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学案14

文档属性

名称 《边城》学案14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3-26 21: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边城》学案
【课文背景知识】
1.湘西的人生形式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发掘了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同时深谙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这种缺陷的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从《边城》诗一般的语言中,你除了读出人物身上美好的人性外,你还能读出这种阴暗面吗
2.《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于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品品《边城》的语言,你品出了什么
3.写景,沈从文可说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都十分精彩,使人如同目遇。你知道小说里要写景的理由吗
4.《边城》的结构异常完美。二十一节,一气呵成;而各节又自成起讫,是一首首圆满的散文诗。课外读一读《边城》全文。
【重点难点讲解】
1.按照行文,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过程;(重点、难点)
2.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重点)
3.鉴赏作品的语言,培养文学素养。(重点)
学习这部作品,可以先理清全文行文脉络,在此过程中,把握翠翠的心理发展过程,从而分析人物性格。然后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对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态度,来探究《边城》所表现的感情、观念或者说思想倾向。最后,通过诵读,细细品味作品诗一般的语言。
鉴赏指引
1.鉴赏《边城》(节选)的情节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对揭示主题、刻画人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篇成功的小说都有一个能够较好地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
《边城》(节选)部分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选取了老船夫和翠翠的几个生活片断,来描绘湘西地区的自然景色、生活风习和人物心性。课文以空行的方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由两个情节构成:一是翠翠和爷爷怄气,以此表现翠翠内心的烦闷;二是爷爷讲述翠翠的爸爸和妈妈的爱情故事,以此表现祖孙俩的相互关爱。第二部分的主要情节是:天保、傩送两兄弟以不同的方式向翠翠示爱,由于误会,祖父想促成天保和翠翠之间的婚姻,天保却有意相让。第三部分的故事情节是:爷爷和翠翠都期待着傩送能再次以唱歌的方式来表达爱意,同时又都对两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感到十分依恋。
2.鉴赏《边城》(节选)的人物形象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如小说开头一段,写“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写“为白日晒了一整天”的石头泥土和草木,写空气中的“各种甲虫类气味”,一方面表现了边地特有的自然景物,另一方面烘托了人物内心“薄薄的凄凉”。
②分析人物的心理。比如,小说的第一部分,翠翠几次三番地喊爷爷回家,当爷爷没有反应时,她就“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哭了。透过人物的这些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她的内心世界:既有对目前平凡生活的不甘,又有对年老的爷爷的关爱。
③鉴赏人物的对话。例如,在河街,老船夫和天保大老的一段对话就很有特色。老船夫一见面就对天保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短短的一句话,把老船夫对天保的爱怜、欣赏和对天保的些许不满写活了。而大老的拒绝也是委婉的:“算了吧,你把宝贝孙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透过这句话,我们看到了天保内心的痛苦:明明爱着翠翠,却又无法去爱,因为他不忍心看到弟弟痛苦。
另外,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总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活动,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来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个性特征的。因此,小说鉴赏者分析人物形象时,就不能不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所以,分析人物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分析人物言行和心理活动,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分析人物形象的三个方法和途径。
3.鉴赏品味作品的文化内涵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相对于什么而言呢
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典型例题分析】
例l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府和,实在太美丽了。”对这段景物描写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是简单的实景描写,体现了祖孙俩生活环境的美丽。
B.是想像中的景,翠翠希望自己今后的生活也如同这美好的景色一样令人陶醉。
C.既是眼前的真实景象描写,又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即对美好新生活的期望。
D.这段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只有在如此美丽的生活环境中才可能产生具有如此美好心灵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
答案 C

例2 “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又想起白日在河街上同大老谈话的经过,想起中寨人陪嫁的那座碾坊,想起二老! 想起一大堆过去事情,心中不免有点儿乱。”对这一段心理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心理描写既有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又通过人物外在的行为来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B.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了老船夫希望孙女有美好的未来,又不忍自己所疼爱的翠翠离他而去的复杂心情。
C.老船夫心中烦乱,因为他想到了翠翠父母爱情的不幸,也感到在大老和二老之间难以抉择。
D.老船夫之所以“心中有点儿乱”,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不免感到一丝悲哀。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心理的把握。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要结合情节、作品主题综合考虑。
答案 D

例3 课文中老船夫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丰富的阅历使他对人生有独到的体悟,他那看似平常的语言中常有极深哲理,请从课文中找出几处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
①“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老船夫用“硬扎…”、“结实”这两个词语,深入浅出地教育孙女:在人生道路上充满了风风雨雨,必须坚强面对。
②“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老船夫用“这种歌唱出了你”这句生动形象而风趣的话,告诉孙女,正是湘西情歌促成了她父母的爱情并有了“翠翠”这个爱情结晶。另外,这句话也让人体会到老船夫觉得有这么一个孙女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一种安慰。
例4 这篇小说,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如翠翠梦中唱歌,“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一段,照应前面祖父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试再找出这样的例子,并加以品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
①课文结尾写翠翠听爷爷唱歌时,“自言自语:‘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照应课文中翠翠梦中飞到悬崖上摘虎耳草的情节。
②课文结尾,翠翠问爷爷万一自己跑了,爷爷会怎样的情节,照应课文第一部分翠翠的胡思乱想。
【能力迁移】
例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祖父用拳头把自己腿重重地捶着,且笑着:“翠翠,你人乖巧,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也莫生气。我信口开河,说个笑话给你听。你应当当笑话听。河街天保大老走车路,请保山来提亲,我告诉过你这件事了,你那神气不愿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想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攀交情,你将怎么说 ”
翠翠吃了一惊,低下头去。因为她不明白这笑话究竟有几分真,又不清楚这笑话是谁诌的。
祖父说:“你试告我,愿意哪一个 ”
翠翠便勉强笑着,轻轻地带点儿恳求的神气说:
“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吧。”翠翠站起身了。
“我说的若是真话呢 ”
“爷爷你真是个……”翠翠说着走出去了。
从这番对话中,你能看出爷爷和翠翠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人物性格,关键是要抓住人物的行为、语言等。本段文字主要是从人物语言和说话时的神态两方面来刻画人物性格的。爷爷对翠翠的关心、说话语气的诙谐,都从爷爷的话语和神态中表露出来。而翠翠的淳朴天真也能从她的动作和语言中看得分明。
答案 爷爷真诚善良而带点儿世俗的狡猾,翠翠淳朴天真又有些许羞涩。
例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①一④题。
老 树
你站着,你就这么站着,你就这么孤零零地站着,站在荒漠无边的旷野里。
那一片片飘舞着你生命旗帜的树叶呢?那小憩在你的枝头又远走高飞的小鸟呢 那从远方匆匆赶来读你满脸深刻皱纹的风风雨雨呢
几度悲欢离合,一切都已远去,只有你无言地伫立着,撑起一片清淡高远的天空。
从你日渐稀疏的枝叶,我知道你衰老了。
不是么,你那道劲的根须裸露在地面上,是丧失竭力扎向泥土深处的欲望么
而在你嶙峋的脊背里,除了浓缩多少人都无法经历的年轮外,不也留下风雨剥蚀的伤疤,不也刻下岁月沧桑的印记么 !
现在,我就静静地坐在你的根上,让苍茫的落照和无边的旷野作为背景,细细感知你的生命之轻,感知你的生命之重!
黄昏来了,冬季也已临近。
在黄昏的风里,我低吟起一句名诗:“如果冬天来……”
吟着唱着,我思想的汁液顺着你的根须仿佛就要抵达冬的深处,我不知道,当杨柳风后杏花雨间,你刻满深刻皱纹的脸上会不会绽出几星嫩绿的笑颜 !
①文章开头画线的句子,有何表达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文中句子表达作用的理解,首先要考虑其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其次要考虑这种表现手法对揭示主旨或传达情感有何作用。
答案 运用反复的手法,语意递进,强调老树的寂寞和顽强的生命力。
②文中“感知你的生命之轻,感知你的生命之重”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一要结合上下文,二要结合文章主旨或情感。
文章咏老树,主旨主要有三点:一是表明老树的日渐衰老,二是说明老树生命历程的丰厚,三是希望老树能重放光彩。
答案 不矛盾。“生命之轻”指老树日渐衰老,“生命之重”指老树生命历程的丰富厚重。
③文中大量采用问句,这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采用问句的形式,在表达方面的作用,主要从两方面考虑:行文结构方面和表情达意方面。
答案 ①能吸引读者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②融情于景,使文章增添抒彩。
④以下诗句中与《老树》旨趣最为接近的是(不止一项) ( )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C.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E.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解析 C、E,它们都赞颂寂寞而顽强的生命。
答案 CE
读写链接
以“走进父亲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以记人为主,叙议结合的文章。
要求 着重运用语言、行动和细节描写来展示“父亲”的心灵世界。不少于800字。
【拓展延伸探究】
1.关于作者
沈从文,现代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23年到北京开始学习写作。曾参加新月社,在《新月》上发表作品。沈从文是一位多产作家,已结集出版文学作品七十余种,主要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记胡也频》、《记丁玲》、《如蕤集》、《湘行散记》、《边城》、《八骏图》、《湘西》、《黑凤集》、《春灯集》等。其中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集《湘行散记》是他的优秀作品,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特色。还写有文艺评论《论中国创作小说》,关于历史文物的研究论文,已发表二十篇。
2.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沈从文最初以“休芸芸”的笔名,在北京的报刊上发表一些短小的作品。
从1928年起,他在大学教授“小说习作”;为了给学生做习题举例,自己随时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写下表现不同的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心理描写也颇细致。有些篇中的主人公虽是农民或士兵,但着重描写一些原始性的粗犷放纵行为,而不是他们健康淳朴的感情(如《雨后》);更多的篇章则是写知识分子的恋爱,作者以许多笔墨描绘一些世俗的纤细的感情(如《八骏图》)。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描写一个撑渡船老人的孙女和当地掌水码头的团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借助这一缠绵曲折的情节来描绘湘西地区的生活“宁静”和“民性淳朴”。在他的笔下,边地的自然景色、生活风习、人物心性无不美好;无论贫富军民,一律淳朴善良。即使生活中有一些不幸,也皆由偶然或误会所生,而人们也毫不惊骇。整个作品充满一种牧歌情调。这部中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关于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风习也能写得优美动人,艺术上别具一格,因而受到一些读者的称道。
能力升级
例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4题。
火 驹
谢志强
他的居室,贴满了千姿百态的马图片。最醒目的是卧室床头的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那丹青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马蹄得得和昂首嘶鸣。他一直期望能有一匹活生生的马相伴。他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却独爱马。他说,要能亲眼看见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就好了。
他豁不出去,既没有去草原,更没见骏马,直到年老病卧不起。整天,惟一的生活乐趣就是欣赏壁上那静立或奔腾的马。他恍惚觉得死亡之神即将降临。“我多么虚弱、衰老啊!”他想。他遥想了意气奋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
他对在一旁照料他的儿子说:“院子里进来一匹马。”
儿子说:“哪儿可能?城里没有马,有也是公园里的马,驯服得再老实不过了。”
他说:“你上院子里去看看。”
儿子回来说:“院子里空空的,恐怕是风吹梨树发出的声音。”
他固执地说:“我分明听得马蹄声,像踏在我的心里。”
儿子倒出沙锅内的药汁:“该吃药了。”
喝了苦涩的药汁,他像是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疲乏不堪,垂下眼皮。
儿子问他晚餐的蔬菜,他说没有胃口。于是,儿子告辞了。可是,他认定院子里有匹马,甚至在撞击门,欲闯进他的卧室。他担心门没拴上锁。闯进居室多麻烦,他想。他甚至想像室内被践踏得乱糟糟的情景,他受不了。他一向讲究清洁、整齐。只是,现在,他身不由己,无力起来阻止那匹野性勃勃的马了。他甚至想像出那匹马像红绸缎一样的皮毛。
这种担忧持续到钥匙在锁孔内咯噔一声,他说:“那匹马折腾了一个下午,它要冲进来。”
儿子诧异地说:“门关得很牢。”他说:“你去把马赶远点,我心里很不舒服。”
儿子出去片刻,说:“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甲]
他舒了口气:“一下午,它又是叫,又是撞,它闯进来,我还真拿它没办法。”
“怎么可能 ”儿子说,“爸爸,你可能太乏,以往,你那么喜欢马。”
“我讨厌和马一道。它太喧闹。”
“爸爸,你先喝药还是先吃饭 ”
“我嘴里发苦。”他想撑起身子,终于没有起来,他指指墙壁上的画,“揭下来。”
“这……”
“闯进院子的那匹马可能有什么感应,我这儿有这么多马,马喜欢合群……”停了片刻,他又说,“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
“怎么处理 ”
“随你。”他说,“我曾经想抛开一切,去牧场,我连这也没勇气,现在……”隔两日,他咽了气。
送葬时,儿子将他搜集了一生的马的图片点燃。儿子默默看着火渐渐大起来,形成很猛的火势,最旺时,仿佛是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原地挺立、嘶鸣,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乙]儿子想。末了,火驹离去,留下纸烬,翩翩飞舞,儿子看着父亲的遗像,默默地说:“爸爸,你安息吧!”
1.小说写他“独爱马”,所以他的居室贴满了马的图片。在年老病卧不起时,他惟一的乐趣就是欣赏壁上的马。可是,他后来又要求把画都“揭下来”。看似矛盾的描述中,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文中甲、乙两处画线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甲]处:儿子并不相信院子里进来了一匹马,但他为什么要说:“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处:这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次“吃药”的细节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小说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的“他”虽然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但内心同样有执著、强烈的追求,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表现了作者对许许多多平凡的小人物命运的理解和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
B.小说中的“他”也曾是是意气奋发的少年,朝气蓬勃的青年,但是由于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晚年是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的。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批评,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C.小说以“他”病重、去世前的心理活动为表现重点。通过对马的想像,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著和理想最终没能实现的痛苦,又通过“他”与儿子的对话将“他”内心为摆脱困扰所做的抗争生动地外化,构思巧妙。
D.小说用了荒诞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挤压下扭曲的病态精神世界。情节表现上虽然离奇怪异,本质上却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E.小说的结尾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点燃的图片化为“火驹”,表现了对命运中一切曾压制“他”的外部力量的征服和“他”灵魂的再生。

解析与答案
1.他爱马,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贴画、赏画正是这种爱马之情的体现。揭画表现他想摆脱因理想最终没能实现带来的痛苦和困扰,同样体现他对理想的执著。贴画、赏画与揭画尽管方式不同,但爱马之情是始终不渝的。
2.①他这样说是想帮助父亲从痛苦和困扰中解脱出来。②这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是一位终于实现了自己理想的胜利者。
3.①表现“他”病得很重,为“他”病中的心理活动及产生的幻觉提供背景和条件。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他”的“咽气”作铺垫。
4.AC
【探究创新】
例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4题。
爷爷从河边的那片树林里回到坡下的窝棚里时,虻子已经烟熏火燎地将饭做好了,煮老南瓜的香味隔老远就能闻得着。虻子见爷爷回来,便麻利地给爷爷摆上筷子。
“天阴得很。”爷爷自言自语地嘟囔,擂腰捶腿,还狠地咳嗽了两声。之后便朝地铺上软软地躺下去,先不抓筷子,先摸烟袋,眼睛望着灶火说:“对岸有人叫筏子,叫得急惶……”
虻子朝窝棚外瞅了瞅,傍晚的天空黄浑浑、黑蒙蒙的,天空中瓢浮着一股湿漉漉的土腥气和河腥气:“要起大风了呢!”
“嗯。”爷爷木木地应了一声,又忍不住咳了几声,咳得弯了腰,腾出手来,又自己捶背。
“您又犯病了吧 ”虻子更担心了。
“是有些不活泛了,老了的人了……我得再撑一趟去,对岸叫得急惶,八成是有急事哩。”
“那就我去!”虻子霍地立起来。他身子骨瘦些,但展拓;个子也不小,差点就能够着窝棚顶。他十六岁了,已经跟爷爷撑了两年筏子,只是从没单独一个人划过,爷爷不让。
“你 ”爷爷似乎压根儿也没往他身上想,因而表情很古怪,显然不大信任,“行吗?敢吗 ”
虻子的自尊心被刺痛了,他挑战地瞅着爷爷,黑眸不闪。爷爷却只顾勾了头抽烟……
“我就去呀!”虻子发狠地说着,一只脚已迈出窝棚。
“等等!”爷爷叫住了他,说道:“看准水头……压浪走……莫慌……去吧。”
羊皮筏子就立在河滩上,那是扎在一个框架上的几只充足了气的整羊皮,并不重,虻子能扛动,不等几个大雨点砸在他的脸上,风也刮过来了。筏子刚刚放下水,天空的乌云便像是黑马似的奔过来了。河水浑得发黑,浪声喧嚣得骇人。虻子紧紧抓住长篙,浑身在兴奋地颤抖,也在紧张地战栗。锯齿型的浪将筏子一下子就推走了。他只觉浑浊的浪沫迷住了眼,却顾不得抹一把。心里只记着爷爷的叮咛:看准水头,压浪走……前面,一个巨大的黑影越来越近,似凫在浪上的一只巨兽,那是“将军石”。河水在那儿冲起巨鼎似的漩涡,腾起一丈来高的灰雾,筏子朝那礁石冲击,仿佛整个世界的毁灭就在这一瞬间!他将整个生命都聚集在手中的长篙上,猛力一撑——羊皮筏子几乎擦着礁石飞飘而过,如一只抛出的梭……虻子把筏子拖上岸,他才觉得双手已举不起篙了。但是,岸上却不见一个人影……
“喂——”他喊,声音在颤抖,“谁要过河呀——”
没有回声。再喊,却见从河边的苇丛里湿淋淋地钻出一个人来,怀里抱着一只酒葫芦,并且“哈哈”地朗声大笑——是爷爷。
1.爷爷为什么要让虻子独自撑筏过河?他让虻子独自过河的理由是什么
答:①让虻子独自过河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让虻子独自过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在开头写爷爷回窝棚时,“先摸烟袋”,后又写他对虻子“激将”时“表情很古怪”。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以出人意料的结尾取胜,体现了作者奇巧的构思,仔细阅读结尾部分,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①爷爷为什么要偷偷过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爷爷过河这一情节为什么不详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了当时的天气(环境),对这两段描写的作用分析恰当的三项是 ( )( )( )
A.为小说渲染气氛,营造一个典型的环境。
B.烘托出虻子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C.反衬出虻子不顾天气的恶劣、急人所急的可贵品质。
D.暗示出爷爷要锻炼考验虻子的良苦用心。
E.环境恶劣,突出爷爷水性好,撑筏水平高。
F.自立应该从小做起,虻子为了主动锻炼自己,只身撑筏,值得提倡。

【解析与答案】
1.①为了锻炼虻子的勇气和能力。 ②虻子已16岁了,有跟爷爷撑筏两年的实践经验。
2.显示爷爷考验虻子时的内心思想活动,起暗示铺垫作用。
3.①暗中保护,防止意外。②设置悬念,突出虻子的勇敢。
4.ABD(C项中“急人所急”不当,E项中“突出爷爷”不当,F项中的“主动”不当。)

【命题趋势分析】
1.了解创作背景,把握创作主张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2.抓住关键词语,体味文章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值得品味。学习时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从语音的和谐、炼字的巧妙、文字的表达效果等方面,体会《边城》诗一般的语言,体会沈从文“饱满”的语言。
3.分析小说主旨,体悟作品特色
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湘西地域小说就是沈从文的特色。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所以他的一系列小说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对这类传统美德的赞美,便是沈从文《边城》等作品的深层主旨。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寻觅 弛名 无可奈何 张冠李戴
B.埋怨 笼罩 垂涎三尺 百折不饶
C.忌讳 悲悯 长吁短叹 贻害无穷
D.市脍 契机 妙手偶得 别出新裁
2.填空
沈从文,现代作家。出版文学作品七十余种,其中中篇小说《____________》和散文集《__________》是他的优秀作品,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特色。他的作品以___________地区的生活为背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他的笔下,边地的自然景色、生活风习、人物心性无不美好。整个作品充满一种_________情调,艺术上别具一格。
3.选词填空
①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a.烘,b.烤)成桃花色的薄云。
②天夜了,有一匹大萤火虫尾上(a.亮,b.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从翠翠身边飞过去。
③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a.浮,b.荡)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
4.第一部分,文章写翠翠“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像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这一情节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参照下面句子的内容和形式,在句中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
一张贺卡,就是一声亲切的问候;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张贺卡,就是一曲动听的歌声。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C 2.边城 湘行散记 湘西 牧歌 3.①a ②b ③a 4.合理。作为一个成熟中的女子,翠翠自然有对爱情、对新生活的美好期待,然而对于从小相依为命的爷爷她又满怀爱意,不忍离开爷爷,而这一情节正是她这一矛盾心理的真实反映。 5.①一张贺卡,就是一个美好的心愿;②一张贺卡,就是一份真诚的祝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