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7 12:1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24 分)
1. 默写古诗文。(共10 分。答对一句得1 分,满分不超过10 分)
(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 我报路长嗟日暮, 。 。
(李清照《渔家傲》)
(4) 古诗词注重色彩的妙用。李贺在他的诗句“,”中用“黑”“金”两色表现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5) ,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 请把杜甫的《春望》默写完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chóu chú( ) 了一会。
(2) 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lí ba( ) 。
(3) 那你的yān yān yù shuì( ) 的情绪又将如何?
(4)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bù kě è zhì( ) 的同情。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潮涨了会退,月满了会亏。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不能期望任何一个特定事物可以永恒存在。
B. 闻一多先生从唐诗中寻章摘句,潜心研究几年,终于写出了《唐诗杂论》。
C. 谁知晚上回家后,妈妈大发雷霆,严厉地对我说:“学习要一丝不苟,不能马虎大意。”
D. 蒙古族人民一向热情奔放,他们在赛马场上奋勇争先,互不相让。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却管理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将“却”换成“并”)
B.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儿光彩可言。谁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在“承认”前加 上“不”)
C. 民法典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全方位的法治保证。(将“全方位”调到“为人民群众”前面)
D.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全会提出了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现代化”后加上“的目标”)
5. 疫情期间,人们纷纷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抗疫英雄们的敬意。请你从下面六个短语中选择四个组合成一副赞颂钟南山院士的对联。(2 分)
早铸平澜妙术 杏林拱手敬南山 再度临危受命
华夏蜚声称北斗 又为定海神针 几番仗剑驱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漫画所蕴含的寓意。(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6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11 题。(19 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 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③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立节》,有删改)
【注释】①曾子:名参,孔子弟子。②邑:封地。③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7. 解释下列加点词。(4 分)
(1)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2) 以顺为正者( )
(3) 曾子衣敝衣以耕( ) (4) 反,复往( )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 妾妇之道也 B. 水陆草木之花
C. 居天下之广居 D. 女子之嫁也
10. 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 分)
孔 子 闻 之 曰 参 之 言 足 以 全 其 节 也
11. 乙文中曾子的品性与甲文中哪句话相照应?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21·茂名茂南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 题。(10 分)
中国筷子
①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中国人使用它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 ”,《礼记·曲礼上》记载:“羹之有菜者用,其无菜者不用。”这时的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汤羹中的菜的。《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箸,即筷子。
③两汉时期,箸的使用等级已经显现。西汉早期时多4用竹箸,而在东汉贵族们的墓穴里, 铜箸更为常见。
④等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箸的质料更显夸张,出现了金箸、银箸、玉箸、犀箸、木香箸, 这些当然都是统治者们才能用得起的。拜隋唐手艺人想象力的丰富,这些箸中出现了一批两端细、中间粗的新型箸。有种说法认为,它们是为了满足箸的两端皆可挑刺和挟取食物之需。
⑤到了明清,箸的称呼终于转变为“筷子”。明成化年间,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 “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属江苏苏州) 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 者。”到了清朝,“筷子”一词逐渐普及。《红楼梦》第四十回载,“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 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不过这个时候,“箸”与“筷子”还在一同使用,直到现代才统一称“筷子”。
⑥如果教中国人使用刀叉,估计需要一顿饭的工夫。但是如果让西方人学会用筷子, 大概不是几顿饭能解决的。且不说筷子在古代曾被当过算数工具(短箸进行数学演算) 和思维训练工具(长短箸表述八卦) ,仅仅是用它吃饭就是一门学问。我们需要用一只手握住两根筷子,通过手指的灵活和协调动作,才能将饭菜夹起送入口中。
⑦中国人自古重视饮食,对饮食工具也赋予了很多文化含义。比如,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筷子在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圆的一头象征天,方的一头象征地,表示“天圆地方”, 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此外,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 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的朴素理解。最后, 筷子成双出现,也与太极、阴阳理念相符: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⑧筷子是如何传播出去的?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商纣政权灭亡后,遗臣箕子带领子民来到朝鲜半岛时传出的。筷子首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接着传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在筷子传入日本前,日本人几乎还在用手抓饭吃,史书《三国志·魏志·倭》记载,古代日本人“手食”。公元607 年,圣德太子以小野妹子为遣隋使,出访中土。小野妹子被朝野上下使用筷子的进食方式折服,就将筷子带回日本。公元8 世纪时, 箸在日本已相当普及,成为各个阶层都喜闻乐见的食具。当时日本人还把它称为“唐箸”, 意为来自大唐的筷子。
⑨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将其传播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并根据不同的形态和文化特色入乡随俗。但饮食结构毕竟不同,进食方式也有一定区别,这本身正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所以,给予尊重是起码的底线。
(有删改)
12. 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分别运用了 _________、 _________的说明方法。(3 分)
13. 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 题目点明了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语言生动有趣。
B. 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历史悠久,最初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汤羹中的菜的。
C. 文章第③段中加点字“多”,说明汉代时箸的材料多是竹子,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隋唐时期,在隋唐手艺人的创造下,出现了一批两端细、中间粗的新型箸。
14. 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请说说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筷子的。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18 题。(17 分)
飞往春天的柳莺
程广海
①寒假前一天,下起了大雪。我在学校的操场上晨练时,看见厚厚的雪堆中趴着一只不动的鸟,它蜷缩在雪堆里,一条腿受了伤,耷拉着脑袋,被冻得全身发抖。我用右手心把它托起来,它乖巧极了,没有一丝反抗。
②在这样一个寒冷飘雪的早晨,这只可怜的小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又要飞到哪里去。
③我立刻把它带回家。
④妻子也是个喜欢鸟的人,她高兴极了,为着这春节前来到家里的“不速之客”。妻子连忙找到女儿以前养兔子的铁笼子,在笼子里面给鸟铺上一层薄薄的棉花,把笼子放在暖气片前。
⑤我一眼就看出这小鸟是黄眉柳莺,这种鸟在我们乡下老家十分常见,我们一般叫它柳串儿,还有的叫树串儿、槐串儿,或者树叶儿,是我们北方农村一种小型食虫益鸟。我嘱咐妻子,要拌些好食,好生养着。
⑥等到晚上的时候,柳莺才慢慢地缓过劲来。它先是缓缓地睁开一双可爱的小眼睛, 有些惊恐地看着四周陌生的环境,看到我用温水泡好的小米,它竟然伸着脖子吃了起来。先是试探着吃了几粒,然后飞快地猛啄起来,再也不肯停下的样子。一会儿,一把米粒竟被它吃光了。
⑦吃完了,柳莺伸直了脖子看着周围,还抖动起了翅膀。妻子说,这小家伙肯定是饿坏了,看它那样,是不是还要吃啊?
⑧第二天一早,我就被柳莺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吵醒了。一夜之间,它不仅缓过劲来, 就连原先湿漉漉的羽毛,也恢复了原有的光泽,变得漂亮起来。看它在笼子里上下跳动, 一副气宇轩昂的样子,俨然就是个公主。
⑨寒假里,我多了些陪柳莺的时间,就精心侍弄它。先是小米,后是面包渣,再就是生鸡蛋拌米饭。每次喂它,它先急不可耐地扑过来,然后风卷残云般将食物一扫而光。也就是十多天的样子,柳莺头部两道白斑明显好看了,淡绿色的羽毛愈发亮丽起来,受伤的腿也能慢慢站立起来了。
⑩随着柳莺身体一天天变得强壮,它有些不安分起来。有一次午休,我竟被它那“扑棱扑棱”的声音吵醒。我看它不停地在笼子里上下跳动,尖尖的小嘴使劲地啄着笼子的铁丝, 试图挣开那牢固的樊篱,努力想飞出去。
妻子说,就让它飞出去吧!看它那焦急可怜的小样儿。我说,它才缓过劲没几天, 这还是冬季呢,把它放出去,说不定还会被冻死呢。
接下来几天,这柳莺真是不让人安生,有一次碰到铁丝上,竟然把羽毛弄掉了许多。我心痛了,连忙拿到阳台上,让它享受这冬日难得的暖阳。妻子说,这柳莺身体壮了,心却野了,它能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听到同伴在春天里婉转鸣唱的声音呢!
我特意选择了立春这一天,把柳莺放回大自然。太阳暖暖的,天空很蓝。打开鸟笼的瞬间,柳莺便抖动着有力的翅膀飞向天空,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哪里还看得到柳莺的影子。
我和柳莺曾经有近一个月相伴的幸福时光,就这样,它带给我惊喜,却又留给我一丝惆怅!我知道,柳莺绝不会安于鸟笼的安逸,所以它一次次地抗争,想要挣脱那令它窒息的羁绊,展开有力的翅膀,飞翔于蓝天!
不知道这柳莺如今在哪里?也许正翱翔蓝天,也许它早已不在了。但我知道,即便这柳莺被饿死、冻死,它也不愿意被囚于鸟笼之中!因为,寻找和回归自然,翱翔于天空是它一生中不断重复和追求的主题!
(选自《潮州日报》,有删改)
15. 理清文章脉络,在横线上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4 分)
救回柳莺→ _____________→伤愈强壮→啄笼欲飞→_____________
1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4 分)
(1) 看它在笼子里上下跳动,一副气宇轩昂的样子,俨然就是个公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妻子说,这柳莺身体壮了,心却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章脉络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 分)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绿叶羡慕红花总是被人青睐,冰川羡慕白云可以四处遨游,企鹅羡慕雄鹰可以翱翔蓝天。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多看看自己的优点,你的生活将会改变。
八年级的表妹最近很苦恼,她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长相平平,没有才艺,学习成绩也不突出。尽管老师再三肯定她善良、活泼、勤奋,但她依旧觉得自己是班里的丑小鸭。
请你结合所给材料写封信劝导她,统一以“小华”为写信人。
要求:(1) 不少于500 字;(2) 书信格式要规范;(3) 文中不得出现透露个人信息 的人名、校名;(4) 卷面干净,字迹工整。
附加题(10 分)
阅读名著,完成 20—22 题。
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
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至于下沉呢?
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至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黏附在芦苇秆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完美,这样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20. 结合选文分析《昆虫记》的主题。(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请列举出《昆虫记》中的其他两种动物,并说出它们的生活习性。(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结合选文,说说作者探讨问题的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基础(24 分)
1. (10 分)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东风不与周郎便
(3)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4)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5)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6)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2. (4 分) (1) 踌躇 (2) 篱笆 (3) 恹恹欲睡
(4) 不可遏制
3. (3 分) B 【点拨】寻章摘句: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也指写作只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贬义词,与句子感彩不相符。
4. (3 分) C 【点拨】“保证”改为“保障”。
5. (2 分) 示例:几番仗剑驱魔,华夏蜚声称北斗;再度临危受命,杏林拱手敬南山。
6. (2 分) 示例:读书的厚度决定了眼界的广度与境界的高度(或读书越多,看得越广、越远) 。
二、阅读(46 分)
(一) (19 分)
7. (4 分) (1) 怎么,哪里 
(2) 常法
(3) 穿 
(4) 同“返”,返回
8. (4 分) (1)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 纵使国君赏赐我,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9. (3 分) D 【点拨】D 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三项“之”均解释为“的”。
10. (2 分) 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 足以全其节也
11. (6 分) 照应甲文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联系:曾子即使生活贫困,也不接受他人馈赠,坚守自己的气节和人格,既不为荣华富贵所动, 也不肯为权贵所操控。这种不见利忘义的正直品格, 正与甲文中提倡的观点一致。
【乙文参考译文】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用这块地的收入添置衣物。”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 “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我,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最终没有接受。孔子听到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二) (10 分)
12. (3 分) 引资料(引用) 举例子
13. (3分) C 【点拨】从第③段中可知,西汉大多使用竹箸, 而到了东汉,贵族多使用铜箸,与选项中的“汉代”不符。
14. (4 分) 按逻辑顺序,介绍了中国筷子的发展历史、蕴含的文化及流传(传播) 过程。
(三) (17 分)
15. (4 分) 缓劲吃食 翱翔蓝天
16. (4 分) (1) “气宇轩昂”本指人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的样子,在句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柳莺精神饱满的情态。
(2) “野”的意思是不受约束,在这里指柳莺不受约束, 向往蓝天,渴望回归自然。
17. (4 分) 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准确描绘出柳莺初到“我”家时既惊慌又饥饿的样子,为后文写柳莺的变化做铺垫。
18. (5 分) 本文的线索是“柳莺”,全文都是围绕柳莺与“我们”夫妻之间发生的故事展开的。
三、作文(50 分)
19. 思路点拨: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要通读材料和题干,明确要求,具体要求是:给八年级觉得自卑的表妹写封信劝导她。其次要结合所给材料来叙述。最后要注意书信的格式,由于对象是表妹,语言要有感情。题目要求写一封书信,可以叙写自己经历的事情,也可以分享自己认识的道理。写作上,如果是叙事, 要能够生动地叙写自己的经历,突出主题;如果是议论, 要注意运用有说服力的论据和名言,选取新颖的素材来论述。
例文:
给表妹的一封信
亲爱的表妹:
你好!听说你在学校过得并不太开心。
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里面说:绿叶羡慕红花总是被人青睐,冰川羡慕白云可以四处遨游,企鹅羡慕雄鹰可以翱翔蓝天。我想到了海里的礁石,下面是我写给礁石的话:
你羡慕帆船,它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走遍千山万水, 而你却只能待在这一望无际的海水中,任凭海浪一次又一次地打湿你,你却无能为力。
你时常因为这些而苦恼,像古代诗人郁郁不得志那样, 你常想:“我也有像它们一样远大的志向,可老天却偏给了我这样一副平庸的皮囊,我也想像它们那样迎风起航, 尽览这大好河山的风光,而不是立在这茫茫大海之中等待着海水的侵袭。”
可你知道吗?帆船也会有它自己的烦恼,它害怕暴风雨的天气,桅杆折断,四周全是茫茫的大海,没有谁可以帮助它,它只能漂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等待着死神的来临。如果遇到结冰的地方,它就没有了施展身手的空间,海洋、湖泊等水面才是它的用武之地,陆地掩盖了它的才华。
可能在一个暴风雨的天气,帆船四下求助无门,一个大浪打翻了它,它重重地撞在了你的身上,瞬间,它就粉身碎骨了。你说你平平无奇,只能呆呆地立在水中,可你不知道的是,就算海上掀起了大浪,你也无所畏惧,你仍然坚强地挺立在水中,一次次把海浪击得粉碎。
所以,我想对你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多看看自己的优点,你的生活将会改变。
我亲爱的表妹,你有没有发现你也有和礁石一样的 想法?
你常说你长相平平,没有才艺,成绩也普通。可你善良、活泼、勤奋,总是能让身边的人开心,在你羡慕别人的同时,也会有人羡慕这样阳光的你。所以,表妹,自信一点吧, 哪怕你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是谁会没有缺点呢?学会包容它,而不是过度地放大它,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你自信的光芒吧!
祝你永远乐观向上!
小华
×× 年× 月× 日
点评:文章内容连贯流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劝说表妹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并发现自己的优点。全文语言流畅、情真意切、主题突出,能够对表妹起到劝说作用。同时作为一封书信,格式正确,符合文体要求。
附加题(10 分)
20. (3 分) “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完美,这样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21. (4 分) 示例: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植物的叶子、果实等; 生性孤僻。蝉的幼虫生活在土中,当幼虫长成成虫后会在树上生活,夏天时歌唱五个星期,以树汁为食。
22. (3 分) 我们在生活中,除了要善于发现,要有能发现美的眼睛,更要有懂得思考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