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下)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知识小结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八(下)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知识小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5-18 19:1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知识结构
土壤中有什么
1、土壤的层次结构:枯枝落叶层、上土层、下土层等三层。其中小动物分布最广的是枯枝落叶层,植物根系分布最多的是上土层。
2、土壤的环境因素:
主要指土壤的温度、疏松程度、湿度、光照和植物生长状况等。其中土壤的温度测量方法是:用温度计分别测35厘米、30厘米、20厘米深的小洞温度,求平均值。
3、土壤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其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优势物种是指这一特定“生态系统”中的数量较多的生物。
4、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A、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有:空气、水、有机物(腐殖质)和无机盐(矿物质)。
B、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
思考: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说明了什么?
因为土壤是疏松的,中间有空气,水能向土壤内部渗透。说明了土壤中有空气。
C、验证土壤中有水:
如图装置是某同学设计的验证土壤中有水的实验装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装置中存在的错误(至少两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如图装置验证土壤中含有水,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
(3)将装置中的错误全部改正后实验,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分析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在实验过程中,开始加热到观察到试管内壁出现小水珠,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
D、验证土壤中有有机物(腐殖质):
为什么用干燥的土壤?(排除水分对实验的干扰)
为什么用细密的铁丝网而不用石棉网?(使有机物燃烧更充分)
E、验证土壤中有无机盐(矿物质):
①过滤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
②玻璃棒的用途。
③现象:蒸发皿中会留下什么?(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晶体。

F、小结:
土壤中非生命物质 状态 用途 来源和特点
空气 气态 供给生物呼吸
水 液态 供给植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有机物(腐殖质) 固态 为动物堤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增强土壤肥力。 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无机盐(矿物质) 固态 供给植物生长需要 占固体物质的95%左右,是影响土壤结构的最重要因素。
5、土壤的形成:
A、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目前仍在正常进行。
B、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①岩石风化指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岩石碎裂的过程。其中物理作用如风力吹刮、流水冲击及水结冰、地震、板块运动等。
②有机物的积累是指生活在地表的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的腐烂,成为土壤中的有机物(腐殖质)。
各种各样的土壤
1、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A、土壤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组成土壤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影响土壤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_。
B、矿物质颗粒按粗细可分为三大类,其直径范围为:砂粒________;粉砂粒________;黏粒________。
C、根据土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可将土壤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D、土壤的质地和性状:
土壤名称 质地 性状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 通气、透水性最强;易干旱,有机物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粒多 能气、透水性最差;保水保肥能力强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 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宜于耕种
注: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三种矿物质颗粒的比例有关。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是________,因为这种土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A、探究: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必须控制的实验条件:除土壤种类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应相同。如:(1)植物:同类、等大、长势旺;(2)浇相同次数等量的水;(3)放在同一位置,接受光照而不受雨淋。
B、各类土壤各成分的含量:
甲:砂土类土壤:空气>水,有机质最少。(因为空隙大,水、肥易流失)
乙:壤土类土壤:空气=水,砂粒、粉砂粒、黏粒大致等量
丙:黏土类土壤:空气<水,有机质最多。(因为空隙小,保水保肥)
植物与土壤
1、植物的根系:
A、一株植物所有的________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根系类别 概念 代表植物 两者区别
直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 青菜、大豆、番茄、桃等双子叶植物(有网状叶脉) 有没有主根和侧根之分
须根系 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 水稻、小麦、蒜、洋葱等单子叶植物。(平行叶脉)
主根:根系特别发达的,由胚根发育而成的根。
侧根:主根上分支出来的较发达的根。
不定根:指的是从植物的茎、叶上产生的根。
B、根的功能:
①固定:将植物固定在地上;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②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没有吸收有机物)
C、影响根分布的因素: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情况、水分状况。其中地下水位的高低是影响植物根系长度的最显著的因素。(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2、植物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
A、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时建立对照组,两组的________高低不同,但其余条件应尽可能相同,如土壤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光照、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等。
B、结论:地下水位越高,则根系的平均长度会越短。
例:某同学为探究植物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的关系,选择家乡白塔湖边洼地(甲)和岸边山脊 (乙)两处地方如图,分别栽培了两株同种植物。一个月后挖土观察,测算出根系的平均长度。若甲处植物根系的平均长度为h甲,乙处植物根系的平均长度为
h乙,则 ( )
A.h甲> h乙 B.h甲= h乙 C.h甲< h乙
D.条件不充分,无法比较h甲和h乙的大小
3、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
A、根的吸水部位:
实验现象:剪去根尖的小麦幼功先开始出萎蔫现象。
实验结论:植物吸水的器官是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在根尖。
B、根尖的结构:
根尖结构 细胞结构特点 主要作用
根冠 细胞壁薄,排列疏松 保护作用
分生区(生长点) 细胞呈小正方体,排列紧密;具有分裂能力。 分生作用,使根的细胞数目增加。
伸长区 停止分裂,近似小长方形,能较快生长。 使根长长,伸向土壤深处
根毛区(成熟区) 停止分裂生长,分化为各种组织,有许多根毛。 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有吸收、输导作用。
注:根毛是根表皮细胞的突起,它使根尖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增大,增强了根的吸收功能。
讨论:在移栽植物时,最好带土移栽,这样做的优点是:根尖损伤比较少,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提高成活率。
例:右图是根尖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所注编号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2)①是根吸收________和________的主要部位。③的细胞具有________能力,其特点是________。
C、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根毛细胞的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外界溶液的质量分数时,植物细胞吸水。反之失水。
讨论:一次性使用过多的肥料,会使农作物出现“烧苗”现象,为什么?
施肥过多,使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超过了根毛细胞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导致植物失水出现“烧苗”现象。
4、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A、植物生长除需要水分外,还需要无机盐,特别需要较多的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元素的无机盐。
B、几种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的作用和缺乏症状。
营养元素 作用 缺乏时的症状
N 促进植物生长,枝叶茂盛,叶色浓绿,增加产量 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瘦小
P 促进根系生长,迅速开花,籽粒饱满 生长缓慢,嫩叶变小,植株暗绿带红
K 茎杆粗壮,不易倒伏 植株矮小,叶片上有许多褐斑
C、植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D、植物的枯枝、落叶及死亡的生物体经微生物分解后营养物质可进入土壤,使土壤中的有机质积累,可以增强土壤肥力。
5、水的富营养化污染:
A、产生原因:水体中有过多的氮、磷元素。
B、水体中氮、磷元素的来源:
①工业上排放的富有N、P及有机物的废水;②农业上过多使用氮肥和磷肥;③生活上排放的大量污水
C、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基本症状:淡水中会出现水华现象;海水里会出现赤潮现象。
D、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
水中N、P元素过多→藻类大量繁殖→需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死亡的藻类→水体中的溶解氧剧降→鱼类等需氧生物大量死亡→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水体发黑发臭,水质恶化。
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
1、茎的类别:常见茎的类型有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和缠绕茎。其中质地坚硬、能直立的是________;质地较软,贴地生长的是________。例如:水稻的茎是________;番薯的茎是________;黄瓜的茎是________;菜豆的茎是缠绕茎。
2、茎的结构:
植物的茎一般由树皮、木质部、髓组成。
树皮的结构:
树皮 外树皮 周皮 细胞排列紧密,具保护作用,是软木材料,可做软木塞。
内树皮 韧皮部 细胞具韧性强的特征,使高大树木不易折断。内有筛管,可以输导有机物
形成层 属分生组织,产生新的细胞向内增补为韧皮部,向外增补为木质部,使茎变粗。
形成层的特点:①位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一般只有2到3层细胞。
②决定植物的茎能不能变粗。双子叶植物的茎有形成层,能逐年加粗;单子叶植物的茎没有形成层,茎长成后不能变粗。
③双子叶植物的树皮易在形成层处与木质部分离,即“剥皮”。
④嫁接时,两木的形成层一定要对齐。
C、木质部:内有导管;具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同时具支持茎直立生长的作用,平时使用的木材来源于木质部。
年轮:在木质部,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有比较明显的分界线。
春材:春天水分、气候适宜,形成层较旺盛,形成细胞体积大,导管多,管腔大,木纤维较少,形砀木质部质地疏松、颜色较浅。
秋材:入秋后,雨量少,气温低,形成层活动减弱,形成的木质部质地致密,颜色较深。
3、水分、无机盐的运输:
A、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根尖吸收 →进入根部 茎中导管的输送 →输送到叶。
B、实验: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①枝条下端削成平整的斜面。作用是:增大导管切口的横截面,有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输送。
②把枝条入在阳光下照射的作用是:增强叶的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以便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③现象:茎的基部先变红,红色慢慢向上蔓延。
横切枝条,茎中的木质部变红,纵切枝条,变红的是木质部中纵行排列的长形细胞,即导管。
④结论:植物体内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组织是位于木质部中的导管。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⑤水分输导的动力:蒸腾拉力。水分输导的方向:自下而上向枝端运输。
4、有机物的运输:
A、有机物是由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大部分需输送到茎、根、果实、种子等器官中。
B、实验:有机物的运输:
①原理:浸在土壤浸出液的柳枝条下端,如果得到较充足的叶合成的有机物,枝端就会长出较多的不定根。
②注意:土壤浸出液液面不得超过环割处下端。(防止环割处愈伤组织产生不定根,干扰实验。
③使用土壤浸出液是因它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可供植物生长需要。
④培养时应放在阳光下进行,是为了保证柳枝条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⑤现象:未经环割的柳枝不定根生长状况较好,经环割的柳枝不定根生长状况较差。
经环割的柳枝在环割上端形成粗大愈伤组织,有时为瘤状物。
⑥结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由位于植物茎内韧皮部里的筛管来完成运输的。有机物在茎中由下而下向根运输。
例: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水培柳枝。一周后,可以看到图中的结果。你能对此做出解释吗 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左图:柳枝上部的叶片中合成有机养料从枝上部运送到枝的下端,在充足的水和有机养料条件下长出了不定根。右图:环切的柳枝韧皮部被切断了,有机养料运不到枝条的下端,所以就在环剥处生出不定根来。结论:有机养料是韧皮部往下输送的。)
C、输导有机物的组织是筛管,它位于树皮的韧皮部中。
D、应用:割橡胶时,割裂橡胶树的树皮,流出的胶乳是叶合成的有机物。这种采集胶乳的方法是利用了有机物在茎中运输是自上而下的这一原理。
例:①右图是一段枝条,上面长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果实,并已将枝条A、B两个部位间的树皮进行环剥。
(1)伤口的________(填上方或下方)的树皮会形成瘤状物。
(2)这两个果实会发生的变化是A________,B________。
把幼嫩植物的茎掐断,从断面上流出的白色汁液来自( D )。
A.木纤维 B.韧皮纤维 C.导管 D.筛管
②小明去天目山玩,有一天他惊讶地发现山上有几棵大树的主茎竟然是空心的,但枝叶却都长得非常茂盛。小明很纳闷:连树干都空了,怎么还能存活呢 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告诉小明其中的原因。
(虽然树干的中心空了,但是只要它的木质部和韧皮部还在,就能实现物质的运输,所以它能继续存活。)
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
1、蒸腾作用:
A、含义:叶将根吸收的水经气孔以水汽状态向大气中散发。根吸收的水分约有99%被蒸腾作用散发。
B、作用:①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有利于植物对水和无机盐吸收和运输②降低叶片的温度。
C、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气温、光照、湿度等。一般气周围的温度小,气温较高,光照强,则植物的蒸腾作用就强,反之就比较弱。
D、实际应用:移栽植物时,带土移栽是为了减少根毛的损伤,增强度吸水的功能;剪去部分枝叶,遮阳,尽量在傍晚移栽,是为了减弱蒸腾作用,防止植物失水枯死。
E、实验:探究蒸腾作用水分散失的部位
①原理:蓝色氯化钴滤纸遇水变红。
②注意事项:实验前先用纸将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水吸干,排除原有水分的干扰。选用同一张叶片,便于对照。
③现象:贴在上下表皮的氯化钴滤纸都变红色。贴在下表皮的滤纸先变红,且颜色较深。
④结论:叶的蒸腾的水是从下、下表皮中散发的。叶片下表皮蒸腾散水较多且快。
2、叶的结构:
A、双子叶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其中叶柄是茎将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叶的通道。
B、叶片的上、下表皮中都有气孔分布,且下表皮的气孔分布较多。
C、叶的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状,是无色透明的,对叶起保护作用。保卫细胞呈半朋形,含叶绿体,气孔周围的细胞壁较厚。
D、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失水萎缩,气孔闭合。气孔是叶水分蒸腾的通道,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的门户。
E、水分、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和利用的路径:
根尖吸收→ 根、茎木质部中导管运输→ 叶柄中导管→ 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或叶片气孔蒸腾散失
保护土壤
1、土壤是重要的资源
A、全球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其中陆地面积中适宜农业生产的只占陆地面积的11%。
B、我国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地总面积:88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91、39%;耕地面积仅有137万平方千米;高产耕地仅有29、4万平方千米;耕地、林地、草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50%左右。
2、土壤污染与保护
A、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B、土壤的污染:①化学污染: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等。②生物污染:病菌、寄生虫和病毒等。
C、过度开发:如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对土壤的过度垦荒等,破坏地表植物,导致降水量减少,气候恶化,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少漠化和盐渍化等,都影响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1 -