局上主要是为了( )
A.利用西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
B.提供西所需的大量建设资金
C.向西部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D.保持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D
随堂训练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读甲、乙两个不同区域图,回答下面两题。
1. 若甲、乙两区域分别对应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A. 资金 B. 劳动力 C. 信息 D. 观念
#41#B
#42#
随堂训练
2. 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 )
A. 矿产品 B. 粮食 C. 工业制成品 D. 技术
#43#A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6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根据该规划,京津冀地区将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下图为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
(1)简述京津冀地区规划发展京北新城、京南新城、京东新城的意义。
缓解北京、天津的城市人口和交通压力;分散北京、天津部分城市职能;带动区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2)简述为了使河北省更好地成为京津地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该省农业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缓解春旱和夏涝;排灌结合,防止土地盐碱化,改造盐碱地,培育耐盐碱、耐旱作物;营建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止风沙危害;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