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02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Land degradation and its causes in th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northern China
荒漠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降水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
热带荒漠
温带荒漠
地处大陆内部,距海洋远
山岭阻挡海洋气流进入,导致降水少
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
寒流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原生荒漠的成因
塔克拉玛干沙漠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属于原生荒漠。
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属于次生荒漠,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
原生荒漠与次生荒漠
导致草原植被退化,严重危及牧民的生产和生活
威胁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
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1.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设备,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2.防治措施:
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灾害性天气:沙尘暴
1.多雨年份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份加速荒漠化进程,使得沙尘暴频繁爆发: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
2.形成条件:①沙源(物质条件)②强风(动力条件);③不稳定天气(环流条件)。
3.我国沙尘暴传输路径:西路、北路、西北路
4.措施:保护环境,增加植被覆盖;建立沙尘暴预警系统,制定防灾减灾规划,完善抗灾减灾措施;加强科普宣传;沙尘暴来临前,提前做好防灾准备。
消失的楼兰古国
兴:(1)塔里木河带来丰沛的水源(上游有大量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2)大片胡杨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衰:楼兰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温带荒漠广布,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水源减少;盲目垦荒,农业用水量加大,导致塔里木河流量锐减,大片胡杨树枯死;乱砍滥伐,砍伐胡杨树,毁林开荒。
思考: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
1.查找有关资料,描述库布齐沙漠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而得名。经过多年治理,2015年7月28日,库布齐沙漠的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的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
库布齐沙漠面积显著缩小,仅有的部分沙漠呈碎片化分布。
2.库布齐沙漠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议一议,库布齐沙漠这些自然资源开发对保护当地地表植被有何作用?
3.库布齐沙漠治理中的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结合地形与地理环境,分析库布齐沙漠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原因。
风能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地表风速,减弱风力侵蚀,从而保护植被。
太阳能开发:降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植被成活。
库布齐沙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多;北部紧邻黄河,地势较为平坦,得到黄河水的补给,故地下水较为丰富。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叁
治理原则
首先,应树立生态脆弱保护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其次,应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综合治理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
牧区草原:避免超载放牧
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综合治理措施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生物措施: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前沿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内部农田防护林网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工程
农田防护网
防沙林带
草方格沙障
构筑防护体系
黄土高原打坝淤地
黄土高原植树种草
封沙育草
沙 障
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
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综合治理措施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现有林地:防护林
绿洲边缘:发展林业、牧业
已荒漠化地区:退耕还林、还牧
缺水源:沙障工程
综合治理措施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开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开发风能、太阳能
节流:推广省柴灶
综合治理措施5: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2)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区域开发要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秉承因地制宜原则,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1)科尔沁沙地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加剧沙尘暴灾害,局地气候变差;流域下游河水泥沙含量增加,河床淤积严重; 农、牧业承载能力下降,威胁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等。
在科尔沁沙地,普遍存在着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古土壤。这表明科尔沁沙地曾经有过三次沙地固定时期。据文献记载,公元9世纪以后的一段时期,大量外来移民在此垦殖,造成土地荒漠化。随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地移民逐渐迁出,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又逐渐恢复为牧业,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清代,大量关内农民涌入科尔沁沙地垦荒,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再度扩大。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1)在地图上找到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位置,说明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
(2)塞罕坝林场50多年艰苦造绿的案例,给予我们哪些启迪 谈一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位于河北承德北部坝上地区。当地以高原和波状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当地气候属于半湿润向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区,河流稀少,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过渡。
参考:绿水青山,可发展旅游业,可造福后代,生态效益往往比经济效益更重要。
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通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绿化沙漠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如今,这里的降水量显著增加,沙尘天气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库布其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其模式”成功地实现了大规模荒漠化防治、沙产业发展和沙区百姓脱贫致富三大目标的有机结合,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防沙治沙提供了成功案例和新鲜经验。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构筑防护体系
调整牲畜结构、数量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答题模板】
一、区域生态问题的解题思路: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答题模板】
一、区域生态问题的解题思路:
5世纪时毛乌素南部(今靖边县北的白城子),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当时草滩广大,河水澄清。据考证,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场。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毛乌素由原来的水草丰美,到后来的沙地,
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
A
5世纪时毛乌素南部(今靖边县北的白城子),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当时草滩广大,河水澄清。据考证,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场。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
2.毛乌素沙地中榆林的沙地苹果的特点及其对应的自然环境正确的是( )
A.蜡质层较厚——降水较少
B.病虫害少——光照时间长
C.果色鲜亮——昼夜温差大
D.果肉质地细腻——热量丰富
3、(2020年4月济南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南岸,历史上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后来由于过度放垦开荒,最终风沙肆虐、沙丘覆盖于河流淤积物上,草原沉沦,风采与荣耀随之而逝,水草丰美的宝地退化为“死亡之海”。近30年来,我国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库布齐沙漠治理研究,不断创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植绿效率和质量,为创造荒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沙柳沙障是在沙面上设置的以沙柳为原材料的一种方格状沙障,某科研团队对“流动沙丘”和“设置沙柳沙障的沙丘”进行了对比研究表2为他们研究测量的流动沙丘和设置沙柳沙障沙丘蚀积强度变化数据。图10为库布齐沙漠位置和风频图。
(1)人类对自然界干扰会导致区域地貌外力的改变,产生不良后果。指出库布齐沙漠风沙肆虐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并说明不同季节风沙移动的主要方向及强弱差异。(4分)
(1)主导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冬春季节盛行强劲的西北风,风沙向东南方向移动,移动较强;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风沙向西北方向移,移动较弱。(每点1分,答对4点得4分)
(2)结合表2试验数据,提出沙柳沙障具体设置方法。(4分)
(2)迎风坡沙柳沙障的设置是重点(或迎风部往上沙障密度增大,顶部密度最大);背风坡和沙丘丘间地沙柳沙障可适当变宽变疏;对设置的沙柳沙障进行定期保护及补种。(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图中A地区日照时数不及B地区,而积温却高于B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①A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小;②云层厚,大气保温作用强,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积温高。③B地区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日照时数大;④海拔高,云层薄,大气保温作用弱,积温较低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B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试分析造成该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
①石灰岩广布,全年降水量大,溶蚀作用强;②土层薄,过度砍伐山体林木资源,植被覆盖度低,石漠化严重;③降水量大,植被覆盖率低,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请为B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①开展山体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提高山体林草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
②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林果业、立体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③加大生态保护监管力度,加强区域生态监测与预警快速
练习:(2018年海南卷)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6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8分)
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3分)
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3分)
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2分)
练习:(2018年海南卷)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6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分)
①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2分) ②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3分) ③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分)
练习:(2018年海南卷)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6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4分)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2分)
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2分)
课堂练习
石漠化是指地表植被遭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 007万公顷,占岩溶面积的22.3%,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和广东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247万公顷、235.2万公顷、153.3万公顷、125.1万公顷、96.2万公顷、77.3万公顷、67万公顷和5.9万公顷。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土地石漠化严重。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部分省级行政区石漠化土地面积比例图
贵州省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石漠化面积(平方千米)
时间 重度石漠化 中度石漠化 轻度石漠化 无石漠化
20世纪80年代末 3 453.63 8 314.73 9 874.91 103 448.70
20世纪90年代末 5 249.58 11 895.93 15 331.22 92 615.24
1.据图文材料分析,不能直接反映贵州省石漠化严重的是( )
A.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 B.石漠化土地占比最大
C.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石漠化演变反映出石漠化加剧
D.高原山地多,“地无三里平”
2.贵州省部分地区石漠化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
①位于非季风区,气候干旱 ②地形崎岖,流水侵蚀作用强
③岩溶地貌广布,土层浅薄 ④石灰岩广布,成土缓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贵州省石漠化严重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城市建设 C.修筑公路 D.旅游开发
D
B
A
课堂练习
6.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过程框图(下图)中的①—⑥是 ( )
读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及其可能变化位置示意图,回答下面四题。
4.图中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特征是( )
A.年降水量接近800毫米
B.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
C.从草原向荒漠过渡
D.从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
5.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分别是(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A.①脆弱的生态环境 ②粗放经营 ③沙丘开垦
④少雨年份加大农田比例 ⑤土壤肥力下降 ⑥风蚀、水蚀加速
B.①粗放经营 ②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沙丘开垦
④少雨年份加大农田比例 ⑤风蚀、水蚀加速 ⑥土壤肥力下降
C.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风蚀、水蚀加速
④沙丘开垦 ⑤少雨年份加大农田比例 ⑥粗放经营
D.①沙丘开垦 ②粗放经营 ③土壤肥力下降
④少雨年份加大农田比例 ⑤脆弱的生态环境 ⑥风蚀、水蚀加速
B
A
A
课堂练习
7.在全球变暖影响下,推测图中可能变动带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是 ( )
A.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B.农业用地向牧业用地转变
C.牧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牧业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十大沙地之一,东起大兴安岭南段西麓,向西延伸约340千米,南北宽30~100千米。该沙地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千米,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这里分布的温带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该地生态环境。下图是浑善达克沙地温带榆树稀树草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当地政府依据东西部自然环境差异,采取了恢复植被的不同措施,正确的有( )
①东部可大面积植树造林
②东部可选种耐旱树种,小面积造林
③西部可采取封沙育草措施
④西部可采取设置草方格沙障措施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9.浑善达克地区的合理发展方向是( )
A.改良土壤,大力巩固和发展种植业
B.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
C.大力植树造林,改善局地气候条件
D.发挥人口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B
D
B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 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