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红星照耀中国》
导读
目 录
文本
文本
基础热身
1
知识详解
学有余力
真题演练
4
2
3
基础热身
文本
文本
导入
1
作者介绍
书名解读
脉络梳理
4
2
3
请输入标题
斯诺的困惑
红军是否存在?
他们究竟是谁?
是新式流寇?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共产党怎样穿衣?
怎样吃饭?
怎样娱乐?
怎样恋爱?
……
苏维埃是否存在?
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
农民支持它吗?
他们的领导人是谁?
毛泽东真的已经死了吗?
他们为什么能打胜仗?
作者简介
文本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美国作家
埃德加.斯诺
了解斯诺
中文名: 埃德加
英文名: Edggar Snow
国籍: 美国
生卒年: 1905——1972
职业: 记者、作家
奔赴红区采访时间: 1936年6月——10月
采访收获: 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谈
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手资料。
代表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活的中国》
《远东前线》
主要成就: 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第一个向全世
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的人;第一个被邀
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记者
丧葬地: 北大的未名湖畔(部分骨灰)
书名解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
红星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也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西行漫记
目录
《红星照耀中国》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三篇 在保安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五篇 长征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结论:作者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 来记录见闻的。
时间顺序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惊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疼伤寒和鼠疫的病商。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瘦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
西安
第一站:
周恩来:“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
周恩来:“我们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延安
安塞
白家坪
见到了
周恩来
地名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核心采访地:保安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①访问苏维埃掌权人物
②会见红军大学校长林彪,参观红军大学
③观看红军剧社表演
④了解红区的土改、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①吴起镇工业
因为在它方圆数百英里之内都是半牧区,人民住在窑洞里,
完全同几千年以前他们的祖先一模一样,许多农民仍留着辩子,
盘在头上,马、驴、骆驼是最新式的交通工具。这里用莱油点
灯,蜡烛是奢侈品,电灯闻所未闻,外国人像爱斯基摩人在非洲一样罕见。
在这个中世纪的世界里,突然看到了苏区的工厂,看到了机器在运转,看到了一批工人在忙碌地生产红色中国的商品和农具,确实使人感到意想不到。
②吴起镇的工人生活
中途停留:
吴起镇
深入红军采访:预旺堡
探寻红色中国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1)从数字统计了解红军
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龄是十九岁;60%一70%的士兵是有文化的;红军中军官的平均年龄是二十四岁;平均都有八年的作战经验;红军的士兵和军官大多数未婚。
(2)采访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最后一站:保安
壹
贰
叁
肆
苏维埃掌权人物毛泽东
红军指挥官周恩来
一军团总司令彭德怀
特殊革命者“红小鬼”
知识详解
苏维埃掌权人物
毛泽东主要经历
毛泽东形象分析
文本细节分析
苏维埃掌权人物毛泽东
毛泽东主要经历
出身农民家庭,自小在私整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17岁走出韶山冲,考上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因
这三本书建立起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走向革命道路。
《共产党宣言》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史》
苏维埃掌权人物毛泽东
斯诺笔下毛泽东外貌: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滚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额骨凸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
斯诺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是否正确呢 请结合文段
(一)和(二)分析,毛泽东是怎样的人
思考
苏维埃掌权人物毛泽东
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边的行人一起在走。
我记得有一天我和毛泽东谈话的时候,青见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裤带,搜寻着什么寄生物。
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不拘小节。
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密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
说话平易,生活简朴,廉洁奉公
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
苏维埃掌权人物毛泽东
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他靠挨家挨户替农家做工换饭吃,有时候甚至靠行乞。有一次他几天不吃饭,只吃些硬豆和水—这又是一种“锻炼”肠胃的方法。
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能吃苦耐劳,有坚强意志。
我记得有一二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刻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有一个战士告诉我,他曾经亲眼看到毛泽来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
有深邃的感情。
苏维埃掌权人物毛泽东
毛泽东形象:
①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②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
③毛主席质朴纯真,说话平易,廉洁奉公;
④能吃苦耐劳,有坚强意志,身体像铁打的;
⑤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⑥毛泽东是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人;
⑦毛泽东是个不拘小节的人。
苏维埃掌权人物毛泽东
思考试分析选文中作者将巴莱托与毛泽东比较的作用
①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将巴菜托与毛泽东进行对比,凸显了毛泽东不拘小节,质朴自然的性格特点。
②这一对比还从侧面反映了苏区当时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
③同时这一对比符合毛泽未作为农民出身的领导者的特点,使人物形象和叙述的作品更加真实可信,符合纪实性作品的要求和特点。
红军指挥官周恩来
周恩来主要经历
周恩来形象分析
文本细节分析
周恩来的主要经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
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
任职黄埔军校
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
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红军指挥官周恩来
思考 为什么说周恩来是“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大官僚家庭,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于哲学;投身火热的学生运动,身陷牢狱;他怀着坚定的革命决心,走到素无接触的工人阶级当中,成功组织了大罢工!他在南方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抗国民党的轰炸机、坦克装甲车!他身患重病,九死一生,却从不承认失败,始终不屈不挠!
红军指挥官周恩来
思考 结合选文,分析周恩来是怎样的人
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具有领袖的自信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斯诺分析)温文尔雅的青年军官。
我到了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
生活简朴。
红军指挥官周恩来
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一—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
他动我替我起草一个旅程。写完以后,他交给我一张纸,开列着为时共需大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周到、有涵养。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无私地忠于知识和信仰的知识分。
红军指挥官周恩来
思考 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
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
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
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显得
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
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
“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
“红小鬼”的肩上。【热爱生命】他似乎很像
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
——因为在那个时候,周恩来面目英俊,身材
苗条,像个姑娘。
环境描写
肖像描写
作用:衬托出周恩来的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
一军团总司令彭德怀
彭德怀形象分析
拓展连接
一军团总司令彭德怀
思考 为什么说周恩来是“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一军团总司令彭德怀
我却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
乐观、豁达、勇敢。
他的部下告诉我说,六干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爱护部下天下闻名,同甘共苦,平等待人。
一军团总司令彭德怀
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于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免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兔子一般穿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薄、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
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选讲链接
“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枫端温
和,”当别人请他的妻于廉克清谈一谈她
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
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
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
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
能听得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红军领导人朱德
①天性极端温和
②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
选讲链接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
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
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
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
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
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总是在前线指挥,
但没有受过伤。”
红军领导人朱德
③喜欢跟一般战
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选讲链接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
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虽然贺龙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他的妹妹很像他,个子高大,是个大脚女人。她领导红军作战——还亲自背伤员。贺龙的妻子也是如此。”
贺龙对有钱人非常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把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红军领导人贺龙
特殊革命者“红小鬼”
思考 ‘红小鬼“身上有哪些品质?
我就招呼他:“喂,
给我们拿点冷水来。”
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
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
外一个孩子,结界也是
一样。
高度的个人自尊心
特殊革命者“红小鬼”
“谢谢你——同志!”我道歉说。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宽容大度
“你是朱总司令我们也不管,”小鬼们不信地说,“你得有个路条。”他们叫人来增援,于是有几个孩子从田里跑来。
坚持原则、认真负责
课堂练习
1.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作品是接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B.文中的“红小鬼”其实是指少年先锋队员。
C.在红军中,不论是“他”还是“红小鬼”,不论是领袖
还是普通战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
乐观主义精神。
D.“赤匪”是国民党对游击队的敌视称呼,这些所谓的“赤
匪”就是红军的主力军,他们顽强抵抗了“白匪”的沿路阻
截,长征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
2.以上两个文段中各表现出“红小鬼”怎样的形象特点
(一)文表现出高度的个人自尊心和宽容大度:(二)文表现出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的精神。
D
学有余力
长征的路线及大事件
长征中遇到的困难
长征的意义
长征的路线及大事件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爬雪山过草地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运河
长征中遇到的困难
根据一军团按逐个阶段编的一张精确的旅程表,长征的路线共达一万八千零八十八里,折合英里为六千英里,大约为横贯美洲大陆的距离的两倍。
路途遥远
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
敌军的围攻
长征中遇到的困难
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
恶劣的自然环境
彝族仇恨汉人历史已久,汉人的军队经过他们的境内很少有不遭到惨重损失或全部歼灭的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长征的历史价值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
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
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
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
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
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
(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
“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
国贼”(官像、地主、税吏)的财
产,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现
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
到了他们讲话。
革命的播种机
长征的历史价值
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
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
英雄气概,冒险、探索、发现、
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
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
些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
希望、今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
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成
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
的巨大动力。
长征精神
真题演练
真题演练
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36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
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红星照耀中国》
终于诞生。
B.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
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
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C.毛泽东、蒋介石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
物形象。
D.《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是成功作品的典范。
C
毛泽东和周恩来
真题演练
2.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在甘肃随骑兵行动,他感觉他不是在骑马,而是在伺候马,因为营长要求行军结束时,每骑一公里路要下马走三四公里。
B.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C.“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及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西安事变。
D.《红是照耀中国》文中写到林彪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也是一个很不讲究外在的一个人。他甚至当着斯诺脱下裤子抓虱子!让人实在为他不拘小节的程度感到惊叹。
D
毛泽东主席
真题演练
3.《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了中外反动努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十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D
真题演练
4.名著阅读。
为了庆祝“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宁波市某中学初二某班开展了《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活动。下面是某同学的读书分享发言,请你将它补充完整:
(1)《红星照耀中国》是 (同家)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作品。
(2)如果你在买书时没有找到此书,你可以尝试搜索这本书在中国的另外一个名字: 。(书名)
美国
《西行漫记》
真题演练
(3)读完此书后,我发现整本书描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为理想而展开长期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展现了中共领袖人物伟大而平凡的个人风采和独特魅力。例如,作者在书中写道:“他像其他红军领袖一样,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就是被作者在书中称为“书生山身的造反者”的 (人名)我对他的评价是 。
周恩来
简朴、周到、有涵养
真题演练
5.下面是两位同学读了《红星照耀中同》后的看法,请补充完整下面的空格,然后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波波:长征中,红军的英勇事迹数不胜数,可歌可泣,有爬雪山、过草地、湘江血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等, 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太平天国领袖 曾经在这里全军覆没,最后落得被凌迟处死的下场。
强渡大运河
石达开
真题演练
涛涛:我最佩服陕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者刘志丹,他被斯诺说成是现代侠盗罗宾汉,对有钱人怀有山区人民的一贯仇恨,对穷人却是个大救星。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成了惩恶除奸的天鞭,参加红军后,指挥战斗所向披靡,根据地不断扩大。后来在抗日东征途中牺牲,葬在 苏区把红色中国的一个县名保安县改名叫志丹县来纪念他。我最佩服这部作品中的 (填人名)因为
(结合原著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瓦窖堡
①天性极端温和;②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③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周恩来
真题演练
(3)《红星照耀中同》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
作业
中学生必知传统文化:自读
自我巩固:课下训练
课堂落实:做好复习
拓展阅读
1.中国四大名园 、 、 、 。
2.避暑山庄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
国占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 ”和“ ”的盛誉。
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
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典范
颐和园
拙政园
留园
承德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