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名称 第六单元 课题 课外诗词四首《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 节次 第1-1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1.易错字默写 (1)无可( )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归来,小园香径独( )( )。 (2)轻舟短( )西湖好,绿水( )( )。 (3)微动( )( ),惊起沙( )( )岸飞。 (4)中原乱,( )( )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 )( )。 (5)( )记( )( )日暮,沉( )不知归路。 (6)( )尽晚回舟,误入( )花深处。 (7)争渡,争渡,惊起一( )( )( )。 参考答案: 奈 燕 徘徊; 棹 逶迤; 涟漪 禽掠; 簪缨 扬州; 常 溪亭 醉; 兴 藕; 滩鸥鹭 设计意图:巩固古诗词默写易错字。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阅读《浣溪沙》,完成下面小题。 (1)用“∕”给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一处) 一 曲 新 词 酒 一 杯,去 年 天 气 旧 亭 台。 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概括出其中一组对比。 参考答案: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2)第一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中“新”与“旧”构成对比。 第二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构成对比。 设计意图:划分诗句朗读节奏,了解对比手法在词中的运用。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阅读《采桑子》,完成下面小题。 这首词的上片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景物?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上片选取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春日西湖美景图。 (2)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下片“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以静写动,写出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的景象;“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写“动”,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掠过堤岸飞去,以动衬静,更显示了西湖幽静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设计意图: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的作用及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阅读《相见欢》,完成下面的问题。 登楼远眺,词人望见什么?请描绘词人望见的画面。 词中的“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分析。 参考答案: (1)清秋时节,夕阳笼罩大地,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2)中原沦陷,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收复国土无望,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之情,对朝廷无心抗战的愤慨等强烈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探究
2.阅读《如梦令》,回答下列问题。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2)写出“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作者不由得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叫声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2)“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设计意图: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理解古诗词中关键字的表达效果。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