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3 13:29:58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薄(báo)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然。
C.几处早莺(yīng)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ō)春泥。
D.晴川(chuān)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
【答案】D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薄”应读“bò”;B项,“燕”应读“yān”;C项,“啄”应读“zhuò”。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2.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正确的划分应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理解句子意思,然后结合句子之间成分来划分停顿。
3.下列选项对《 钱塘湖春行》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钱塘湖春行
【解析】【分析】本诗描写的是西湖早春的景色,因此诗人看到的不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因此C错误。ABD正确。
【点评】本题是从诗的意境、内容、感情、语言方面进行赏析的,是一个选择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答题时要在理解本诗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判断各个选项的赏析是否正确。
4.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答案】B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野望;寄情山水;动静相衬;工笔
【解析】【分析】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用的是白描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故C错误。AB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5.对《使至塞上》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答案】A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分析。
6.对《黄鹤楼》这篇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是多余的了。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以“仙”字贯穿全文。
【答案】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黄鹤楼
【解析】【分析】“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并非多余,而是对黄鹤楼的高度评价。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分析。
7.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答案】C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渡荆门送别
【解析】【分析】C项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点评】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特色。
二、语言表达
8.小明默写古诗的时候,老是区别不了“燕”与“雁”,很是苦恼,请你依据课文中的诗句并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帮他总结出一些规律。
【答案】“燕”多美化或歌咏春天,“雁”多写秋天景象。“燕”多用来表达对时序更迭、年华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雁”多用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燕”多用以象征爱情,“雁”多用以象征边塞迁徙。
【知识点】其他常识;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词鉴赏意象的理解能力。“燕”是多歌咏春天。如白居易的“谁家新燕啄春泥”,也可暗喻年华流逝、世事变迁。如“自来自去梁上燕”而“雁”多写秋天景象。如“衡阳雁去无留意”;也多用来表达游子思乡情感。如“归雁洛阳边”。
【点评】考生要理解意象常常指代的对象,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感悟意象所寄托的情感。
9.结合下面所给情境,回答问题
小明国庆节随同学们到南方去探访一座名楼,他们一行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晴日里的原野一望千里,似乎都能看见遥远的家乡。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迷蒙的烟雾,家乡也好像被暮霭所隔,望不见了。此景惹动乡愁,小明不禁有点想家,他望着远处叹了一口气,说:“唉!现在真可谓是‘   ’啊!”
请你根据所给语境,写出最恰当的一联诗,并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理由:“已是傍晚”,家乡“望不见了”,这一情景与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相符;“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迷蒙的烟雾”,“此景惹动乡愁,小明不禁有点想家”与“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境相符,所以想到了这句诗。
【知识点】黄鹤楼;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是考查诗词的综合性学习。要联系语境来回答。抓住“傍晚”“江面”“乡愁”等关键词来展开联想。运用平时的积累,会想到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考生做此题首先要在平时有所积累;第二要准确把握所给情景,抓住关键提示。第三要学会联想,迁移知识。
三、诗歌鉴赏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历历:   
②乡关: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②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③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④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空”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1)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故乡家园
(2)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错误
(3)“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黄鹤楼
【解析】【分析】(1)这几个词语都是《黄鹤楼》里面的,先理解句意,再结合句意解释词语意思。注意“乡关”的解释。
(2)①传说费文伟登仙驾鹤,因此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并抒发自己的感概。故此句说法正确。
②诗的五六句写昔人登上黄鹤楼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故此句说法错误。
③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思乡的愁绪,但并不是悲苦凄凉的情绪。故此句说法错误。
④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而作罢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故此句说法错误。
(3)因为《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因此,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一个“愁”字。这首诗前六句写登楼的所见所感,抒发诗人吊古伤今和人生的失意。尾联描写的是日暮时江面上烟波浩渺的景象,表达的是思乡的愁绪,这样诗人将景与情巧妙的融合,给读者以无穷的感染力。
(4)三个“黄鹤”很自然地把这三句诗联系起来,读来不但不觉得重复,反而感觉很有气势。两个“空”的意义和作用也不一样,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5)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所用的形容词有:历历、萋萋。历历是清清楚楚的意思;萋萋是芳草茂盛的意思,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及积累拓展能力。理解诗歌内容,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要多积累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比如本题中的第④题,如果平时学习时不注意积累是很容易做错的。
(3)本题古诗的赏析能力。赏析古诗,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本题要求从炼字和表现手法方面赏析,答题时要注意。
(4)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5)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4)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随”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渡荆门送别
【解析】【分析】(1)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因此本诗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2)本题要求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赏析诗句,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炼字、意象、意境、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比如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诗人长期生活在蜀地,蜀地多山,因此他经常看到的都是山景,视野有限,而到了楚地,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视野是那么开阔,诗人的心境也开阔起来,他感到非常的激动,喜悦的心情也无以言表,于是就把这种喜悦、激动的心情融入的景色的描绘之中。再如从意境方面进行赏析,这两句话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的原野,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这种景象非常壮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 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3)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而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因此,“随”字用得好。
(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水拟人化,水仿佛有了感情,依依不舍的送别诗人,诗人初次离别故乡到很远的楚地游历,怎么会不思念故乡,但他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只要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就能非常容易地筛选出合适的诗句。
(2)本题考查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本题考查赏析古诗字词的能力。要结合诗意及主旨从多方面赏析,本题应从修辞及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   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时的景物。
(2)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白居易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
(4)白居易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答案】(1)早春(或“初春”);暮春(或“晚春”“季春”)
(2)修辞手法:夸张。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和勃勃生机;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3)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爱(最爱)
(4)“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钱塘湖春行
【解析】【分析】(1)从“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可以看出白居易写的是早春的景物,从“绿树交加、落花飞”可以看出欧阳修写的是暮春(或“晚春”“季春”)的景物。
(2)从“明日酒醒春已归”可以看出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花、鸟”拟人化,在诗人笔下,“鸟”会唱优美动听的歌曲,而“花”会舞出优美的舞蹈,这样的春色太美了,让人陶醉其中。“明日酒醒春已归”,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春日的短暂,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
(3)白居易诗的颔联从动物的角度写早春的西湖的景色,诗的颈联从植物的角度写早春西湖的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在理解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很容易筛选出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爱(最爱)。
(4)“几处”意思是只有很少的树上有“莺”,说明“莺”的数量少,正好照应“早莺”这两个字,“谁家”不知是谁家的,不是家家都有,说明燕子刚从南方飞来,数量不多,照应“新燕”。经历了寒冬,每个人都盼望春天的到来,而“莺、燕”是春天的使者,它们的到来,是在告诉诗人春天来了,虽然春天刚刚到来,也让诗人感到无比的欣喜。如果改成“处处”和“家家”就不会有这种效果。因此不能改。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及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赏析句子可以从多种角度,但本题要求从修辞上进行赏析,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3)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及筛序信息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而筛选诗中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感情的一个词语,这样的题,在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后非常的容易。
(4)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寨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
(1)补充完整。
(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答案】(1)征蓬出汉塞|大漠孤烟直|萧关逢候骑
(2)出使;飘飞的蓬草
(3)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4)B
(5)D
【知识点】词义理解;一般性默写;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使至塞上;感悟文章意境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答题即可,注意“蓬、萧、候”的书写。
(2)这几个词语都是《使至塞上》里面的,先理解句意,再结合句意解释词语意思。注意“征蓬”的解释。
(3)反复阅读这两句诗可知,第三联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分析这几个意象,“大漠”无边无际,目之所及都是黄沙,给人以辽阔的感觉,而辽阔的沙漠里,一缕孤烟袅袅升起,在大漠这个背景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孤单、寂寞,因此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4)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这样的画面并不是静谧而温馨的,而是凄凉、伤感的。“大雁”的意象历来是寄托乡思的。故B错误。ACD正确。
(5)这首诗并不是哀婉消沉的,而是慷慨悲壮的、豁达的。故D错误。ABC正确。
【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及默写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的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
(2)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3)本题考查把握古诗意象、意境及思想感情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诗的意象,也就是诗中所描写的蕴含作者感情的景物,因此本题第一问只需把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提取出来即可。诗的意象提取出来后,要仔细揣摩各个意象,必要时要把这些意象联系起来,体会诗的意境和意象所蕴含的感情。
(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意境的能力。理解诗歌内容,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理解诗歌意境则需要分析揣摩诗句中的意象,须把各个意象单独分析后再综合起来考虑这些意象给人的总体的感觉,也即意境。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古诗语言的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本题重点是从意象及重点词句入手的。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所写景物有何不同?
(2)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1)颔联写的是全景、远景、静景、自然之景,颈联写的是特景、近景、动景、人文之景。
(2)首尾两联所抒情感的相同点是都有一种惆怅、孤独、矛盾彷徨之感;不同在于首联是面对自然感到渺茫、无所依靠,尾联是在不相知的人面前,感到心事无处诉说,通过用典,抒情更深化了一层。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野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的能力。颔联描绘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的景象。是作者站在东皋欣赏到的全景、远景,是一幅静态的自然之美;颈联: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会猎物。这是诗人描绘的近景、特景,是诗人感受到的动态的人文之景。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首尾两联互相呼应,体现惆怅、哀愁。但首联写诗人借自然的萧瑟而感到渺茫、无依无靠;尾联则是体现诗人在陌生人面前无处述说心事而感到孤独,抒情更深化一层。
【点评】(1)考生对诗歌内容要有准确的理解,将颔联和颈联进行对照,明晰两者的不同点。
(2)考生要注意对诗句进行辨析,仔细对照诗句,归纳相同点,在找出不同点。
1 / 1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薄(báo)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然。
C.几处早莺(yīng)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ō)春泥。
D.晴川(chuān)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
2.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下列选项对《 钱塘湖春行》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4.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5.对《使至塞上》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6.对《黄鹤楼》这篇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是多余的了。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以“仙”字贯穿全文。
7.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二、语言表达
8.小明默写古诗的时候,老是区别不了“燕”与“雁”,很是苦恼,请你依据课文中的诗句并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帮他总结出一些规律。
9.结合下面所给情境,回答问题
小明国庆节随同学们到南方去探访一座名楼,他们一行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晴日里的原野一望千里,似乎都能看见遥远的家乡。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迷蒙的烟雾,家乡也好像被暮霭所隔,望不见了。此景惹动乡愁,小明不禁有点想家,他望着远处叹了一口气,说:“唉!现在真可谓是‘   ’啊!”
请你根据所给语境,写出最恰当的一联诗,并说出你的理由。
三、诗歌鉴赏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历历:   
②乡关: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②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③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④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空”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4)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   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时的景物。
(2)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白居易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
(4)白居易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寨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
(1)补充完整。
(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所写景物有何不同?
(2)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薄”应读“bò”;B项,“燕”应读“yān”;C项,“啄”应读“zhuò”。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2.【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正确的划分应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理解句子意思,然后结合句子之间成分来划分停顿。
3.【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钱塘湖春行
【解析】【分析】本诗描写的是西湖早春的景色,因此诗人看到的不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因此C错误。ABD正确。
【点评】本题是从诗的意境、内容、感情、语言方面进行赏析的,是一个选择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答题时要在理解本诗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判断各个选项的赏析是否正确。
4.【答案】B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野望;寄情山水;动静相衬;工笔
【解析】【分析】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用的是白描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故C错误。AB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5.【答案】A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黄鹤楼
【解析】【分析】“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并非多余,而是对黄鹤楼的高度评价。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渡荆门送别
【解析】【分析】C项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点评】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特色。
8.【答案】“燕”多美化或歌咏春天,“雁”多写秋天景象。“燕”多用来表达对时序更迭、年华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雁”多用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燕”多用以象征爱情,“雁”多用以象征边塞迁徙。
【知识点】其他常识;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词鉴赏意象的理解能力。“燕”是多歌咏春天。如白居易的“谁家新燕啄春泥”,也可暗喻年华流逝、世事变迁。如“自来自去梁上燕”而“雁”多写秋天景象。如“衡阳雁去无留意”;也多用来表达游子思乡情感。如“归雁洛阳边”。
【点评】考生要理解意象常常指代的对象,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感悟意象所寄托的情感。
9.【答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理由:“已是傍晚”,家乡“望不见了”,这一情景与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相符;“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迷蒙的烟雾”,“此景惹动乡愁,小明不禁有点想家”与“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境相符,所以想到了这句诗。
【知识点】黄鹤楼;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是考查诗词的综合性学习。要联系语境来回答。抓住“傍晚”“江面”“乡愁”等关键词来展开联想。运用平时的积累,会想到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考生做此题首先要在平时有所积累;第二要准确把握所给情景,抓住关键提示。第三要学会联想,迁移知识。
10.【答案】(1)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故乡家园
(2)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错误
(3)“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黄鹤楼
【解析】【分析】(1)这几个词语都是《黄鹤楼》里面的,先理解句意,再结合句意解释词语意思。注意“乡关”的解释。
(2)①传说费文伟登仙驾鹤,因此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并抒发自己的感概。故此句说法正确。
②诗的五六句写昔人登上黄鹤楼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故此句说法错误。
③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思乡的愁绪,但并不是悲苦凄凉的情绪。故此句说法错误。
④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而作罢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故此句说法错误。
(3)因为《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因此,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一个“愁”字。这首诗前六句写登楼的所见所感,抒发诗人吊古伤今和人生的失意。尾联描写的是日暮时江面上烟波浩渺的景象,表达的是思乡的愁绪,这样诗人将景与情巧妙的融合,给读者以无穷的感染力。
(4)三个“黄鹤”很自然地把这三句诗联系起来,读来不但不觉得重复,反而感觉很有气势。两个“空”的意义和作用也不一样,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5)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所用的形容词有:历历、萋萋。历历是清清楚楚的意思;萋萋是芳草茂盛的意思,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及积累拓展能力。理解诗歌内容,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要多积累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比如本题中的第④题,如果平时学习时不注意积累是很容易做错的。
(3)本题古诗的赏析能力。赏析古诗,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本题要求从炼字和表现手法方面赏析,答题时要注意。
(4)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5)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11.【答案】(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随”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渡荆门送别
【解析】【分析】(1)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因此本诗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2)本题要求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赏析诗句,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炼字、意象、意境、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比如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诗人长期生活在蜀地,蜀地多山,因此他经常看到的都是山景,视野有限,而到了楚地,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视野是那么开阔,诗人的心境也开阔起来,他感到非常的激动,喜悦的心情也无以言表,于是就把这种喜悦、激动的心情融入的景色的描绘之中。再如从意境方面进行赏析,这两句话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的原野,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这种景象非常壮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 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3)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而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因此,“随”字用得好。
(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水拟人化,水仿佛有了感情,依依不舍的送别诗人,诗人初次离别故乡到很远的楚地游历,怎么会不思念故乡,但他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只要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就能非常容易地筛选出合适的诗句。
(2)本题考查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本题考查赏析古诗字词的能力。要结合诗意及主旨从多方面赏析,本题应从修辞及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
12.【答案】(1)早春(或“初春”);暮春(或“晚春”“季春”)
(2)修辞手法:夸张。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和勃勃生机;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3)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爱(最爱)
(4)“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钱塘湖春行
【解析】【分析】(1)从“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可以看出白居易写的是早春的景物,从“绿树交加、落花飞”可以看出欧阳修写的是暮春(或“晚春”“季春”)的景物。
(2)从“明日酒醒春已归”可以看出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花、鸟”拟人化,在诗人笔下,“鸟”会唱优美动听的歌曲,而“花”会舞出优美的舞蹈,这样的春色太美了,让人陶醉其中。“明日酒醒春已归”,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春日的短暂,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
(3)白居易诗的颔联从动物的角度写早春的西湖的景色,诗的颈联从植物的角度写早春西湖的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在理解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很容易筛选出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爱(最爱)。
(4)“几处”意思是只有很少的树上有“莺”,说明“莺”的数量少,正好照应“早莺”这两个字,“谁家”不知是谁家的,不是家家都有,说明燕子刚从南方飞来,数量不多,照应“新燕”。经历了寒冬,每个人都盼望春天的到来,而“莺、燕”是春天的使者,它们的到来,是在告诉诗人春天来了,虽然春天刚刚到来,也让诗人感到无比的欣喜。如果改成“处处”和“家家”就不会有这种效果。因此不能改。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及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赏析句子可以从多种角度,但本题要求从修辞上进行赏析,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3)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及筛序信息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而筛选诗中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感情的一个词语,这样的题,在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后非常的容易。
(4)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3.【答案】(1)征蓬出汉塞|大漠孤烟直|萧关逢候骑
(2)出使;飘飞的蓬草
(3)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4)B
(5)D
【知识点】词义理解;一般性默写;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使至塞上;感悟文章意境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答题即可,注意“蓬、萧、候”的书写。
(2)这几个词语都是《使至塞上》里面的,先理解句意,再结合句意解释词语意思。注意“征蓬”的解释。
(3)反复阅读这两句诗可知,第三联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分析这几个意象,“大漠”无边无际,目之所及都是黄沙,给人以辽阔的感觉,而辽阔的沙漠里,一缕孤烟袅袅升起,在大漠这个背景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孤单、寂寞,因此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4)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这样的画面并不是静谧而温馨的,而是凄凉、伤感的。“大雁”的意象历来是寄托乡思的。故B错误。ACD正确。
(5)这首诗并不是哀婉消沉的,而是慷慨悲壮的、豁达的。故D错误。ABC正确。
【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及默写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的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
(2)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3)本题考查把握古诗意象、意境及思想感情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诗的意象,也就是诗中所描写的蕴含作者感情的景物,因此本题第一问只需把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提取出来即可。诗的意象提取出来后,要仔细揣摩各个意象,必要时要把这些意象联系起来,体会诗的意境和意象所蕴含的感情。
(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意境的能力。理解诗歌内容,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理解诗歌意境则需要分析揣摩诗句中的意象,须把各个意象单独分析后再综合起来考虑这些意象给人的总体的感觉,也即意境。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古诗语言的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本题重点是从意象及重点词句入手的。
14.【答案】(1)颔联写的是全景、远景、静景、自然之景,颈联写的是特景、近景、动景、人文之景。
(2)首尾两联所抒情感的相同点是都有一种惆怅、孤独、矛盾彷徨之感;不同在于首联是面对自然感到渺茫、无所依靠,尾联是在不相知的人面前,感到心事无处诉说,通过用典,抒情更深化了一层。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野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的能力。颔联描绘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的景象。是作者站在东皋欣赏到的全景、远景,是一幅静态的自然之美;颈联: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会猎物。这是诗人描绘的近景、特景,是诗人感受到的动态的人文之景。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首尾两联互相呼应,体现惆怅、哀愁。但首联写诗人借自然的萧瑟而感到渺茫、无依无靠;尾联则是体现诗人在陌生人面前无处述说心事而感到孤独,抒情更深化一层。
【点评】(1)考生对诗歌内容要有准确的理解,将颔联和颈联进行对照,明晰两者的不同点。
(2)考生要注意对诗句进行辨析,仔细对照诗句,归纳相同点,在找出不同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