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 (共8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 (共8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05 17:42:59

文档简介

(共82张PPT)
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章 区域发展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查阅文献,了解上述争议内容,谈一谈,你对巴丹吉林高大沙山与湖泊并存成因的看法。
2.巴丹吉林沙漠的一些湖泊边缘有淡泉水出露。讨论这些淡泉水比湖水对当地沙漠治理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也就是说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是主要补给补给水源。本地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排除降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源。
高大沙山的形成与降水和地下水关系密切,先有沙山,而后形成湖泊,沙山是形成湖泊的必备条件。
受地形限制,当地湖泊为内流湖,多数为盐湖,湖水盐度高,大多无法作为植物的灌溉用水;淡泉水可为治理沙漠提供宝贵的淡水资源。
01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
一、生态脆弱区
1.生态脆弱区
(1)定义: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喀斯特地貌地区
沙漠边缘地区
(2)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干湿交替地区
农牧交错地区
水陆交界地区
沙漠边缘
森林边缘地区
(3)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
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
(1)定义: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2)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土地沙化
石漠化
土壤侵蚀
土壤盐碱化
土壤板结
土壤肥力下降
生态脆弱区
水土流失
石质
荒漠化
冻融侵蚀
(高寒荒漠化)
土地沙化(沙质荒漠化)
红漠化
盐渍化
什么是荒漠化
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植被遭破坏
地面裸露
风沙侵蚀
水土流失
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
土地生产
力下降
荒漠景观
荒漠化实质是土地退化。
2.荒漠化的具体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沙漠化?
荒漠化 沙漠化
狭义:土地沙漠化
广义:包括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包括人类滥垦栏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荒漠化的类型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WPS OFFICE
荒漠化的类型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荒漠化的类型
土壤盐碱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不合理的灌溉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灌溉
蒸发
盐分积聚于地表
典型地区:西北、华北
气候
气温高,蒸发强烈
地形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地下水
地下水位高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尤其是不及时排水,导致水在地表聚集,大量下渗,地下水位升高,盐分被带到地表
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下水,进而随着地下水上升,增加了土地盐分
过度开采地下水
不合理的灌溉
荒漠化的类型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WPS OFFICE
贵州喀斯特地区素有“喀斯特王国”之称,具有土层薄、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特征。生态基础较为脆弱,石漠化面积大。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交通不便,贫困落后,人地关系严重紧张。人们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更加剧了生态环境
的脆弱性,使石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2)典型地区
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问题突出。
想一想:南方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有什么样的危害?如何治理?
云贵高原石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地形:多陡坡,土层薄;
土壤: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土层薄;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
江南丘陵:红漠化
危害:
a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b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生态环境恶化。
人为原因:大面积陡坡开荒;破坏地表植被;人口增加;贫困
治理措施:a退耕还林还草;b保护自然植被;c植树造林;d建立自然保护区;e转变生产、生活方式;f实施生态移民等。
石漠化的防治措施
方向 措施
管理措施 ①健全法律法规,严格管理
②控制人口数量
③生态移民
工程措施 ①修建水平梯田②平整土地③修建水库
生物措施 ①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恢复自然植被
②调整农业用地结构
技术措施 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
分类 分布 外力
沙漠化
石漠化
红漠化
次生盐渍化
水土流失
西北地区
云贵高原
华北平原,宁夏平原等灌溉农业区
江南丘陵
黄土高原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流水侵蚀
不合理灌溉
流水侵蚀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探究: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A、地理位置
位于第二阶梯,海拔较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探究: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B、地形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探究: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C、气候
我国西北地区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
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自然原因
多大风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
土地退化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探究: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D、河流
探究: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E、植被
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1.自然因素
荒漠化的成因
探究: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水文
植被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位于第二阶梯,海拔较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稀疏
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青藏高原对水汽的
阻隔
风化作用强烈
干旱
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
各个方面都促成了干旱的特征
2.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决定性因素)
据统计,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水资源利用不当
9.6%
工程建设
0.7%
过度樵采
32.7%
过度放牧
30.1%
过度开垦
26.9%
荒漠化的成因
(1)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2)过度樵采
(4)资源开采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程建设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工程建设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不当的具体表现
读图分析: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1)从干湿状况看
湿润区


湿








自然原因(1)地理位置
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
读图分析: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2)从植被类型看
森林植被




(1)地理位置
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
读图分析:
黄土高原的地理 位置有何特点?
(3)从地形类型看
平原
高原、山地
(1)地理位置
平原向高原、山地过渡地带
读图分析: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4)从农业类型看
种植业
牧业
生态环境脆弱
——过渡性
(1)地理位置
种植业区(农业区)向牧区
过渡地带
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平原→高原、山地
沿海→内陆
森林→草原
种植业→畜牧业
位置
地形
气候
植被
农业
季风→非季风
(半)湿润→(半)干旱
自然条件变化大
(2)气候较为干旱
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且降水存在不均匀性,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加剧了对地表的侵蚀。
黄土高原的脆弱生态
材料1: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3)黄土土质疏松
▲黄土以粉砂为主,直立性强,垂直节理发育,但质地疏松,遇水易崩解
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地表起伏过大加剧了流水侵蚀;荒山秃岭造成雨水和风力直接侵蚀
黄土梁
黄土塬
黄土峁
黄土峁
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在实际的地面调查中确认的地质灾害点共784处,其中,滑坡721处、崩塌53处、不稳定斜坡9处,泥石流1处,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问题1:该区自然灾害有什么特点?
(4)地质灾害——多发性
材料:
加剧水土流失
问题2:能导致什么结果?
自然要素 特性及表现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特性 表现 地理位置 过渡性 从 向山地高原过渡 从 向干旱区过渡 从 向草原过渡 从 区向牧业区过渡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土壤质地 特殊性 黄土土质 ,遇水容易 黄土层极易受流水侵蚀
气候(降水) 不均性 ①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____ ②多____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 多发性 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____、____ 、 ____等时有发生 加剧水土流失
【自主学习】 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平原
湿润区
森林
种植业
疏松
分散
夏季
暴雨
滑坡
坍塌
泥石流
——水土流失形成的基础
哪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采用轮荒制的粗放耕作方式,破坏植被。
尖锐的人地矛盾
→ 恶性循环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露天采煤
◆生产建设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露天开矿、无计划的修路、建窑洞、水利设施等。
修建公路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历史上——营造宫殿
樵采、开荒、战争等
2、植被遭到破坏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现在—过垦、过樵、过牧
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自然灾害频度增大。
人类活动 过程 结果 不合理土地利用 ______ 开荒—耕作—抛荒—开荒 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破坏 加剧水土流失
______ 开挖表土弃土、弃渣 破坏地表植被,使矿区周围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 建窑洞、 修路、 修水利 扰动植被、土壤 破坏植被 农垦、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 严重破坏植被 【自主学习】水土流失的人为成因
轮荒
露天采矿
【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受流水侵蚀
降水集中,多暴雨,对地表冲刷力强
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流速快,流水侵蚀强
植被稀少,对地表土壤的保护作用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陡坡开垦
毁坏树木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施工建设








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为黄土覆盖,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集中、覆盖厚度最大的区域。该地区黄土平均厚度50~100m。
黄土高原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7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
黄河作为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每年向下游的输沙量达16亿吨,如果堆成宽、高各1米的土堆,可以绕地球27圈多。
此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下游河床每年抬升4—12cm,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为16亿吨。平均含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中是绝无仅有的。
危 害
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黄河下游形成 “地上悬河”
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自然灾害易发
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
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暴雨后的黄土高原地区
水土流失
沟壑增多
耕地减少
土地生产力下降
土层变薄
肥力下降
农业减产
中 游
下 游
1、对当地: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
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
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2、对黄河下游地区:
(3) 黄河泥沙含沙量剧
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
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
“ 地上悬河”,严重威胁
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
安全。
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影响农业生产
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一)治理水土流失
▲治理后的峁
今天下第一塬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探究活动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状况,如果你是一位专家你会提出哪些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
农技措施
生物措施
…………
治理水土流失——①工程措施
治理水土流失——①工程措施
修建水平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重要工程措施:缓坡(<15°)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水土流失——①工程措施
重要工程措施:陡坡(15-45°)鱼鳞坑
分段拦截地表径流,减少坡面径流;
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流速,增加下渗。
坑内土壤湿度大,且利于泥土沉积,土层深厚肥沃,利于植被生长,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治理水土流失——①工程措施
重要工程措施:打淤地坝
作用:①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
②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③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工程措施 地段    效果
固沟工程 ______ 营造防护林 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护坡工程 修筑____ 封坡育林育草     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发展林果业生产。
保塬工程 ___      营造护林网 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沟谷
水平梯田
缓坡
平整土地
打坝建库
塬面
(1)工程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治理水土流失——②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还草
(可兼顾经济效益)
(3)生物措施
提高 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①退耕 ,以恢复地表植被;
②大力植树种草,实行 结合。
植被覆盖率
还林还草
乔、灌、草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治理水土流失——③农业措施
间作套种 垄作(地膜) 喷灌 滴灌
耕种手段 间作套种、高沟垄作、水平阶种植 增强耕地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生产技术 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 灌溉技术 喷灌、滴灌 治理水土流失——③农业措施
重要工程措施:陡坡(10-20°)水平阶/反坡梯田
(3)农业技术措施
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
增施肥料、 等农耕农业。同时,
精心选育良种、发展  及   和__  
技术、     等。
轮作套种
地膜
喷灌
滴灌
科学施肥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二)优化产业结构
1)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特色农业及加工业
2)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能源产业等
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三)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国家生育政策
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搬迁移民村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塔里木河流域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加之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的胡杨林枯死,土地荒漠化加剧。从2004年开始,新疆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启动了以防沙治沙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年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690万亩以上。与此同时,新疆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土地荒漠化防治,目前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已明显改善。
(1)结合图2-41,分析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
当地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如滥牧、垦荒等导致植被破坏、耕地面积扩大,同时由于植被涵蓄水源能力下降和农业用水量增加,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和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进一步使得胡杨林枯死,最终荒漠化面积扩大。
主要分布区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等省区。
不同点: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集中,加剧水土流失;地形多低山丘陵,重力作用显著。
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许多“红色荒漠”。所谓“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地区植被破坏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了解“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比较其与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成因的异同。
塔里木河下游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稀少,风力作用显著。人类的不合理灌溉使得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
相同点:不合理的人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地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