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惊海天》&《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比较阅读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新闻的含义和特点,也已经掌握新闻体裁之新闻消息、特写的含义、写法和特点了。《一着惊海天》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是本单元介绍的四种新闻体裁中的第三种——新闻通讯;而《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是本单元介绍的四种新闻体裁中的第四种——新闻评论。教师可以对比不同的新闻体裁的异同,用引导学生完整地对新闻体裁有了一个全面的感知。
【教学目标】
1.把握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2.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明确通讯和评论的体裁知识和文体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难点:把握通讯、新闻评论这两种新闻体裁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批注法、讨论法、朗读法。
【导学设计】
文章背景
《一着惊海天》2012年9月25日上午,辽宁舰经过十次试航,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中国终于有了第一艘自己的航空母舰。但是,对于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 器的辽宁舰来说,如果不能实现舰载机顺利起降,它就还不能称为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在正式交接入列后还不到两个月的11月23日,辽宁舰成功进行了歼-15舰载机的着舰训练,向着舰载固定翼战斗机驻舰并形成战斗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当天上午,飞行员戴明盟驾驶552号歼15战斗机从陆上某训练基地起飞,飞临正航行在渤海某海域的辽宁舰上空,并成功阻拦着舰。这篇通讯记录的就是552号歼-15战斗机着舰的经过,向我们展现了这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刊发的新闻评论,围绕“国家 公祭日”这一新闻事件,紧扣“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引述大量新闻事实加以阐 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南京大屠杀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点上,起到了引 导社会舆论、彰显中国立场的作用。
二、知识清单
识音
《一着惊海天》
参考答案:
澎湃 ( péng pài ) 桅杆 (wéi gān)
咆哮 (páo xiào) 殚精竭虑 (dān jīng jié lǜ)
娴熟 (xián shú) 浩瀚 (hào hàn)
惊心动魄 (jīng xīn dòng pò)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参考答案:
首先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本课字词的预习情况。
请学生轮流读本课生字词,教师倾听并订正。
宝鼎(dǐng) 初衷(zhōng)杀戮(lù) 篡(cuàn)改
抵赖(dǐlài) 妄(wàng)图 辱(rǔ)没 呓(yì)语
遁(dùn)形 铭(míng)记 彰(zhāng)显 矢(shǐ)志
惨绝人寰(huán) 振聋发聩(kuì) 颠(diān)倒黑白 磅礴(pángbó)
《一着惊海天》
参考答案:
( 1 ) 娴熟:熟练。
( 2 ) 镌刻:雕刻
( 3 )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 4 )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 白手起家 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参考答案:
(5)国殇:指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牺牲的人。
(6)初衷:最初的心愿。
(7)惨绝人寰: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世上少有。
(8)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一着惊海天》中,作者以时间为序,围绕中心事件,重点叙述了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的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答:主要内容:检查情况、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 引导、舰载机成功着舰、军民欢庆胜利五个方面。
在《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中,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答:①事实论证。本文列举了大量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这些事例有时间、地点、人物,真实可靠,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②对比论证。把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与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作对比,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颠倒黑白、丧失天良的狂妄嘴脸,突出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热爱。把“恐怖之城”南京与“和平之城”南京作对比,通过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③引用论证。文中引用一些资料,如“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等,使论说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增强了说服力。
【教学过程】
写文意,悟不同
通读《一着惊海天》全文,概括文意
预设
要素 内容
何时when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始
何地where 渤海某海域,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何人who 辽宁舰舰载战斗机所有成员
何事what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
如何how 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中国人 的强军梦想,也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
通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全文,概括文意
2.1 找出《国》中,表达观点的句子
预设
(1)“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2)“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3)“日本右翼还有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4)“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
(5)“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6)“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等。
2.2 归纳文中的观点和事实
预设
观点 事实
1.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 2.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并一以贯之; 3.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1.全世界的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的事例; 2.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 3.日内瓦、联合国对日本的态度; 4.《纽约时报》对日本罪行的报道; ......
小结:发现概括《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思路和概括《一着惊海天》的是不一样的,后者可以按照记叙五要素进行概括,但是前者却不行。说明二者新闻要素不一样。
学习体裁,文章归类。
新闻评论: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等进行说理,从而起到影响人们思想,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新闻体裁。
新闻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形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
小结:《一着惊海天》属于新闻通讯,《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属于新闻评论。新闻通讯讲述一个故事,所以它一定有故事情节;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情节对《一着惊海天》进行概括。而新闻评论表达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立场,所以必有观点以及佐证观点的事实,因此,我们可以将《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事实和观点两类。
品文字,看特色
1.品标题
1.1思考:在《一》中,“一着惊海天——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和原标题有何区别?
明确:原标题多了“目击”二字,更加有现场感、真实性、时效性、激动自豪感,更能体现通讯的特点——现场感、真实性、时效性。
1.2在《国》中,“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为标题,好在哪里?
明确:简明扼要地点明观点,有助于引导舆论、彰显立场,体现了新闻评论导向正确、就事论理的特点。
2.品手法
2.1请赏析在《一》中,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把舰载机比喻成“凌波海燕”,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的手法。
明确:使用比喻、想象等手法,形象展示了活跃热闹的现场,又给新闻带来了非常强烈的感情,使作品具有了更强的阅读震撼力,体现出通讯写作融叙述、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特点。
2.2请赏析在《国》中,国际社会的“牢记历史”与日本右翼的“抹杀历史”、正义人士 的严正态度与“罪恶灵魂”的“装睡梦游”,以及“恐怖之城”与“和平之城”三组对比。
明确:对比鲜明,有助于突出观点,将问题展开、说透,体现了新闻评论导向正确、就事论理的特点。
理思路,善归纳
归纳通讯和评论的不同
预设:
通讯 评论
时效性 较弱(有变强的趋势) 较强
主要内容 详细记述新闻事件,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
篇幅 较长 一般而言比较短
表达方式 综合运用 记叙、议论为主
事实与评论的关系 事实是叙述、描写的对象,观点从事实中引申出来。 以论为主,新闻事实作为论据。
师:关于事实与评论的关系,这一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里老师详讲一下。 为了表达主题思想,或者使其更鲜明突出,通讯写作除了叙述事实、 描写形象外,还需运用议论乃至抒情的手法。这样,通讯就具有评论的特色。但它又不同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和其他形式的评论一样,都是以论为主。在新闻评论中,新闻事实是评论的对象,或者作为说明观点的论据而被引用;而在通讯中,新闻事实是叙述、描写的对象,它不是作为说明观点的论据而被引用的,恰恰相反,观点是从所叙述的新闻事实中引申出来的。
作业设计
1. 完成课后检测题(附件)
2. 通读两篇文章,结合课堂笔记,巩固通讯和评论两种体裁的知识。
【教学总结】
板块清晰,层层递进,落实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重视学生自主探究,重视教授方法之后的应用实践,重视独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