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程认识: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可以得知,语文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三观以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作用也不容小觑。在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同时,这篇文章语言上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也需要带领学生去考究、体悟。目前,教师在教学此文时,易将其讲成枯燥的说明文范文,尽管在探究《苏州园林》的美时,大多教师会将注意力放在文字描述所形成的画面美上,但很少有教师会去探究为何在讲到苏州园林自然美时,用的是“自然之趣”的表述,而非“自然之美”。此外,苏州园林是我国特定的传统建筑形态,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亦是深厚的,在这一标志性的建筑形态背后,是否有寄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新课标更强调文本的人文内涵,淡化文体知识,在单元教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但更注重题材的相关性。基于这一认识,重点应放在文本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理解上,因此,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自然之趣”进行深入的探究。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单元主要选取了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说明文文章。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除此之外,在阅读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并能更好地体悟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这篇文章除了讲解有关说明文的文学样式和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之外,还可以从“体悟美”出发,这样也能增加说明文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美,去体悟中国传统建筑形态的魅力。在这样的感受和体悟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祖国大好河山与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本课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是八年级的学生,本班学生通过之前的《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的认知和鉴赏能力相较于前一学段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对于美的捕捉也具有一定的敏捷性。但是,学生对美的挖掘还不够完全、细致,仅仅停留在浅层,对美所蕴涵的深层意义的挖掘仍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其美感进行较为细致的感知与鉴赏,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体悟传统建筑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易觉得枯燥无聊,因此教学时需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需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也可加入一些课外知识,一是能开拓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二是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
1.在感知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和问题探究的形式,挖掘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挖掘苏州园林这一特定传统建筑形态背后所寄寓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图画
教学时间:
12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同一个事物,每个人所看到的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是大相庭径。前面我们有对《苏州园林》的文章结构进行划分,同时也大致地了解了说明文的文学样式,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美吗?(学生回答:美,并简要说明原因)那么它美在“哪里呢”?同学们能来读一读你认为美的句子吗?(学生朗读)很好,学生们阅读得很仔细,看来你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这双眼睛开始我们的寻美之旅吧!现在请伴着配乐,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想象一下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究竟是怎样的。
二、细读文本,品其趣味
1.相信大家的头脑中已经大致有了刻画苏州园林的美景图了,叶圣陶先生又是用哪个词来形容这幅苏州园林美景图的呢?
明确:自然之趣。
2.请同学们根据文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然之趣究竟 “趣”在哪里?
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点:①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不对称②假山池沼的配合——刚柔并济的自然灵动③花草树木的映衬——不整齐、无斧凿痕迹④花墙廊子的层次——隔而不隔、界而不界⑤角落的构图——重在自然之“点缀”⑥门窗的图案、建筑的色彩——朴素自然。
3.咦?咱们前面不是说寻美吗?那叶圣陶先生为何不以“自然之美”来形容苏州园林的自然景观,用“自然之美”取代“自然之趣”不是更好吗?
明确: 不好,因为后文都是根据“趣”来进行展开的,如不同一般建筑一样讲究对称美、不讲究雕饰、不讲究色彩的明丽鲜艳等,文章所描写的内容都是体现在“趣”字上,用“自然之趣”会更加贴合,同时,也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在寻美之旅的开头,先让学生大胆地调动想象,在头脑中对苏州园林的自然景观有个初步的印象,在后面的环节中播放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将学生想象出的苏州园林和其真实面貌进行对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活动3的设计也能较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合作探究,趣中寻美
1.既然大家都认为“自然之趣”更贴合后文的内容,那么作者在这种自然之趣的描写中有体现出苏州园林的美吗?换句话说,“趣”中有“美”吗? 大家可以自我思考,也可以和同桌进行交流。
明确: 其实,自然之趣本身也是一种美。自古以来,美一直都是不限形式的,春意盎然是一种有生机的美、田间耕种是一种辛勤的劳动美、雨巷的凄清寂寥亦是一种美。而本文的自然之趣也可以作为美的一种,这是对美的细化,美有很多种,并不仅局限于一种。包括作者在文中也有提到希望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这个美丽的图画,正是通过自然之趣来具体表现出来的。
2.苏州园林作为我国一种特定的传统建筑形态,它的这种自然之趣、自然之美是否有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或丰富的文化内涵呢?请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
明确:补充与中国画以及古代文人士大夫对朴素淡雅的审美追求相关的知识(图片展示+课外拓展),如中国画追求自然灵动之美、讲究虚实相生的审美趣味、力致于画淡雅;古代文人士大夫们普遍追求安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引导学生思考出该题)。
(设计意图:任务二是对任务一的继续和深化,在难点和重点部分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这是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的。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自然之美寄寓着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追求,也具有中国画的一些特点。本着对苏州园林“美”的解读,来带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样一来,《苏州园林》就不只是作为说明文文体知识的范本,而是一个解读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范本,有利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打破解读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利于语文课程发挥教书育人的独特功能。同时一定难度的问题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
四、拓展延伸,书写美丽
1.苏州园林的修建已经跨越了上千年,但是每个标志性的建筑都具有其特殊的含义和文化底蕴,请同学们来分享下你所见(或所闻)的一些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建筑或自然景观。
明确:该活动旨在在前一活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因此可结合学生自身经验,畅所欲言。
2.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在大脑中勾勒一幅较为细致的苏州园林图。(想象之后,播放苏州园林的照片)。
明确: 此时在头脑中想象的图画应是更加详细和具体的,画面感会更强。
3.背景链接——该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为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而写的序。而前面老师所播放的图片,正是出自此摄影集,叶圣陶先生将苏州园林的美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如果让你给这个摄影集写个序,你会怎么写呢?
明确: 要善于发现美,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尽可能地用笔下的文字刻画出苏州园林的美,可借鉴此篇文章,但切勿为之束缚思想。
(设计意图:任务三立足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和培养其创造力上,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教书育人的独特功能,提高学生的发现没、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任务的学习对学生大脑的负担较前面来说较为轻松,有利于避免因塞得过满而增加学生学习压力情况的发生,并与任务一中的活动1有所呼应,保持了课程的完整性。)
四、结束语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标本”,自然之趣不仅是苏州园林的美,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特点的体现。“庭院深深深几许”,正是“曲径通幽处”,苏州园林给人的自然之趣和净雅之感有其特殊的美,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叶圣陶先生一样有一双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眼睛,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五、作业布置
为摄影集写个序,不少于五百字。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待该教学设计实施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方能知晓其不足之处,实际教学之后再补充该板块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