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课序 第五单元 第 20 课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授课教师
课程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1.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 用。 3.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人民英雄纪念碑——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选自 1958 年 4 月 23 日《人民日报》,作者周定舫是一名记者,他以自己瞻仰纪念碑的过程为轴线,以回顾中国革命的史迹为经线,以纪念碑的空间顺序为纬线,立体地呈现了纪念碑的建筑形式、承载内容和历史分量,使得文章既简练清晰又厚重深沉。 本文是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事物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本文的语言准确又富于变化,饱含深情,作者勾勒了近百年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字里行间渗透了对革命先烈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2.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几篇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等知识已有一定了解。本课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将时间、空间巧妙结合,引导学生从十幅浮雕中了解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含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梳理介绍纪念碑的顺序。 2.体会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特点。 3.了解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发爱国情和报国志。
教学重点 1.理清介绍纪念碑的时空顺序。 2.体会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完美结合在一起说明事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在语言中渗透的对革命先烈的赞颂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先看大屏幕,你能说出屏幕上的这座建筑物的名称吗? 这座纪念碑,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 1952 年 8 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 1958 年 4 月 22 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刊登在 1958 年 4 月 23 日的《人民日报》上。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解字词 1.读准字音 瞻.仰 橘.黄 上溯. 销.毁 挑衅. 旌.旗 峻.峭. 天堑.矗.立 镏.金 重幔. 逾.越 小庑.殿顶 五卅.运动 2.理解词语 瞻仰:怀着恭敬的心情仰望。 永垂不朽:指名声、业绩、精神等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顶天立地:头顶青天,脚踩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势豪迈或做人光明磊落。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形容情绪激昂振奋、正气凛然的样 子。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劳和功绩。 勇往直前:勇敢地、义无反顾地一直前进。二、整体感知明结构 1.解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文章的主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 —人民英雄,“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副标题,表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毛泽东于 1955 年 6 月 9 日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用它作标题,不仅浓缩了全文的主旨,更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 2.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如何?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明确:巍峨、雄伟、庄严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文中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这种心情? 明确:万分崇敬 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4.梳理结构,分清层次 第一部分(1):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10):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 10 幅浮雕。第一层(2-3):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 义。 第二层(4-6):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具体介绍 10 幅浮雕。 第三部分(11):瞻仰后的感受。(首尾呼应,再次点题)三、深入文本理顺序 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物,它是中国革命历史一百多年的见证,是无数革命先烈生命的象征,更是广大人民对死难烈士的缅怀和崇仰的寄托。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一步步介绍给读者的呢? 1.快速浏览课文,依据文中地点和方位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和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明确:活动路线: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 ——踏上台阶——到了平台——参观浮雕——走下台阶,离开;【远——近】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小碑座(四周)──碑顶──大碑座;【下——上— —下;正面——背面;四周——中间】 2.浏览 7-10 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 10 幅浮雕的?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呢? 明确:方位顺序:东——南——西——北,与浮雕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吻合;空间、时间顺序相结合。 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
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3.大碑座四周的 10 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作者是如何一一介绍浮雕的内容呢?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三要:概述事件,摹写状貌、阐释画面的意义。(逻辑顺序) 如第二幅浮雕:先交代事件──1851 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土炮”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小结: 作者就像一个革命史迹的讲解员,让一幅幅凝固的浮雕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人民英雄的爱国情怀、革命意志和牺牲精神与纪念碑的巍峨、宏伟、庄严融为一体。介绍 10 幅浮雕时,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 “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 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 “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四、研读语言品特点 几十年来,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一篇经典型的范文,给各个时期的学生以不尽的滋养和熏陶,除了文章结构清晰、能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完美结合,感情充沛外,最大的亮点就是用语准确而富于变化。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用语准确而富于变化的。 1.注意锤炼语言,使语言准确得体。 (1)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 (2)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明确:用“落成”而不用“建成、造好”,是因为“落成”含有庄重、庆 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瞻仰”是指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更能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
2.恰当使用表示时间、范围或程度等修饰、限制的词语,结合运用平实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等),使语言表达准确、严谨。 (1)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 800-1000 年之久。大 部分浮雕里有 20 个左.右.英雄人物。 (2)有 10 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 4.24 米。” 3.语言富于变化,具体体现在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中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1)通过记叙,把参观的经过交代的一清二楚。 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2)大量运用描述性语言,语言生动形象。 如介绍 10 幅浮雕时,通过大量描述性语言,让凝固不动的浮雕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和故事,使得人民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 (3)文中还运用了不少议论性的语言,评价若干历史事件的意义。如: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小结:作者在介绍纪念碑时,能抓住纪念碑的特征,结合自己瞻仰时的感受和思考,综合运用说明、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准确而又富于变化,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思想和感情的共鸣。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物性说明文,作者以自己瞻仰纪念碑的过程为轴线,以回顾中国革命的史迹为经线,以纪念碑的空间顺序为纬线,立体地呈现了纪念碑的建筑形式、承载内容和历史分量,既简练清晰又厚重深沉。我们不仅全面具体了解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深深为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英勇奋斗而感佩。希望同学们缅怀先烈们的光辉业绩,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立志为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而努力!
作业布置 1.如果要在纪念碑上补充建国以来的人民英雄,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 2.运用一定的顺序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学校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建筑,重点突出说明顺序。
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说明顺序 空间、时间、逻辑说明对象 巍峨、雄伟、庄严说明语言 准确 富于变化
答疑课 1.碑文中“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含义是什么?时间顺序能改变吗?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即 1946—1949 期间的革命历史;“三 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 1919—1949 的整段历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
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三个不同历史时段,彼此呼应,层层递进,构成一幅近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三年——三十年——一千八百四十年”,碑文内容由近及远,立足解放战争,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特征,又充分表达了人民对近代历史各个阶段的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来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战争,放在最前面,是强调三年解放战争的重大意义,正是有了无数革命先烈,无数人民英雄,付出巨大的牺牲,才能赢得革命的胜利,才能成就伟大新中国的诞生。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就是这些自鸦片战争以来,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2.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反复写的作用是什么?文章三次描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第一次出现在 文章开头,烘托了纪念碑的庄严肃穆;第二次出现在文章第四段,烘托了它的雄伟壮观;第三次出现在文章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先烈的缅怀之情。文章中多次出现,突出了主题,也升华了作者的情感。除此之外,文章将碑文全部引入,不仅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注释,更是借此对先烈的缅怀。 3.课文中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举例分析。 (1)有 10 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 4.24 米。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纪念碑的高度,体现了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点。 (2)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纪念碑比作顶天立地的巨人,“顶 天立地”“矗立”“遥遥相对”等词语生动形象地突出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对纪念碑的赞颂崇敬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