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9七上·黄岩期末)小张早晨去学校共用时15分,他跑了一段,走了一段,他跑步的平均速度是250米/分,步行的平均速度是80米/分,他家离学校的距离是2900米,设他跑步的时间为x分,根据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
A.250x+80(15﹣x)=2900 B.80x+250(15﹣x)=2900
C.80x+250x=2900 D.250x+80(15+x)=2900
2.(2019七上·大埔期末)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在生产生活种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其中《孙子算经》中有个问题:今有三人共车,二车空;二人共车,九人步,问人与车各几何?这道题的意思是:今有若干人乘车,每三人乘一车,最终剩余2辆车,若每2人共乘一车,最终剩余9个人无车可乘,问有多少人,多少辆车?如果我们设有x辆车,则可列方程( )
A.3(x﹣2)=2x+9 B.3(x+2)=2x﹣9
C. +2= D. ﹣2=
3.(2018七上·临沭期末)《九章算术》是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著作,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基本框架. 它的代数成就主要包括开方术、正负术和方程术. 其中,方程术是《九章算术》最高的数学成就. 《九章算术》中记载:“今有人共买鸡,人出九,盈十一;人出六,不足十六. 问人数、鸡价各几何?”
译文:“假设有几个人共同出钱买鸡,如果每人出九钱,那么多了十一钱; 如果每人出六钱,那么少了十六钱. 问:有几个人共同出钱买鸡?鸡的价钱是多少?”则共同出钱的人数和鸡的价钱分别为( )
A.9人,70钱 B.9人,81钱 C.8人,70钱 D.10人,81钱
4.小明买书需用34元钱,付款时恰好用了1元和5元的纸币共10张,设所用的1元纸币为x张,根据题意,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x+10(x-50)=34 B.x+5(10-x)=34
C.x+5(x-10)=34 D.5x+(10-x)=34
5.(2019七上·贵阳期末)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根据对话内容,可求出这位同学的年龄是( )
A.11岁 B.12岁 C.13岁 D.14岁
6.一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都是,如果将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分别加2和1,所得新数比原数大12,则可列的方程是( )
A.2x+3=12
B.10x+2+3=12
C.(10x+x)-10(x+1)-(x+2)=12
D.10(x+1)+(x+2)=10x+x+12
7.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81,则中间一个奇数是( )
A.23 B.25 C.27 D.29
8.(2019七上·凤山期末)轮船沿江从A港顺流行驶到B港,比从B港返回A港少用3小时,若船速为26千米/时,水速为2千米/时,求A港和8港相距多少千米.设A港和B港相距x千米.根据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
A. B.
C. D.
9.(2019·株洲)《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善行者行一百步,不善行者行六十步.今不善行者先行一百步,善行者追之,问几何步及之?“其意思为:速度快的人走100步,速度慢的人只走60步,现速度慢的人先走100步,速度快的人去追赶,则速度快的人要走 步才能追到速度慢的人.
10.A、B两地相距90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的速度为110千米/时,乙车的速度为90千米/时,则当两车相距100千米时,甲车行驶的时间是( )
A.4小时 B.4.5小时
C.5小时 D.4小时或5小时
二、填空题
11.(2018九上·白云期中)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其大意为:有一群人分银子,如果每人分七两,则剩余四两;如果每人分九两,则还差八两,请问:所分的银子共有 两.(注:明代时1斤=16两,故有“半斤八两”这个成语)
12.(2019七上·大埔期末)把50分成两个数的和,使第一个数加2,与第二个数减4的结果相同,则第一个数是 .
13.(2019七上·台州期末)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 75,这三个数分别是 .
14.(2019七上·长兴期末)如果某一年的7月份中,有4个星期六,它们的日期之和为70,那么这个月的18日是星期 .
15.(2019七上·嵊州期末)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向离家33千米的奶奶家出发,父亲有一辆摩托车,速度为25千米 小时,如果再载了另一个人,则速度为20千米 小时 摩托车不允许带两个人,即每车至多载两人 每个儿子如果步行速度为5千米 小时,为尽快到达奶奶家,出发时,父亲让第二个儿子先步行,将第一个儿子载了一段路程后让其步行前往奶奶家,并立即返回接步行的第二个儿子,结果与第一个儿子同时到达奶奶家,则在路上共计用的时间为 小时.
三、解答题
16.食品安全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在食品中添加过量的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但适量的添加剂对人体无害且有利于食品的储存和运输.某饮料加工厂生产的A.B两种饮料均需加入同种添加剂,A饮料每瓶需加该添加剂2克,B饮料每瓶需加该添加剂3克,已知270克该添加剂恰好生产了A.B两种饮料共100瓶,问A.B两种饮料各生产了多少瓶?
17.大数学家孙子在《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的一道题:“今有雏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雏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就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原来孙子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他假设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而每只免就变成了“双脚免”,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免”的脚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而每只“鸡”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1,每只“兔”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2.由此可知,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1.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他们的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鸡的数量就是35﹣12=23(只).当然,这道题还可以用方程来解答,请同学们用方程的思想解答此题.
18.(2019七上·贵阳期末)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5,点B表示10.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为多少秒时,P,Q两点相遇,求出相遇点所对应的数;
(2)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并求出此时点P对应的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他跑步的时间为x分,则步行的时间为(15﹣x)分钟,
依题意,得:250x+80(15﹣x)=2900
故答案为:A.
【分析】设他跑步的时间为x分,则步行的时间为(15﹣x)分钟,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利用小张跑步所走的路程+步行的路程=2900,列出方程即可.
2.【答案】A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古代数学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有x辆车,则可列方程:3(x﹣2)=2x+9.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题意可利用人数不变建立等量关系,设
有x辆车,分别表示出每3人乘一车、
每2人乘一车的总人数,列出方程即可.
3.【答案】A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古代数学问题
【解析】【解答】可设有x个人共同买鸡,等量关系为:9×买鸡人数-11=6×买鸡人数+16,可得:9x-11=6x+16,
解得:x=9
6x+16=6×9+16=70(钱).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题意找出相等的关系量,得到等式9×买鸡人数-11=6×买鸡人数+16,求出共同出钱的人数和鸡的价钱.
4.【答案】B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鸡兔同笼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所用的1元纸币为x张,根据题意得: x+5(10-x)=34,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的等量关系为:1元的数量+5元的纸币的数量=10;1元的总面值+5元的总面值=34,列方程可得出答案。
5.【答案】C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字、日历、年龄问题
【解析】【解答】设这位同学的年龄为x岁,由题意得
2(x-4)+8=26,
解得:x=13,
即这位同学13岁,
故答案为:C.
【分析】设这位同学的年龄为x岁,根据年龄的关系列出方程,即2(x-4)+8=26,解方程即可。
6.【答案】D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字、日历、年龄问题
【解析】【解答】解:原来两位数可表示为11x,
将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分别加2和1后新数可表示为10(x+1)+(x+2),
由所得的新数比原数大12可列式10(x+1)+(x+2)=10x+x+12,
故答案为:D.
【分析】两位数可表示为:十位上的数字10+个位上的数字;由题意可得相等关系是:原两位数=新两位数+12,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即可列方程。
7.【答案】C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字、日历、年龄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中间的奇数为x,则另外两个奇数分别为(x﹣2)、(x+2),
根据题意得:x﹣2+x+x+2=81,
解得:x=27.
答:中间的奇数为27.
故选C.
【分析】设中间的奇数为x,则另外两个奇数分别为(x﹣2)、(x+2),根据三数之和为81即可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8.【答案】A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解答】解:依题可得:顺流速度为:26+2=28(千米/时),逆流速度为:26-2=24(千米/时),
∴.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等量关系式:顺流航行时间=逆流航行时间-3,列出方程即可.
9.【答案】250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走路快的人追上走路慢的人所用时间为 ,
根据题意得: ,
解得: ,
∴ .
答:走路快的人要走250步才能追上走路慢的人.
故答案是:250.
【分析】设走路快的人追上走路慢的人所用时间为t,根据两人的速度差×时间=路程,列出方程,求出t值,然后代入路程=速度×时间求出结论即可.
10.【答案】D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当两车相距100千米时,甲车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根据题意得:900-(110+90)x=100或(110+90)x-900=100,解得:x=4或x=5.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分两种情况讨论:当两车相遇前相距100千米,等量关系为:甲乙两车x小时行驶的路程之和+100=900;当两车相遇后相距100千米,等量关系为:甲乙两车x小时行驶的路程和-900=100,设未知数,分别列方程,求解可得出答案。
11.【答案】46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古代数学问题
【解析】【解答】设有x人,依题意有
7x+4=9x﹣8,
解得x=6,
7x+4=42+4=46.
答:所分的银子共有46两.
故答案为:46.
【分析】由题意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即可求解.
12.【答案】22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字、日历、年龄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第一个数为x,则第二个数为50﹣x,
根据题意得:x+2=50﹣x﹣4,
解得:x=22,
则第一个数是22,
故答案为:22
【分析】根据题意可得等量关系:
第一个数+2 =
第二个数-4,设第一个数为x,则第二个数为50﹣x,直接代入等量关系中,解出即可.
13.【答案】23,25,27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字、日历、年龄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三个连续奇数中间一个为x,则较小一个为x-2,较大一个为x+2,
根据题意 ,
得x-2+x+x+2=75,
解得x=25,
∴三个连续奇数为:23,25,27.
故答案为:23,25,27.
【分析】设三个连续奇数中间一个为x,则较小一个为x-2,较大一个为x+2,根据 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 75 列出方程,求解即可得出x的值,进而得出答案。
14.【答案】三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字、日历、年龄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第一个星期六日期为x,依题可得:
x+x+7+x+14+x+21=70,
解得:x=7,
∴这个月的18日是星期三.
故答案为:三.
【分析】设第一个星期六日期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答案.
15.【答案】3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解答】如图1:
设第一个儿子搭乘摩托车的路程为x千米,即 ,则 , ,
对于DC段的相遇问题,可设父亲与第二个儿子相遇的时间为t小时,
于是得方程
由时间关系,可得方程
解方程得
则在路上共计用的时间为
即:整个过程在路上共计花了3个小时.
故答案为:3.
【分析】设第一个儿子搭乘摩托车的路程为x千米,可得AC=x,BC=33-x,AD=x,设父亲与第二个儿子相遇的时间为t小时,可得,可得t=x,从而求出AE、BE的长,然后根据第一个儿子步行的时间=第二个儿子步行的时间+坐车的时间,列出方程,求出x值,从而解决问题.
16.【答案】解:设A饮料生产了x瓶,则B饮料生产了100-x瓶,由题意得:
2x+3(100-x)=270
解得:x=30,100-x=100-30=70
答:A饮料生产了30瓶,B饮料生产了70瓶.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鸡兔同笼问题
【解析】【分析】此题的等量关系为:A饮料的数量+B饮料的数量=100; A饮料的数量×每一瓶需加的添加剂的数量+B饮料的数量×每一瓶需加的添加剂的数量=270,据此设未知数,列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解决问题。
17.【答案】解:设笼中有x只鸡,则有(35﹣x)只兔,由题意,得
2x+4(35﹣x)=94,
解得:x=23,
则兔有:35﹣23=12只.
答:笼中有23只鸡,则有12只兔.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鸡兔同笼问题
【解析】【分析】根据共有35个头可设未知数,根据共有94只脚可得相等关系:鸡的脚数+兔的脚数=94列出非常即可求解。
18.【答案】(1)5,由题意可知运动t秒时P点表示的数为-5+t,Q点表示的数为10-2t;
若P,Q两点相遇,则有
-5+t=10-2t,
解得:t=5,
-5+t=-5+5=0,
即相遇点所对应的数为0,
(2)解:若P、Q两点相遇前距离为3,则有
t+2t+3=10-(-5),
解得:t=4,
此时P点对应的数为:-5+t=-5+4=-1;
若P、Q两点相遇后距离为3,则有
t+2t-3=10-(-5),
解得:t=6,
此时P点对应的数为:-5+t=-5+6=1;
综上可知,当t为4或6时,P,Q两点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此时点P对应的数分别为-1或1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看作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根据AB=15可列一元一次方程(2+1)t=15,解方程即可求解;
(2)P、Q两点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的情况,由题意可分两种情况:①相遇前,结合已知可得相等关系:相遇前的总行程为15 3;列方程即可求解;②相遇后,结合已知可得相等关系:相遇后的总行程为15+3,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1 / 1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9七上·黄岩期末)小张早晨去学校共用时15分,他跑了一段,走了一段,他跑步的平均速度是250米/分,步行的平均速度是80米/分,他家离学校的距离是2900米,设他跑步的时间为x分,根据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
A.250x+80(15﹣x)=2900 B.80x+250(15﹣x)=2900
C.80x+250x=2900 D.250x+80(15+x)=2900
【答案】A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他跑步的时间为x分,则步行的时间为(15﹣x)分钟,
依题意,得:250x+80(15﹣x)=2900
故答案为:A.
【分析】设他跑步的时间为x分,则步行的时间为(15﹣x)分钟,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利用小张跑步所走的路程+步行的路程=2900,列出方程即可.
2.(2019七上·大埔期末)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在生产生活种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其中《孙子算经》中有个问题:今有三人共车,二车空;二人共车,九人步,问人与车各几何?这道题的意思是:今有若干人乘车,每三人乘一车,最终剩余2辆车,若每2人共乘一车,最终剩余9个人无车可乘,问有多少人,多少辆车?如果我们设有x辆车,则可列方程( )
A.3(x﹣2)=2x+9 B.3(x+2)=2x﹣9
C. +2= D. ﹣2=
【答案】A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古代数学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有x辆车,则可列方程:3(x﹣2)=2x+9.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题意可利用人数不变建立等量关系,设
有x辆车,分别表示出每3人乘一车、
每2人乘一车的总人数,列出方程即可.
3.(2018七上·临沭期末)《九章算术》是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著作,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基本框架. 它的代数成就主要包括开方术、正负术和方程术. 其中,方程术是《九章算术》最高的数学成就. 《九章算术》中记载:“今有人共买鸡,人出九,盈十一;人出六,不足十六. 问人数、鸡价各几何?”
译文:“假设有几个人共同出钱买鸡,如果每人出九钱,那么多了十一钱; 如果每人出六钱,那么少了十六钱. 问:有几个人共同出钱买鸡?鸡的价钱是多少?”则共同出钱的人数和鸡的价钱分别为( )
A.9人,70钱 B.9人,81钱 C.8人,70钱 D.10人,81钱
【答案】A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古代数学问题
【解析】【解答】可设有x个人共同买鸡,等量关系为:9×买鸡人数-11=6×买鸡人数+16,可得:9x-11=6x+16,
解得:x=9
6x+16=6×9+16=70(钱).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题意找出相等的关系量,得到等式9×买鸡人数-11=6×买鸡人数+16,求出共同出钱的人数和鸡的价钱.
4.小明买书需用34元钱,付款时恰好用了1元和5元的纸币共10张,设所用的1元纸币为x张,根据题意,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x+10(x-50)=34 B.x+5(10-x)=34
C.x+5(x-10)=34 D.5x+(10-x)=34
【答案】B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鸡兔同笼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所用的1元纸币为x张,根据题意得: x+5(10-x)=34,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的等量关系为:1元的数量+5元的纸币的数量=10;1元的总面值+5元的总面值=34,列方程可得出答案。
5.(2019七上·贵阳期末)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根据对话内容,可求出这位同学的年龄是( )
A.11岁 B.12岁 C.13岁 D.14岁
【答案】C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字、日历、年龄问题
【解析】【解答】设这位同学的年龄为x岁,由题意得
2(x-4)+8=26,
解得:x=13,
即这位同学13岁,
故答案为:C.
【分析】设这位同学的年龄为x岁,根据年龄的关系列出方程,即2(x-4)+8=26,解方程即可。
6.一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都是,如果将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分别加2和1,所得新数比原数大12,则可列的方程是( )
A.2x+3=12
B.10x+2+3=12
C.(10x+x)-10(x+1)-(x+2)=12
D.10(x+1)+(x+2)=10x+x+12
【答案】D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字、日历、年龄问题
【解析】【解答】解:原来两位数可表示为11x,
将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分别加2和1后新数可表示为10(x+1)+(x+2),
由所得的新数比原数大12可列式10(x+1)+(x+2)=10x+x+12,
故答案为:D.
【分析】两位数可表示为:十位上的数字10+个位上的数字;由题意可得相等关系是:原两位数=新两位数+12,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即可列方程。
7.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81,则中间一个奇数是( )
A.23 B.25 C.27 D.29
【答案】C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字、日历、年龄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中间的奇数为x,则另外两个奇数分别为(x﹣2)、(x+2),
根据题意得:x﹣2+x+x+2=81,
解得:x=27.
答:中间的奇数为27.
故选C.
【分析】设中间的奇数为x,则另外两个奇数分别为(x﹣2)、(x+2),根据三数之和为81即可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8.(2019七上·凤山期末)轮船沿江从A港顺流行驶到B港,比从B港返回A港少用3小时,若船速为26千米/时,水速为2千米/时,求A港和8港相距多少千米.设A港和B港相距x千米.根据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解答】解:依题可得:顺流速度为:26+2=28(千米/时),逆流速度为:26-2=24(千米/时),
∴.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等量关系式:顺流航行时间=逆流航行时间-3,列出方程即可.
9.(2019·株洲)《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善行者行一百步,不善行者行六十步.今不善行者先行一百步,善行者追之,问几何步及之?“其意思为:速度快的人走100步,速度慢的人只走60步,现速度慢的人先走100步,速度快的人去追赶,则速度快的人要走 步才能追到速度慢的人.
【答案】250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走路快的人追上走路慢的人所用时间为 ,
根据题意得: ,
解得: ,
∴ .
答:走路快的人要走250步才能追上走路慢的人.
故答案是:250.
【分析】设走路快的人追上走路慢的人所用时间为t,根据两人的速度差×时间=路程,列出方程,求出t值,然后代入路程=速度×时间求出结论即可.
10.A、B两地相距90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的速度为110千米/时,乙车的速度为90千米/时,则当两车相距100千米时,甲车行驶的时间是( )
A.4小时 B.4.5小时
C.5小时 D.4小时或5小时
【答案】D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当两车相距100千米时,甲车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根据题意得:900-(110+90)x=100或(110+90)x-900=100,解得:x=4或x=5.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分两种情况讨论:当两车相遇前相距100千米,等量关系为:甲乙两车x小时行驶的路程之和+100=900;当两车相遇后相距100千米,等量关系为:甲乙两车x小时行驶的路程和-900=100,设未知数,分别列方程,求解可得出答案。
二、填空题
11.(2018九上·白云期中)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其大意为:有一群人分银子,如果每人分七两,则剩余四两;如果每人分九两,则还差八两,请问:所分的银子共有 两.(注:明代时1斤=16两,故有“半斤八两”这个成语)
【答案】46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古代数学问题
【解析】【解答】设有x人,依题意有
7x+4=9x﹣8,
解得x=6,
7x+4=42+4=46.
答:所分的银子共有46两.
故答案为:46.
【分析】由题意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即可求解.
12.(2019七上·大埔期末)把50分成两个数的和,使第一个数加2,与第二个数减4的结果相同,则第一个数是 .
【答案】22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字、日历、年龄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第一个数为x,则第二个数为50﹣x,
根据题意得:x+2=50﹣x﹣4,
解得:x=22,
则第一个数是22,
故答案为:22
【分析】根据题意可得等量关系:
第一个数+2 =
第二个数-4,设第一个数为x,则第二个数为50﹣x,直接代入等量关系中,解出即可.
13.(2019七上·台州期末)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 75,这三个数分别是 .
【答案】23,25,27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字、日历、年龄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三个连续奇数中间一个为x,则较小一个为x-2,较大一个为x+2,
根据题意 ,
得x-2+x+x+2=75,
解得x=25,
∴三个连续奇数为:23,25,27.
故答案为:23,25,27.
【分析】设三个连续奇数中间一个为x,则较小一个为x-2,较大一个为x+2,根据 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 75 列出方程,求解即可得出x的值,进而得出答案。
14.(2019七上·长兴期末)如果某一年的7月份中,有4个星期六,它们的日期之和为70,那么这个月的18日是星期 .
【答案】三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字、日历、年龄问题
【解析】【解答】解:设第一个星期六日期为x,依题可得:
x+x+7+x+14+x+21=70,
解得:x=7,
∴这个月的18日是星期三.
故答案为:三.
【分析】设第一个星期六日期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答案.
15.(2019七上·嵊州期末)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向离家33千米的奶奶家出发,父亲有一辆摩托车,速度为25千米 小时,如果再载了另一个人,则速度为20千米 小时 摩托车不允许带两个人,即每车至多载两人 每个儿子如果步行速度为5千米 小时,为尽快到达奶奶家,出发时,父亲让第二个儿子先步行,将第一个儿子载了一段路程后让其步行前往奶奶家,并立即返回接步行的第二个儿子,结果与第一个儿子同时到达奶奶家,则在路上共计用的时间为 小时.
【答案】3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解答】如图1:
设第一个儿子搭乘摩托车的路程为x千米,即 ,则 , ,
对于DC段的相遇问题,可设父亲与第二个儿子相遇的时间为t小时,
于是得方程
由时间关系,可得方程
解方程得
则在路上共计用的时间为
即:整个过程在路上共计花了3个小时.
故答案为:3.
【分析】设第一个儿子搭乘摩托车的路程为x千米,可得AC=x,BC=33-x,AD=x,设父亲与第二个儿子相遇的时间为t小时,可得,可得t=x,从而求出AE、BE的长,然后根据第一个儿子步行的时间=第二个儿子步行的时间+坐车的时间,列出方程,求出x值,从而解决问题.
三、解答题
16.食品安全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在食品中添加过量的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但适量的添加剂对人体无害且有利于食品的储存和运输.某饮料加工厂生产的A.B两种饮料均需加入同种添加剂,A饮料每瓶需加该添加剂2克,B饮料每瓶需加该添加剂3克,已知270克该添加剂恰好生产了A.B两种饮料共100瓶,问A.B两种饮料各生产了多少瓶?
【答案】解:设A饮料生产了x瓶,则B饮料生产了100-x瓶,由题意得:
2x+3(100-x)=270
解得:x=30,100-x=100-30=70
答:A饮料生产了30瓶,B饮料生产了70瓶.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鸡兔同笼问题
【解析】【分析】此题的等量关系为:A饮料的数量+B饮料的数量=100; A饮料的数量×每一瓶需加的添加剂的数量+B饮料的数量×每一瓶需加的添加剂的数量=270,据此设未知数,列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解决问题。
17.大数学家孙子在《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的一道题:“今有雏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雏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就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原来孙子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他假设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而每只免就变成了“双脚免”,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免”的脚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而每只“鸡”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1,每只“兔”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2.由此可知,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1.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他们的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鸡的数量就是35﹣12=23(只).当然,这道题还可以用方程来解答,请同学们用方程的思想解答此题.
【答案】解:设笼中有x只鸡,则有(35﹣x)只兔,由题意,得
2x+4(35﹣x)=94,
解得:x=23,
则兔有:35﹣23=12只.
答:笼中有23只鸡,则有12只兔.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鸡兔同笼问题
【解析】【分析】根据共有35个头可设未知数,根据共有94只脚可得相等关系:鸡的脚数+兔的脚数=94列出非常即可求解。
18.(2019七上·贵阳期末)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5,点B表示10.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为多少秒时,P,Q两点相遇,求出相遇点所对应的数;
(2)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并求出此时点P对应的数.
【答案】(1)5,由题意可知运动t秒时P点表示的数为-5+t,Q点表示的数为10-2t;
若P,Q两点相遇,则有
-5+t=10-2t,
解得:t=5,
-5+t=-5+5=0,
即相遇点所对应的数为0,
(2)解:若P、Q两点相遇前距离为3,则有
t+2t+3=10-(-5),
解得:t=4,
此时P点对应的数为:-5+t=-5+4=-1;
若P、Q两点相遇后距离为3,则有
t+2t-3=10-(-5),
解得:t=6,
此时P点对应的数为:-5+t=-5+6=1;
综上可知,当t为4或6时,P,Q两点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此时点P对应的数分别为-1或1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看作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根据AB=15可列一元一次方程(2+1)t=15,解方程即可求解;
(2)P、Q两点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的情况,由题意可分两种情况:①相遇前,结合已知可得相等关系:相遇前的总行程为15 3;列方程即可求解;②相遇后,结合已知可得相等关系:相遇后的总行程为15+3,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