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名称 第五单元 课题 19《苏州园林》 节次 第2-1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1.积累字词字义: 某校八(1)班的同学在预习《苏州园林》时发现文中出现了一些不常见的建筑领域的词语,请帮他们梳理,解决课前障碍。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了无数精美的园林。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也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园林里假山的堆叠或者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 qiū hè。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此外。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qiánɡ wēi木香…… 给段落中标点字注音: 映 衬( ) 蔓 延( ) 根据文中拼音写汉字: qiū hè ( ) qiánɡ wēi( ) 请解释段落中画线的成语: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亭台轩榭: 重峦叠嶂: 俯仰生姿: 参考答案: (1)yìnɡ màn (2)丘壑 蔷薇 (3)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亭台轩榭: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俯仰生姿: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设计意图:积累字音字形词义。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2.学习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请你在《苏州园林》中找出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指出是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例:打比方——“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此处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园林和对称建筑比作不同的图画,说明园林是不讲究对称、不规则的。 设计意图:分析文中出现的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探究
3.把握语言特征: 删除比较法:删去原句中某些字词,再和删之前的表达效果进行比较。 【原句】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改句】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替换比较法:用其它词句替换原来词句,然后比较效果。 【原句】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改句】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语境比较法:说明文中很多比较难以脱离语境进行,想要清晰地分析句子,唯有深入语境进行比较。 【原句】对称的建筑的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句子中“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何区别?结合语境分析。) 参考答案: (1)删除之后变成了确定了一百多处,不够准确,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严谨和准确的特点。 原句将“苏州园林”放在前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说明了苏州园林的重要性。 图案画强调规则和秩序,美术画强调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体现出了苏州园林注重和自然的融合,不追求过分的工整。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法把握语言特征。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探究 题目来源:同步练习-课文研习部分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常见说明结构有总分式和并列递进式,《苏州园林》属于典型的“总-分”式。而且本文“分”的部分每段的首句几乎都是本段的总括句,全篇结构清晰明了。请仿照本文的“总-分”结构,写一段文字介绍自己的校园,至少从三方面介绍。(“分”的部分可以从“校门”、“操场”、“教学楼”等展开描写,内容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略 设计意图:把握和运用文章“总分”结构进行小练笔。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探究
2.苏州园林突出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请选择一个角度用简单的文字描述你所“看到”的苏州园林的美景,并简要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参考图片) 参考答案:略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想象力和鉴赏能力。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探究
单元名称 第五单元 课题 19 《苏州园林》 节次 第2-2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1.纵览全文,根据上下文提示,完成树状图。 参考答案: 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门窗的图案美 苏州园林色调的淡雅美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脉络,掌握常见说明顺序。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探究
文中很多优美段落都运用了关联词,使得句子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例如: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或者是……或者是……全在乎……才能……)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没有……没有……因为……有……) 请参考以上两个段落,选择至少三个你喜欢的关联词,创作一小段文字。 参考答案:略 设计意图:理解并在句中恰当运用关联词。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探究
3.根据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 材料二: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材料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结合材料一,请用关键词概括苏州园林发展的原因。 (2)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苏州园林的价值。 参考答案: (1)天然地理优势:水乡、奇石、温润的气候;经济支持:苏州地区历代官富民殷,人们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民风使然:苏州人民自古追求完美,崇尚艺术 ①历史价值:苏州园林历史悠久,见证了数千年的时代兴衰,对于研究历史有很高价值。 ②文学价值:苏州园林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者的智慧(阴阳风水学说、天人合一观念等),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弘扬中国文化。 ③美学价值:苏州园林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游玩欣赏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操。 ④旅游价值:苏州园林已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当地利用其开发旅游资源,促进了苏州的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体会苏州园林的价值,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探究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1.请观察以下两幅中西园林的图片,简要分析中西园林的区别。 (中国园林) (西方园林) 参考答案: 整体风格:中国园林几乎都是自然的园林,是“自然+人工”的产物;西方园林大多规则,轴线明确,人工雕琢痕迹明显。 思想:中国园林讲究天人合一,外加阴阳风水学说;西方园林不提倡人的艺术想象力,基本原则就是改造自然体现人工。 建造手法:中国园林大多四周建造围墙,园林隐藏其中也会经过一些蜿蜒曲折、空间开合等前导空间,一步一景;西方园林大都先处理自然地形再定一个主轴线,园区划分大多四四方方、规规整整。 设计意图:通过中西园林图片的观察对比,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探究
2.中国风水是地景崇拜的体现,讲求人和宇宙的协调,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地质、地理、生态、景观、建筑等领域的综合观念。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地理观,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苏州园林的造园者多为中国的文化精英,因此在构筑苏州园林时,也综合运用了中华先人数千年来积累的生态经验。除了苏州园林之外,中国还有数不胜数的园林,请自己上网搜索相关资料,选择你最喜欢的中国古典园林,并向大家做一下分享交流(从建造年代、地理位置、整体风格等方面加以说明)。 选择园林例:上海豫园建造年代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地理位置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整体风格江南古典园林建造者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重要性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答案:略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综合学科知识的能力,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