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9 17:0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学习掌握重要文言词汇。(重点)
2.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体味景情融合的表达效果。(难点)
导入激趣
(幻灯片呈现“奇文共赏”四个字)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崇高而美丽的。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当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文。这些优秀的诗文不胜枚举。而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篇奇文,这篇奇文被称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样的奇文呢?
环节一 读思结合,初识文意
(幻灯片呈现《答谢中书书》的白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同学们,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做“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做“读”。因此,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下面请同学们挑战一下:
这篇奇文如何断句读呢?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文章……
师:接下来,老师为同学们介绍几种古文中常用的断句方法:
看结构。古文以主谓结构居多,因此找名词和所对应的动词很重要,有时省略了主语(名词),要求同学们整体把握文意,在翻译的时候添上主语。比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等都是主谓句,其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省略了主语“这里”。同学们能找到更多的主谓结构句吗?
找句式。本文作者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当时流行的骈文的特点,多采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比如: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到“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都是四字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而“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散句,如此骈散兼行,就将散文的疏宕流畅之美与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得非常好。
据修辞。本文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比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些句子的前后句在相同位子的词语使用上一一对应,使得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也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四四成句的断句是正确的。
(幻灯片呈现以上内容)
师:(幻灯片出示有句读的文章)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跟随朗读音频,将这篇文章大声朗读一遍吧
(播放配乐朗读音频)
师:通过以上朗读,同学们一定读懂了一些句子,那么文章大意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翻译呢?
首先,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幻灯片呈现以上内容)
其次,本文多为四字短句,与《三峡》这篇课文在句式结构上十分相似,同学们可以回忆并借鉴《三峡》的翻译方法,解决本文在翻译上的疑难之处。
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介绍几种古文翻译中常用的方法:
要注意将文言中的单字词翻译为现代汉语的双字词汇,比如:“高峰”译为“巍峨的山峰”,“入云”译为“耸入云端”,“清流”译为“明净的溪流”,“青林翠竹”译为“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等等。
由于四字短句十分简略,同学们要注意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比如:“古来共谈”译为“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译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古文的翻译应注意“信达雅”三个境界,也就是说准确、通顺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应特别注重符合意境,蕴藉雅致这一要求,比如:“清流见底”在见底前加上“清澈”二字,译为“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就比较符合本文前后句字数相同,句式整齐,如诗如画的语言特色,“猿鸟乱鸣”中的“乱”译为“此起彼伏”,既能体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又不失雅致,与本文所呈现的山川景色的美好相映成趣。
(幻灯片呈现以上内容)
师:同学们,根据以上翻译古文的方法,你能将本文译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吗?
(幻灯片呈现文章翻译)
老师为同学们呈现了全文的翻译。
师:理解了意思,掌握了节奏划分,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注意读出文章的层次。
环节二 读辨结合,理清脉络
师:同学们细读文章,思考两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行文脉络是怎样的?
这篇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什么?
师:文章先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与友人品赏山水,谈诗论文,是古人一大雅事。接下来的几句,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应是最大的褒奖和赞美!因此,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所以,这篇文章的行文脉络是总领——写景——抒怀赞美
师: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一定都能找到总领全文的句子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一“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幻灯片呈现:总领——写景——抒怀赞美)
环节三 品读相促,细部揣摩
师: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接下来,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领略这“山川之美”吧!
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文章,说说你读出了哪些美景?作者又是如何将美景用文字呈现出来的?
明确:首先,“山川之美”美在白云、高山、流水这几样景物的搭配之中,作者用“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八个字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流畅。寥寥几笔,就从仰观和俯视的两种视角,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这三重风物,境界清新自然,不事雕琢。
(幻灯片显示以上内容)
其次,山川之美还体现在色彩的搭配之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作者先以远眺的视角,描写五彩斑斓、交相辉映的山石,再将视线拉近,以平视的角度,描绘四季常绿的林竹。画卷中既有绚烂多彩的气象,又有清爽宜人、生机勃勃的朝气。这几句呈现的是一年四时之美。此外,同学们不妨在此基础上感受一下“交辉”和“俱备”这两个词,是否蕴含了一些言外之意呢?实际上,岩壁五色斑斓,着一“交”字,则有目眩神迷之意;竹树青翠欲滴,用一“俱”则现终年常绿之色。前者绚烂已极,然繁华易落;后者素朴已极,然终岁不改。自然之趣,万物之理,不正在此?
(幻灯片显示以上内容)
写了一年四时之美后,作者又用两组并列对偶句写一日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几句由上文的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而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这里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呈现山川之美:“晓雾将歇”,天刚亮,花叶上露珠还未照上太阳时,山林就开始了欢唱,“猿鸟乱鸣”。这“乱”字有声繁悦耳,使人迷惑、动人心魄的意思。而到了“夕日欲颓”、金乌西栖之后,鱼儿避开了“鹰瞵鹗视”的威胁,此际竞跃腾欢,尽情享受空气中弥漫的芳馨。总之,从早到晚,山林中正是由于猿的柔声啼唤,鸟的恣意鸣啭和鱼的欢腾竞跃而显得格外静谧幽美,这就是所谓“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
(幻灯片显示以上内容)
师小结:通过以上品析,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已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有清新自然的白云、高山、流水,有色彩斑斓的山石,有清爽宜人的竹林,还有动静相宜的雾气、夕阳、猿鸟、鱼儿。作者写景,没有仅仅停留于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幻灯片显示以上内容)
环节四 读探相促,探究内涵
师:上一个环节,同学们从各个角度品析了“山水之美”,现在我们回到总领全文的另一个句子:“古来共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想要与谁共谈山水之美?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同学们不妨先回到本文的题目。
(幻灯片呈现文题)
文章题目是这个。请同学们尝试着断句。
同学们应该都能准确地得出答案了。断句是:
答/谢中书/书。答是回答,谢中书即谢征,第二个书是书信。
这是一封陶弘景写给谢征谢中书的书信,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作者陶弘景也有相同的遭遇,他曾做过小官,36岁后辞官归隐。所以,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幻灯片显示以上内容)
师:同学们来推想一下,作者想要通过这封书信,向谢中书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首先,“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文中指人间,而作者将山水之境比作“欲界之仙都”,也就是人间仙境,充分体现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感。
其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意思是自从康乐公以来,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山水的妙处了。
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康乐”其人,“康乐”也就是六朝时出身高门、可至高位而多次归隐田园、畅游山泽的谢灵运,他长于赋诗,将自然之景引入诗歌创作,堪称山水诗的宗匠,这一切都使他成为六朝文人心目中“雅好自然”的典范。因此,作者在文中称引谢灵运,有追慕前贤之意,更有自己也能得山水之妙的自矜意味。那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外之意有三点:
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二、自谢灵运之后,便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表达出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幻灯片显示以上内容)
师:文中还有没有其他句子暗示很少有人领悟山水之美?
明确:我们看到,开篇的“共谈”,谈的人很多,但领悟的人少。由此,文章前后呼应,形成对比。既彰显古人的雅量深致,也感叹今人的粗陋无文,隐含作者自矜自得之意。。
师小结:文章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幻灯片显示以上内容)
环节五 延伸拓展
师:拥三五知己,诉毕生衷情,岂不快哉!让我们再一次展开想象,穿越时空,你认为陶弘景会将与谁作知己?老师这里提供了一些备选人物及其名篇,请以“陶弘景淡泊宁静 欲界也有仙都”作为上联对出下联。
备选人物及名篇有:陶渊明《饮酒》 周敦颐《爱莲说》
柳宗元《小石潭记》 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
(幻灯片显示上联及备选人物和名篇)
师:老师分别以陶渊明和苏轼为例,给出了两副对联,供同学们参考:
陶渊明结庐南山 人境亦具真意
苏东坡悠闲自在 月夜难得清闲
(幻灯片显示)
师:同学们,用心寻找,定遇知音!由这些诗文,我们可以依稀触摸到历史深处古代名士的心境——一种心灵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敞亮与澄澈。老师希望未来同学们也能在忙碌纷繁的生活中,保持一份自然宁静,让心灵自在而丰盈,让身心徜徉于青林翠竹,惊喜于沉鳞竞跃,不惶不惑,不惧不忧,像陶弘景那样,去追寻山川之美与自然宁静!
谢谢同学们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