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4课《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4课《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4 09:19:17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4课《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péng hàn xián xiào bēng
   湃 浩       熟 咆    紧   
                   
桅杆 凛冽 默契 镌刻 殚精竭虑
【答案】澎;瀚;娴;哮;绷;wéi;lǐn;qì;juān;dān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澎”“瀚”“娴”“哮”“绷”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桅”不要读成一声;“镌”不要读成“xié”。
故答案为:澎;瀚;娴;哮;绷;wéi;lǐn;qì;juān;dān。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字音字形和书写。答题时应注意,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涉及到多音字读音、形声字形似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形声字字形、音形相近字字形,平时要加强识记,及时纠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璀灿 谪守 德隆望尊 海市蜃楼 苍海桑田
B.家具 磐石 一抔黄土 恼羞成怒 口干舌燥
C.勾当 蓬篙 阡陌交通 排山捣海 高屋建瓴
D.嬉闹 芳馨 粗制乱造 冰凉眨骨 丰功伟迹
【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A改为:璀璨,沧海桑田。
C改为:蓬蒿,排山倒海。
D改为:粗制滥造,冰凉沁骨,丰功伟绩。
故答案为:B
【点评】注意汉字的偏旁部首,能分辨形声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不写错别字。能力层级A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上网的诱惑令现代人无法拒绝,但昂贵的上网消费又使网迷们心痛不已。
B.袁枚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C.对于为什么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D.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
【答案】A
【知识点】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
B.搭配不当,应改为“晚年的袁枚”;
C.缺少主语,“对于”湮没了句子主语,应去掉;
D.“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逻辑顺序混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符合我们面对问题时候的思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结构的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陈老师一丝不苟地检查着学生的作业。
B.汽车飞跃黄河,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壮举,让我们非常惊讶。
C.日本侵略者白手起家,侵占了我国的大片领土。
D.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一路翻山越岭,呼啸着奔向大海。
【答案】C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C项 白手起家,指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是个褒义词。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理解词语含义类题目时,要结合所给的词语含义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作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词语,不能仅凭字面意思来理解词语含义。能力层级B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2012年11月23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的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B.课文《一着惊海天》是发表于2012年11月25日的《人民海军报》的一则消息。
C.《一着惊海天》在第四届解放军新闻奖评选中,以全票通过的形式,被评为一等奖。
D.“——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副标题,补充说明主标题的内容。
【答案】B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B项课文《一着惊海天》是通讯。定义: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故答案为:B
【点评】此类题要求学生在了解通讯报道的相关知识,把握通讯报道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答题即可。能力层级B
6.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
滔滔铁流,如春天大河开融,如熔炉钢水倾泻,   ,如黄河壶口瀑布夺路而下,如钱塘大潮滚滚而来,   。
【答案】如浩荡激流奔涌;如磅礴长江滔滔而去
【知识点】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如熔炉钢水倾泻”。句式结构为“如……”的比喻句。注意所拟的喻体要与本体“滔滔铁流”能够形成比喻关系,且内容要与前后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故答案为:如浩荡激流奔涌;如磅礴长江滔滔而去。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属于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
7.文学常识填空。
新闻特写是截取   、新闻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   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点是:都更多地借用   ,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答案】新闻事件;再现;文学手法
【知识点】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新闻常识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新闻特写有关的文学常识。
故答案为:新闻事件;再现;文学手法。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根据不同的课文识记相关的文体常识,作家作品常识。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8.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30字左右)
5月19日上午,第二十一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2015中国旅游日河南分会场活动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三河广场隆重举行。
三门峡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大天鹅之乡,被誉为黄河明珠、文化圣地、天鹅之城。近几年,三门峡围绕大旅游实施战略,注重突出“大黄河”特色,着力打造“黄河三门峡 美丽天鹅城”的城市品牌。
【答案】第二十一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拟写新闻标题,是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考试经常考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导语、提取主要信息、拟写新闻标题。怎样拟写新闻标题呢?1、题文一致;2、一语破的;3、简洁明快;4、旗帜鲜明;5、生动活泼。一般的格式为:“谁干了什么事”或“哪发生的什么事”。此题要抓住导语“5月19日上午,第二十一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2015中国旅游日河南分会场活动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三河广场隆重举行”压缩即可。
【点评】新闻标题,提示新闻内容,以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提示给读者。如何概括新闻标题?主要应掌握以下四项原则:一、准确丰富的信息,通俗精练,让观众一目了然。二、突出主要新闻点,寥寥数字,让观众一眼就对该新闻主题有了明确的认识。三、新颖独到的创意,朗朗上口,令人耳目一新。四、韵律动感的文字,对新闻内容的概括也好,浓缩也罢,都要切忌把那些精彩的事实淹没于平铺直叙的枯燥文字中,应尽量把静态的变成跳跃的,把抽象的变成具体形象的,把干巴乏味的变成栩栩如生的。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目盛会交融在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1)用简要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1)洋节在中国风行,成为时尚,但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
(2)示例一:应该摒弃。我们不可沉醉于过洋节,应该大力弘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丢失了自我。示例二:应该保留。我们主张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过自己的节日,但我们也应该接纳、包容西方文化,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知识点】新闻概括;见解表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中“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目盛会交融在一起。”概括即可。
⑵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可摒弃,也可保留。如果回答摒弃,应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回答;如果保留,可从“包容、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洋节在中国风行,成为时尚,但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
⑵示例一:应该摒弃。我们不可沉醉于过洋节,应该大力弘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丢失了自我。示例二:应该保留。我们主张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过自己的节日,但我们也应该接纳、包容西方文化,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点评】⑴此题考查了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提取概括能力。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
⑵此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0.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新华社联合国2015年2月26日电 第69届联合国大会26日召开全会,一致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该决议决定联大将于5月召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会议,认可各会员国对反法西斯战争有各自的胜利纪念日,决议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人类,特别是亚洲、欧洲等地区民众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新闻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
根据以上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得出一个有意义的结论。
(3)材料三: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我国举行了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展示国威军威,凝聚全民力量。
广大网民纷纷发表感言,为阅兵活动点赞:
网民“春春lucya” :看着战机飞过广场上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情绪高涨,泱泱大国气势恢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比自豪!
网民“老朱”:这次大阅兵是对美丽中国的“精神礼赞”,更是开拓未来的“集结号”。当今的中华民族已是今非昔比,一个喊起并强大的中国永远都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作为一个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中学生,你对如此盛大的活动一定给予了热切的关注,请你也针对9 3胜利日大阅兵活动发表你的感言。(至少用上1个成语)
(4)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拉开帷幕。下图是抗战小型张《大刀进行曲》的画面,如果你是纪念邮票的设计者,你会在这枚邮票中设计哪些环节呢?请说一下你的构想。(100字左右)。
【答案】(1)联大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
(2)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洲许多国家死亡人数众多,损失惨重。②在抗战中,中国的死亡人数最多,超过千万。③战争给被害国带来极大的伤害,施害国日本也未能幸免。
(3)①人民军队以严整的军容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全世界目光的检阅,那场景怎不让人热血沸腾?为祖国欢呼,祖国万岁!②看到满载抗战老兵的车辆开过天安门广场,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国共抗战老兵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因为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③钟声和礼炮响起,我不禁百感交集,山河长城,血肉长城,所有的付出,当有今日。
(4)画面以《大刀进行曲》雕塑、长城、红绸、和平鸽为主要元素,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主题,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标识相互呼应,融为一体。
【知识点】漫画释义;新闻概括;材料探究;见解表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1)是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考试经常考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导语、提取主要信息、拟写新闻标题。怎样拟写一句话新闻呢?1、题文一致;2、一语破的;3、简洁明快;4、旗帜鲜明;5、生动活泼。一般的格式为:“谁干了什么事”或“哪发生的什么事”。此题可抓住导语“第69届联合国大会26日召开全会 ,一致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压缩即可。
(2)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二战时期亚洲某国伤亡人数”为陈述对象。找到“国家”“伤亡人数”及“百分比”栏目,可归纳:“在抗战中,中国的死亡人数最多,超过千万”、“战争给被害国带来极大的伤害,施害国日本也未能幸免”等结论。
(3)写感言。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材料,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答案不能脱离阅兵的意义这一主题。
(4)此题属于图片类,图片有解说和描述,解说注意照顾到图片中的所有的内容,然后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描述图片注意抓住题干要求的重心,重点描述图片中的对象的特征,内涵等,同时注意一些修辞的要求,此题属于描述图片类的题目,注意“突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这个中心。仔细观察画作,把画面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说明性语言描述出来,综合画面内容,把画作寄寓的感情或深刻含义表达出来。即图片是怎样把“热爱和平、维护和平”这个主题突显出来的。
【点评】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本文《一着惊海天》,回答问题
(1)说说本篇通讯标题的特点。
(2)说说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3)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品析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①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②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5)说说作者为何将“着”的过程写得那么详细。
【答案】(1)主标题中“着”的动作与“惊海天”的大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突出了这“一着”的威力之大,也简要地概括了新闻的核心事件。副标题除了补充说明新闻的主要事件外,“我国”“首次”用词准确,也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继续关注和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3)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4)①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的情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②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既形象地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给读者带来非常强烈的成功体验。
(5)既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感,使读者如临现场,又将重点内容详细叙述出来,做到了主次分明,强调了这一着舰的意义非凡。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⑴注意本通讯具有主副两个标题。“一着”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交代了事件产生的影响之巨大,“海天”一词既说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也强调了事件的影响很大。“一着惊海天”这一题目既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又带有文学气息。而副标题补充说明新闻的主要事件,关键性的字眼里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标题,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
⑵仔细阅读第四段,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从内容上看,此段的中心事件是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揭示了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意义。由此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在结构上看,引起下文,并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⑶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作答时,要从气氛的烘托上、现场感的营造上、主题的突出上等角度综合分析其用意。
⑷答此题,先要指出其表达技巧,还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如①“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的情形,具有强大的感染力。②想象手法的运用。把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既形象地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同时这个代表胜利的字母“V”,给读者带来非常强烈的成功体验。答此题,最好联系一下上下文的内容或文章的中心,这样答案才会准确完整。
⑸考查重点描写“着”的过程的用意。首先是为了表现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艰难,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这种紧张与困难。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的特点。同时又做到了主次分明,突出了重点,强调了这一着舰的意义非凡,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故答案为:⑴主标题中“着”的动作与“惊海天”的大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突出了这“一着”的威力之大,也简要地概括了新闻的核心事件。副标题除了补充说明新闻的主要事件外,“我国”“首次”用词准确,也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⑵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继续关注和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⑶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⑷①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的情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②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既形象地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给读者带来非常强烈的成功体验。
⑸既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感,使读者如临现场,又将重点内容详细叙述出来,做到了主次分明,强调了这一着舰的意义非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通讯标题的特点。答题时应注意,通讯标题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又要做到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主标题简洁明了,突出了这“一着”的威力之大,副标题概括了新闻的核心事件,两者风格不同,互为补充。
⑵本题考查归纳段落的内容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概括段意,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四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段意是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作用是渲染气氛,引发阅读的兴趣,为下文情节内容做铺垫。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目的是用人们的反应,来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重大意义。既是新闻内容的一部分,也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从词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入手,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从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位置,从句子表达的内容、效果及所处位置等等方面,分析词语或句子的具体作用。有时根据上下文,结合词句原意,从词性的活用、色彩的变化、句式的运用及修辞手法等方面,揣摩词句的意义,并从进行鉴赏的角度进行评价。
⑸本题考查分析详略安排的意图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先结合题目含义,准确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再仔细体会详略安排是否得当。因为本文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所以将“着”的过程写得完整详细,其他内容就比较简略。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2016年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
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还了。
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
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
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马奋勇便被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1)本文使用倒叙手法有什么效果?
(2)马氏兄弟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哪里?
(3)说说新闻标题的作用。
(4)本文是“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的重点稿件,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你具体分析一下。
【答案】(1)①马氏兄弟二十年后的合作本是事件的结局,这样开头,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用近期事件开头,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2)马奋勇的诚信:马保东进货货款不够时,货出手后再付款,有时欠条也不用打给马奋勇;马保东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借给他16万元;马奋勇看到马保东的窘境,债台高筑也不提钱;拒绝马保东的100万巨额还款。马保东的诚信:在全国遍寻马奋勇;从2008年开始网上寻找马奋勇;要还给马奋勇100万;汇给马奋勇10万元,还给他留着90万元做事的钱。
(3)本文标题概括了主要事件,“兄弟”加了引号,暗示读者他们并非亲兄弟,“二十年”强调了时间跨度大,突出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
(4)马氏兄弟其人其事都是平常的,但是他们身上体现了诚信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包含了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汉之间的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经济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的影响等诸多当下社会公众关注的新闻元素。
【知识点】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小见大;记叙顺序
【解析】【分析】⑴所谓倒叙,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这种倒叙手法,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开头就像马氏兄弟二十年后的合作本是事件的结局,除了吸引阅读兴趣外,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⑵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马氏兄弟的诚信主要表现要分别作答:马奋勇的诚信表现在货出手后再付款,有时欠条也不用打;拒绝马保东的100万巨额还款。马保东的诚信表现在全国遍寻马奋勇;网上寻找马奋勇;要还给马奋勇100万等。读懂文章情节并能概括出来是作答的关键。
⑶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要抓住关键词分析。“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这一标题,整体上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件。而“兄弟”加了引号,具有特殊意义,说明他们并非亲兄弟。“二十年”强调了时间跨度大,突出了“诚信”的价值,对“诚信”的坚守。
⑷ “小”是指马氏兄弟其人其事都是平常的。“大”是说他们身上体现了诚信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包含了诚信友善、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等。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是文学创作最常见的方法。
故答案为:⑴①马氏兄弟二十年后的合作本是事件的结局,这样开头,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用近期事件开头,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⑵马奋勇的诚信:马保东进货货款不够时,货出手后再付款,有时欠条也不用打给马奋勇;马保东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借给他16万元;马奋勇看到马保东的窘境,债台高筑也不提钱;拒绝马保东的100万巨额还款。马保东的诚信:在全国遍寻马奋勇;从2008年开始网上寻找马奋勇;要还给马奋勇100万;汇给马奋勇10万元,还给他留着90万元做事的钱。
⑶本文标题概括了主要事件,“兄弟”加了引号,暗示读者他们并非亲兄弟,“二十年”强调了时间跨度大,突出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
⑷马氏兄弟其人其事都是平常的,但是他们身上体现了诚信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包含了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汉之间的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经济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的影响等诸多当下社会公众关注的新闻元素。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倒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文字这样开头,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用近期事件开头,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⑵本题考查评价人物性格和概括情节。答题时应注意,围绕“诚信”的表现,概括主要事件,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⑶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分析记叙文题目妙处,首先要反复阅读文本,了解作品内容,品味作品主旨,然后从题目的修辞(比喻、象征、一语双关等)方面,分析题目的作用或深层含义,标题主要从词语的表达效果角度分析,“兄弟”加了引号有特殊含义,“二十年”表明经历时间长,更能突出人物精神的可贵。
⑷本题考查赏析以小见大的写法。答题时应注意,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平凡的细小的事件中体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好处是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感情细腻,有血有肉,有精气神。答题要点:体现了诚信的力量,包含了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的典范。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埃·姆·罗森塔尔
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l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弗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
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至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作绝育试验。导游推了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划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参观者恳求似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1)为什么文章开头“本报讯”中把“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些常人看来很愉快的事说成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
(2)“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3)为什么“废墟”上长满雏菊给一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4)文章的最后一节是何含义?
(5)为什么作者说“布热津卡”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6)你如何理解“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7)中国也曾遭受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你知道在历史上它被称为什么吗?
【答案】(1)因为就在这些嬉笑、打闹的儿童下面,却埋葬着累累白骨,缕缕阴魂,看着看着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幕幕的可怕的幻景,怎不叫人毛骨悚然?
(2)因为导游的所指之处,皆留下了纳粹的暴行,游者一想象,便可感受到恐怖的气息,又何须导游多说呢?
(3)这是生命的象征,不管曾经有多少苦难,生命永远不会停息。
(4)用美丽的现实反衬大屠杀的恐怖,从而表达出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与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爱。
(5)因为布热津卡大屠杀的场所,数百万的尸骨就在你的身旁,怎不叫人产生可怕之意?
(6)因为在奥斯威辛到处都是冤死的灵魂,连上帝似乎都已无处容身。此句突出了奥斯威辛灾难深重。
(7)南京大屠杀。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结合文中内容“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理解分析,因为地底下埋葬着无数白骨。
⑵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由此分析,游者根据看到的景象能想象出纳粹的暴行。
⑶雏菊象征着新生命,从“生命延续”的角度理解即可。
⑷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作用: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用美丽的现实反衬大屠杀的恐怖,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爱。
⑸结合文中“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理解分析。
⑹句子言外之意:上帝在这里都无处容身,极言冤魂之多,突出了奥斯威辛灾难深重。
⑺根据对历史的了解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因为就在这些嬉笑、打闹的儿童下面,却埋葬着累累白骨,缕缕阴魂,看着看着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幕幕的可怕的幻景,怎不叫人毛骨悚然?
⑵因为导游的所指之处,皆留下了纳粹的暴行,游者一想象,便可感受到恐怖的气息,又何须导游多说呢?
⑶这是生命的象征,不管曾经有多少苦难,生命永远不会停息。
⑷用美丽的现实反衬大屠杀的恐怖,从而表达出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与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爱。
⑸因为布热津卡大屠杀的场所,数百万的尸骨就在你的身旁,怎不叫人产生可怕之意?
⑹因为在奥斯威辛到处都是冤死的灵魂,连上帝似乎都已无处容身。此句突出了奥斯威辛灾难深重。
⑺南京大屠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认真阅读文章内容,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认真阅读文章内容,找出相关段落或语句分析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联系雏菊的象征意义。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段落意义及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一边是大屠杀,一边是安宁和平,这是反衬的手法,突出和平幸福。
⑸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词语,把握中心句。
⑹此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词句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词语放到原文中,把句子放到语段中,并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加以分析,拟答时要体现出自己对词语语境义及词语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⑺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每个中国人都应牢记历史的耻辱,知耻而后勇!
1 / 1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4课《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péng hàn xián xiào bēng
   湃 浩       熟 咆    紧   
                   
桅杆 凛冽 默契 镌刻 殚精竭虑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璀灿 谪守 德隆望尊 海市蜃楼 苍海桑田
B.家具 磐石 一抔黄土 恼羞成怒 口干舌燥
C.勾当 蓬篙 阡陌交通 排山捣海 高屋建瓴
D.嬉闹 芳馨 粗制乱造 冰凉眨骨 丰功伟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上网的诱惑令现代人无法拒绝,但昂贵的上网消费又使网迷们心痛不已。
B.袁枚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C.对于为什么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D.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陈老师一丝不苟地检查着学生的作业。
B.汽车飞跃黄河,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壮举,让我们非常惊讶。
C.日本侵略者白手起家,侵占了我国的大片领土。
D.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一路翻山越岭,呼啸着奔向大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2012年11月23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的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B.课文《一着惊海天》是发表于2012年11月25日的《人民海军报》的一则消息。
C.《一着惊海天》在第四届解放军新闻奖评选中,以全票通过的形式,被评为一等奖。
D.“——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副标题,补充说明主标题的内容。
6.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
滔滔铁流,如春天大河开融,如熔炉钢水倾泻,   ,如黄河壶口瀑布夺路而下,如钱塘大潮滚滚而来,   。
7.文学常识填空。
新闻特写是截取   、新闻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   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点是:都更多地借用   ,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8.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30字左右)
5月19日上午,第二十一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2015中国旅游日河南分会场活动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三河广场隆重举行。
三门峡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大天鹅之乡,被誉为黄河明珠、文化圣地、天鹅之城。近几年,三门峡围绕大旅游实施战略,注重突出“大黄河”特色,着力打造“黄河三门峡 美丽天鹅城”的城市品牌。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目盛会交融在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1)用简要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10.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新华社联合国2015年2月26日电 第69届联合国大会26日召开全会,一致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该决议决定联大将于5月召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会议,认可各会员国对反法西斯战争有各自的胜利纪念日,决议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人类,特别是亚洲、欧洲等地区民众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新闻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
根据以上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得出一个有意义的结论。
(3)材料三: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我国举行了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展示国威军威,凝聚全民力量。
广大网民纷纷发表感言,为阅兵活动点赞:
网民“春春lucya” :看着战机飞过广场上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情绪高涨,泱泱大国气势恢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比自豪!
网民“老朱”:这次大阅兵是对美丽中国的“精神礼赞”,更是开拓未来的“集结号”。当今的中华民族已是今非昔比,一个喊起并强大的中国永远都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作为一个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中学生,你对如此盛大的活动一定给予了热切的关注,请你也针对9 3胜利日大阅兵活动发表你的感言。(至少用上1个成语)
(4)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拉开帷幕。下图是抗战小型张《大刀进行曲》的画面,如果你是纪念邮票的设计者,你会在这枚邮票中设计哪些环节呢?请说一下你的构想。(100字左右)。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本文《一着惊海天》,回答问题
(1)说说本篇通讯标题的特点。
(2)说说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3)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品析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①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②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5)说说作者为何将“着”的过程写得那么详细。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2016年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
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还了。
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
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
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马奋勇便被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1)本文使用倒叙手法有什么效果?
(2)马氏兄弟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哪里?
(3)说说新闻标题的作用。
(4)本文是“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的重点稿件,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你具体分析一下。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埃·姆·罗森塔尔
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l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弗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
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至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作绝育试验。导游推了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划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参观者恳求似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1)为什么文章开头“本报讯”中把“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些常人看来很愉快的事说成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
(2)“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3)为什么“废墟”上长满雏菊给一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4)文章的最后一节是何含义?
(5)为什么作者说“布热津卡”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6)你如何理解“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7)中国也曾遭受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你知道在历史上它被称为什么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澎;瀚;娴;哮;绷;wéi;lǐn;qì;juān;dān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澎”“瀚”“娴”“哮”“绷”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桅”不要读成一声;“镌”不要读成“xié”。
故答案为:澎;瀚;娴;哮;绷;wéi;lǐn;qì;juān;dān。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字音字形和书写。答题时应注意,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涉及到多音字读音、形声字形似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形声字字形、音形相近字字形,平时要加强识记,及时纠错。
2.【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A改为:璀璨,沧海桑田。
C改为:蓬蒿,排山倒海。
D改为:粗制滥造,冰凉沁骨,丰功伟绩。
故答案为:B
【点评】注意汉字的偏旁部首,能分辨形声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不写错别字。能力层级A
3.【答案】A
【知识点】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
B.搭配不当,应改为“晚年的袁枚”;
C.缺少主语,“对于”湮没了句子主语,应去掉;
D.“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逻辑顺序混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符合我们面对问题时候的思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结构的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4.【答案】C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C项 白手起家,指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是个褒义词。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理解词语含义类题目时,要结合所给的词语含义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作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词语,不能仅凭字面意思来理解词语含义。能力层级B
5.【答案】B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B项课文《一着惊海天》是通讯。定义: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故答案为:B
【点评】此类题要求学生在了解通讯报道的相关知识,把握通讯报道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答题即可。能力层级B
6.【答案】如浩荡激流奔涌;如磅礴长江滔滔而去
【知识点】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如熔炉钢水倾泻”。句式结构为“如……”的比喻句。注意所拟的喻体要与本体“滔滔铁流”能够形成比喻关系,且内容要与前后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故答案为:如浩荡激流奔涌;如磅礴长江滔滔而去。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属于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
7.【答案】新闻事件;再现;文学手法
【知识点】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新闻常识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新闻特写有关的文学常识。
故答案为:新闻事件;再现;文学手法。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根据不同的课文识记相关的文体常识,作家作品常识。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8.【答案】第二十一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拟写新闻标题,是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考试经常考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导语、提取主要信息、拟写新闻标题。怎样拟写新闻标题呢?1、题文一致;2、一语破的;3、简洁明快;4、旗帜鲜明;5、生动活泼。一般的格式为:“谁干了什么事”或“哪发生的什么事”。此题要抓住导语“5月19日上午,第二十一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2015中国旅游日河南分会场活动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三河广场隆重举行”压缩即可。
【点评】新闻标题,提示新闻内容,以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提示给读者。如何概括新闻标题?主要应掌握以下四项原则:一、准确丰富的信息,通俗精练,让观众一目了然。二、突出主要新闻点,寥寥数字,让观众一眼就对该新闻主题有了明确的认识。三、新颖独到的创意,朗朗上口,令人耳目一新。四、韵律动感的文字,对新闻内容的概括也好,浓缩也罢,都要切忌把那些精彩的事实淹没于平铺直叙的枯燥文字中,应尽量把静态的变成跳跃的,把抽象的变成具体形象的,把干巴乏味的变成栩栩如生的。
9.【答案】(1)洋节在中国风行,成为时尚,但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
(2)示例一:应该摒弃。我们不可沉醉于过洋节,应该大力弘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丢失了自我。示例二:应该保留。我们主张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过自己的节日,但我们也应该接纳、包容西方文化,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知识点】新闻概括;见解表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中“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目盛会交融在一起。”概括即可。
⑵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可摒弃,也可保留。如果回答摒弃,应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回答;如果保留,可从“包容、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洋节在中国风行,成为时尚,但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
⑵示例一:应该摒弃。我们不可沉醉于过洋节,应该大力弘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丢失了自我。示例二:应该保留。我们主张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过自己的节日,但我们也应该接纳、包容西方文化,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点评】⑴此题考查了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提取概括能力。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
⑵此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0.【答案】(1)联大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
(2)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洲许多国家死亡人数众多,损失惨重。②在抗战中,中国的死亡人数最多,超过千万。③战争给被害国带来极大的伤害,施害国日本也未能幸免。
(3)①人民军队以严整的军容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全世界目光的检阅,那场景怎不让人热血沸腾?为祖国欢呼,祖国万岁!②看到满载抗战老兵的车辆开过天安门广场,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国共抗战老兵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因为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③钟声和礼炮响起,我不禁百感交集,山河长城,血肉长城,所有的付出,当有今日。
(4)画面以《大刀进行曲》雕塑、长城、红绸、和平鸽为主要元素,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主题,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标识相互呼应,融为一体。
【知识点】漫画释义;新闻概括;材料探究;见解表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1)是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考试经常考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导语、提取主要信息、拟写新闻标题。怎样拟写一句话新闻呢?1、题文一致;2、一语破的;3、简洁明快;4、旗帜鲜明;5、生动活泼。一般的格式为:“谁干了什么事”或“哪发生的什么事”。此题可抓住导语“第69届联合国大会26日召开全会 ,一致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压缩即可。
(2)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二战时期亚洲某国伤亡人数”为陈述对象。找到“国家”“伤亡人数”及“百分比”栏目,可归纳:“在抗战中,中国的死亡人数最多,超过千万”、“战争给被害国带来极大的伤害,施害国日本也未能幸免”等结论。
(3)写感言。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材料,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答案不能脱离阅兵的意义这一主题。
(4)此题属于图片类,图片有解说和描述,解说注意照顾到图片中的所有的内容,然后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描述图片注意抓住题干要求的重心,重点描述图片中的对象的特征,内涵等,同时注意一些修辞的要求,此题属于描述图片类的题目,注意“突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这个中心。仔细观察画作,把画面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说明性语言描述出来,综合画面内容,把画作寄寓的感情或深刻含义表达出来。即图片是怎样把“热爱和平、维护和平”这个主题突显出来的。
【点评】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11.【答案】(1)主标题中“着”的动作与“惊海天”的大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突出了这“一着”的威力之大,也简要地概括了新闻的核心事件。副标题除了补充说明新闻的主要事件外,“我国”“首次”用词准确,也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继续关注和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3)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4)①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的情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②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既形象地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给读者带来非常强烈的成功体验。
(5)既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感,使读者如临现场,又将重点内容详细叙述出来,做到了主次分明,强调了这一着舰的意义非凡。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⑴注意本通讯具有主副两个标题。“一着”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交代了事件产生的影响之巨大,“海天”一词既说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也强调了事件的影响很大。“一着惊海天”这一题目既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又带有文学气息。而副标题补充说明新闻的主要事件,关键性的字眼里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标题,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
⑵仔细阅读第四段,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从内容上看,此段的中心事件是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揭示了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意义。由此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在结构上看,引起下文,并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⑶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作答时,要从气氛的烘托上、现场感的营造上、主题的突出上等角度综合分析其用意。
⑷答此题,先要指出其表达技巧,还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如①“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的情形,具有强大的感染力。②想象手法的运用。把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既形象地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同时这个代表胜利的字母“V”,给读者带来非常强烈的成功体验。答此题,最好联系一下上下文的内容或文章的中心,这样答案才会准确完整。
⑸考查重点描写“着”的过程的用意。首先是为了表现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艰难,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这种紧张与困难。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的特点。同时又做到了主次分明,突出了重点,强调了这一着舰的意义非凡,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故答案为:⑴主标题中“着”的动作与“惊海天”的大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突出了这“一着”的威力之大,也简要地概括了新闻的核心事件。副标题除了补充说明新闻的主要事件外,“我国”“首次”用词准确,也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⑵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继续关注和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⑶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⑷①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的情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②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既形象地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给读者带来非常强烈的成功体验。
⑸既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感,使读者如临现场,又将重点内容详细叙述出来,做到了主次分明,强调了这一着舰的意义非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通讯标题的特点。答题时应注意,通讯标题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又要做到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主标题简洁明了,突出了这“一着”的威力之大,副标题概括了新闻的核心事件,两者风格不同,互为补充。
⑵本题考查归纳段落的内容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概括段意,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四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段意是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作用是渲染气氛,引发阅读的兴趣,为下文情节内容做铺垫。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目的是用人们的反应,来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重大意义。既是新闻内容的一部分,也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从词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入手,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从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位置,从句子表达的内容、效果及所处位置等等方面,分析词语或句子的具体作用。有时根据上下文,结合词句原意,从词性的活用、色彩的变化、句式的运用及修辞手法等方面,揣摩词句的意义,并从进行鉴赏的角度进行评价。
⑸本题考查分析详略安排的意图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先结合题目含义,准确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再仔细体会详略安排是否得当。因为本文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所以将“着”的过程写得完整详细,其他内容就比较简略。
12.【答案】(1)①马氏兄弟二十年后的合作本是事件的结局,这样开头,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用近期事件开头,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2)马奋勇的诚信:马保东进货货款不够时,货出手后再付款,有时欠条也不用打给马奋勇;马保东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借给他16万元;马奋勇看到马保东的窘境,债台高筑也不提钱;拒绝马保东的100万巨额还款。马保东的诚信:在全国遍寻马奋勇;从2008年开始网上寻找马奋勇;要还给马奋勇100万;汇给马奋勇10万元,还给他留着90万元做事的钱。
(3)本文标题概括了主要事件,“兄弟”加了引号,暗示读者他们并非亲兄弟,“二十年”强调了时间跨度大,突出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
(4)马氏兄弟其人其事都是平常的,但是他们身上体现了诚信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包含了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汉之间的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经济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的影响等诸多当下社会公众关注的新闻元素。
【知识点】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小见大;记叙顺序
【解析】【分析】⑴所谓倒叙,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这种倒叙手法,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开头就像马氏兄弟二十年后的合作本是事件的结局,除了吸引阅读兴趣外,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⑵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马氏兄弟的诚信主要表现要分别作答:马奋勇的诚信表现在货出手后再付款,有时欠条也不用打;拒绝马保东的100万巨额还款。马保东的诚信表现在全国遍寻马奋勇;网上寻找马奋勇;要还给马奋勇100万等。读懂文章情节并能概括出来是作答的关键。
⑶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要抓住关键词分析。“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这一标题,整体上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件。而“兄弟”加了引号,具有特殊意义,说明他们并非亲兄弟。“二十年”强调了时间跨度大,突出了“诚信”的价值,对“诚信”的坚守。
⑷ “小”是指马氏兄弟其人其事都是平常的。“大”是说他们身上体现了诚信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包含了诚信友善、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等。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是文学创作最常见的方法。
故答案为:⑴①马氏兄弟二十年后的合作本是事件的结局,这样开头,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用近期事件开头,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⑵马奋勇的诚信:马保东进货货款不够时,货出手后再付款,有时欠条也不用打给马奋勇;马保东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借给他16万元;马奋勇看到马保东的窘境,债台高筑也不提钱;拒绝马保东的100万巨额还款。马保东的诚信:在全国遍寻马奋勇;从2008年开始网上寻找马奋勇;要还给马奋勇100万;汇给马奋勇10万元,还给他留着90万元做事的钱。
⑶本文标题概括了主要事件,“兄弟”加了引号,暗示读者他们并非亲兄弟,“二十年”强调了时间跨度大,突出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
⑷马氏兄弟其人其事都是平常的,但是他们身上体现了诚信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包含了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汉之间的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经济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的影响等诸多当下社会公众关注的新闻元素。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倒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文字这样开头,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用近期事件开头,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⑵本题考查评价人物性格和概括情节。答题时应注意,围绕“诚信”的表现,概括主要事件,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⑶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分析记叙文题目妙处,首先要反复阅读文本,了解作品内容,品味作品主旨,然后从题目的修辞(比喻、象征、一语双关等)方面,分析题目的作用或深层含义,标题主要从词语的表达效果角度分析,“兄弟”加了引号有特殊含义,“二十年”表明经历时间长,更能突出人物精神的可贵。
⑷本题考查赏析以小见大的写法。答题时应注意,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平凡的细小的事件中体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好处是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感情细腻,有血有肉,有精气神。答题要点:体现了诚信的力量,包含了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的典范。
13.【答案】(1)因为就在这些嬉笑、打闹的儿童下面,却埋葬着累累白骨,缕缕阴魂,看着看着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幕幕的可怕的幻景,怎不叫人毛骨悚然?
(2)因为导游的所指之处,皆留下了纳粹的暴行,游者一想象,便可感受到恐怖的气息,又何须导游多说呢?
(3)这是生命的象征,不管曾经有多少苦难,生命永远不会停息。
(4)用美丽的现实反衬大屠杀的恐怖,从而表达出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与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爱。
(5)因为布热津卡大屠杀的场所,数百万的尸骨就在你的身旁,怎不叫人产生可怕之意?
(6)因为在奥斯威辛到处都是冤死的灵魂,连上帝似乎都已无处容身。此句突出了奥斯威辛灾难深重。
(7)南京大屠杀。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结合文中内容“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理解分析,因为地底下埋葬着无数白骨。
⑵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由此分析,游者根据看到的景象能想象出纳粹的暴行。
⑶雏菊象征着新生命,从“生命延续”的角度理解即可。
⑷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作用: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用美丽的现实反衬大屠杀的恐怖,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爱。
⑸结合文中“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理解分析。
⑹句子言外之意:上帝在这里都无处容身,极言冤魂之多,突出了奥斯威辛灾难深重。
⑺根据对历史的了解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因为就在这些嬉笑、打闹的儿童下面,却埋葬着累累白骨,缕缕阴魂,看着看着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幕幕的可怕的幻景,怎不叫人毛骨悚然?
⑵因为导游的所指之处,皆留下了纳粹的暴行,游者一想象,便可感受到恐怖的气息,又何须导游多说呢?
⑶这是生命的象征,不管曾经有多少苦难,生命永远不会停息。
⑷用美丽的现实反衬大屠杀的恐怖,从而表达出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与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爱。
⑸因为布热津卡大屠杀的场所,数百万的尸骨就在你的身旁,怎不叫人产生可怕之意?
⑹因为在奥斯威辛到处都是冤死的灵魂,连上帝似乎都已无处容身。此句突出了奥斯威辛灾难深重。
⑺南京大屠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认真阅读文章内容,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认真阅读文章内容,找出相关段落或语句分析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联系雏菊的象征意义。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段落意义及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一边是大屠杀,一边是安宁和平,这是反衬的手法,突出和平幸福。
⑸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词语,把握中心句。
⑹此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词句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词语放到原文中,把句子放到语段中,并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加以分析,拟答时要体现出自己对词语语境义及词语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⑺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每个中国人都应牢记历史的耻辱,知耻而后勇!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