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导入: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苏轼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但苏轼一生坎坷,几遭被贬。
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字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
藻荇( )
jiě
xìng
suì
qǐn
bǎi
zǎo
请你带着情感认真朗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门
高兴、愉快的样子
考虑,想到….的人
嬉戏,玩耍,游乐
起来
行走
于是,就
寻找
卧,睡
共同,一起
散步
在
庭院里
想
进入的意思,写出了月亮不是自然界的,而是苏轼的一位朋友一样,朋友来了,能不“欣然起行”吗? 把月光拟人化了。
作者于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澈,透明。形容水的澄澈。在合理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均为水生植物,水藻,水草
句首语气词,译为:原来是
但是
不济济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是一个有职无权的人,所以他很清闲,自称“闲人”
语气词,而已,罢了
交错纵横
重点字词详解
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寻找
高兴地
想 ……的人
于是
共同,一起、散步
睡觉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罢了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你是通过文中的什么景物观察到的?﹙用原文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课文原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研读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竹柏—藻荇
比喻
心静如水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恬淡闲适
积水 空明
(正) (静)
此句用比喻手法,烘托出昭然、清幽的月光下,一个空明澄澈、皎洁空灵,疏影摇曳,似梦似幻的美妙夜晚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侧) (动)
皎洁、空明、清丽、淡雅、
月光如水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景与情的融合。请你说说文中作者在景物的烘托下发出了怎样复杂微妙的人生感慨?﹙用原文回答﹚
课文原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诗是景与情的融合。明月依旧,美景常在,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受也不同,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寥寥数语,意味隽永。
研读赏析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去“承天寺”寻张怀民?
初冬的深夜,透着贬滴的悲凉,
月色欣然,出门散步,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作者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问题探究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问题探究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问题探究
1、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指自己当时“有职无事”的境况,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清闲之人”。
2、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不汲汲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观的人。
3、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之地,沦落至此,但自己的失落源于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
“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明确主题
本文通过写与好友庭中赏月,虽借“闲人”表明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但更多地表达了作者悠闲自在的旷达心境和积极乐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