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4.4群落的演替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中)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解:AC、废弃的甘蔗田发生了群落的演替,由原来比较单一的甘蔗被杂草代替,物种的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复杂,A错误,C正确;
B、在该群落中动物有分层现象的,如土壤中有蚯蚓,田中可能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B错误;
D、在垂直方向上,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
2.(2018高二上·牡丹江期末)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请将其排序( )
①森林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 ③地衣阶段 ④灌木阶段 ⑤裸岩阶段 ⑥苔藓阶段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①⑤
C.⑤⑥③④②① D.⑤③⑥②④①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大致要经历: ⑤裸岩阶段→③地衣阶段→⑥苔藓阶段→②草本植物阶段→④灌木阶段→①森林阶段,A、B、C均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3.(2020高二下·银川期末)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能形成森林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落中的捕食关系
D.裸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群落只有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能最终演替成森林,A错误;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B错误;
C、大鱼吃同种小于属于种内斗争,不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C错误;
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其物质越来越丰富,结构越来越复杂,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在适宜条件下,最终会演变成森林.大鱼吃同种小于属于种内斗争,不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
4.(2020高二下·重庆期中)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初生演替
B.该地能恢复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D.与草丛中动物分层现象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在原来有生物的地方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人类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才逐步得以恢复,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
C、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C正确;
D、针叶林中的植物有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垂直结构较草丛复杂,动物分层也较草丛复杂,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该地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丛→针叶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常绿阔叶林。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区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种类数逐渐增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据此答题。
5.(2020高二下·安徽期末)生物圈中的很多生物群落正在进行着演替。下列有关这些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整个群落演替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物种的迁入
B.某些群落演替过程中会有原物种的绝迹
C.群落演替使群落的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D.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均会有新物种的迁入,如草本植物群落中会出现一些灌木,A 正确;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出现原有物种的迁出绝迹,如退耕还湖后会使陆生动物全部迁出,B 正确;
C、群落演替既能够使群落的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也会让群落的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简单,C 错误;
D、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 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6.(2020高二上·天津期末)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逐渐走向成熟,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和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B选项错误。
【分析】群落演替的五大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7.(2020高二上·攀枝花期末)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以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R比率可以作为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
B.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不会影响该群落演替的原有方向和速度
C.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D.当P/R接近或等于1时,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不再进行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解:A、P/R比率反应了群落中有机物的净积累量的变化,可以作为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A正确;
B、若群落的结构受到了干扰或者破坏,群落的演替很有可能受到影响从而改变原有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
C、火灾后的森林进行的演替只为次生演替,C错误;
D、当P/R接近或等于1时,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达到顶级群落,但这样的群落也是会发生变化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的总生产量与呼吸消耗量的差值为群落的净积累量,若净积累量越大,则群落在向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去演替,因此观测P/R的值可以判断群落是发展还是衰退。
8.(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情况下,a的DE段和b曲线的趋势,说明群落演替往往从营养结构简单到复杂
B.a曲线波折变化,说明a群落演替过程比b艰难而漫长
C.a和b过程一般需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
D.E点可代表群落已达顶级群落阶段,此时所处阶段可能为灌木丛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自然情况下,a的DE段和b曲线都显示生物多样性增加,说明群落演往往从营养结构简单到复杂,A项不符合题意。
B.a曲线起始有生物存在,表示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起始生物多样性为0,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疲乏,演替速度往往很慢,b群落演替过程比a艰难而漫长,B项符合题意。
C.a和b过程一般需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C项不符合题意。
D.E点后生物多样性达到稳定,可代表群落已达顶级群落阶段,根据所处环境条件不同所处阶段可能为灌木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制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分析题图:随着时间的推移,a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先缓慢增加,然后降低,最后上升并趋于稳定起点不为0,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升高,起点为0,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
9.(2019高二下·仙桃期末)在退耕还草后的15年里,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草甸发生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此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
B.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C.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D.再经历十几年演替会发展到茂密的森林阶段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正确;
B、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随着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错误;
C、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也增强,错误;
D、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受到气候条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有些生态系统最终也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在退耕还草后的15年里,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草甸发生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10.(2019高二下·铜陵月考)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解: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
【分析】(1)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最终趋于相对稳定。(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物种取代另一个物种是指优势取代。(3)演替使群落的总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11.(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初生演替的起点是从未有生物出现过或有生物出现过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次生演替的起点是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A不符合题意;
B、初生演替的主要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主要阶段:完全破坏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的农田、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符合题意;
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不符合题意;
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较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演替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1)起点:从未有生物出现过或有生物出现过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
(2)实例:火山岩、冰川泥、沙丘。
(3)初生演替的主要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4)特点:经历时间长,缓慢。
次生演替(1)起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2)实例:火烧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次生演替的主要阶段:完全破坏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的农田、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4)特点:经历时间短、较快。
12.(2018高二上·杭锦后旗期中)下列关于群落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着改变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A不符合题意;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着改变,B不符合题意;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符合题意;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二、填空题
13.几年前唐山市对南部采沉积水区域进行整治,利用地下水同时将西郊污水处理厂中水引入,保证湿地水源,引进湿地植物荷花、芦苇、睡莲、菖蒲等品种,净化水质,为水禽和鸟类创造栖息地,水生生物达到50多种.现已建成唐山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称为“唐山新增之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聚集在南湖湿地中 构成了群落,对南湖进行治理和保护后,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为 .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群落演替都会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2)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
(3)湿地生态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 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是
(4)菖蒲对水质有明显净化作用,调查菖蒲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5)随着南湖生态环境的日益变好,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来到南湖繁衍生息,影响鸟类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包括 、 .
【答案】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次生演替;方向;速度;信息传递;抵抗力;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样方;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对南湖进行治理和保护后,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由于起始条件不为0,因此其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的能量,湿地生态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影响抵抗力稳定性的因素是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4)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5)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比较: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 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 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14.被弃耕的农田多年后将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该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 阶段,这种演替属于 。
(2)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 ,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 。
【答案】(1)森林;次生演替
(2)丙;丙乙甲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属于次生演替。(2)物种甲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下降,可能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而在强光下甲物质光合速率最大,所以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丙乙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 / 1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4.4群落的演替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中)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2.(2018高二上·牡丹江期末)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请将其排序( )
①森林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 ③地衣阶段 ④灌木阶段 ⑤裸岩阶段 ⑥苔藓阶段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①⑤
C.⑤⑥③④②① D.⑤③⑥②④①
3.(2020高二下·银川期末)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能形成森林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落中的捕食关系
D.裸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4.(2020高二下·重庆期中)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初生演替
B.该地能恢复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D.与草丛中动物分层现象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5.(2020高二下·安徽期末)生物圈中的很多生物群落正在进行着演替。下列有关这些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整个群落演替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物种的迁入
B.某些群落演替过程中会有原物种的绝迹
C.群落演替使群落的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D.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6.(2020高二上·天津期末)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7.(2020高二上·攀枝花期末)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以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R比率可以作为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
B.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不会影响该群落演替的原有方向和速度
C.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D.当P/R接近或等于1时,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不再进行
8.(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情况下,a的DE段和b曲线的趋势,说明群落演替往往从营养结构简单到复杂
B.a曲线波折变化,说明a群落演替过程比b艰难而漫长
C.a和b过程一般需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
D.E点可代表群落已达顶级群落阶段,此时所处阶段可能为灌木丛
9.(2019高二下·仙桃期末)在退耕还草后的15年里,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草甸发生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此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
B.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C.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D.再经历十几年演替会发展到茂密的森林阶段
10.(2019高二下·铜陵月考)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1.(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12.(2018高二上·杭锦后旗期中)下列关于群落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着改变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二、填空题
13.几年前唐山市对南部采沉积水区域进行整治,利用地下水同时将西郊污水处理厂中水引入,保证湿地水源,引进湿地植物荷花、芦苇、睡莲、菖蒲等品种,净化水质,为水禽和鸟类创造栖息地,水生生物达到50多种.现已建成唐山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称为“唐山新增之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聚集在南湖湿地中 构成了群落,对南湖进行治理和保护后,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为 .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群落演替都会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2)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
(3)湿地生态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 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是
(4)菖蒲对水质有明显净化作用,调查菖蒲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5)随着南湖生态环境的日益变好,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来到南湖繁衍生息,影响鸟类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包括 、 .
14.被弃耕的农田多年后将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该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 阶段,这种演替属于 。
(2)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 ,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解:AC、废弃的甘蔗田发生了群落的演替,由原来比较单一的甘蔗被杂草代替,物种的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复杂,A错误,C正确;
B、在该群落中动物有分层现象的,如土壤中有蚯蚓,田中可能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B错误;
D、在垂直方向上,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
2.【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大致要经历: ⑤裸岩阶段→③地衣阶段→⑥苔藓阶段→②草本植物阶段→④灌木阶段→①森林阶段,A、B、C均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3.【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群落只有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能最终演替成森林,A错误;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B错误;
C、大鱼吃同种小于属于种内斗争,不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C错误;
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其物质越来越丰富,结构越来越复杂,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在适宜条件下,最终会演变成森林.大鱼吃同种小于属于种内斗争,不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
4.【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在原来有生物的地方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人类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才逐步得以恢复,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
C、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C正确;
D、针叶林中的植物有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垂直结构较草丛复杂,动物分层也较草丛复杂,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该地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丛→针叶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常绿阔叶林。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区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种类数逐渐增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据此答题。
5.【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均会有新物种的迁入,如草本植物群落中会出现一些灌木,A 正确;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出现原有物种的迁出绝迹,如退耕还湖后会使陆生动物全部迁出,B 正确;
C、群落演替既能够使群落的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也会让群落的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简单,C 错误;
D、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 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6.【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逐渐走向成熟,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和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B选项错误。
【分析】群落演替的五大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7.【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解:A、P/R比率反应了群落中有机物的净积累量的变化,可以作为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A正确;
B、若群落的结构受到了干扰或者破坏,群落的演替很有可能受到影响从而改变原有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
C、火灾后的森林进行的演替只为次生演替,C错误;
D、当P/R接近或等于1时,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达到顶级群落,但这样的群落也是会发生变化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的总生产量与呼吸消耗量的差值为群落的净积累量,若净积累量越大,则群落在向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去演替,因此观测P/R的值可以判断群落是发展还是衰退。
8.【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自然情况下,a的DE段和b曲线都显示生物多样性增加,说明群落演往往从营养结构简单到复杂,A项不符合题意。
B.a曲线起始有生物存在,表示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起始生物多样性为0,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疲乏,演替速度往往很慢,b群落演替过程比a艰难而漫长,B项符合题意。
C.a和b过程一般需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C项不符合题意。
D.E点后生物多样性达到稳定,可代表群落已达顶级群落阶段,根据所处环境条件不同所处阶段可能为灌木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制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分析题图:随着时间的推移,a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先缓慢增加,然后降低,最后上升并趋于稳定起点不为0,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升高,起点为0,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
9.【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正确;
B、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随着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错误;
C、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也增强,错误;
D、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受到气候条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有些生态系统最终也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在退耕还草后的15年里,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草甸发生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10.【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解: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
【分析】(1)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最终趋于相对稳定。(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物种取代另一个物种是指优势取代。(3)演替使群落的总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11.【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初生演替的起点是从未有生物出现过或有生物出现过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次生演替的起点是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A不符合题意;
B、初生演替的主要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主要阶段:完全破坏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的农田、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符合题意;
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不符合题意;
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较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演替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1)起点:从未有生物出现过或有生物出现过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
(2)实例:火山岩、冰川泥、沙丘。
(3)初生演替的主要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4)特点:经历时间长,缓慢。
次生演替(1)起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2)实例:火烧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次生演替的主要阶段:完全破坏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的农田、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4)特点:经历时间短、较快。
12.【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A不符合题意;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着改变,B不符合题意;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符合题意;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13.【答案】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次生演替;方向;速度;信息传递;抵抗力;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样方;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对南湖进行治理和保护后,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由于起始条件不为0,因此其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的能量,湿地生态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影响抵抗力稳定性的因素是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4)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5)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比较: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 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 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14.【答案】(1)森林;次生演替
(2)丙;丙乙甲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属于次生演替。(2)物种甲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下降,可能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而在强光下甲物质光合速率最大,所以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丙乙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