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5 18:3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它的叙事包括两条线索,分别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条明线,以及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条暗线。然而学生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不同,在情感上难以与作者发生共鸣。基于此,本节课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是以学生较难理解的“看电影事件”,联系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逐步感受鲁迅“弃医从文”的深层原因。其二是借助鲁迅精妙的文字,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以及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学习本单元,要能够初步掌握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特点,还可以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该文回忆了作者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发生的几件事,将两位伟大的人物和一篇深沉又温情的文字联系在一起,教学时要注重品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思念以及作者的爱国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通过之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秋天的怀念》等篇目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此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阅读和理解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会作者的爱国之心。所以课堂上,教师只需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以及作者从“从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但是,学生在学习“看电影事件”时存在理解困难,对于作者思想转变的原因也难以分析透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为基点出发,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感悟作品传达的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理解“看电影”事件。
2.品析词句,体会作者对国家深刻的思考。
3.体会藤野先生对于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析重点词句,分析作者思想转变的原因。
2.体会作者对国民麻木不仁状态的愤慨和痛恨。
教学方法:提问法;诵读法;替换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音像;图画;
教学时间:12分钟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鲁迅少时父亲重病,有两位“神医”用蟋蟀等做药为其父亲治病,鲁迅还在邻居的建议下叫来了神婆“叫魂”,但是最终父亲仍然不治而亡。后来鲁迅对这种封建迷信的做法深恶痛绝,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医生,救人性命,帮助百姓强身健体,最终壮大国家。但是最终他并没有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而是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索事情的真相。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为后文教学做铺垫。)
二、情感体会
在武汉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少医护人员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齐聚武汉,他们不顾自身性命,把人民的生命放在首位。疫情结束以后,这些美丽帅气的医护人员胜利返航,有很多人说:“欢迎英雄回家!”为什么说他们是英雄?因为他们在危机之时救人民救国家于水火,把人们从新冠疫情的魔爪中救了出来,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战场,这些身处一线的医护人员就是英雄。
1.提问:同学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抵御看不见的敌人。在这场残酷的疫情里,你看到了怎样的中国人呢?
学生各抒己见。
2.提问:然而鲁迅先生描写看电影事件时,在作者的文字中你们又看到了哪些中国人?
明确:被枪毙的中国人;围观中国人被枪毙的中国人;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讲堂里的“我”。
追问:同为中国人,他们面对国家发生的苦难又是怎样的态度?
明确:第一类人为帝国主义效劳;第二、三类人麻木不仁,对国家人民的灾难视而不见;第三类即“我”被深深刺痛,积极寻求救国出路。
3.提问:请大家回想一下,作者刚来到日本时,是抱着医学救国的使命来的。而在看完电影后,鲁迅先生却说: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鲁迅先生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明确:弃医从文
4.小组讨论:本次新冠疫情的爆发,无数医生护士甚至是尚在学校读书的医学生都自动请缨前往一线。回过头来看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华人民陷入沉重灾难。国家处于如此危机中,为什么作者在看电影事件发生后,反而放弃从医,拿起了笔杆呢?
学生派代表回答:因为作者认为医学已经难以救民救国了。新冠疫情伤在国民肉体,医学是可以救治国民的;而鲁迅先生在看完电影后,发现国民对自己国家所遭受的一切灾难视若无睹,他们的肉体是完好的,但是精神上却是空洞的,是麻木不仁的。所以仅靠医学是难以唤醒这些精神麻木的国民,因此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曲线救国,试图用文字来唤醒民众唤醒国家。
(设计意图:从现实出发,以新冠肺炎疫情来帮助学生认识鲁迅所处的时代医学救国难以实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三、词句品析
1.朗读:下列句子是作者对国人的描述,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下列句子。
①但我接着便有参观中国人被枪毙的命运了。
但我接着便有看中国人被枪毙的命运了。
②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
但也有中国人夹在里面:
③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他们也何尝不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2.小组讨论,思考划线句子好在哪里。
提示:“参观”表示自己置身之外,是对围观群众的一种反讽;“偏”则体现了作者对围观中国人被枪毙的群众里居然有中国人的愤慨;用“酒醉似的喝彩”来比喻当时的国民在精神上就像酒醉后的状态,麻木不仁,对外界毫无反应,对同胞的死亡毫无感觉。这些词句都体现了作者对于国民麻木不仁的状态的愤慨和痛恨。
3.朗读:体会了作者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后,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朗读划线句子。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运用了朗读法和替代法两种教学方法,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奥妙和言外之意。两次不同的朗读,使教学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作者对国民在思想精神上的颓废所产生的悲愤之情。)
四、深入体会
1.情景设置:当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后,与藤野先生告别。文中写道: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想说什么?思考后同桌之间分别模拟藤野先生和鲁迅再现这一场景,把未说出口的话说出来。
引导:结合所学的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以及鲁迅的爱国情怀,分别站在两人的角度考虑两者之间的对话。
(设计意图:在学习看电影事件以前,学生对于“藤野先生”的形象已经有了初步理解。这部分中借助课文的几句话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在相互对话中开拓思维,既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又能够体会藤野先生对于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之情。)
五、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细胞,共同铸就成了一个国家。当人的身体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上的细胞就不可避免也要受到损害,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向曾经为祖国奉献、流血、牺牲的英雄们致敬。
六、作业布置
1.课后研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形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2.以“我眼中的中国”或者“我眼中的中国人”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截取了《藤野先生》一文中的一个小事件,以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为连接线,将作者的爱国思想和作者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串联起来。
首先,“看电影事件”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稍有困难。因此课堂以“新冠肺炎疫情”举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切实站在作者角度理解其思想转变的深层原因。
其次,课堂突出了朗读教学,多次朗读,不同感受,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品鉴能力,开拓学生思维。
最后,从整篇课文来看,“看电影事件”看似与课文主题脱离,但这却是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也导致了作者最后与藤野先生的惜别。因此课堂安排了一个情景体验的环节,既能帮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之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